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白巾困局

字數:3209   加入書籤

A+A-


    qzone.io,最快更新皇後,你也不想皇上丟了江山吧 !
    隨著一船船的糧食和兵器運到遼東郡,大大提振了遼東軍守軍的軍心和士氣,在他們英勇頑強的抵抗下,多次打退了白巾軍的進攻,使白巾軍始終無法奪取遼東全郡。
    隨著遼東天氣的逐漸轉冷,白巾軍中因為缺少禦寒衣物,出現了大麵積的凍死和凍傷,無奈之下隻得倉皇從遼東郡撤軍,退守相對溫暖一些的右北平等郡,與遼東三郡遙相對峙。
    消息傳到鄴城,魏帝高藩雷霆大怒,同時也感到了一股深深的危機。
    因為他已經得到消息,蕭恪通過海路將大批糧食和兵器運到了遼東郡,解決了遼東將士糧草和軍備不足的問題,從而讓周續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堅守住幽州的最後三個郡,在白巾軍的一次次進攻中始終沒有徹底淪陷。
    既然如今周續已經投靠了下邳朝廷,現在高藩憂心的不僅僅是要如何攻下遼東三郡,更擔心蕭恪會與周續聯合出兵,一南一北夾擊白巾軍,則白巾軍危矣。
    此時此刻,高藩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懊惱,後悔自己當初不該不聽遲牧的勸告。
    當初龍璟死後,龍暄、龍昭和龍瑀先後在各大勢力的支持下登基稱帝,天下一時三帝並立,大寧江山也由此變得四分五裂。
    彼時的遲牧認為,下邳、洛陽和建業三家朝廷為了爭奪正統地位和土地人口,必然會爆發一輪又一輪的大戰,暫時都顧不了對付北邊的白巾軍,使他們白巾軍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因此,當時的遲牧勸高藩要趁此良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員體係,可以效仿朝廷的三省六部在魏王府下設三司六衙,地方各郡縣則委派有能力的人去充任太守和縣令,進行有效的統治和治理。
    除此之外,還要將全部兵權收歸魏王府,將義軍全部打散重新編製,以軍功提拔將領,任命司馬和參軍佐之,同時約束軍紀,使白巾軍從一支軍紀渙散的起義軍脫胎換骨,徹底蛻變為一支軍紀嚴明的精銳之師。
    可這些提議無一例外全都遭到下麵將領的反對,一些脾氣暴躁的甚至揚言哪怕高藩問罪,他也要殺了遲牧為白巾軍除害。
    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一旦魏王真的聽了遲牧的話,設立三司六衙,派太守和縣令去治理地方郡縣,這些官位最後還不都落到那些讀書人手裏,他們辛辛苦苦跟官兵浴血奮戰,九死一生,最後都白白便宜了那些隻會耍嘴皮子的讀書人,誰能樂意?
    其次,遲牧要魏王將兵權統一收歸魏王府更是要了他們的命,畢竟他們下麵的兵都是自己拉來的,是自己的命根子,將來還要傳給自己的兒子,憑什麽遲牧輕飄飄一句話就想搶走?想搶老子的兵,先問自己手中的刀答不答應。
    至於說什麽約束軍紀更是徹底,他們提著腦袋跟魏王造反圖的是什麽?圖的不就是可以從那些一直欺壓他們的世家和豪強手裏搶錢搶糧搶女人嗎?既能狠狠出一口惡氣,又能彌補自己上半輩子的辛苦,如果要約束軍紀,不給搶錢搶女人,這個反造著還有什麽意思,還不如回家種地算求。
    眼見沒有一個將領支持遲牧的主張,高藩無奈之下隻得放棄了建立官員體係和收歸兵權的想法,讓遲牧深感失望。
    可這些將領還不滿足,不知道是誰帶的頭,突然都一窩蜂去勸高藩登基稱帝。
    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如今寧帝龍璟已死,天下四分五裂,說明大寧氣數已盡,魏王理應順應天命,登基為帝。
    高藩自己也有些意動,畢竟大丈夫在世,誰不想龍登九五,君臨天下。
    但他的想法卻遭到了遲牧的極力反對,他認為如今大寧三帝並立,必然會為了爭奪正統地位紛戰不休,他們白巾軍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讓他們三家朝廷自相殘殺,將來再看準機會得漁翁之利。
    可一旦高藩也跟著稱帝,便再無法置身事外,甚至有可能會引來下邳朝廷或是洛陽朝廷的征討,到頭來引火燒身。
    因為遲牧的反對,高藩想要稱帝的想法便又淡了下來,可這麽一來,下麵那些將領又不肯答應了,畢竟如果高藩不更進一步登基稱帝,他們下麵這些人哪有機會封侯拜相,裂土封王。
    反正最後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出的主意,這些將領一起去見高藩,異口同聲表示若是魏王沒有君臨天下的想法,他們便率部脫離白巾軍,各奔東西,另尋明主。
    最終,迫於這些白巾軍將領的壓力,高藩隻得無奈在鄴城正式稱帝,國號大魏,改元天成,大封百官。
    因為封出去的官位太多,導致刻官印用的銅都不夠了,隻能改用木頭或石頭來刻,最後甚至要用蘿卜來充數,一時淪為天下人的笑談。
    除此之外,高藩還將白巾軍的地盤分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封國,按照戰功大小分封給那些將領。
    一時間,這些貧苦出身的白巾軍將領都搖身一變,做了大魏朝的將軍尚書侍郎寺卿,每個人都擁有了自己的爵位和封地,人人皆大歡喜。
    除了原來的白巾軍軍師遲牧。
    作為再造白巾軍的大功臣,高藩並沒有虧待他,不僅重用他為大魏朝的丞相,還將僅次於魏郡的趙郡分給了他,不顧大部分將領的反對封他做了趙王。
    可遲牧對此的態度卻是堅辭不受,之後索性告病在家,每天閉門不出,也不再過問外麵的任何事。
    高藩對此也很是無奈,好在他稱帝後不久,就有一個叫盧獻的人來主動投奔他,此人頗有見識和才幹,很快便被高藩引為心腹,委以重用。
    因為如今有了盧獻的輔佐,高藩也就漸漸習慣了沒有遲牧為自己出謀劃策的日子,隻是念及他往日之功,依舊保留他的丞相之位。
    可這一次白巾軍折戟遼東,麵臨被蕭恪和周續南北夾擊的危險,使高藩在擔憂之餘,也不由有些後悔當初不該不聽遲牧之言,他們白巾軍應該坐山觀虎鬥,置身事外,草率稱帝隻會引火燒身。
    事已至此,高藩知道再懊悔也是於事無補,便決定去一趟遲牧的府邸,當麵向遲牧問計。
    以他對遲牧的了解,知道遲牧即使心懷怨懟,也不會坐視不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