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預告內容(30)(科普知識:終南鎮)

字數:9874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緣來是您之千年續夢 !
    ——小兄弟:“嗯?大哥。您們大家這是怎麽了?生氣了?不要生氣了,好不好嘛?幹嘛要生氣啊?不氣了?”
    ——大哥,強盜們(吹胡子瞪眼睛,說瞎話!):“我們不是在生氣,才沒有呢!你愛誰誰!誰管你呐!”
    ——小兄弟:“那,您們大家是怎麽想的?難道,不聽二哥的?”
    ——大哥,強盜們(強忍著心中怒火,憤憤道):“聽,聽,聽。當然聽了!他王富曲,現在可是咱們的寨主。不聽他的,那聽誰的?”生氣!!?(╬?д?)?
    …………(分界線)
    於是乎,就這樣。大哥,強盜們,小兄弟。他們之間的談話,就這麽不愉快的結束了。
    雖然,大哥和強盜們,他們大家夥兒,都是非常地瞧不起三哥。
    他們認為三哥他就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屁孩兒!認為三哥就是一個,什麽事都不懂的毛頭小子。
    但是,他們誰也不敢把心中的不滿,表達出來。表麵上,還得裝作沒事人一樣,還是非常“尊敬”三哥的。
    畢竟,不管怎麽說。三哥他現在好歹也是,他們大家夥兒的寨主。即使心有不滿,也不好發作出來。得裝著,真是為難他們了。
    他們每一天,都裝的好辛苦啊!千萬不能被王富曲發現,我們應該偷偷的來。
    …………(分界線)
    然後,雖然三哥他是一個強盜。但是他卻劫富濟貧,還幫助老百姓。
    所以,讓這裏的老百姓,他們(她們)大家都是非常的喜歡他。豎起大拇指稱讚不絕。
    而且,在後來得知三哥去世之後。老百姓們還自發的安葬三哥呢!老百姓們都非常心痛。
    隻不過,當時三哥他並不在自己的家鄉。他和他的柳二哥柳含煙,他們在他們鍾大哥的家鄉,他們沒有辦法替他們的鍾大哥報仇雪恨!
    所以,他們兌現誓言。為情殉義,全詮忠義!不能夠替自己的大哥報仇雪恨!亦願不離不棄,生死相隨,生死不棄!
    所以,當時的三哥,他在他的鍾馗鍾大哥那裏。他在終南山終南鎮那裏,他跟隨心中信仰去了!
    (當然,以下內容,可以當做水字數了,笑哭。)
    (主要是,因為既然提到了終南鎮。那就查閱下資料,結果,終南鎮就是古時候的上林苑。)
    (所以,以下內容,如果您們大家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不感興趣,那我們就下一篇見。就是這樣了!終南鎮的曆史文化正式開始。)
    (注1: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周至縣終南鎮終南村。
    終南鎮:曆史沿革:終南鎮在商末周初(約前11世紀)就基本形成。因麵對終南山得名。
    古書雲:終南山因“在天之中,居都(灃)之南”而取名“終南山”(古時中,終通用)。
    終南鎮為曆史名鎮,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在此置周至縣。
    東漢建武三年(27年)周至縣並入武功縣,西晉建興三年(313年)恢複。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於終南鎮置終南郡,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廢終南郡,在終南鎮設恒州。同年周至縣城從終南鎮遷至戶縣西北三十五千米處(今甘河鎮一帶),不久遷回。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周至縣城從終南鎮遷至今址。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黑河為界劃出周至東部地區設終南縣。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撤銷終南縣並入周至縣。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在終南鎮設清平軍,並劃出周至東部地區設終南縣、郡、縣治所均在終南鎮。
    元代至元初撤銷終南縣,撤縣留鎮。
    明、清、民國均為終南鎮,曾設終南裏、終南所、終南聯保。
    民國十八年(1929年)臨川寺農民共產黨員周七,抗議收稅警察吊打農民。終南鎮成為當時起義農民的指揮中心。後起義軍攻下周至縣城,震動全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22日(農曆6月19日)中午,徐東海、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4000餘人,從長安、戶縣進入周至,22日下午至23日100多名紅軍攻入終南鎮,西去甘肅迎接中央紅軍。
    1949年5月月,成立終南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成立東方紅(即終南)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改為終南鎮。)
    (注2:終南縣:
    終南縣為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現無終南縣行政設置,現設終南鎮,終南縣已成為曆史。
    唐武德三年(620),劃分盩厔東部轄地(黑河以東澇河以西)於今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設置終南縣,由雍州管轄。
    北宋大觀元年(1101)屬京兆府。金貞觀四年(1216)屬恒州。元至元八年(1271),撤銷終南縣,並終南縣轄地並入盩厔縣(今周至縣)。
    中文名:終南縣
    劃分時間:唐代
    現址: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
    古今曆史:唐武德三年(620),劃分盩厔東部轄地(黑河以東澇河以西)於今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設置終南縣,由雍州管轄。
    北宋大觀元年(1101)屬京兆府。金貞觀四年(1216)屬恒州。元至元八年(1271),撤銷終南縣,並終南縣轄地入盩厔縣。
    終南鎮位於周至縣城正東12公裏,鎮域總麵積66.6平方公裏,耕地麵積50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214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64500人,是周至縣第一大鎮,為周至縣東部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區劃30個村委會。
    終南鎮乃“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裏。
    現存終南上清太平宮鍾馗故裏廟。
    鎮內基礎設施完善,教育事業領先。
    終南鎮氣候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適合多種果樹生長,尤其是獼猴桃、鮮桃等溫帶水果。現已形成了以大莊寨子,老堡子村為首的獼猴桃,鮮桃生產基地。
    西漢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周至屬雍國。二年(前205)周至改屬中地郡。漢高祖九年(前198)改屬左內史。建元六年(前135)改屬右內史。太初元年(前104)置周至縣,治所設在今終南鎮,屬右扶風。
    東漢建武三年(27)周至縣並入武功縣,隸扶風郡。
    西晉建興元年(313)複置周至縣,隸扶風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功縣並入周至縣,隸扶風郡。太和十一年(487),複從周至縣析出原武功縣,周至縣仍屬扶風郡。
    西魏仍依北魏舊製。北周明帝二年(558)周至屬終南郡。郡址在今終南鎮。天和二年(567)析終南郡,於故址終南鎮置恒州,周至屬其治。又從周至分出倉城、溫湯縣,周至縣治所遷至到今戶縣甘河鄉附近,倉城縣治所設在今竹峪鄉倉峪村附近,溫湯縣治所設在今廣濟鄉暖泉村,3縣均隸恒州。
    建德三年(574)周至縣遷治所於今址。於恒州下置周南郡,郡治在今二曲鎮,轄周至、倉城、溫湯縣。
    大象二年(580)倉城、溫湯縣並入周至縣。隋開皇三年(583)廢周南郡,周至縣改隸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廢恒州,周至縣改隸稷州。析出周至縣東部地域(澇河以西黑河以東)置終南縣,治所在今終南鎮,隸雍州。
    貞觀元年(627)廢稷州,周至、終南縣同隸雍州。貞觀八年(634)廢終南縣,仍歸周至,隸雍州。
    天授二年(691)置稷州,周至縣屬之。
    大足元年(701)廢稷州,周至縣改隸雍州。
    天寶元年(742)周至縣改名宜壽縣,隸雍州。
    至德二年(757)撤銷宜壽縣,恢複周至縣,改隸京兆府。
    乾寧二年(895)屬京兆府乾州管轄。
    天複元年(901)周至縣改隸鳳翔府。
    後梁開平二年(908)改京兆府為大安府,周至縣屬之。後唐同光元年(923)隸鳳翔府;三年(925)改隸鳳翔府。
    後晉後漢、後周均依後唐舊製。
    北宋大觀元年(1107)於終南鎮設清平軍,並劃出周至東部設終南縣,軍、縣治所均在終南鎮,隸京兆府,周至縣仍隸鳳翔府。
    金貞祐四年(1216)於縣城東辛家寨村置恒州,轄周至、終南、眉縣,隸鳳翔府。
    元至元初年(1264~1278)廢恒州,終南縣並入周至縣,屬鳳翔府。十六年(1279),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周至屬之。
    皇慶元年(1312)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周至屬之。)
    (注3:宗教文化特區:陝西曆史上唯一的宗教文化特區。
    在我國的曆史版圖上,有許多以山名為政區名稱的州縣,而其中作為宗教文化特別行政區出現的則寥寥無幾,陝西就曾經有一個,設置時間長達一個半世紀,這就是終南縣。
    終南縣因終南山而得名。
    而終南山有廣、中、狹三義:廣義終南山指今人謂之大秦嶺;中義終南山則指西起太白、東至藍田這一段秦嶺山脈;狹義終南山僅為今周至、戶縣、長安三縣區轄境內的秦嶺北麓,其地理概念向北延伸至渭河以南的淺山丘陵平原地帶。
    終南山在曆史上被稱為洞天福地,因其植被優良又長期地處京郊故別稱地肺山。
    據《讀史方輿紀要》載,以“終南”名政區始於西魏,在雍州下設終南郡,郡治與盩厔縣治同址,即今周至縣終南鎮;至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終南郡改為恒州。
    再次以“終南”名政區,是在半個世紀之後的唐初。武德二年(619年)設立終南縣,縣治仍在今終南鎮。但這次僅設立了15年,至貞觀八年(634年)就撤銷了,地名沿襲為終南城。事見新、舊唐書和《太平寰宇記》。
    以宗教文化特區形式出現的終南縣,建製始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在此之前,終南城名清平鎮,屬鳳翔府盩厔縣轄。
    《宋史》載,大觀元年,升清平鎮為軍,隸永興軍路京兆府(約相當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其行政級別相當於州,同時設終南縣於此,軍使兼領縣事。
    非常有趣的是,清平軍隻管一個縣即終南縣,終南縣隻管一個道觀即上清太平宮。但據樓觀現存的宋代碑石記載,實際上終南縣還管轄到樓觀,也就是說,原盩厔縣境的東部均屬終南縣轄。
    當時,樓觀改名順天興國觀,其宗教與政治地位遠不及唐代。時有土地60餘頃,供養道眾50餘人。朝廷決定將順天興國觀劃歸上清太平宮管理,興國觀觀主主動將田地收入一半上交上清宮。
    後來上清宮還要增加其上交數額,引起紛爭,由朝廷批文經永興軍路裁決後,交清平軍執行。
    出現這樣有趣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北宋皇家對道教的推崇和兩個道士的推動。
    宋初,盩厔縣民張守真聲稱於建隆元年(960年)在終南山聽見空中人語,自稱是玉皇大帝的輔臣,號黑煞大將軍,奉玉帝命降顯於世,以輔佐大宋皇朝,並要張對他虔心崇奉。
    於是,張守真前往樓觀,求觀主梁筌度為道士。
    張守真取得道士身份後,即在自家旁邊建了一座廟為出家之所,名為北帝宮,專奉那位玉帝輔臣黑煞大將軍。
    時為晉王的趙光義聽說張守真遇神的傳說後,於乾德年間(963至968年)遣近侍往終南山北帝宮致祭,並許諾為“天神”修建殿宇。
    太祖趙匡胤聞聽此一異事後,心存疑惑,遣使召張守真至汴京,詢問其事。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八日,張守真又把上述神話複述了一遍。三日後,太祖暴死,太宗繼位。
    趙光義取得帝位後的頭一件大事,就是把“天神”故事接續下去。登基當天,就命令張守真在瓊林苑作延祚保生壇,舉行周天大醮。又下令於終南山建造上清太平宮,於宮內專門供奉此天神,並由張守真任宮主。
    國家凡有重大政治軍事活動和水旱災害,太宗都要派人前往終南上清宮致祭。祭神之日,太宗還率群臣在京師遙向太平宮參拜。
    張守真除主持上清宮外,還統管樓觀事務。事見《翊聖保德真君傳》和《宋朝事實》。
    為什麽在宋初修建上清太平宮時不設立特別行政區,而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北宋晚期呢?這是因為宋徽宗將崇信道教的活動推向了極致;同時,當時終南山又出了一位神奇的道士,名叫虞仙姑。
    據宋人所撰《清波雜誌》等文獻記載,虞仙姑為清平軍人,年三十餘,善辟穀,有飲茶自指尖溢出的奇術,被宋徽宗召至朝廷,授“清真衝妙先生”之號,時在大觀元年。
    當年朝廷即有設立清平軍轄終南縣專管上清太平宮的舉措。
    虞仙姑還在朝堂當麵譏諷權臣蔡京,進諫徽宗重新起用被蔡京迫害的元祐黨人,因此受到朝野敬重。
    上清太平宮在宋金元三代存續了300餘年,明清之後荒廢。
    而終南縣一直延續到元代,直至中統三年(1262年)並入盩厔縣,連續建製155年。
    金元兩代,終南縣不僅管轄上清宮和古樓觀,新起的全真道祖庭重陽宮也在其管轄區域之內,這個行政區繼續扮演著宗教文化專區的角色,成為一個管轄三個著名道教宮觀的風景名勝區。
    文中:上清太平宮遺址在,今周至縣終南鎮周至三中整個校園。當年蘇軾撰寫的上清太平宮碑文,現藏於周至縣人大院中。)
    (注4:終南鎮曆史文化:終南鎮曆史悠久,約形成於西周初期,為矢侯封地矢國。
    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於終南初次置縣,稱宜壽縣。後曾曆置終南郡、周南郡、恒洲,僅置縣曆史就達700餘年。
    上林苑:終南古鎮,早在秦漢時期,就被視為風水寶地,秦昭王時被封為上林苑。
    漢初“休養生息”之時曾開放秦的苑囿園池讓人民耕種,成為米糧之鄉。
    漢武帝時期,於是命中大夫吾丘壽王征購戶,杜民田,擴建上村苑。此舉亦引起朝臣不滿,時有從臣東方朔上《諫起上村苑疏》極力勸阻興建宮苑,建議武帝重視農桑,恤民疾苦。
    武帝雖然肯定了進諫的好意,並進行了嘉獎,但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擴建了上林苑。
    《漢書·元帝紀》載:永光五年(前39)上幸長揚射熊館,大事騎獵。
    《雍勝略》載:長揚宮在周至東南三十二裏(今終南鎮竹園頭村),“宮門建有高台射熊館(亦作觀)”。
    漢武帝曾多次此狩獵,而且喜好親自與獸搏鬥。
    司馬相如見武帝以萬乘之尊親履險境不以為然,乃作《長楊賦》。
    王龍標在《青樓曲》曾寫道:“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樓頭少婦嗚箏坐,遙隻飛塵入建章”。描寫的就是漢武帝射獵的宏大場麵。
    漢成帝元延二年(前11年),下今扶風郡調集民眾,西自褒斜穀,東達弘農郡,南到漢中秦嶺中,張設捕獸網點。
    捕到熊羆、豪豬、虎、豹、長尾猴、狐、兔、麋鹿等,運到射熊館,建圍欄圈住,令少數民族使者入欄與野獸搏鬥,誰捉到什麽野獸,就獎賞給誰。
    漢成帝以觀賞為樂。關中地區因這次民眾捕獸,致使秋收無法進行。
    鍾馗故裏:終南鎮終南村是“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出生和長期生活的地方。
    現存鍾馗故裏廟位於終南鎮南門外終南上清太平宮內。
    鍾馗,字正南,世界華人心目中的“鎮宅賜福聖君”。
    據道教史、民俗學方麵專家學者考證,鍾馗為唐初雍州終南故城(即今之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人。
    豹頭環眼,鐵麵虯髯,相貌奇異,少有大誌,性情豪爽,為人光明磊落,膽氣過人,以“正氣滿身”聞名鄉裏。
    鍾馗從小仰慕高賢,隋唐年間,終南山下樓觀道迅速崛起,天下高人隱士多聚於樓觀。
    樓觀距終南故城十裏之遙,少年鍾馗頻繁活動於此,期間幸遇異人,異人觀其相貌雖奇,考其人品,知其前途不可限量,遂收鍾馗為徒,異人以其終身所學傾囊相授,遂使鍾馗文武雙修。
    學成赴長安應試,獲進士首位,唐皇以貌取勝人,使鍾馗名落孫山,抗辯無效,報國無門,舍生取義,以頭觸殿柱而亡。
    為獲天下學子之心,唐皇以狀元禮厚葬鍾馗。
    鍾馗托夢驅鬼愈唐明皇之疾,唐明皇命畫聖吳道子畫鍾馗驅鬼圖像,詔告天下臣民除夕之夜懸於家門,以其避邪。
    由是鍾馗聲名遠播,全國各地多建其廟,彰顯其德,故鄉終南,首開其風,於北帝宮(即宋代大名鼎鼎之終南上清太平宮)祭祀鍾馗。
    鍾馗廣結善緣,在道教被封為“鎮宅賜福聖君”。
    曆經滄桑巨變,其廟被毀。
    鄉人深懷其德,於2009年,在終南山下鍾馗故裏終南鎮南門外(鍾馗故居遺址)重建規模宏偉的終南上清太平宮,其主體建築為充滿神密色彩的鍾馗地宮。)
    (好了,這一篇內容,就是這些了!拜拜!
    再見了,古德拜!下一篇見,再會!
    (??????????)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