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耗羨歸公·高薪養廉
字數:10705 加入書籤
天幕上。
一身常服,戴著六合帽的雍正一邊看著手裏的折子,一邊對站在麵前的男子說道:
“外麵有人捏造謠言者,亂發議論。”
“說朕鍾愛十六阿哥,令其承襲莊親王王爵,承受其家產,你可聽說了?”
男子頭一撇,辮子尾處的金墜子一閃閃的。
“這是明擺著的,誰都知道。”
雍正聞言,放下手中折子。
一雙眸子透過鏡片緊盯著對麵之人。
“那,發遣一人,便說朕報複舊怨。”
“擢用一人,又說朕是施恩,是出於私情,你可知道?”
男子頭又撇向另一處。
“這不是我說的。”
砰的一聲!
雍正怒不可遏的拍桌劍指男子。
“敢做不敢承認!”
“允禟!你難道還要親自上街宣傳?”
見他依然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雍正更是怒火難抑:
“叫你奉命往西寧,這難道就不是譽名?可你卻一拖再拖!”
“朕處理了你兩個作惡的,就說朕是淩逼兄弟!肆意散播!毫無忌諱!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朕即位以來,給允禩封親王、封允禵之子弘春為貝子!對諸兄弟和大臣等一切犯錯既往不咎,給予寬宥,可你們知道感恩嗎?”
允禟明白他說的,隻是一扭頭,隻管嘀咕:
“這都是你做樣子,誰稀罕你的賞賜。”
雍正叨叨了這麽多,讓他一句話噎了個半死。
斜覷允禟一眼,見他翻著白眼極不耐煩,頓時再也忍不住,叱罵道:
“百日之內,淆亂朕心者百端。”
“伊等其謂朕寬仁,不嗜殺人,故任意侮慢乎?”
“此啟朕殺人之端也!”
……
大漢·景帝時期
“真是兄友弟恭啊。”
小劉徹讓劉啟的一句話噎個半死。
他伸著胖乎乎的小拳頭奮力砸著胸口,用力咽下食物,驚愕的看著劉啟。
“阿父,你發癲啊?”
劉啟則倚著手邊的軟枕,笑道:
“如此以下犯上還能百般容忍,還不算兄友弟恭嗎?”
小劉徹看著他,默默翻了個白眼。
不知道哪來惡趣味。
鄭伯克段於鄢就克段於鄢,還說勞什子兄友弟恭……
但上下嘴唇剛碰到烤肉,小劉徹呆了一下。
嘿……還真別說……
鄭伯克段於鄢怎麽不算兄友呢?
至於弟恭不恭……那就弟的問題了……
小劉徹又一次看向笑著的劉啟,撇了撇嘴。
黑,真母婢的黑!
不過……
小劉徹嘴角一翹,然後狠狠咬向香噴噴的大肉塊。
能瞬間想通透的我,可真是個天才啊!
……
【雍正登基,當年奪位失敗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不願意言敗,此時終於等來轉機。】
【“抄家皇帝雍正”的流言邪風,忽然在京城街巷刮起。】
【被抄家的官員們怨聲載道,各自訴苦。】
【贓官們自導自演苦情之劇,都說自己冤屈。】
【允禩等人及時聽取他們的苦衷,加以渲染,表示同情。】
……
炎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看著天幕裏這些爭鬥隻覺得甚為無趣。
“隻是對成功者的嫉妒、掌權者的反感,就要利用並使這種情緒發酵。”
“卻隻字不提其行為對國對民的有力之舉。”
陰麗華也歎了口氣道:
“北宋之時,彼此好歹爭鬥好歹還在民富國富之上……現在……隻有自己。”
劉莊想起大道廢仁義出的遞減之言,心生感慨: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不滿言論肆意蔓延,雍正卻不為所動,他專門說明:朕就是要治理這些貪官,不能任由其貪汙國家資財,肥自家子孫。如果是這樣,國法何在,人心還有什麽敬畏!】
【施政受阻,並不能扭轉改革方向。】
【但扭轉朝政,除舊弊,布新風,雍正有些操之過急。】
【強力反貪後,朝廷出現官員荒。無官可任,超過三年任職的不多。】
【是繼續鐵腕治國還是選擇妥協,這是一個難題。】
……
大明。
朱元璋下意識的點頭。
沒錯。
殺人咱不怕,無非手起刀落。
但殺完人後怎麽讓他們再次心甘情願來當官確實個問題。
朱元璋緊盯天幕,手裏的麵餅都捏得變形。
一旁小聲交談的母子也停止說悄悄話,同樣看向天幕。
……
【康熙遷就官員,允許適當貪汙,是覺得他們俸祿過低,無法正常生活。】
【雍正要振興,開始並未顧及這些。】
【了解情況後,雍正就著手改革這一弊端,免得君臣異心。】
【湖廣總督楊宗仁提出施行耗羨歸公。】
【原先的耗羨本是地方官私自征用,楊宗仁提出的思路是:交給布政司統一管理,專作公事費用,誰需要撥給誰。】
【地方上的公示開銷,與其讓官員們暗中勒派百姓,不如讓州縣官在原有耗羨銀內節省出兩成,交給布政司庫房,專門用於公事開銷,此外絕不允許再有派捐。】
【山西巡撫諾岷因為該省火耗問題嚴重,要求將山西各州縣全年所得的耗羨銀,通通上繳布政司庫房,一部分用作抵扣沒有著落的往日虧空,一部分用作給官員提高俸祿,作養廉銀。】
【雍正愉快地答應了諾岷的請示,批準在山西全麵鋪開。】
【在雍正的支持下,耗羨歸公、養廉銀試點改革先行在山西、河南實行。】
【眼看要破解這困擾大清國多年的腐敗難題,沒想到這場改革卻遭到大多數官員的反對。】
【一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大辯論開始了。】
……
朱元璋下意識的咧了咧嘴。
養廉?
你不純扯淡嗎!
宋朝不比你有錢?他們貪的少了?
“還以為有什麽高見……”
老朱低頭,啃著麵餅嘟囔著。
馬皇後與朱標對視了一眼。
朱標對馬皇後搖了搖頭。
馬皇後按下心緒。
朱標則看著天幕裏召集大臣辯論的雍正,目露欣賞與遺憾。
耗羨歸公,這是大功德!
那些官員再也不能竭小民衣食之資,供官司奴隸之用。
但目前不合時宜……因為……
他看了一眼一言不發悶頭狂吃的老朱。
此時大明的稅收製度還沒有改。
……
【雍正命大臣召開會議討論。】
【內閣討論後拿出意見:反對。】
【理由有三。】
【第一,火耗銀本是州縣應得的利益,上司不該提走。】
【第二,如果製定火耗製度,上級提走,並且規定火耗標準,這等於公開化在賦稅銀之外增加稅務,反而讓百姓感覺賦稅加重。】
【第三,如果督撫公開允許州縣官征收火耗銀,使原本隱私的行為公開,這不是鼓勵州縣犯罪嗎?公開征收,等於鼓勵貪汙。】
……
大唐。
李世民嗤笑一聲。
“就這麽討論,一輩子都沒個結果。”
“這些人所言,皆是從他們的利益出發。”
“若是強力推行耗羨歸公,州縣不給督撫送禮,督撫也自然就會減少給京官送禮,這是不利於他們的。”
“但這些老油子就不說自己的私心,偏偏言裏言外的意思是提出原有的製度,既不增加百姓賦稅,又讓州縣官員滿意。”
“其實是冠冕堂皇,希望維持原有的製度不變罷了。”
李承乾疑惑道:
“但他們俸祿低確實事實啊?”
李世民耐心道:
“所以才要把耗羨歸公。”
“耗羨是決然無法避免的,與其讓他們張口隨意定下火耗銀數目,不如將火耗銀定為正稅的一部分。”
“數量不用多,既不增加百姓負擔,又能公開透明解決火耗銀問題。”
“剩餘的一部分充公,一部分用於官員養廉。”
“這樣一來,上級因為有養廉銀,不必收下級賄賂,且又光明正大,還能保住官聲,不至於受下級挾製,所有吃用皆為皇上恩賜,十分有利國家。”
李承乾點點頭,又疑慮道:
“終究是口中奪食,他們會同意嗎?”
李世民撚著胡須,放聲大笑:
“那就看雍正此人的魄力了!”
……
【雍正見眾多官員均是站在自己立場上分析,難以有定論,知道再議論多久也難有結果。】
【雍正二年七月初六,雍正下令,全國推廣山西、河南的做法。】
【而且,在詔書內的幾句訓話說得十分透徹。】
【“州縣火耗,原非應有之項。因通省公費及各官養廉,有不得不取給於此者,然非可以公言也。”
“朕非不願天下州縣絲毫不取於民,而其勢有所不能,且曆來火耗皆州縣經收。”
“而加派橫征,侵蝕國帑,虧空之數不下數百餘萬。”
“原其所由,州縣征收火耗,分送上司,各上司日用之資皆取給於州縣,以致耗羨之外,種種饋送名色繁多,故州縣有所借口而肆其貪婪,上司有所瞻徇而曲為容隱。”
“此從來之積弊,所當剔除者也。”
“與其州縣存火耗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乎!】
……
大宋·哲宗時期
趙煦忍不住大喝一聲“好!”
“與其州縣存火耗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乎!”
這雍正是真真掐住了改革的七寸!讓貪欲之蛇俯首帖耳!
這句話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州縣用火耗養上司,上司就會包庇,這樣的話,吏治就會不清。
吏治不清,政令就會不通,百姓就會遭殃,國家就會受損。
“官員們隻看到了州縣,而皇帝看到的是整個天下!”
趙煦激動的麵紅耳赤,好像那發起改革之人似他一般!
他嘴裏激動的念叨著:
“天下是朕的天下,朕要的是天下太平,而非以維持官員滿意為準則!”
“雍正……大氣魄!”
“可惜……”
趙煦激動一陣,又冷靜下來。
清朝的根源從一開始就錯了。
“雍正啊……”
揚湯止沸。
……
【此時,還有一些自作聰明的官員開始施行“緩兵之計”,提出,既然山西已經在實行,就讓他們實行幾年,看看效果再推向全國。】
【雍正給予明確答複:“此言甚非。天下事,惟有可行與不可行兩端耳,如以為可行,則可通之於天下,如以為不可行,則亦不當試之於山西。”】
【這種駁斥,再一次表明了雍正改革的決心,讓所有人不必心存幻想。】
【雍正即位就推行的吏治改革,從清算虧空始,到耗羨歸公、施行養廉銀,逐漸堵住了原有的貪汙腐敗源頭,很快就取得明顯效果。】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強壓著嘴角。
總算說了點順心如意的了。
“當然,朕亦不能保證這製度將來無任何弊端。”
雍正好整以暇地對弘曆說道:
“推行當中,各省能行者聽其舉行,不行者亦不必勉強。”
弘曆:?
誰問你了?!
而且話是這麽說,皇帝要全國推行,哪個省敢不執行?
弘曆皮裏陽秋了一陣,突然道:
“將來若真出現問題怎麽辦?”
雍正正高興呢,也沒細想,隻是自信道:
“將來出現問題?到時候自然有解決的辦法。”
弘曆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對,船到橋頭自然直。
……
【耗羨歸公,使地方經濟經費明確化、預算化,對地方行政的實施是一大進步。】
【但國家所有政令的執行,又離不開各級官員。】
【耗羨歸公堵住了州縣官的額外經濟來源,上級官員因為缺少了州縣官員的奉送,日常迎來送往都受到限製。】
【當時流行一種“至清則不如不做官”風氣蔓延,官員們不再願意做官。】
【於是雍正就在各省提解的耗羨銀中,撥出一部分,高薪養廉,給予各級官員補貼。】
【各級官員養廉銀的數量,從數百兩到三萬兩不等。】
【如一品文武官員,原有俸銀為一百八十兩,直隸養廉銀增加到一萬五千兩,富裕的兩江總督達到三萬兩。】
【七品縣令年俸銀原為四十五兩,養廉銀各省補貼均在六百兩到一千二百兩之間。】
【江西、浙江最高達到一千九百兩。】
【經過改革,雍正朝國庫迅速充盈。】
【康熙去世時(1722)國庫存銀隻有八百萬兩,雍正即位第一年就有了好轉,增為一千二百萬兩,到雍正五年(1727),高達五千萬兩。】
……
{然後就上頭了,去打噶爾丹二號了。}
……
正嘻嘻的雍正瞬間不嘻嘻了。
他有預感……不,他確定了!
這事他得讓人念叨一輩子!
……
{但不得不說,雍正確實是裏外都考慮到了。}
{推行改革,是為了國家富強,堵住貪腐漏洞,並非要出官員的醜,讓他們因為缺錢而寸步難行。}
{所以他做出指示,州縣等官員,考慮到他們俸銀少,無法保持廉潔,容易勒索百姓,可以在耗羨銀中確定一定的數字,專門用於日常開銷。}
{對於各省的封疆大吏,雍正也考慮他們的境況,取用了應該取的,不傷及廉政的,可以取。}
{平時使用了必須用的,不算濫用的,可以用。}
{不要故意裝清廉、沽名釣譽,到最後勒索百姓。}
{如果需要犒賞下級,弄得捉襟見肘,有失封疆大吏體麵,這不是我改革的目的。}
{……這個時候我就想說,老朱家的皇帝啊,唉。}
{為了減輕各級官員的負擔,雍正多次強調:你們來京城時,不必進獻禮物,且永遠禁止。}
{雍正:“吏治乃一篇好文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