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龍虎山! 請訂閱我們吧!
字數:3008 加入書籤
灰王子!
龍虎山是y市最著名的景點,沒有之一。許多城市的人遊客甚至是外國的遊人都喜歡來這裏見見龍虎山的廬山真麵。傳說龍虎山是道家的發源地,在很久以前在龍虎山上住著一個真人,名字叫張道陵,因為住在龍虎山的關係,當地的居民稱呼這位真人為龍虎真人。張道陵見龍虎山是座靈山,更有龍虎之氣相伴,於是決定在此山上開宗立派,名曰龍虎山!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東南20公裏處貴溪市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曆經大約2000年!
虎山素有“千古名嶽,道教仙山”之美譽。自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於東漢末年在此肇基煉丹創立道教以來,天師世家在龍虎山傳承了63代1大約2000年,一姓嗣教時間之長,曆史上無人能望其項背。其曾“統領天下道教事”的崇高地位和對中國乃至世界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麵的深遠影響,被世人尊封為“南張北孔”,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道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熠熠生輝。
龍虎山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山水天成,美輪美奐。大自然億萬年的滄桑變遷、精雕細刻,成就了龍虎山千峰競秀、屏矗墉回、燦若朝霞的丹霞絕景。一江翡翠般清瑩碧透的瀘溪河水在神奇雋美的群山間靜靜流淌,山剛水媚,儼然是一幅天然大國畫。順著瀘溪河乘筏漂流,筏在水上漂,人在畫中遊,兩岸風光神奇迷離,令人恍若置身於夢中的世外桃源。
龍虎山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山水天成,美輪美奐。大自然億萬年的滄桑變遷、精雕細刻,成就了龍虎山千峰競秀、屏矗墉回、燦若朝霞的丹霞絕景。一江翡翠般清瑩碧透的瀘溪河水在神奇雋美的群山間靜靜流淌,山剛水媚,儼然是一幅天然大國畫。順著瀘溪河乘筏漂流,筏在水上漂,人在畫中遊,兩岸風光神奇迷離,令人恍若置身於夢中的世外桃源。
龍虎山又是崖墓的天然博物館。據科學考證,龍虎山崖墓是中國曆史最久遠、崖墓數量最多、出土文物最珍貴、安置位置最險要的崖墓葬群。其出土的十三弦琴和斜紡織機構件均比曆史記載早千餘年。2600多年前古越人遺存的崖墓文化,留給世人許多千古未解之謎。早已湮沒了生活足跡,不知魂係何方的古越族人為什麽要將仙逝者安葬於千仞懸崖之上?在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又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古越族人在2600年前曾創造了怎樣的文明?串串疑問讓人皓首窮經,百思不得其解。
龍虎山無與倫比的地質地貌奇觀、完美的生態保護和蘊藏其間的厚重文化,令國內外專家和遊人無不歎為觀止。龍虎山作為道教文化的屋脊,山水交融的典範,天人合一的仙境,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光遊覽、休閑度假。
要說到龍虎山山名則有二《廣信府誌·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曆台山西行數十裏,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誌》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200?平方公裏,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誌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穀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曆代天師及《龍虎山誌》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係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誌》卷十一雲““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裏,兩峰對峙,狀若龍虎。”二謂據張陵故事得名。1清婁近垣《龍虎山誌》卷二雲“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裏之仁福鄉,……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
2後說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3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4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山誌》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5卷六《張諶傳》曰“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6張盛建傳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道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此期所建宮觀為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
兩宋時期,張道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期間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
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
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多數宮觀早已廢圮,保存者唯有天師府。
龍虎山確有龍山和虎山。形似龍與虎,是張道陵煉丹之處。為道教肇基之山,是百裏龍虎山區的心髒。修真大門派中能與之相比較的也隻有昆侖山、武當山、青城山、齊雲山能夠睥睨,其中龍虎山又與武當、青城、齊雲三座山被稱為道教的四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