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劉徹:是朕目標定的高了……

字數:6182   加入書籤

A+A-


    ……
    大秦。
    嬴政決定下次開朝會就把這事拿出來好好說說。
    寡人多仁慈啊!
    隻焚書,不改史!
    六國史書朕可是一字未改啊!
    你們別說什麽燒不燒的事,就問你們改沒改?
    沒改?沒改憑什麽罵朕!
    嬴政直了直腰板。
    “人心不古啊……”
    劉邦與蕭何還未有什麽反應,馮去疾等三人卻是嚇了一跳!
    人心不古?這四個字是陛下會說的話?
    那些博士每次提起古人古製,他哪次有過好臉色?
    如今,蔑視一切古人的陛下居然能說出人心不古四字……
    馮去疾三人對修《明史》的朝代生出深深的“敬意”
    ……
    大漢·宣帝時期
    劉病已熟讀《史記》
    深知載史之玄機。
    但你這也未免太玄了!
    寫史之人有感情側重很正常,但把一個大事件的主角都刪的殆盡。
    這史官完全就成了皇帝手裏的一把刻刀啊。
    “難怪脈絡雖清,但細節處自相矛盾者甚多。”
    ……
    東晉·明帝時期
    司馬紹長歎一聲:
    “皇權鼎盛至此啊……”
    秦漢三國之際,對史書的記述沒有什麽幹涉。
    得國正,國勢強。
    雖有春秋筆法,但基本還有載史的道德。
    並且史官一脈也如世家一般代代相傳,骨子裏還是有點血性的。
    但往後就不行了。
    畢竟……得國不正啊……
    ……
    【廣寧失守以後,整個遼境全都歸到後金之手。】
    【天啟任命王在晉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統領遼東、天津、薊鎮、登萊等處軍務事宜。】
    【當時朝廷對於究竟是將前線布防於山海關外還是堅守在山海關不動,爭論不休。】
    【王在晉擔心采布防山海關外後,會缺乏後勤的支持。因此,他不準備去加強邊遠的前線陣地,而寧願讓蒙古科爾沁部駐守關外,作為緩衝之計。】
    【又打算在山海關之八裏鋪修築重城,置四萬兵守之,以加強長城與北海接合處這一戰略要道的防衛。】
    【天啟對此計劃頗感興趣,遂遣親信大臣孫承宗前去檢驗其可行性。】
    【孫承宗去邊線轉了一圈,又質詢王在晉,最後回朝報告說,王在晉不打算從山海關調出四萬士卒,而準備向兵部請求增兵。】
    【孫承宗認為,增加援兵並無明顯的必要。因此,他力勸天啟另作抉擇,包括考慮兵部主事袁崇煥的進取計劃,將防禦重點放在山海關以北兩百裏處的寧遠,使之成為收複遼東的跳板。】
    【天啟二年九月,王在晉被罷免,由孫承宗接替其職,又兼任大學士和兵部尚書,並授以處置前線事務之權。】
    【袁崇煥則奉命赴寧遠修繕城牆,以此作為收複錦州附近城鎮的基地。】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的那叫一個怒其不爭啊。
    “都什麽時候了!還吵吵嚷嚷不成體係!”
    “這小皇帝的耳根子又軟又沒有主見!”
    衛子夫給他倒了杯水,輕聲道:
    “畢竟他也沒前知之能,哪能想到大明會翻天覆地呢。”
    劉徹看著杯子裏自己的倒影,突然歎口氣。
    “治國……究竟還是要靠皇帝啊。”
    劉徹現在有點看破迷障了。
    他一上位嗎對比的都是些什麽皇帝?
    前有文景,初有高呂。
    再往前倒,那是六世餘烈!
    至於那什麽胡亥……有點誌氣的誰會跟他比啊?比他強那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所以,這個特例在這一片前後包圍的皇帝裏那是格格不入!
    但反過來又是如此襯托這一段時間的皇帝該是什麽水平。
    可現在劉徹明白了。
    “不是當了皇帝,他就是皇帝了。”
    ……
    大明·仁宗時期
    朱高熾淡淡吐出兩字。
    “急躁。”
    朱瞻基聽得耳熟。
    急躁,代表心中無決斷。
    心中無決斷,就會朝夕令改。
    所謂臨大事而有靜氣,治大國如烹小鮮。
    邊防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後金那裏顯示出別樣意味。
    “布防寧遠還是有道理的。”
    朱瞻基不覺得大明財政能支撐收複遼東。
    但也不能讓後金看透大明後繼無力的虛實。
    朱高熾搖了搖頭,輕聲道:
    “逞一時威風,於事無補。”
    “守住一關,隨後定國內諸事,再徐徐圖之。”
    “這樣最起碼能緩解財政壓力去做更多的事。”
    朱瞻基不同意,經曆朱祁鎮那事之後,他是一丁點也不放心這些後代子孫啊!
    生怕他們再弄個大的!
    “爹,你這想法是不錯,但天啟沒時間了。”
    朱高熾張了張嘴,最後選擇了沉默。
    後世子孫說努爾哈赤能進關問鼎中原。
    這說明天啟的時間不多了。
    “亡國之君啊……”
    ……
    【孫承宗指揮將士官吏修建寧遠、穆州等城堡,練兵十一萬,開拓關外四百裏,安置遼民,實行墾地政策,大有所獲。】
    【不但鞏固了山海關的防務,而且修築了錦寧防線,為安邊靖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從努爾哈赤在寧遠往回走到現在,已經有三年時間。在這三年裏,他並不是沒有嚐試過攻打明朝。他想探聽一下明朝正在修建的關錦防線的虛實,於是在錦州剛建好的時候,他讓他的兒子代善帶兵去攻打,結果大敗於明朝軍隊,狼狽地跑回來。
    【可惜,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因閹黨排擠而去官。】
    【此後接任孫承宗經略薊遼的是高第。】
    【高第說他能整肅遼東的腐敗和弊政,包括設法清除潛在的叛徒,防止叛明降金之事繼續發生。】
    【然後一上任就將幾百裏的關錦防線全部撤回。】
    【他辯解說,與其千裏迢迢向寧遠等鎮運送給養,不如全力加強關內防線。】
    【於是,錦州一線各城堡都被放棄,袁崇煥也被告知今後其給養將被削減。】
    【看著錦州防線發愁的努爾哈赤樂開了花。】
    【努爾哈赤一開始還不敢相信這個天上掉下的大餡餅,他專門派人去察看,察看的人回來說,的確走的一個人都不剩,有好些地方還有沒搬走的糧食。
    】
    【他立刻下令,十萬軍隊立刻集合,目標:山海關。】
    ……
    天幕上。
    努爾哈赤看著擋在眼前的孤城,心下疑惑。
    “去看看,能不能抓個舌頭。”
    一名騎兵拍馬而出。
    片刻後,夾著一名兵將趕了回來。
    “砰”的一聲,兵將被摔在地上。
    努爾哈赤看著瑟瑟發抖的士兵,直接問道:
    “你們是不是全撤了啊?”
    士兵瑟瑟發抖的連忙點頭,隨即又慌亂搖頭。
    “是…是啊……不是不是!”
    “聽說還有一個人沒有撤,叫做什麽袁崇煥的。”
    努爾哈赤看向那座孤城。
    “袁崇煥?”
    “誰呀?”
    “算了。”
    努爾哈赤搖了搖頭,用馬鞭指著地上的士兵,淡淡道:
    “給你一個活命的機會。”
    “過去告訴那個袁崇煥。”
    “本汗率領三十萬大軍,趕快出來投降。”
    “如此,本汗還給你官做,不然就別怪本汗不客氣了。”
    士兵還傻傻點頭,那名後金騎兵已經一把將他從地上揪到馬背上急轉而去。
    努爾哈赤抬頭看向遠方。
    那是山海關的方向。
    ……
    【大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
    【努爾哈赤帶領大軍來到了寧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