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廣寧之戰·付之一炬

字數:6269   加入書籤

A+A-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捋了捋長須,目中精光一閃。
    “看來明朝地方巡撫的官比經略大啊!”
    李泌看了他一眼。
    你認真的?
    李隆基看著一臉肅穆的李泌,訕笑一聲:
    “戲言爾……不過這在理論上講,至少在遼東軍事布置上,王化貞應該接受熊廷弼的領導,但看這樣子……都不是陽奉陰違的事了啊。”
    李泌見李隆基態度恢複正常,也開口道:
    “熊廷弼此時背後站的是皇帝。”
    “王化貞的背後或許就是東林黨了。”
    皇帝嘴角掛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既然如此,看來這遼東……平不了了。”
    不但平不了,這遼東之地以後還會成為專門處理異己的地方。
    不管皇帝願意與否。
    ……
    大明·崇禎時期
    乾清宮的暖閣裏,一本本奏折散亂於地。
    一身白色常服,頭發潦草的朱由檢趴在地上翻著天啟年間的各種奏疏。
    “是這個!就是這個!”
    他猛得舉起一本奏疏,雙眼布滿血絲。
    “天啟元年……”
    “內閣首席大學士葉向高……”
    “兵部尚書張鶴鳴……”
    “王化貞……東林黨……都是東林黨人!”
    “他們都在偏袒王化貞!他們都在偏袒!”
    一旁侍立的王承恩擔憂的看著皇帝。
    “一群騙子!欺世盜名的騙子!”
    朱由檢看著滿地的奏折,恨得咬牙。
    ……
    【熊廷弼一直是戰略防守主義者,他強調要修防禦,建城堡。】
    【他上一次來到遼東,就一直是堅持加強防守,然後等待時機。】
    【他跟天啟皇帝說的規劃也是在遼陽和廣寧之間構造緩衝地帶,建立預警係統,以逸待勞。】
    【王化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進攻主義者。】
    【他表示,隻要他帶領一支部隊渡過遼河,八月十五中秋節以前就可以擊敗努爾哈赤。】
    【熊廷弼實在看不下去了,上書皇帝,請他約束王化貞慎重舉止,至少不要讓敵人笑話。】
    【王化貞聽說後,憤怒如狂,立即上書皇上,說是願請兵六萬,一舉蕩平努爾哈赤小醜雲雲。】
    【就這樣,遼東前線出現了大家“戰不戰,守不守,笑啼不敢,而凡事牽製多”的局麵。】
    ……
    {王化貞駐廣寧,率領軍隊十三萬,其中十二萬多駐守在廣寧前線,熊廷弼駐守在距離廣寧五六百裏的山海關,雖然熊廷弼名義上是戰區最高統帥,但手下僅五千人,根本無法指揮有內閣大學士和兵部尚書撐腰的王化貞。}
    {王化貞的戰略,如果打得過後金軍,肯定是正確的,但如果過去隻是送死,那就是錯誤的。}
    {其實各種戰略部署很難分出對錯,最終都要接受事實的驗證}
    {而事實就是,按照當時明軍的實力,從薩爾滸一路敗退下來,真的能進攻嗎?他有這個力量嗎?先輸薩爾滸,又輸遼沈,沒這個能力知道吧。}
    {麵對機動力,戰鬥力和組織能力強大的對手,防守是最佳的辦法,強敵既然能以攻代守,那守方就可以以守代攻。}
    {其實熊廷弼的方法就是笨方法,這個方法特別費錢因為要不停的修堡壘和城池,越多越好越堅固越好同時還要練兵駐守,但是明朝現在“沒錢”}
    {所以王化貞認為熊廷弼的防守戰略行不通,遼東防守的失敗就是前車之鑒,因此他主張進攻,要越過遼河去收複遼東。}
    {這就放屁了,要不是袁應泰亂來,努爾哈赤也打不下遼沈啊。}
    {沒有辦法,戰爭就是看誰能夠堅持到最後,獲得最後的勝利,其中也包括將軍背後的交鋒。}
    ……
    大隋。
    楊堅看的啼笑皆非。
    “十則圍之,沒有十倍以上的兵力,豈能冒進?”
    “這自有遼事以來,從不曾看見堂堂正正的做過一件事情。”
    “這大明中樞是徹底爛透了。”
    獨孤伽羅輕拍著懷裏的孩童,小聲道:
    “小皇帝的態度還是不夠明確與強硬,這一點上不如嘉靖與萬曆。”
    楊堅緩緩吐出一口氣,感歎著:
    “朱常洛那個皇位明顯是白撿的,朱由校有沒有經受完整的帝王術都兩說。”
    “能做到這一步也算有主見了。”
    “天下事哪能盡如人意。”
    “大明……”
    楊堅搖了搖頭,沒再說下去。
    獨孤伽羅也無話可說。
    大明根結錯綜複雜,但歸其原因還是一個問題。
    無根之木。
    兩漢之根是漢初七帝。
    大唐之根是李世民。
    宋朝根基是趙匡胤的諾言。
    這些朝代的後人都有一個目標,重返文景、太宗餘德、太祖之誌。
    但明朝的根是什麽呢?
    朱元璋原本可以做那個根,但他做了屠夫。
    朱棣也可以做那個根,但他時間不夠,終究差了一籌。
    仁宣之治是最後能做根的時機。
    碰上了朱祁鎮……
    再往後……
    就一路這樣了。
    ……
    【大明朝堂上下吐沫橫飛,群臣一浪又一浪掀起讚譽王化貞而抨擊熊廷弼。】
    【小皇帝也無法判斷到底誰對誰錯,於是在天啟二年正月召集大臣們一起討論,到底是啟用熊廷弼的策略,還是采納王化貞的意見?】
    【到底是集中事權於熊廷弼,還是全權交予王化貞?】
    【最終的結果是把熊廷弼調離,將事權集中於王化貞。】
    【但還未等旨意傳達,新的戰報從遼東傳來。】
    ……
    天幕上。
    燒著爐火的暖閣中。
    兩名將軍對坐而視。
    一名身材高大,短髯濃眉,鎧甲皎潔。
    一名中等身材,長須垂腹,鎧甲斑駁。
    “你當時不是說要率六萬大軍渡過遼河,一舉蕩平後金嗎,怎麽現在狼狽成這種樣子了?”
    長須將軍聞言,一臉慚愧。
    “是我不辨是非,錯信小人。”
    “經略既然來了,要不要再去守廣寧?”
    短髯將軍收起譏笑,沉默片刻,聲音幹澀道:
    “晚了。”
    “十萬之兵馬一朝俱盡,滿城之官民半晌俱奔。”
    “已無可救援者。”
    “而且我手下的那五千兵馬……”
    長須將軍閉目長歎。
    短髯將軍再次沉默,過了半晌,開口道:
    “沒法守了,已經全軍崩潰了。”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整個遼西的居民全部撤到山海關內。”
    “至於那些糧食軍需……運不走,隻能全部銷毀。”
    ……
    【大明天啟二年、後金汗國天命七年(1622)正月十八日。】
    【努爾哈赤在仔細觀望良久之後,確信熊廷弼不會再有什麽作為,出兵進逼廣寧。】
    【王化貞相信建立奇功的時機已到,於是按照孫得功的策劃,盡發廣寧兵馬出陣迎敵。】
    【誰知孫得功早已反叛,雙方剛一交手,早已布置停當的孫得功等便大呼“明軍敗了,明軍敗了”,然後撒腿狂奔。】
    【不明所以的大軍以為已經被打敗,遂兵敗如山倒,全線潰散。】
    【孫得功等逃進廣寧城後,到處散播努爾哈赤已到城外的消息,於是城中軍民大亂,爭相潰逃。】
    【正在等候捷報佳音的王化貞於稀裏糊塗之中,被一員將領扶上駿馬,棄廣寧而去。】
    【在閭陽驛,王化貞遇到從山海關來援的熊廷弼。】
    【二人商議一番後,決定直接護送遼西百姓入關。】
    【隨後,熊廷弼將五千兵馬交給王化貞殿後,自己輕騎去山海關安排軍民入關事宜。】
    【明軍徐徐退去,後金軍也未追來。】
    【殿後明軍為免資敵,沿路放火,將錦州、鐵場、大淩河、錦安、右屯衛、團山、杏山、鬆山等四十多座城堡以及總計千萬兩的物資糧草付之一炬。】
    【明朝曆時數百年,花費巨資修築的遼西走廊防線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廣寧之戰就此落下帷幕。】
    【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在各地明軍的請降與黃土鋪地和鼓樂喧天之中進入廣寧。】
    ……
    大唐。
    李世民望著天幕裏緩緩入關的胡酋,長歎一聲:
    “熊、王二人,怕是活不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