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宋太祖功績

字數:8062   加入書籤

A+A-




    宋太祖趙匡胤

    軍事成績: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臣服。基本統一南方。

    評價A級,得四分

    劉宋。

    劉裕掐指算了算。

    “在位十七年,收荊湖、滅後蜀、攻北漢、平南漢、取南唐,結束唐末五代五十年的分裂之世。”

    “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

    “也不差。”

    製度建設:改革軍製,設立禁軍三衙。由樞密使專掌軍事政令,調動禁軍。樞密院一切大事都要奏報皇帝批旨。

    命藩鎮支郡自行向朝廷奏事,不再屬於諸藩。

    為監督各州太守或藩帥,在各州軍增設“通判”一職三年一易,管理州郡地方事務“凡諸民之政皆統治之,須與長吏聯署文移,方許行下。”

    規定各州藩鎮征收的賦稅,除必要開支以外,全部繳由朝廷三司使總管和統一安排,地方不得留用。

    同時派出轉運使監督各藩鎮征收商稅、專賣稅的場務,將有關稅收直接繳歸朝廷。史稱“於是財利盡歸上矣”。

    大唐德宗時期

    “這是釜底抽薪啊!”

    李適一拍大腿,心中開始興奮起來。

    這些稅務稅收的場務基本都被地方藩鎮壟斷而且沒有個準譜。

    各藩鎮一般都會派自己的親信管理場務,隨意規定繳奉數額。

    這類無法測度的盤剝聚斂,是地方士庶最大痛苦之一。

    更是朕最大的痛苦之一!

    摩拳擦掌,李適興奮的看著天幕。

    這一套下來,藩鎮的軍、政、財,三方大權盡歸朝廷掌握!

    太好了!隻待安西軍一到

    大唐武宗時期

    李炎盤算著這個新的官職。

    通判

    似乎就是軍隊中的監軍搬到地方上了。

    嗯由朝廷直接派出帶有監察性質的官員。這類官員又不是長吏的屬官,等於單線與朝廷聯係。

    行文與長吏一起聯署簽名,這樣的文書才算有效。

    等於通判與太守達到了權力平衡,解決了地方權力問題。

    平衡之術都讓這人玩出花了!

    可惜死的不明不白。

    公元961年規定:“其官人受授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

    正式開始實行官、職、差遣分授製度,旨在“分化事權”管控官吏,製衡權力。

    除非詔令中有明確規定,否則都不擔任與官稱相符的職務。

    其中,官是“請俸之具,稱呼之號”,稱為寄祿官,用來定品級和俸祿。

    職是榮譽虛銜,用來禮遇文官,如殿閣學士等。

    差遣,“以治內外事”,稱為職事官,是有職、有權、有責的實職。

    後唐明宗時期

    “杯酒釋兵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官職差遣”

    李嗣源將趙匡胤的製度大體概述一番。

    這等等措施將軍、政、法、財,全部都牢牢控製於皇帝一人之手。

    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曆史亂局,就這樣被一舉鏟除了!

    李、郭、柴、趙。

    李嗣源背負雙手意氣風發的想到。

    四代明君連出!

    定叫這大唐起死回生!

    不過那趙匡義得處理一下。

    也不知道出沒出生。

    完善科舉,鎖院製:考官人選確定後,鎖於貢院之中。

    彌封製: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最後統計成績時再拆封公布姓名,密封試卷製度的起源。

    謄錄製度:朝廷雇請一批人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進一步杜絕彌封時考生記標記的紕漏。

    殿試常設:將李治、武則天的殿策形成製度。最終名次必須由殿試決定,科舉取士之權直接由皇帝掌握。

    評價A級,得四分

    炎漢光武帝時期

    “文武製衡嗎”

    劉秀直身而立,仰首望天。

    一身絳紅寬服迎風獵獵。

    一旁的劉莊端坐,給陰麗華端茶倒水。

    “宋太祖是真的可惜了,明明已經可以調整了片麵以暴製暴的霸道策略,采取王道和平手段。”

    “又將各地的財政、行政和司法權收歸中央。”

    “第三次北征還一路順暢無比。”

    劉莊歎息一聲,不再言語。

    劉秀心裏也可惜宋太祖的功虧一簣。

    就差一點,宋太祖就能重塑思想與天命。

    漢朝滅亡後,恢複漢室的動員能夠風起雲湧。大體因士人百姓忠於儒家大義、忠於皇帝、忠於漢室天命。

    思想、個人、信仰三者合一。

    而唐代的係統顯然缺乏這種核心價值的支撐。

    唐朝的支撐是唐太宗總結出的撫民以靜、民為國本的理念。

    以君主個人的品德,身體力行,做為垂範。

    這種風格幾乎被曆位唐朝皇帝模仿,都以太宗為榜樣勵精圖治。

    問題是,皇帝的個人能力有大小、智商有高低。

    儒、道、佛,三家思想來回波折沒有統一。

    士人百姓局限於忠於皇帝個人,以唐太宗一人為三者合一的典範,但對思想和大唐天命沒有明確的認知。

    所以恢複唐室者沒有太多號召力。

    畢竟,似唐太宗那樣的人太少了。

    而五代亂世更是讓人將忠於皇帝的這唯一支撐給扔掉了。

    雖然宋太祖的種種製度皆有弊端,但挽藩鎮於一統,塑文風正武弊,平天下安百姓。

    隻這些就頗為難得了。

    畢竟,他也是純正的武將出身啊。

    外交策略:公元975年,交趾丁朝朝貢,封其國君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交趾郡王。雙方確立宗藩關係。

    公元961年到963年,女真五次朝貢名馬,趙匡胤下詔免登州百姓租賦,鼓勵其運載女真貢馬前往宋朝。隨後女真“附表貢方物”遣使貢馬

    封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興為太尉,追封夏王。李彝興進貢良馬三百匹,多次奉詔抵禦、助征北漢。

    吳越上表稱臣內附,因幫助宋朝平複南方諸國,趙匡胤允其藩國自立。

    評價A級,得四分

    大宋真宗時期

    劉娥無奈的看著像屁股長草一樣東扭西歪的趙恒。

    “官家,你怎麽了?”

    趙恒擺了擺手。

    “沒事沒怎麽”

    這怎麽說?

    說吳越前腳內附,後腳國主就死了?

    太宗辦事太潦草了!

    民生經濟:延續周世宗時種種製度,同時加強黃河等主要河流的堤壩休整,避免水患。

    實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理念,不加農田之賦。

    同時在周世宗的基礎上,除鹽鐵官營外,其餘一切百姓自營不加賦稅。

    下令州縣各置義倉,官方所收夏、秋二稅,每一石糧另留一鬥貯存義倉,史稱“以備凶儉”。

    評價A級,得四分

    大漢文帝時期

    “不加農田之賦不加賦稅。”

    “以節製養百姓之生理。”

    劉恒扶膝長歎。

    “若這一條能長久不變,宋朝百姓將安居樂業且經濟繁榮矣。”

    大隋。

    楊堅臭著一張臉。

    改個名字義倉就是你的了!

    這個明明就是朕的傑作!

    大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李世民歎息一聲:

    “張蘊古,你勸朕的話名留青史了!”

    “朕冤誤大臣啊!”

    用人識人:用人方麵唯才是用,不計舊怨,趙普、曹彬、黨進、樊若水等為統一大業出了全力。識人方麵不好說。

    畢竟自己死的疑點重重。

    宋皇後不能以皇後之禮體麵安葬。

    趙德昭不清不楚自盡而亡。

    趙德芳離奇死於睡夢之中。

    趙廷美不明不白無辜蒙冤,幽憤而死。

    這一切都源於開封尹、東京留守、晉王、宋太宗的上位。

    評價B級,得三分

    大明。

    “嗨呀!這有啥不好說的!”

    朱元璋一拍大腿,不耐煩道:

    “不就是宋太宗幹的那些事嗎!”

    “宋皇後不以禮法入葬,德昭、德芳、德美死的不明不白!”

    “還有什麽不可說的!”

    大明永樂時期

    “宋太祖是可惜了。”

    朱高熾吃著雪花酪消暑。

    “豪氣幹雲,睥睨群雄。”

    “雖常顯露出武夫脾氣,但懂得返躬內省及時糾偏,又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雖出身行伍十年征戰,但難得身上沒有暴戾嗜殺之氣,為人也寬容多恕,慈悲心腸。”

    “治國理政總能找到柔性的方式巧妙化解。”

    “雄武與仁慈,剛正與懷柔,豪邁胸襟與遠見卓識。”

    “是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太祖皇帝。”

    朱棣用調羹刮盡碗裏最後一點冰酪,送進嘴裏。

    “屁話那麽多。”

    “吃完了嗎?吃完了趕緊滾吧。”

    “處理朝政去!”

    後世影響:宋朝開國之君,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評價B級,得三分

    總分:二十二分

    天幕上,評績扭轉成金色漩渦。

    一處空蕩蕩的庭院展露眾皇帝眼前。

    肉眼可見的,金色漩渦頓了一下。

    隨即畫麵快速跳轉。

    一處宮殿內,兩人身姿展現。

    但不同過往皇帝端正肅穆的等待賞罰的樣子。

    此時兩人正幹著其他事。

    一人被綁縛於柱,另一人則持鞭鞭撻!

    宋太祖怒鞭其弟!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