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天下之號曰大清

字數:9601   加入書籤

A+A-


    天幕上。
    天色昏黃,霧影綽綽。
    山海關,鼓聲震地。
    大順軍衝入關寧兵的敵陣。
    呐喊著向敵人進攻,其勢銳不可當!
    剛把敵人趕過石河灘,忽然刮起一陣狂風!
    頓時天色昏暗,飛沙走石,日色無光。
    鼓聲也停止了,呐喊也停止了,隻有狂風呼嘯的聲音。
    ……
    【李自成大軍從北山到海邊,沿著山海關以西的石河列陣,關寧軍則在東邊依托關城列陣,清軍向海對著李自成的陣尾。】
    【明末軍隊人數是個世紀之謎,李自成的軍隊人數有六萬、十萬、二十萬等不同說法。】
    【此時山海關石河大戰,吳三桂的關寧軍先與李自成的軍隊激戰至中午,突然刮起了沙塵暴,瞬時天昏地暗。】
    【就在這時,清朝阿濟格和多鐸兩兄弟率領兩白旗為主的兩萬騎兵,從吳三桂陣右殺入戰場。】
    【大順軍瞬間敗下陣來。清軍乘勝追擊,大順軍大敗,兵員器械損失慘重,李自成隻好連夜撤退。】
    【行經永平範家莊時,把吳襄處斬。】
    【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殺吳三桂全家三十四口。】
    【而吳三桂本人在山海關戰役結束這一天,被清攝政王多爾袞承製封為平西王。】
    ……
    {大風,又見大風。}
    {這玩意真的假的?}
    {怎麽說呢,當時朝鮮世子正在山海關城內,為了防止被炮彈擊中,他倚在城牆根的菜地裏,不遠處就是多爾袞的指揮部。}
    {多爾袞請世子相見,還未坐下,就起身上馬要求他一起去觀戰。}
    {“炮聲如電,矢集如雨,清兵三吹角,三呐喊,一時衝突賊陣,發矢數三巡後,劍光閃爍。是時風勢大作,一陣黃埃自近而遠,始知賊兵之敗北也,一食之頃,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出自朝鮮佚名《沈館錄》}
    ……
    劉宋。
    “大風……高祖同款?”
    劉義隆撚著胡須匪夷所思。
    劉裕則覺得這東西不好說。
    “朱棣也有大風……”
    “與其說天象,朕更認為是李自成指揮失誤。”
    “率領大軍四天半急行軍五百多裏,懸空而擊,強攻山海關。”
    “吳三桂的關寧軍將大順軍耗至精疲力竭,這才被清軍抓住機會以較低的代價重創。”
    “說到底。”
    劉裕扔下一句話。
    “李自成根基薄弱。”
    ……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典禮,由牛金星代行郊天禮,六部各頒敕書一道。】
    【典禮草草結束後,即“分付闔城人民,俱各出城避難”,同時放火焚毀了明代宮殿和各門城樓,開始撤離北京。】
    【四月三十日晚,清軍進抵薊州,得到了大順軍已撤離北京的消息,多爾袞即命多鐸、阿濟格和吳三桂等人統率精銳急速追擊,自己則帶領一部分軍隊趕往北京。】
    【五月初二日,多爾袞到達北京。】
    ……
    {這時候還想著舉行一次即位典禮呢?}
    {北京自元代以來就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人們心目中設在北京的朝廷擁有正統地位。}
    {李自成舉行即位典禮,其用意即在於向全國宣布:大順政權在推翻朱明王朝之後,已成為全國唯一合法的政權,北京是大順朝定鼎的地方。}
    {盡管由於軍事上的失利而暫時放棄,但遲早是要回來的。}
    {哦,明白了,就是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隻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燒了宮殿,還能怎麽回來?}
    {嗯……把宮殿都燒了,顯示一定要白手起家從頭開始的決心!}
    {宮殿找老百姓重建唄,再苦一苦百姓,罵名找人擔。}
    ……
    大明·武宗時期
    朱厚照氣的一腳踹翻禦案。
    “你打大明的時候不是很能打嗎?”
    “北京又不是守不了,你跑個蛋!”
    “真是流寇作風!”
    朱厚照不著邊際的臭罵一通。
    罵崇禎,罵李自成,罵吳三桂,罵清兵。
    最後氣呼呼坐下。
    他心中倒也明白,在在外有跟蹤而來的強敵,內有仇視大順的官紳情況下。
    李自成以新敗之餘據守孤城,後果是不待龜卜的。
    他隻能跑。
    “他媽的!”
    ……
    天幕上。
    皇宮禦道上。
    一柄黃傘開道,後隨一頂十六人抬的黃色大轎。
    黃轎前後,除幾名隨侍的包衣之外,還有一百名穿著十三排扣巴圖魯坎肩的騎兵。
    他們騎著一色的高頭駿馬,護衛著黃轎兩側。
    黃轎內。
    頭戴一頂黑狐帽,身穿貂袍、貂褂的多爾袞蟒紋坐褥上,看著四周帶著幾分焦黑硝煙的宮殿。
    嘴角帶笑。
    “入主中原。”
    ……
    【多爾袞進城後,第一件事就是即著手安定人心。】
    【當時京城很多人假借舉報賊寇,把自己的仇人說成是“流賊”,弄得人心惶惶。多爾袞下令禁止追罰流賊,城裏逐步安定下來。】
    【隨後,多爾袞又下了一道命令。】
    【明朝各個衙門的官員,隻要肯剃發歸順,一律照舊錄用。】
    【原來是尚書,現在還是尚書,原來是將軍,現在還是將軍。】
    【總而言之,前朝官員隻要穿上清朝的官服,不僅不治罪,還全部照舊錄用。】
    【朱姓王公如肯歸順,照舊保留爵位。】
    ……
    北周·武帝時期
    宇文邕手指點著桌子,看著與李自成完全反方向操作的多爾袞,感歎道:
    “多爾袞的這一手相當厲害啊。”
    “剃發相當於順從,保留官職則是獎勵,一進一出,基本讓人難以拒絕。”
    “比隻知道征伐屠殺的異主確實手段高明不少。”
    一旁的楊堅則搖頭道:
    “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
    “早晚還是要撕破臉皮揮起屠刀的。”
    宇文邕瞅著了兩眼那些小辮子,咧了咧嘴道:
    “到那時,天下大勢已定了。”
    “無力回天。”
    兩人一時陷入沉默。
    ……
    【然後,多爾袞又馬上派人到北京周邊的州縣、城堡、關口,告訴那裏的地方官和駐軍,隻要肯剃發歸順,清朝既往不咎,保留原職。】
    【毫不費力,多爾袞很快就全盤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包括中央各機構和絕大多數的官員。】
    【五月初四,多爾袞下令,“流賊”李自成逼陷京城,弑主暴屍,殘酷搜刮諸王、公主、駙馬、官民的財貨,人神共憤。所以要求全體官民為崇禎皇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
    ……
    {再怎麽說,當時清朝也是蠻夷之地,哪怕歸降了也是心裏不服氣的,所以剃發歸順是行動上的壓製,服喪崇禎是心理上的試探,說明他們也是懂禮儀的,不是荒蠻之地。}
    {多爾袞此舉就是告訴天下,明朝的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下是被李自成毀掉的,而不是清朝。}
    {結合前麵一係列舉措,這就名正言順了。}
    ……
    大隋。
    楊堅歎了口氣。
    “偏偏是個胡人。”
    “還是個想鯨吞的胡人。”
    獨孤伽羅也十分感慨。
    “這人手段可比崇禎與李自成高明的多。”
    “既往不咎,保留原職。”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這些女真人不會講漢語,而且對漢地的風土人情、氣候地理等完全不熟悉,所以必須要依靠大量漢族官員。”
    “從這點說,多爾袞要感謝崇禎皇帝。”
    獨孤伽羅帶著幾分諷刺道:
    “是他堅決不逃跑、不南遷,原原本本地把完整的明朝中樞、機構以及官員們留在了北京。”
    “留給了李自成,也留給了多爾袞。”
    ……
    【五月初八,吳三桂和阿濟格、多鐸在河北慶都追上了李自成。李自成軍大敗,搶來的輜重財寶被清軍俘獲,接著又在真定大敗,從井陘越過太行山逃到了山西,整個直隸也歸順了清朝。】
    【五月十二日,吳三桂等人返回北京。】
    ……
    大漢。
    “任何政權如果沒有一個大體上穩固的後方,要在前線取得勝利是非常困難的。”
    劉邦晃著酒爵,一針見血道:
    “大順軍在山海關戰役之後節節敗退,主要原因並不是清兵天下無敵,而是由於自己內部的不穩定。”
    “他們的思想一開始就錯了,中間再想要轉換思想,但船大難掉頭了。”
    “這點,乃公很有發言權的!”
    劉邦將酒爵一飲而盡,擦嘴道:
    “開玩笑,我打項羽靠得就是有穩定大後方!”
    “隻要有大後方,三年後又能帶好漢殺回來!”
    呂雉則閉目悠悠道:
    “你說這多爾袞會不會直接待著不走了。”
    劉邦隻是思索了一瞬,直回道:
    “斷無可能。”
    ……
    【占領北京後,多爾袞麵臨一個重要的選擇:留在北京還是返回盛京?】
    【這段曆史在清朝史料中幾乎沒有記錄,朝鮮史料中倒是有記載。】
    【朝鮮史料講,八王阿濟格要求弟弟九王多爾袞不要在北京建都,說滿族人少,漢族人多,留在關內很危險,不如趁此兵威,大肆屠城,再派幾個王爺駐守北京,大軍還是回到盛京去。】
    【多爾袞則反對,說先皇帝皇太極明確說過,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
    【又說北京自古就是王興之地,定都北京才能統治天下四方。盛京畢竟偏居關外,難以統治中原地區。再則對於滿族人來說,北京離東北也不遠,可進可退。所以必須留下。】
    【六月十一日,多爾袞決定建都北京。】
    ……
    天幕上。
    朱紅色的『大明』退出北京,再南京再起爐灶。
    『大順』在河南之地來回流竄。
    黑色的『大清』則從遼東之地南下越過山海關。
    入主北京。
    畫麵一轉。
    一名頭戴紅頂朝冠,身穿明黃袞龍袍的幼年皇帝坐在龍椅上,好奇的左顧右盼。
    身後,一名身著石青色金龍紋朝褂,梳著旗頭的女子正兩眼熠熠生輝的看著前方。
    而小皇帝的身前。
    是同樣一身石青色袞袍的多爾袞。
    抬頭目視上位。
    其身後,是一眾身穿清朝官服的文武百官。
    正在三拜九叩。
    ……
    【遷都北京的阻力很大,很多女真人並不想遷,所以當時說清朝軍隊會在七八月間回盛京的謠言非常流行。】
    【很多八旗兵到了北京後,水土不服,思念家鄉,大多數人的妻兒老小還在遼東。】
    【因為正值秋收之際,很多兵士又說要回去割麥,不願意遷居。】
    【對此,多爾袞特直接下令,說不回盛京了,各級官員和士兵們都把妻兒老小接到北京。】
    【隨即,多爾袞不顧大家的抱怨和反對,果斷決定讓清朝小皇帝從盛京遷到北京。】
    【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日。】
    【清朝小皇帝一行自盛京遷都北京,九月十九日經正陽門入宮。】
    【十月初一,順治皇帝在太和門第二次即皇帝位。】
    【詔曰:“仍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
    【此時清朝占有關內的直隸、山東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區,此次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向天下明確表達了清朝要取代明朝占有天下的決心與信心。】
    【同時也明白無誤地宣告清朝要統一中國,而不再是偏居東北的地方政權。】
    ……
    大宋·太宗時期
    趙匡義看著天幕裏再次換主的朝代,正色道:
    “在短短的半年內,清朝自盛京出兵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占領北京、擊敗李自成、將皇帝遷往北京。”
    “這多爾袞極具戰略眼光,具有強大的執行力。”
    “攝政王……能將清朝從一個東北地方政權升級為一個新王朝。確實不符攝政之名。”
    “不過,功高震主。”
    “這孤兒寡母的,怎麽可能容得下他。”
    趙恒則看著天幕裏的一幕幕,突然靈光一閃!
    “誒!父親!”
    “多爾袞怎麽不學你呢?”
    “你看,都是孤兒寡母,都是有兵權!”
    “多像你……”
    趙恒注意到趙匡義那殺人般的目光,咽了口吐沫,找補著:
    “多像大伯啊……”
    趙匡義看著縮頭不語的趙恒,咬牙切齒道:
    “從現在起,不許開口說話!”
    “但凡嘣個字出來,朕打爛你的嘴!”
    ……
    {突然有個問題,順治算不算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