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玄武門 我感覺你在針對我宋法 你感覺對了

字數:8205   加入書籤

A+A-




    公元1033年,劉太後去世。

    臨終之際,臨朝稱製長達十一年且至死不肯還政的劉娥下達了最後一條遺令。

    冊命楊太妃為皇太後,“與皇帝同議軍國事”。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麵無表情,但周身的氣壓越來越低。

    身邊的眾人瑟縮著身子,生怕一點苗頭不對惹了皇帝。

    而劉徹看著這句“與皇帝同議軍國事”則是想起了竇太皇太後和王太後

    今一位太後崩逝,又立一太後聽政。

    這般如此天下豈不是會懷疑天子不可一日無母後之助矣?

    豈有此理?!

    大明。

    朱元璋忍不住了。

    “哼!還什麽無呂武之惡!”

    “她是不想嗎?她那是不能!”

    “將乘輿定名為大安輦,出入鳴鞭、儀衛的規格與皇帝無異。”

    “於廟堂之上試探欲立七廟。”

    “讓宋仁宗率文武百官為自己賀壽,行為臣之禮。”

    “欲純被帝者之服,行將就木還想著皇帝袞冕入殮。”

    “還想內降補軍官之吏。”

    “凡此種種,其心昭然若揭!”

    一旁的馬皇後反駁道:

    “她確實是自奉之禮尊崇太過,晚年更是稍進外家,戀權到最後一刻。”

    “但在垂簾聽政的十一年裏,保護聖躬,綱紀四方,於趙氏實有大功。”

    “重八,你不能以未盡之事推測未做之事!”

    “你這是要弄出冤假錯案的!”

    朱元璋一拍大腿!

    怒氣騰騰道:

    “咱冤假錯案?”

    “咱手裏從沒有冤假錯案!”

    “你如此袒護劉娥,難道還想學她幹政不成?!”

    馬皇後眼睛一眯,也不說話。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

    朱元璋叉腰看著直勾勾盯著他的皇後,壓著心慌扯著嗓子道:

    “咋不說話!默認了是吧!”

    “默認了就”

    馬皇後嘴逢裏蹦出一個字。

    “是”

    “我要幹政。你待如何。”

    朱元璋有些麻爪了。

    他好像扇剛才的自己一巴掌!

    裝!讓你裝!

    這回好了!裝完球了!

    “咱要如何?”

    “哼”

    朱元璋一昂頭,大聲道:

    “咱要給標兒下道旨意!”

    “你娘說什麽話你都聽!”

    “不聽,就讓你娘擼了伱的位置!”

    “皇帝?皇帝了不起啊!”

    “這是你娘!”

    “什麽幹政?你娘關心你那不叫幹政!”

    “咱大明自有國情在此!”

    馬皇後神色微微舒緩,隨即瞥了一眼他,扭頭看向天幕。

    朱元璋慢慢坐回椅子上。

    擦了擦額頭。

    他N的!

    怎麽就沒忍住!

    完了,夫綱不振了!

    說起來,劉娥沒做成皇帝也多虧宋法夠嚴密。

    趙匡胤創立的一係列製度體係,什麽崇文抑武、守內虛外啦,還有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啦,歸根結底就是讓大家一起蒙圈,誰也造不成反。既然知道成不了事,也就不會冒出這樣的念頭了。

    事實上,這套防範製度同樣適用於後宮,而且“女子之防尤嚴”

    摸唐朝過河是吧。

    差不多,畢竟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是那時候的傳統觀念,況且還有武則天的經驗教訓。

    所以就有了防範意識,限製外戚勢力、嚴守宮門之禁。

    不管什麽外戚都不令預政,不令管軍,不許通宮禁,不許接賓客。

    宋史講得很精辟,叫“崇爵厚祿,不畀事權”

    哦啥意思?

    就是爵位、俸祿統統可以給,唯獨職事、權力不要癡心妄想。

    炎漢光武帝時期

    劉莊眼巴巴的看向劉秀。

    劉秀摸著手上的玉石沉吟片刻,搖搖頭。

    “不行,用不了。”

    “最起碼暫時用不了。”

    劉莊眼神略有些暗淡。

    劉秀也微微歎氣。

    若按宋製度,外戚想要官居高位會遭遇極大的阻力。

    畢竟上上下下有無數雙眼睛把他們盯得死死的,但凡有些風吹草動,勢必會群起而攻之。

    但是這裏麵有一個問題。

    現如今上哪找那麽多眼睛?

    科舉、人員、識字、書籍。

    書籍這關就很難辦。

    不過再難辦也得辦!

    劉秀想著後麵的“東漢幼兒園”咬了咬牙。

    辦它!

    其實最關鍵的就是嚴守宮門之禁。

    東漢十常侍之亂就不說了,那大唐玄武門跟公側一樣。誰想上就能上。

    而宋史記載,“外家男子,舊毋得入謁”

    後宮想亂政,既可以仰仗外戚,也可以勾結大臣,可無論跟誰串通總得內外相互聯絡吧?

    而且趙匡胤對宮門之禁有相當嚴密的規定,一旦違反,處罰也是極重的。

    譬如擅闖宮門者,判三年徒刑。即使有出入證件,但門衛“未受文牒而聽入”,或者人數與證件不符的,均按擅闖論處。

    為宮中之人私傳書信、衣物者,或者奉命傳遞而擅自開啟者,處以絞刑。

    不得不說,大宋拿捏“七寸”的手段確實刁鑽!

    一邊摁住外戚,一邊阻斷交通,後宮真就成為一座孤島了。

    大唐高祖時期

    李淵啃著手裏的胡餅若有所思。

    “二郎,你覺得這方法如何。”

    一旁的李建成幽幽道:

    “大郎覺得挺好”

    李淵、李世民:

    “咳,阿耶。”

    李世民避開某人幽怨的目光,看著同樣避開目光李淵道:

    “宋太祖的製度非常契合大唐的種種弊端。”

    “要是用,也能用。”

    “但效果可能要打一些折扣。”

    李淵聞言歎息,沉默片刻,緩緩道:

    “那就慢慢來吧。”

    大唐。

    李世民眼角輕掃過殿內大臣。

    自南北朝始,後宮的皇後、妃嬪都是出自士族門閥,因為先天具有極其龐大的家族勢力。

    但經過五代十國的亂局之後,世族門閥應是差不多摧毀殆盡。

    加之宋朝特別注重科舉取士,殘存的士族隻會日漸敗落。

    而宋朝的種種行為都說明了一件事。

    士人有很大的權力,似與皇帝不相上下。

    刨了世族根基,自然不用多慮他們的想法。

    李世民又一次看向李承乾。

    稚奴對抗世族弄出了一個武周。

    高明又會做出什麽呢?

    天下豈有三百年天子乎?

    也許朕也應該立條祖宗之法。

    大宋真宗時期

    趙恒完全不擔心。

    雖然這幫人一天天跟狗盯骨頭一樣的盯著朕。

    但他們的確也有些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之意。

    畢竟“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當各竭公忠,以副任用。”

    太宗的一段話可是讓他們有了想都不敢想的權力。

    時,右司諫範仲淹、禦史中丞蔡齊、殿中侍禦史龐籍。三人代表文武百官連連上書。

    最後一致決定,尊楊太妃為皇太後,但刪去“與皇帝同議軍國事”的字眼。

    宋仁宗正式開始親政。

    龐籍,龐太師?

    那個叫龐吉龐太師,很多人誤以為原型是這位龐籍,其實壓根就對不上號。

    曆史上的龐籍為人正派耿介,史載其“治民頗有惠愛”,與範仲淹、韓琦等人交情深厚,還提攜司馬光、狄青等一批青年才俊,不應該替一個虛構的人物背黑鍋。

    咦?狸貓換太子不說嗎?

    那有什麽好說的?明清硬黑。再者說宋真宗又不是不知道這事,宋仁宗也知道啊。

    嗯雖然死劉娥死後才知道的

    而且這玩意在宮裏又不是不常見。

    大宋仁宗時期

    坐在中位之上的趙禎看著天幕裏後世之說,輕笑道:

    “看來後世子弟對龐卿多有誤會啊。”

    周圍環繞賞花的眾臣輕笑幾聲。

    一位紫袍大臣看著笑而不語的龐籍打趣道:

    “龐相當年的一句請下閣門,取垂簾儀製盡焚之,可是讓我等捏了把汗啊!”

    趙禎笑著倒了杯水,

    “龐相是不顧宰相意的天子禦史。”

    龐籍笑著道:

    “臣能有此膽魄,是多虧當時範侍郎率先進言。”

    話一出口,庭院內瞬間安靜。

    大清。

    康熙回憶了一陣宋仁宗他生母的事情。

    “嗬,皇後身邊的侍女”

    “沒活活杖斃這攀龍附鳳之輩,劉太後已經是寬厚仁義了。”

    “還給她上封號為宸。”

    “這是天大的恩德,那李氏應該感恩戴德。”

    “不然,大寶之位豈容賤婢所生之人染指。”

    一旁胤禛的眼中閃過一絲異色。

    “啪。”

    一塊吊牌扔在案桌上。

    康熙擺了擺手腕。

    “拿著,跪安吧。”

    胤禛看清木牌上的四個字。

    戒急用忍。

    嘴裏不由微微發苦。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