第二十六章:天欲令其滅亡,則必先……
字數:7120 加入書籤
政事
趙禎猜的很準,丁謂現在的心情差到了極
他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太後為什麽一夜之間,就對寇準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要知道,就在昨天,太後還是一副息事寧人的態
在安撫了小官家的情緒之後,她隻是象征性的要求中書修改一下製書中的措辭,在對寇準的處置上,卻並沒有任何的變
可僅僅過了一個晚上,太後竟然不僅不再貶黜寇準,還要給他加官?
看著麵前由舍人重新擬好的製書,上頭太子太傅這四個字,怎麽看怎麽覺得紮
思忖了片刻,丁謂把心一橫,提起筆來便將其劃去,自己又寫了幾個
然後,他把製書一合,吩咐底下人趕緊送進宮去,似乎是生怕再過片刻,自己忍不住把這製書給撕
於是,當趙禎來到承明殿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份製書……
“太常寺卿?”
趙禎的口氣略微有些意外,讓劉娥不由抬起了
“怎麽,官家又覺得有什麽不妥?”
說著話時,劉娥的神色平靜,但是趙禎卻看得出來,她此時的心緒並不太
將麵前的製書推了回去,趙禎
“寇準此前勾結周懷政,大娘娘不深究之,已是寬仁,如今更念其多年有功,用正四品太常寺卿致仕,實乃是大娘娘對其之恩德,寇準若見此製書,當感恩戴德,整冠肅拜矣!”
這份製書和劉從願剛剛說的大有出入,明顯有貓
要是沒猜錯的話,大概率是丁謂搞的鬼,這一點趙禎一眼就看出來
但是,他卻並不點破,甚至提都沒
原因也很簡單,就和昨天談話時劉娥問的那句話一樣的道理,關係要一點點的試探,不能操之過
眼下來說,這種具體的政事處置,趙禎還不宜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否則,很容易讓劉娥引起警
不過……
趙禎口中一陣感歎,眼角卻好似不經意般看著觀察著劉娥的神
果不其然的,在他這句話說完之後,便瞧見劉娥眼中,飛快的閃過了一絲陰翳,
“昨日官家說的話,我想過了,的確有道”
“寇準被貶,是因其與周懷政交通,但是的確並未查出,他曾參與周懷政謀逆一事,以此為由屢加貶謫,確然不合法”
“但如今木已成舟,若為寇準複官,恐有損先皇英明,故而,不妨以他年老有功為由,讓其致仕,安享晚”
這話一出,趙禎心中不由浮起一絲笑
果然,他猜的沒錯,昨天的談話,劉娥還是聽進去了一些東西
但是,以劉娥的性格來說,即便她讓寇準致仕,真的是為了給中書樹立法度,可心中的芥蒂肯定還是有
所以私下裏談話,她不可能對寇準的態度如此平
可現在她言辭之中,沒有對寇準顯露出半點敵視,原因就隻能是……
趙禎心中輕輕搖了搖
丁謂啊……還是有些得意忘形了!
這份製書中的小把戲,趙禎都能一眼看得出來,又怎麽可能瞞得過劉娥呢?
當然,不出意外的話,丁謂也沒想要瞞著劉
畢竟在大宋,隻有宰執和宮中共同認可的製書,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聖
換句話說,作為宰相,丁謂對製書的內容做出一定的調整,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的,並不能算是矯
事實上,就算是矯詔這種事,丁謂也不是沒幹
當初,寇準謀劃太子監國失敗,丁謂在禦前指控他有不軌之心,趙恒就半信半疑,覺得這是丁謂在趁機攻訐寇
隻不過,礙於丁謂和劉娥施加的壓力,再加上寇準平素的確和周懷政相交甚密,所以不得已之下,他才下了罷相的命
然而,當時趙恒的本意,隻是想讓寇準躲躲風
所以,他罷黜的是寇準象征宰相的平章政事,卻保留了其右仆射,中書侍郎的本
可沒想到的是,丁謂得旨之後,卻故意模糊了趙恒的用意,將罷職改成了貶
隨後周懷政之事發生,寇準被牽連,趙恒原本隻想貶黜他到京畿附近,卻被丁謂再次模糊,改成了外放邊遠小
以致於直到後來趙恒病重,在少有的清醒時間裏,他都還在問侍奉之人,為什麽不見寇準來朝
寇準罷相的製書是如此,那些貶謫寇準一黨的旨意,其實也大半都差不多都是這
要知道,那個時候,趙恒大多數時間都在昏迷當
丁謂作為宰相,擬好製書後,往往趁著趙恒神智不清楚的狀況下,蒙混著拿到口諭,然後便堂而皇之的將製書用印施
所以,對於這種改動內容的事情,丁謂早就是做慣了的,自是不覺得有什麽不妥之處……但是,他卻忘了一
那就是,如今宮中的這位,已經不是重病纏身,神智時有不清的先皇趙恒,而且奉遺製處分軍國事的皇太後劉
宋朝的製度較諸其他朝代,最為繁複嚴密不過,一道製書從擬定要施行,要經過多道程
為了防止矯詔的事情發生,所有的詔書在下發之後,接受旨意的官員或衙門並不會直接執行,而是會等到早朝或者單獨請見皇帝,當麵再次覆奏所接受的詔旨內容,經過皇帝本人確認之後,才會執
因此,就算當時趙恒神智不清醒,可單憑丁謂一個宰相,想要如此肆無忌憚,也並不容
他之所以能夠屢次改動製書的內容並順利施行下去,本質上是因為,劉娥在背後替他撐腰,為他背書,證明製書的內容確實無誤,所以才這般順
可如今情形和當初,早已大不相
雖然說,丁謂仍舊是劉娥的心腹大臣,但是,之前的時候,丁謂的利益和劉娥是一致
甚至可以說,他改動製書內容的舉動,本就是出自劉娥的授
但現在丁謂的這種做法,卻無疑是在和劉娥對著
就算眼下,劉娥仍顧忌著他宰相的身份還有多年合作的情分,可這些,終歸都會被慢慢消磨殆盡
另一邊,眼瞧著趙禎對寇準的確沒有過多的關心,劉娥的神色也恢複如
不動聲色的將製書合上,遞給了旁邊的內侍,讓他們一會和其他的製書一同送出宮
隨後,她停下了手頭的事,略微板起了臉,
“官家今日,可是起晚了?”
啊這……
趙禎微微愣了愣,一時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隻好低頭
“朕知錯了,請大娘娘勿”
雖然說,今天的早朝翹班,算是他和劉娥心照不宣的默
但是作為皇帝,賴床不上朝,也的確很難講什麽道
既然如此,不如幹脆認錯的好,反正他以後也沒打算改,挨罵就挨罵吧……
果不其然,看趙禎這麽快就低頭認錯,但明顯有幾分耍無賴的口氣,劉娥也有些無奈,
“視朝乃是大事,不可懈”
“知道了……”
趙禎敷衍了一句,眼神朝著四周看了看,很快就開始轉移話題,問
“大娘娘,今日怎麽是張都知在旁侍奉,雷押班呢?”
宋代吸取了唐後期宦官專權的教訓,嚴格限製了宦官的人數,對於內侍的機構也有了更嚴密的規
就拿現在來說,雖然宮中在冊的宦官不過兩百餘人,但卻分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兩個機
內侍省又稱北司,前省,其中低階者,負責拱侍殿中,灑掃雜役,高階者則會派出宮外,有固定的差
入內內侍省又稱南班,後省,其中低階者負責承旨臨時出外辦事,高階者通侍禁中,屬於宦官中真正的高
所以相較之下,後者的地位要比前者更高,因此,隻有內侍後省才設有宦官的最高官職都都知,隻不過現在暫且空
再往下便是都知,常額兩
如今在宮中任入內都知的,一個叫藍繼宗,在趙恒駕崩之後,被充作使者,去向遼國報喪,尚且未
另一個便是眼前的張景宗,是皇城司的五員勾當官之一,算是劉娥最信任的宦
不過,也正是因為最受信任,所以張景宗才有時不在宮中,他更多的,是在外頭替劉娥辦一些要緊的事
像是這次,趙禎沒記錯的話,負責督建趙恒陵寢的事宜的,就是張景宗,可如今他卻出現在了宮裏,莫非……
“前些日子,雷允恭說,他受先皇恩遇多年,如今先皇駕崩,修建陵寢之事,他若不出力,心中不安,所以自請管勾山陵”
劉娥本也就沒想揪著趙禎不放,眼瞧著他轉移話題,倒是也不點破,順著他的話頭便
“我本覺得他少年得寵,一直在宮中任事,未曆外任,怕他辦不好事,可雷允恭苦苦相求,我念他一片忠心,有所不忍,所以,便讓他接替張景宗,去了外”
聽了這話,趙禎眼中眸光一閃,嘴角很快便泛起了一絲笑
果然,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至少現在,還沒有因為他的到來,而產生什麽變
宋代的宦官製度比較特
內侍的選拔,多是通過原有內侍收養幼童來補充
按照慣例,這些幼童自小入宮侍奉,屬於內侍前省的序列,幹的都是雜役的
等到年紀大些,便可獲得官職,正式成為內臣,然後被外派出宮,承擔固定的差
曆年數年之後,如果幹得好,便可以調到內侍後省,成為宮中日常隨侍辦事的內
但是,這種製度是在趙恒在位後期才慢慢建立
所以,總會有那麽幾個漏網之魚,其中之一,就是雷允
他雖然也是自幼入宮,可卻很早就被派到劉娥身邊侍奉,並沒有經過內侍前省的出宮曆
正因如此,劉娥雖然信任他,卻一直不敢讓他像張景宗一樣出宮辦
這次勾管山陵事,應該算是雷允恭第一次出宮辦
但不出意外的話,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了……
將心中的念頭按下,趙禎笑著開口,
“怪不得這段時日,見到雷押班的時候少了許多,不過,他能有這份心,的確是難能可”
“那既然如今雷押班接替了張都知,負責勾管山陵事,張都知接下來怕是便要留在宮中,隨侍大娘娘了?”
這話問的尋常,但是劉娥卻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是將目光看向了在旁侍立的張景
於是,便見這位官至入內都知的大璫拱手答
“官家容稟,臣雖想侍奉在太後和官家身前,但先皇下葬之後,需往各處奉安禦容,如今先皇禦容仍在景靈宮中,臣需先行前往查看,故而,過兩日便要出宮” <.bisa.,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