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雍熙北伐

字數:10566   加入書籤

A+A-




    大秦。

    呆呆的看著天幕。

    嬴政腦子裏就一個問題。

    這宋車宗的車究竟是什麽東西在拉啊?

    要是不拉車這東西不得一晝夜奔行八百裏?

    還是這車宗有獨特的駕車技巧?

    “輸了”

    嬴政喃喃自語。

    大秦騎兵急行也沒這麽快啊

    有這本事你上什麽戰場啊,學學李世民教人學車好不好啊。

    “車宗”

    大漢。

    “要學趙匡胤你就貫徹到底。”

    劉邦將啃幹淨的雞腿骨扔到漆盤裏。

    “一國之主,臨陣脫逃!禦駕親征征成了笑話!”

    “騎的什麽驢馬啊?跑的還挺快!”

    “乃公當年胸口挨了項籍一箭痛的要死都沒想過逃跑!”

    呂雉手裏旋著調羹,散著碗裏肉湯的熱氣。

    輕飄飄道:

    “我發現你近些時日很喜歡提項籍啊。”

    底下的劉盈迅速低頭,同時伸手把一旁小劉恒的小腦袋也按下去。

    小劉恒:我也沒打算知道啊!

    劉邦嗦了嗦手指,歎氣道:

    “人上了歲數總愛回憶過往,其實我也不樂意提他。”

    “但就看天幕裏這些來來往往的英雄豪傑、小人鼠輩。”

    “我就總能想起他”

    劉邦身體微微靠後,手搭在支起的腿上,長聲歎道:

    “楚霸王,是朕的對手。”

    “朕打敗了他,他成就了朕。”

    呂雉眼簾微垂。

    劉盈看著桌子上的豬頭愣了神。

    小劉恒則看著劉邦。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恒把眼睛從紅薯葉子上挪開。

    搓了搓手指,眉頭皺起。

    “大宋怕是要根基不穩了。”

    一旁的劉啟把頭從曲轅犁製作圖中拔出,茫然道:

    “不至於吧?隻是輸了一場而已啊?”

    “這宋軍還是挺能打的啊,要不是車宗突然跑了群龍無首,第二天不一定會輸啊。”

    劉恒將指尖上的泥土搓下,從竇漪房手裏接過麻布擦了擦手。

    “你記不記得,宋太祖的那份評績中趙德昭是怎麽死的。”

    “自盡而亡?”

    劉恒點點頭。

    “自盡而亡他為什麽自盡而亡?”

    劉啟搖搖頭。

    “天幕沒說。”

    劉恒點了點桌子,沉思道:

    “本來宋太祖的軍製改革已經斷了將士擁立的行為。”

    “但偏偏車宗帶著趙德昭上了戰場,不提他是作秀還是真心提拔。”

    “問題關鍵在於他跑了。”

    劉啟順著劉恒的思路喃喃道:

    “將士們找不到皇帝,而先帝的兒子還在軍中。”

    “兵將擁立、先帝之子五代慣例?”

    劉恒看著劉啟,肯定了他的想法。

    “這兩者加在一起,朕不信這人睡得覺。”

    “趙德昭活不了,那些擁立的兵將也讓他安穩不下去。既然如此,他會不會在宋太祖的基礎上再次打壓武將?”

    劉啟合上轅犁製作圖,明白了阿父的意思。

    正所謂過猶不及。

    宋太祖的製度已經限製了武將坐大。

    提高文人待遇更是擺明了製衡武將。

    若是再此基礎上繼續加以限製隻會造成另一側的失衡。

    若是天下一統,失衡也就失衡了。

    但此時宋朝群狼環伺,武將可製約但不能過於製約。

    否則就是自廢武功。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揣摩著究竟是什麽神奇動物能有這般神速。

    “他這車是用大宛馬拉的吧!”

    一旁的衛子夫掩嘴輕笑道:

    “或許是大宛驢呢。”

    劉徹猛得一怔,笑著點了點她。

    “你個促狹鬼,別說,驢跑的其實也不慢。”

    “人坐在車後麵對驢來說車轅是在往上挑的,驢比不負重還要省力。”

    正在偷笑的衛子夫聽到皇帝如此認真的回複人都傻了。

    “陛下你這”

    劉徹捋了捋袖子滿不在乎道:

    “好多年前的事了。”

    “當時少不更事突發奇想,想著匈奴有馬養驢作甚?然後做了幾次小小的對比罷了。”

    “你別說,這玩意拉糧其實比拉人好用。”

    衛子夫的嘴角抽搐了一下。

    要不說您能抗擊匈奴呢。

    不放過任何可能性

    曹魏魏武統一時間線

    劉備舉杯掩蓋嘴唇邊的笑意。

    眾所周知,一個人事跡與另一個人事跡做對比要在兩人某種條件相同的情況下。

    否則再貶低他人時,也相當於是辱罵了另一人。

    而宋車宗和曹賊的對比,堪稱南轅北轍!

    眼角瞄到曹操黑乎乎一片臉,劉備嘴角咧的更大了。

    一旁的曹操氣的腦袋都幻痛了!

    他是個什麽醃臢物!竟拿孤的事跡給他做樣子!

    奇恥大辱!大辱啊!

    大隋。

    楊堅坐在榻上,給獨孤伽羅與自己各倒一杯茶。

    “自打那逆子開始,後麵皇帝的新花樣就絡繹不絕。”

    “真是想不通,他跑個球?隻是敗了一仗而已。”

    “你要真是害怕,下令撤軍不就行了?”

    “棄軍逃跑是在想什麽?”

    獨孤伽羅捧著茶杯飲了一口,帶著幾分猜測道:

    “他許是怕那趙德昭趁機奪權吧。”

    一抹恍然湧上心頭。

    “有道理,那一群兵將都是宋太祖提拔留下的。”

    “偏偏此時宋太祖的兒子也在軍中。”

    “若有心人效仿陳橋舊事,那宋車宗就是甕中之鱉。”

    茶杯一放,楊堅頓了頓道:

    “看來那宋太祖許是真的死在這人手裏。”

    大唐。

    “可憐宋太祖英雄一世。”

    李世民撚著須尾,臉上帶著幾分厭惡。

    所謂有能者居之!

    但這人屬實無能最起碼在用兵之事上頗無能!

    將為兵之膽,有這樣怯懦的皇帝這大宋怕是武運不昌了。

    “棄軍不顧,臨陣夜逃。就伱也配上太宗廟號!”

    李世民有了跟漢武帝同樣的感受。

    太宗豈是如此輕取之號!

    大宋。

    “啪!啪!啪!”

    “啊!啊!啊!”

    皮開肉綻的慘痛聲響於殿內!

    “你就!非要!非要!”

    一字一頓,一頓一鞭!

    “非要親征嗎!

    “啪!”

    “非要指揮嗎!

    “啪!”

    “你會打仗嗎!”

    “啪!”

    “你個蠢貨!”

    “啪!”

    “蠢貨!”

    “啪!”

    趙匡胤將短鞭砸在血淋淋的身影上,一扭身坐在椅子上。

    看著已經昏迷不省人事的弟弟,想到一路扶持走來最後卻是這個局麵,不由悲從中來。

    “財帛動心人財帛動人心啊”

    而大寶之位就是天下最大的財帛。

    這難道是我竊周的懲罰嗎?

    大宋太宗時期

    趙匡義雙目通紅,手中茶盞被摜碎於地!

    “欺人太甚!”

    “欺人太甚啊!”

    大宋真宗時期

    看著天幕裏的恥笑,趙恒有些不安的拉著劉娥的手。

    “梓童朕這心裏怎麽有些慌呢?”

    劉娥安撫其背,寬言道:

    “官家慌什麽,您又不會駕車。”

    趙恒:你罵的好髒啊

    “朕是說是說”

    扣著劉娥的掌心,趙恒吞吞吐吐道:

    “是說盟約那事”

    劉娥噎了一下。

    這事大臣們又不是沒勸過你。

    人還拿太宗負傷一事勸你,你不是沒聽嗎。

    “嗯不打仗總是好的吧?”

    趙恒一頓,抬頭看著劉娥目光複雜。

    你要是用肯定的語氣多好。

    那朕就被安慰到了

    “算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伸頭一刀縮頭一刀。”

    “朕又沒獻地!朕怕什麽!”

    “來人!上酒!”

    劉娥一手托腮,一手被趙恒牽著晃悠。

    這就破罐子破摔了是吧?

    大明。

    “高梁河之戰,就兵力對比而言宋軍是明顯占上風。”

    朱元璋撇著碗裏的茶沫,對一旁的大兒子朱標道:

    “但最後卻以慘敗而告終,使宋初以來培植的宋軍精銳元氣大傷。”

    “究其戰敗內部原因,一是戰略上輕敵,以為挾戰勝北漢的餘威必能奏功。”

    “二是戰術上失策,屯兵堅城之下不作打援部署,導致處於內外數路夾攻的被動之境。”

    “三是士氣不振,將士連續作戰身心均已疲憊,將領中甚至有擄掠北漢婦女充當妓的,其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可以想見。”

    “最後就是宋太宗懦弱無能。”

    “而以上種種都可以歸結於最後一條。”

    撇了半天茶沫也沒喝一口,朱元璋將茶碗一撂。嚴肅道:

    “為君者可以不知兵,但不能自傲以為知兵。”

    “咱給你留了一堆武將,你可勁用!往死裏用!”

    “但就一條!”

    豎起食指,老朱鄭重道:

    “不到萬不得已時,不準禦駕親征!”

    朱標看著一臉“你不答應你就不是我兒子”表情的老爹。無奈點頭應答。

    “是,兒子知道了。”

    精兵猛將如雲,皇帝得傻成什麽樣才會親征?

    高梁河之戰,宋軍在皇帝坐鎮、兵力占優的情況下被耶律休哥的遼軍打敗。

    蒙羞的宋太宗不得不轉攻而守。

    而在班師回朝後,宋太宗並沒有對消滅北漢的將士論功行賞,趙德昭為此提醒宋太宗。

    宋太宗大怒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退朝後自刎而死。年二十九。

    公元981年,宋太祖次子、二十三歲的趙德芳也死了,死因不詳

    大宋。

    “砰!”

    趙匡胤拍案而起,大喝道:

    “來人!端水!撒鹽!”

    “朕有大用!”

    昏迷的趙匡義:

    天幕上。

    馬蹄急!征塵起!

    宋字大旗迎風獵獵!

    望之不見邊際的大軍再次北上!

    大軍兵分三路。

    東路軍出雄州直指幽州。

    中路軍出飛狐指向蔚州。

    西路軍出雁門關指向雲州

    三路煙塵糾結於天上。

    四個灰蒙蒙的大字展開。

    雍熙北伐

    高梁河之戰後,宋遼之間在邊境上的戰爭雖不大卻不斷。

    兩國來來往往各有勝負。

    公元982年九月,遼景宗去世。十二歲的遼聖宗繼位,承天皇太後蕭綽攝政。

    因“契丹主少,母後專政,寵幸用事”

    宋太宗決定準備再次北伐。

    公元986年正月,令曹彬、田重進、潘美和楊業等率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合圍幽州。

    因有了高粱河慘痛教訓,宋太宗這次不在親征,而是用陣圖遙控指揮。

    命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米信為副,率領宋軍主力兩軍同行,出雄州以緩慢行軍的戰術,張大聲勢,向遼幽州進發,以牽製遼軍主力。

    中路以田重進為統帥,出飛狐口,西路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出雁門關攻取關外諸州,再與中路軍會合。

    最後揮師東進,從北麵與東路軍夾攻幽州

    因為這年是雍熙三年,因此史稱“雍熙北伐”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