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第253章 無能為力還是借刀殺人?

字數:5817   加入書籤

A+A-




    第253章 無能為力還是借刀殺人?
    大明·萬曆時期
    手持《資治通鑒》的張居正給朱翊鈞講解著。
    “唐太宗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為相。”
    “那時有洛陽人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
    “高宗知長孫無忌忠勤為國,更不推究,即時傳命將弘泰處斬,使小人不敢妄生讒謗,搖動朝廷。”
    “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同心協力,輔佐新政。”
    “高宗亦尊重二臣,優加禮貌,恭己南麵,凡朝廷事務,虛心委任,聽其裁決,絕無嫌疑,其信任賢臣,不惑讒間又如此。”
    “所以永徽初政清明,百姓每阜盛安樂,有太宗貞觀之遺風焉。”
    “若能持之有常,其盛德可少訾哉!”
    “可惜漸不克終,長孫無忌、褚遂良,竟見疏棄,孽後幹政,宗社幾危,可為永鑒也。”
    ……
    【公元652年七月,因王皇後無子,其舅中書令柳奭說動王皇後,謀立李治庶長子陳王李忠為皇太子。】
    【柳奭與吏部尚書褚遂良、侍中韓瑗、太尉長孫無忌、左仆射於誌寧等,固請立李忠為儲,李治許之。】
    【立李忠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
    大秦。
    嬴政對李治不算滿意。
    擁立儲君,定策之功。
    但這不是那些大臣放肆的理由。
    而李治……
    固請,也就是說是這些大臣不停的提這件事。
    可見這個皇帝的權勢不足以壓製那些老臣。
    但這些大臣為什麽如此急於立儲呢?
    嬴政皺著眉看著天幕,手指不自主的敲著竹簡。
    要麽就是那幾個大臣的野心沒有太大,隻是想保住後半生和後代的榮華富貴。
    要麽就是兩大權臣野心過大,有另立新君的念頭。
    嗯?
    嬴政手指一頓。
    這李治若是無能之輩,他們會急於另立新君嗎?
    還是寡人忽略了什麽?
    ……
    大唐·高祖時期
    李淵沉著臉看著天幕。
    長孫家欺人太甚!
    我家孫兒是這麽好欺負的嗎!
    “讓上黨縣公來見朕。”
    “朕倒要請教一下他如何立儲!”
    一旁的李建成側目而視,又收回目光。
    這就疼愛上那人的兒子了。
    嗬。
    ……
    【公元653年,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與駙馬柴令武。】
    【李淵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李淵六子荊王李元景等人聯合起來準備發動政變,但事情很快敗露。】
    【李治命長孫無忌負責調查此事,房遺愛聲稱太宗三子吳王李恪是主謀。】
    【李治向長孫無忌求情,長孫無忌拒絕。】
    【二月初三,房遺愛、柴令武、薛萬徹斬首。】
    【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自盡。】
    【左驍衛大將軍、安國公執失思力發配到轀州充軍。】
    【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發配到桂州充軍。】
    【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因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不協,無辜枉死。】
    ……
    {房家的禍事至少看上去都是高陽公主引造出來的。}
    {最初,高陽公主為了替駙馬房遺愛爭奪房玄齡留下的封爵,誣告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非禮自己,企圖以此獲得房遺直已經繼承的封爵。}
    {而房遺直也用反告的方式還擊。}
    {沒想到,長孫無忌從一個流氓案件入手,深入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謀反的集團。}
    {李元景、薛萬徹、柴令武或多或少都有證據存在,從嚴整治也不算冤枉。}
    .
    {但吳王李恪是被生硬陷害的,李道宗也因此案牽連而死,原因是李道宗與長孫無忌、褚遂良向來關係不好。}
    {所以這個案件具有鏟除異己的政治本性不難證明。}
    {房遺愛謀反案,既是長孫無忌打擊異己的手段,同時符合李治的利益,順帶捎的處理了當時宗室最能威脅李治的兩個人李元景和李恪。}
    {最終的處理結果明顯是長孫無忌贏大點,李治贏小點,雙贏。}
    {吳王是純被李世民坑了,立太子你就好好立,非測試一波長孫無忌對吳王怎麽看。人家是李治舅舅,不看好李治難道看好吳王啊!好了,背了個要命的爭位之鍋!}
    {執失思力和李道宗可惜了,這兩個人在貞觀一朝不知道打了多少勝仗,結果就這麽沒了。}
    {唐朝娶公主簡直是催命符,一不小心就卷進皇位爭奪戰被牽連。}
    {高陽公主跟辯機私通把李世民氣半死是隻字不提啊。}
    {高陽公主私通辯機這件事其實很大可能是後人杜撰的,記載此事的是《新唐書》和《資治通鑒》}
    {《舊唐書》及唐朝編成的史料中並未提及此事。}
    {並且,永徽年間辯機還在翻譯經書呢。}
    шшш?an?c○
    ……大唐。
    望雲亭。
    李世民坐在石墩上皺著眉頭。
    其餘幾人也都一言不發。
    亭子內一片寂靜。
    短短幾年,事情錯綜複雜。
    李世民深深的吸口氣。
    首先,立太子當然是朝廷的大事,但是這個太子的確立卻是從穩固皇後地位的目的出發的。
    柳奭的謀劃先得到了皇後同意,但是皇後卻在稚奴那裏碰了釘子。
    李世民瞥了一眼百無聊賴的小李治。
    如果皇後直接說服了皇帝同意立李忠為太子,朝廷的眾多大臣們就沒有必要再費口舌。
    “固請”,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先行前來說服的人都遭到了拒絕。
    所以才有大臣們陸續出場。
    正因為皇帝堅持拒絕,所以才有大臣們固請。
    這麽多人來說服一個人,稚奴要麵對這麽多人的喋喋不休,還要維持朝廷的大局。
    最後隻好妥協,聽從安排了事。
    不管稚奴與大臣們怎麽想,這件事都透露了一個問題。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永徽執政朋黨,遠比皇帝更有權威,更能為所欲為。
    而恪兒……
    李世民擰著眉頭。
    他也不敢確定這裏有沒有李治的手筆。
    這種模糊兩可的感覺最奇妙。
    你可以說他是無能為力,也可以說他是借刀殺人。
    李世民很想相信是前者,但是他了解自己。
    自己一定會給下一任皇帝留下真正保命、保證權力的東西。
    軍權。
    軍權在手的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
    有拒絕一切的底氣。
    但他為什麽又同意大臣們立太子呢?
    靈光一閃!
    李世民猛的盯著有些瑟抖的小李治。
    釣魚!
    ……
    【公元653年五月,李治頒布《五經正義》做為科舉考試裏經典解釋的唯一標準。】
    【十月,睦州女子陳碩真自稱“文佳皇帝”以宗教神話號召起義,參加者數以萬計。】
    【十一月,起事失敗,陳碩真被俘斬首。】
    【公元654年三月,武則天進位昭儀。】
    ……
    這兩章寫的很難受,因為史料裏沒用的東西和假東西太多。
    本來尋思直接按照功績分欄那麽寫算了。
    但寫了半章就棄了,太幹巴了。
    又按照年表寫了半章,也棄了。
    太磨嘰了。
    寫完李世民我感覺自己的大腦枯竭了。
    一點靈感都沒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