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科普知識(進士,會試)

字數:7225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緣來是您之千年續夢 !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順序:
    古代科舉考試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
    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隻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
    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
    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
    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
    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
    舉人參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
    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
    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
    隋、唐時,“進士科”隻是科舉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詩賦。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隻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
    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複核和決定名次。
    宋仁宗時,曾發生過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後殿試都隻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幹(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
    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世人統稱被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也不可以重考。
    狀元是中國科舉製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
    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
    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
    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
    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
    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
    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
    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
    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
    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
    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
    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製度。
    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
    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曆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
    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
    本係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時,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采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
    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科舉等級製度:
    【科舉】指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
    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製實行了‘幹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製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製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
    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會試[huishi]: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的中央考試,又叫春闈。
    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科舉考試名目之一。
    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
    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
    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禦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中文名:會試
    外文名: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舉辦部門:禮部
    地點:京師
    時間:春天
    別名:春闈或春試或禮闈
    錄取人數:90-410
    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揭榜後,中試者於下月應殿試。
    考試流程:
    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為8人,以後有所增加,多時曾達20人),多由翰林充當。
    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鄉試一樣。
    參加會試的舉子應先行複試,道遠不及者,得於會試後另行複試。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
    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曆史變遷: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鄉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為會試前一級考試),即醜、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
    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
    考中者均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禦殿覆試、擇優取為進士。
    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釋褐授官。
    清朝規定,每逢辰、戌、醜、未年,即鄉試的次年舉行,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
    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時改三月,亦分三場。
    考中者稱貢士,經殿試合格後稱進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
    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
    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
    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隻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
    分為三甲:一甲隻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
    殿試隻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
    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連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