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第240章 貞觀之路。

字數:7372   加入書籤

A+A-




    第240章 貞觀之路。
    天幕上。
    顯德殿前庭。
    一身圓領袍的李世民背負雙手,看著眼前的眾兵將朗聲道:
    “戎狄入侵,自古有之。”
    “這些不值得憂慮,值得我們憂慮的是邊境稍稍安寧下來,君主就沉湎於遊樂之中,忘記了軍備。”
    “所以等到敵人卷土重來時就難以招架了。”
    “而今,朕不讓你們去鑿池塘、建宮苑,隻令你們專門練習弓矢。”
    “平常無事之時,朕就是你們的老師。”
    “突厥來侵之時,朕就是伱們的將帥。”
    “朕這麽做,就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夠得到少許的安寧!”
    ……
    【公元626年九月二十二日,李世民率領所有禁軍步騎將領在顯德殿前庭日夜學習射箭,他親自主持考試,中靶次數多者,就賞賜弓箭、刀槍、布帛,同時給予他們的將領上等考績。】
    ……
    顯德殿內。
    眾臣正在勸阻皇帝。
    “陛下,宮禁殿庭之間,操弓挾矢,甚非體麵,萬一有狂夫竊發,所係非輕啊。”
    李世民坐在大位上一言不發。
    待群臣紛紛安定不語後,緩聲道:
    “王者視四海如一家。”
    “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
    ……
    大漢·文帝時期
    “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劉恒慢慢念叨著這句話。
    天下的百姓都是我的子民……
    好大的氣魄!
    一般來說,不戰而求和則主動權在對方手裏。
    戰勝以後求和則主動權在我方手裏。
    要致人而不致於人,要使主動權操在我方手中。
    因為以戰勝的威勢,可以堅固對方求和之心。
    而對方的求和也可以使我方有時間整修武備。
    這是抵禦外敵策略最好策略。
    但不得已而求和時,則是以財物換取時間。
    這期間,帝王需忍耐恥辱富國強兵。
    如此才能一雪前恥。
    而從李世民的這段話裏,他感受到了這股決心!
    ……
    大宋·仁宗時期
    趙禎仰望天幕感慨道:
    “此話一出,天下兵將都感激唐太宗的信任,誓死追隨。”
    “不過數年,就個個武藝精熟,悍不畏死,成為精銳之師。”
    “這都是唐太宗教訓、鼓舞的功勞。”
    “天下雖然已經安定,但如果忘記了戰備,那就危險了。”
    話音一落,文彥博出列躬身道:
    “作為君主不可一日不重視武備,此言有理。”
    “但朝堂並不是練習騎射的地方,君主也並不是教練騎射的老師。”
    “三代之時的狩獵也是分時候的,未聞日事練習的。”
    “天下澤宮洛水,各有其地,未聞將其引集殿庭以為方便的。”
    “廣廈細旃,是為了讓君主接近有德之人,不是用來操練侍衛以為不疑的。”
    “況且,舜以教化而感有苗,櫜弓藏箭可以靖天下。”
    “君主所應當重視的,首先在於增加文德,對於武功不必那樣在意。”
    殿內眾大臣紛紛點頭稱讚,深以為然。
    隻留武將一臉鐵青,趙禎神色尷尬。
    ……
    【十月,頡利可汗送來三千匹馬、一萬頭羊。】
    【李世民不受,隻希望突厥放還掠奪的中國人口。】
    【公元627年正月初一,大唐改元貞觀。】
    ……
    天幕上。
    紅色的大唐疆域圖突地射出千萬道霞光瑞彩!
    萬丈霞光四射!照天徹底!
    騰雲映成五彩,奇麗無儔!
    金龍金鳳自霞光中誕生,盤旋於大唐疆域上。
    刹那間。
    五色霞光又由大而小。
    化作霞光瀲灩的四個大字。
    『貞觀之治』!
    ……
    大漢·武帝時期
    被倉猝間的眼前奇亮,閃到金芒眩彩,耀眼生花的劉徹揉了揉眼睛。
    “……好大的陣勢!”
    ……
    天幕上。
    顯德殿內。
    《秦王破陣樂》氣勢雄渾,感天動地。
    .
    群臣都不由被這首樂舞所打動。
    歌舞方罷,李世民笑道:
    “這首曲子是民間自創,雖然是戰歌,沒有文德頌歌那樣雍容,但功業是由此成就的,不能忘本。”
    殿內一位大臣當即奏道:
    “陛下以神武平海內,文德頌歌豈能比得上這樣的氣勢!”李世民笑了笑道:
    “文德和武功,各隨其時,封卿說文不及武,這話還是有點過了。”
    大臣點頭稱是。
    李世民看了一圈大殿眾臣,隨即笑道:
    “古往今來,多少帝王敗在能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如今突厥虎視眈眈,大唐百廢待興。”
    “諸卿,大亂之後,其難治乎?”
    ……
    【李世民是在戎馬生涯中闖蕩出來的。】
    【按他自己的話來講,他從前是不讀書的,喜歡寶馬、良弓和鷹犬。】
    【可是,當上皇帝後尤其是從突厥手裏買來珍惜的發展時間後,就不能這樣了,還必須學習,尋找治國的經驗教訓。】
    【於是,李世民引起話題,天下大亂之後,恐怕治理起來不會很快就見成效的,那應該用王道還是霸道?】
    【兩種路線,王道為仁政,以懷柔治理天下。】
    【霸道強調法律鎮壓,用強力統治天下。】
    【這兩種路線,核心問題是國家與百姓的關係問題。】
    ……
    【其中魏征主張仁政,在魏征看來,如果天下長久安定,民眾則驕逸,不容易教化。】
    【但戰亂之後,百姓經曆了愁苦,則比較溫馴聽話。這就如同饑者思食物,渴者思飲水,道理是一樣的。】
    【但封德彝對魏征的看法並不十分認同,他反駁自三代以來,人心越來越向奸佞訛詐發展。】
    【因此,秦朝用嚴酷的律令,漢朝則是王霸道相雜用,這些都是人心不穩造成的結果。】
    【所以他主張施行嚴刑峻法,加強統治的力度。】
    【最後,李世民采納了魏征的意見,並據此製定自己的治國方略。】
    ……
    季漢·懷帝時期
    諸葛亮看向劉禪,和藹道:
    “陛下認為應該用王道還是霸道?”
    劉禪皺著眉頭,這題超綱了。
    “嗯……用仁政吧?”
    諸葛亮繼續問道:
    “為何?”
    劉禪磕絆道:
    “因為……因為以前的皇帝是…是這樣做的。”
    諸葛亮搖搖頭。
    劉禪捏著衣角。
    “那……霸道?”
    諸葛亮依然搖頭。
    劉禪徹底迷茫了。
    “還請相父教朕。”
    諸葛亮搖著羽扇道:
    “用仁政沒錯,但不是說以前的君王用仁政有效,後人就要用仁政。”
    “而是要易代而治。”
    諸葛亮望著天幕,清風吹動鬢角白發。
    “王道,霸道。”
    “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要看世事的具體時間和狀況。”
    “而此時的唐朝正是需要用王道來安撫天下臣民,而不是用霸道來武力鎮壓。”
    “百姓之所以作亂是為時勢所逼。”
    “如果不是沒有生存的機會,誰會不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當盜賊呢?”
    “所以,李唐雖是靠武功奪得了天下大權,此時采取魏征所提倡的王道是對的。”
    “與民休息,製定合理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
    “如果一味的用重刑重律,不僅不能止盜,反而會使得人心不穩,社會動亂。”
    “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
    大秦。
    “阿嚏!”
    嬴政掩住口鼻打了個噴嚏。
    寡人得風寒了?
    揉了揉鼻子,並沒有感覺哪裏不舒服的嬴政看著天幕。
    “貞觀之治……王道……”
    看來大亂之後施以仁政是對的。
    就是不知這貞觀之治是哪種程度的“治”
    太康之治還是元嘉之治?
    ……
    【在確定好路線後,李世民開始正式擔任治主的角色。】
    【而為了更好的警惕自己不忘初心,李世民建立了兩個開創了貞觀之治,並且一直延續到帝製末尾的製度。】
    ……
    天幕上。
    身著圓領袍,頭戴黑襆頭。
    靠著憑幾的李世民,認真的看著貼在牆上的那一張張黑字文書,一臉肅穆。
    ……
    【正月初五,唐太宗李世民下製,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立刻進諫。】
    【而這兩個製度,就是諫官製度與封駁製度。】
    ……
    說個冷知識,唐朝的諫言成功率是百分之六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