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除倭寇·張經之死

字數:5392   加入書籤

A+A-


    【張經,字廷彝,祖籍侯官。】
    【正德十二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嘉應知縣。】
    【嘉靖四年遷吏科給事中,後又任戶科都給事中。】
    【因經常上疏指責他人言行,引起諫官不滿。】
    【言官指責他是張璁、桂萼同黨,但吏部說張經行為端正,所以沒有治他的罪。】
    【後被提升為太仆少卿,曆右副都禦史,協助處理院事。】
    ……
    大漢。
    “這什麽文官集團也不是鐵板一塊。”
    劉邦腳踩著榻邊,大聲道:
    “大體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為了功名利祿而貪贓枉法,這是害群之馬。”
    “第二類,大家怎麽做,我也怎麽做,自己不是特別幹淨,但也不是特別不幹淨。”
    “第三類,就像朱紈張經這種,人品端正卻不合群的人。”
    “偏偏就是這種人最不得善終。”
    呂雉瞥了他一眼,慢悠悠道:
    “這也是要看是什麽樣的皇帝。”
    “就大明一開始對文官的態度,就表明了忠貞之臣在這裏是得不到好的。”
    劉邦認同她的說法,拍了拍膝蓋,搖頭道:
    “問題就在這裏。”
    “他們還是不明白。”
    “從朱元璋開始,大明就傾向於從負麵來行使皇帝的權力。”
    “貶抑、侮辱、訾罵,當廷打屁股。”
    “皇帝越是霸淩文官,也就越是刺激出文官在麵對皇帝時的一種集體團結的態度和意識。”
    劉邦搖頭道:
    “大明的情況比宋朝還要惡劣。”
    “這種惡劣已經不是製度上就能調節過來的了,而是在人心上就已經難以轉變了。”
    “除非大明出一個劉秀,將一切推到重來,不然……”
    ……
    【因曾任兩廣總督,受當地土司擁戴,此次為了剿寇,朝廷征調狼山土兵,張經因此而受朝廷重用。】
    【當時,倭寇主要侵擾浙西,即蘇、鬆、杭、嘉等富庶地區。】
    【張經到任,慷慨自負,開府嘉興,選將練兵,大有直搗敵穴之勢。】
    【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正月,拓林倭寇出兵攻打乍浦、海寧,攻陷崇德,轉掠塘西、新市、橫塘、雙林、烏鎮、菱湖等鎮,杭州數十裏外血流成河。】
    【巡撫李天寵束手無策,慌亂中自燒附郭民居。】
    【全靠副使阮鶚、僉事王洵竭力抵禦,才得以保住城池。】
    【二月,朱厚熜派工部侍郎、嚴嵩黨羽趙文華到浙江祭海神,妄想用祭神來平定倭寇。】
    【趙文華頤指氣使,張經為人耿直,兩人結下仇怨。】
    【四月,廣西土官瓦氏率狼山土兵到達蘇州。】
    【張經命其歸俞大猷管轄。】
    【俞大猷率狼山土兵擊退金山衛的三千倭寇,趙文華見這些土兵可用,於是急於求成,派其擊敵於漕涇,不料大敗而歸。】
    【倭寇知朝廷無能,搶掠之勢更加激烈。】
    【趙文華認為應速戰,張經不同意。】
    【他認為趙文華淺薄不懂兵法,不讓他知道作戰計劃。】
    【趙文華大怒,上疏彈劾張經縱敵。】
    ……{這味兒,太對了!內鬥成風!}
    {其實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麽倭寇會是心腹大患?}
    {倭寇不是海盜打劫這麽簡單,也不是不開放民間貿易,導致沿海當地大戶和海盜勾結這麽簡單。}
    {歸根到底還是軍事因素。嘉靖時期,明朝的衛所製度早敗壞了。軍屯大量流失,士兵紛紛逃亡,勉強服役的也都是老弱殘兵,戰鬥力極其不靠譜,上了戰場,更缺少殺敵立功的勇氣,招呼兩下子就跑路。}
    {而倭寇這邊,絕非簡單的強盜團夥,相反軍事素質極高。}
    {雖然在戰船和弓弩技術上,倭寇遠遜明朝,但是火槍技術卻極先進,特別是常年和葡萄牙人打交道,不但火器製造技術突飛猛進,戰術也日益成熟,還出現了線形射擊戰術,好些能征善戰的明朝猛將,都是陣亡在倭寇的火槍下的。}
    {而自永樂之後,隻有正德管一管軍製,嘉靖拿著大禮儀挨個教育文臣時,那軍製是一丁點沒管啊。}
    {而朝廷內部黨同伐異致使的種種冤案,嘉靖也不管。}
    {他挨罵的主要原因從來都不是不上朝,而是腦子除了平衡和修仙就沒有其他東西了。}
    {平衡對皇帝來說是必須的,但對國家來說不是啊,對國家來說發展才是必須的。}
    ……
    大漢·武帝時期
    “真是成於此也敗於此啊。”
    劉徹透過現象看本質。
    朱厚熜牽製了朝堂,但換個說法。
    朝堂又如何不是牽製住了皇帝?
    “明朝的官員體製沒有宰相,那就是由皇帝直接領導百官。”
    劉徹抱著小劉據講解道:
    “這樣一來就失去了由宰相來總管總承,也就是總負責的緩衝。”
    “群臣直接受皇帝領導、管轄,那他們表達意見的對象當然也是皇帝。”
    “而皇帝和宰相最大的差別是,皇帝不會是從他所要管理的這個體係裏出來的人。”
    “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不需要遵守製度,他自己就是製度。”
    “他不需要也不可能為政策成敗負責。”
    “宰相處理政事要依循規範,這套規範必須向皇帝報告,然而皇帝來指使官員時卻不需要尊重任何規範,他高於規範,或說他自己就是規範。”
    “皇帝既沒有經過資格考核,更不能被撤換,那整個體係在最高層次就卡住了,無從選擇也無法流動。”
    小劉據似懂非懂,回答道:
    “所以,大臣與皇帝的爭鬥是一定的?”
    劉徹揉了揉他的小腦袋,笑道:
    “沒錯,從朱元璋廢丞相製,這個結果就預定了。”
    “大明後麵的皇帝可以說再填坑,也可以說是在挖坑。”
    “因為這個坑,他們本身就跳不出來。”
    “朱厚熜能爭得主動權。”
    “但也僅此而已了。”
    劉徹看著天幕,帶著幾分惋惜之意。
    “他就算想做其他的事也做不成。”
    “大明這盤棋,已經將死了。”
    ……
    【四月二十六日,張經分兵於石塘明打敗倭寇,倭寇從嘉興逃往唐家湖。】
    【由於湖水洶湧,不能過去,吳江知縣楊正便集鄉兵於水上,牽製敵舟,派水性好的人下水將敵船鑿穿。】
    【倭寇大敗,退至王江涇。】
    【此時明軍已經將倭寇包圍,北有張經軍,東有俞大猷軍,南為胡宗憲。】
    【二十八、二十九日,雙方激戰,張經親自督師。】
    【在倭寇猛攻下,明軍有些退卻,危急時刻,俞大猷奉命督永順土兵兩千人由泖湖趕來,明軍士氣大振。】
    【五月一日,明軍三麵合擊,大敗敵兵,斬殺兩千餘人,被海水溺死的無數。】
    【而王江涇大捷也成明朝有倭寇以來第一起大捷。】
    ……
    天幕上。
    第二幅畫麵再次成型。
    ……
    【捷報傳到京城,朱厚熜卻認為張經是在欺君。】
    【嚴黨連連上疏,說張經是被趙文華彈劾才開戰,應將其撤下。】
    【雖然兵部稱這次大勝是張經的功勞,且關鍵時刻不能更換將領。但朱厚熜不聽,將張經押回京城。】
    【同年十月,處死。】
    【而趙文華則上疏稱王江涇大捷是他和胡宗憲督師的功勞,乃獲大勝,二人加官晉爵,而倭寇仍舊像從前一樣猖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