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春.第一章:白開水與一百1

字數:3040   加入書籤

A+A-


    茶嘰!
    冬季快結束的時候,我的茶館也準備營業了。
    拿著和老板簽好的合同,我和朋友約好,在這條街道上唯獨一家隻夜晚營業,也隻擺了三張木桌的火鍋館裏聚餐。為了慶祝這即將來到的春天,更是為了慶祝這“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新生意開始,我邀約幾位朋友來吃這家“步道老火鍋”。
    朋友們知道我又一次做起了生意,並再一次“擺闊”請客,他們應約而來,隻不過我邀約他們,朋友們從來都不會準時到。
    等朋友來到的同時,我時刻留意周圍。桌子擺在傾斜的地麵上,四麵是簡易老式的長凳。人就圍在火鍋桌的光亮木板的麵上,皮麵上有許多被剝落的痕跡,又時常有被翻起的一層外皮。個人分開坐,七八個湊合坐,九個十個人擠著坐。
    這裏,一爿塑料棚下隻有幾個光禿的鎢絲燈亮著,卻足以照亮這個區域。雖然燈光不算明亮,在一片暖黃燈光中,也能讓人感到溫暖。雖然燈光也並不顯眼,但對於燈光昏暗和人流冷清的山城巷而言,這裏又顯得有些亮堂。所以在冷嗖嗖的冬季,在這裏吃火鍋,便讓人有種抱團取暖的感受——這裏之於山城巷相對明亮,之於山城巷人群緊湊。
    眼前一晃,又出現一抹柔和的白色,一看!那是前桌的老太太的滿頭白發發出的光澤。
    那便是我第一次見到她。
    本來老太太都這般模樣,隻是我的思緒被她的穿著和外表仿佛帶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她卷曲蓬鬆、色澤柔和的白發在昏黃的燈光照耀下,閃著出人意料的珠白色光澤;又穿著一襲緋紅色的毛線旗袍,看上去整整齊齊、幹幹淨淨的。
    隻消一眼功夫,時空仿佛瞬間錯位——這分明是演繹民國曆史的電視劇裏的貴太太才會穿的衣服,她們多半年輕又有氣質,但眼前穿著一束旗袍的這個女人偏偏是一位老太太。她清瘦筆挺,穿上旗袍的氣質也絲毫不遜於那時的年輕女人。不必多想,這位長者無疑經曆過旗袍風靡一時的民國歲月,又無疑從那時起就保留穿旗袍的習慣——那得是有多遙遠,如今卻顯得鶴立雞群,又麵目全非的習慣。那風氣早已時過境遷,可她仍然從那時代挺了過來,腰背依舊筆挺,讓她那般優雅,有氣質。
    對呀!人們看待旗袍的眼光早已物是人非,可她似乎還記得自己年輕時的愛好——穿旗袍。舊時代的街燈不夠亮,雖說“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但在那時天空的月亮卻顯眼。農曆初八左右,從地球上遙望,月球移到太陽以東90°角,月亮隻能反射部分日光,月相也輪值到了上弦月,這時的月亮就像一盞被裁縫對折半麵裁剪的圓形的天燈一般。這個天燈的弧線真優美,好似被剪子裁出來的她年輕時的身段一樣迷人。她隨著迷離的燈光,身段一搖一晃地走在回家的下坡路上——她經過許多熱鬧與冷清的路,熱鬧的地方亮亮堂堂,冷清的地方光線昏暗。她輕輕拖著長長的影子,走在月光下。抬著頭走在明暗交雜的光影之中,沒注意到自己的影子在身旁輪轉。時代激蕩也好,風雲突變也罷,時間不饒人,對人總是公平的,它一直不停地轉動,默念腳下階梯的步數。轉著轉著、數著數著,自己也就已經老了老到自己頭上不見一根青絲——一片蒼白;可這依舊不改自己對旗袍的喜愛——那一份獲取鮮豔的心情。
    就像一叢野玫瑰盛開在幹澀的峭壁之間,不怕捶打,用舒展、頑強的綠葉作為自己綻放的禮物;也像元戲曲作家柯丹丘寫的《荊釵記》傳統戲曲用外、淨、醜、旦的四個角色各唱半句地一齊詠歎一年四季與人生的意義
    “四時光景疾如梭,堪歎人生能幾何。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關於民國的一切,對於我遙不可及,但這位老太太仿佛用高壽和存在,就能讓我窺探過往或許順著她那一張布滿皺紋的臉上看去,笑開花時,就能捋順她的喜樂;或許撫摸她臉上的紋理叢生,那張不平坦的臉時,就能感受她的悲傷;而老年人都愛回憶過往,或許仔細看著她的眼睛,還能看出風起雲湧在她眼裏的變化——在刹那間的心緒凝結中,難免不翻湧出舊日情緒,讓人值得去思索玩味;可那畢竟是老生常談、習以為常的回憶,也隻能讓她的眼神微微驚蟄,若能仔細捕捉,放在心間,一一品味,就能細細考究她的喜怒哀樂,或許就能以此類推她的昨天和今天的心情。
    以此類推,或許就能領會她的現在和過去,其中那奇妙的千絲萬縷的關係。
    將這位老太太表露出來的“線索”解開,或許就能將過往那神秘的舊時代的景象給勾勒出一個剪影來。那舊時代造就了如今的她,所以,她也如同舊時代一樣神秘。隻需用她的存在去證明過往歲月,更深層意味的是,她根本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去描述,就足以表露那時代攝魂的模樣——她就像電視劇裏的貴老太太,然而那些都是為了表現民國人物的樣子而表演,她卻舉手投足見表露著那時候的優雅一個是為詮釋角色而自我表現,一個是不小心流露出來的氣質。不經讓我感歎,成年人大多數時候都在表現,就好像在演戲,而如果我能常常流露些氣質或味道就好了!
    突然想探究舊時代,是否可以用雙手去抹平她臉上的皺紋,就能見到當年的她?她正芳華時的模樣優雅依舊,卻有更上一層樓的年輕貌美。
    這想法剛落進心窩,就在心湖裏一石激起千層浪,水麵波紋纏繞。在這千絲萬縷激蕩心弦的“線索”中,想將她一一看清,令我從視聽上清空了火鍋館裏的喧鬧場景,讓眼前的其餘人都成為這位老太太的背景。也在屏氣凝神的安靜中,我仿佛聽到有人在緩緩地撥弦應和李商隱寫的詩詞《錦瑟》的首句和末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和“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詩最是難以講解,不知是從何而起,又不知所述何物——最是莫名其妙的事物,往往最讓人“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如同這位老奶奶給我最是隱秘的感受。
    此刻火鍋館光線迷離,這是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我帶著迷幻的好奇心凝視著她,心裏不禁蹦出自己探究詢問的聲音她究竟經曆過什麽?又跨過了好幾個時代?她為什麽能將優雅保存至今?顯然,優雅並不能當飯吃,那麽與她生存常在的又會是什麽品質?雖然一無所知,但我能篤定這些問題的答案能成為古往今來那關於活著的最好的讖語。
    吹來一陣凜冽而清爽的春風,一刹那間,將火鍋館裏熱騰騰的油燜味蓋了過去。恍惚間讓我不禁懷疑是她帶來的味道。這味道就像是一本陳舊的書,翻開時,撲麵而來的是款款書香氣息,如此令我好奇和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