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乾隆·皇帝裏的天才

字數:12505   加入書籤

A+A-


    大秦。
    “確實是……福報。”
    嬴政嘴裏念著福報二字,眼中是一片火熱。
    若是他有此物……
    殿內三人感受到一陣惡寒。
    大可不必啊陛下!
    “確實是福報。”
    馮去疾幾人瞪大眼睛看向身邊的發言人。
    蕭·牛馬聖體·何。
    嬴政微微一笑。
    “卿,有大才。”
    ……
    大漢。
    劉邦一會搖頭一會拍大腿的。
    呂雉嫌棄的看著他。
    “有話你就說好了,做什麽古怪模樣?”
    劉邦長歎一聲。
    “這東西要是給乃公……”
    呂雉話都沒聽完,一雙鳳目瞪得溜圓。
    “那蕭何這輩子就有了。”
    溜圓的雙眼又恢複平常。
    “你可放過蕭何吧。”
    “再者說,要工作的……就你?”
    呂雉用眼睛上下打量了一下劉邦,什麽話也沒說,隻是哼了一聲。
    劉邦摸著胡子,沉默了一下,又道:
    “皇帝,最大的工作是傳宗接代啊…”
    呂雉:……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恒迎著春風拂麵,聽著一邊的劉啟嘮叨著不公平。
    “啟兒,不要總看著人有你無。”
    劉啟停止磨叨。
    劉恒看著天幕裏雍正,淡淡道:
    “將朝代的未來都扛在一人肩上,這不一定是好事。”
    “這種承負,沒有羨慕的必要。”
    ……
    大漢·景帝時期
    “朕才不羨慕呢。”
    劉啟倚著軟枕,長歎一聲,真心實意道:
    “等你真坐上了這個位置,你就明白天下一肩挑的分量有多重了。”
    小劉徹明白但又不理解。
    劉啟看著他,歎息道:
    “天幕指出了未來,所以心裏有了底氣。”
    “但你不知道,在天上那個東西沒出來的時候,高祖、呂後、文帝……是多麽的如履薄冰……”
    “所以對朕來說,單純的壽命比一切花裏胡哨的東西都重要……”
    劉啟抬頭望著天幕,笑了笑。
    “我們,可是大漢天子。”
    ……
    大唐。
    李世民一眼看出問題的本質。
    “斷代。”
    李承乾也反應過來。
    “能用之人在逐漸減少?”
    李世民不置可否。
    “不如說,是後麵那些皇帝的識人用人之能在逐步下降。”
    “牛馬神……”
    李世民撚著胡須,微眯雙眼。
    “福報……”
    如果清朝上層不拘泥滿漢之別,衝著這個能力,隻雍正一代就能開啟蒼龍丹鳳所言的工業時代。
    ……
    大明。
    朱元璋恨不得把進天幕裏把這能力搶出來!
    “你這多適合咱啊!”
    馬皇後給他夾了一筷子菜。
    平靜道:
    “你有他那內政能力嗎。”
    “給你那就真是給牛馬了。”
    “悶頭就知道幹。”
    朱元璋嘴硬著:
    “別說那些,你就說咱是不是精力旺盛吧!”
    馬皇後笑了。
    “所以說,你才是真牛馬啊。”
    “就知道幹活,活幹得怎麽樣是完全不知道。”
    “多歇歇吧!”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合上扇子。
    有一搭沒一搭的敲著。
    “讓和珅、劉墉、阿桂、福長安等人來見朕。”
    守在一旁的太監領旨退下。
    一旁的永琰回頭看了眼離去的宦官身影,有些忐忑道:
    “汗阿瑪……可是有何不妥?”
    乾隆看了他一眼,歎了口氣。
    “還行,你沒傻到家,還有幾分直覺在。”
    “從太宗皇帝開始天幕的獎勵就不對勁。”
    “那個威力絕倫的炮……劍……劍炮。”
    乾隆分不清那究竟是個什麽鬼東西,隨口定了個名字。
    “那劍炮本以為是為了對付多爾袞的,但後麵聖祖爺的獎勵更加不對勁。”
    乾隆從暖床上下來,永琰連忙上前攙扶。
    “隨後朕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永琰突然福至心臨。
    “八國聯軍?”
    乾隆站定於門口,望著萬裏晴空。
    “明朝是怎麽亡的?”
    沒等永琰回話,乾隆自顧自道:
    “因為他們眼高於頂。”
    “其實,若當初他們用葡萄牙人訓練火槍隊,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但沒有……”
    “……你說俄國為什麽一定要不停侵入漠北和黑龍江?”
    永琰剛張嘴,乾隆又自顧自道:
    “你說英國為什麽一定要來中國貿易?”
    “貿易戰,朕又不是沒打過……”
    “朕隻是老了……”
    庭院響著漱漱風聲。
    一兩隻庭燕劃過……
    乾隆眯眼看著那低滑的燕子,輕聲道:
    “要下雨了。”
    “讓人把那燕子窩加固一下。”
    脫開永琰攙扶的手,乾隆向屋內走去。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天幕上。
    乾清宮內。
    一封密匣自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麵取出。
    侍衛將封函恭敬的捧到一位皇子麵前。
    皇子打開封函,取出黃綢詔書打開,看了一眼便泣不成聲。
    身邊一位穿著蟒袍的親王接過詔書,宣讀道:
    “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
    “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的第四子弘曆繼位,時年二十五歲,次年改元乾隆。】
    【詔書宣讀完畢,乾隆“自晝至夜,號哭不止”,從頭一天夜半到第二天太陽落山,哭不停聲,水米沒打牙,沒吃一點東西。】
    【在當時非常講究禮法。一個人在禮法上表現得怎麽樣,對父母孝順不孝順,葬禮上悲不悲痛,決定著社會上對自己的看法。】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在這些方麵的表現那是無可挑剔。】
    【大殮之際,就是要把雍正裝進棺材的時候,弘曆“痛哭失聲,擗踴無數”】
    【擗,捶胸。踴,頓足。】
    【就是說無數次掙紮跳躍,攔著說什麽不讓人蓋上棺材蓋。】
    【所以大臣們都說,這個新皇帝,真重感情,真孝順。】
    【乾隆給滿朝大臣留下了一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
    大漢·宣帝時期
    劉病已打眼一瞧就知道這人絕非善類。
    “打蛇打三寸啊。”
    標準的儒家皇帝流程。
    回顧曆代曆史,皇帝交接班的那時候通常都是危機重重。
    而清朝建立以來,也隻有乾隆的繼位光明正大,水到渠成。
    而且,乾隆繼位時才二十五歲,是當皇帝的最佳年齡。
    人在這個年齡,既有朝氣和進取心,又已經完成了係統教育,正是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
    “下一步……收買人心。”
    許平君好奇的看向劉病已。
    “病已,你在說什麽?”
    劉病已將她摟進懷裏,笑道:
    “我再說……雍正時期的弘曆可能要挨打了。”
    ……
    【孔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那麽按理,這個孝順的新皇帝會全麵繼承雍正的既定方針。】
    【滿朝大臣都這麽想。】
    【然而事實的發展卻遠遠出乎人們的預料。】
    【雍正駕崩後第二天,八月二十五日,乾隆就迫不急待發布諭旨,驅逐了雍正皇帝豢養在禁苑、宮中和他說禪論道、煉製丹藥的僧人、道士。】
    【在諭旨中,乾隆說:“皇考萬幾餘暇,聞外省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雖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閑之具。因將數人置於西苑空閑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意思就是,我爹閑著沒事的時候聽說外麵有人會煉丹術,雖然明知這事很荒唐,但是就為了取個樂兒,找了幾個道士,在西苑豎爐煉丹。】
    【我爹不過把這些道士當作排遣取樂的優伶小醜,從來沒有聽取過他們一句進言,也從來沒有吃過他們給的一粒丹藥啊!】
    ……
    大明·正德時期
    朱厚照盤著手裏的鐵丸,一臉怪異。
    “他這不是純純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本來大家都不知道雍正是怎麽死的,這道諭旨卻泄露了秘密。”
    “幾乎就是明確告訴大家,大行皇帝就是亂吃丹藥死的。”
    “他為什麽如此迫不及待的來揭父親的短呢?”
    “宮廷秘事,竟讓尋常百姓知道?真是匪夷所思……”
    朱厚熜看了一眼天幕裏一臉純良之色的皇帝,又看了一眼玩世不恭的皇兄,歎氣道:
    “此一時彼一時啊皇兄。”
    “乾隆的這個政策做得非常正確。”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即位,自然要糾正舊統治時期的弊端,推陳出新。”
    “所以這道諭旨,與其說是違背,其實是創新。”
    “他在透露出一個信號。”
    朱厚照顛了顛手裏的鐵丸,好奇道:
    “什麽信號?”
    朱厚熜抬頭道:
    “他不是大行皇帝,不搞神鬼之道。”
    “他不是大行皇帝……”
    朱厚照撇了撇嘴。
    “雍正有什麽不好?比我爹靠譜多了。”
    朱厚熜嘴角抽搐。
    皇兄……真孝順啊。
    ……
    【但這道諭旨其實隻是開了一個小頭,接下來,乾隆和雍正對著幹的事,一件接著一件。】
    【雍正時期有一件很受詬病的事,“好祥瑞”。】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在位期間,中國曆史上所有的祥瑞品種差不多都出齊了,什麽嘉禾、瑞繭、蓍草、靈芝、麒麟、鳳鳥、黃河清,卿雲現,一樣接一樣出現在官員的奏折裏,雍正皇帝說,出現這些現象,證明老天爺對自己的統治很滿意。】
    【乾隆繼位七天後宣布:“凡慶雲、嘉穀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
    ……
    大宋·真宗時期
    在這方麵,趙恒能理解雍正。
    不為其他,就為證明自己!
    而且……搞祥瑞是很勞民的。
    乾隆這點做的有道理。
    ……
    大清·乾隆時期
    屁股還沒坐穩,乾隆就看到這一幕。
    說來他都腦瓜子疼。
    不知道他阿瑪在想什麽。
    總喜歡跟人證明什麽?
    您是天子啊!
    是,祥瑞當然是對篡位傳聞的一種變相的回應,畢竟如果是篡位的,上天能支持我嗎?
    可是天下人又不都是傻子,搞這一套太小兒科,太可笑!
    反而會讓人覺得暴露了心虛本質。
    “跟他們證明不著。”
    ……
    【當然,趕道士,禁祥瑞,這些還都是小舉動。更大的舉措,還在後邊。】
    【雍正十三年十月八日,乾隆發出了一道諭旨,震動天下。】
    【“允禩、允禟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其子孫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棄宗牒之外,與庶民無異。當初辦理此事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處理之處,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已見,確議具奏。”】
    【因為八王爺允禩曾積極爭奪儲位。九王爺允禟是允禩最得力的助手。】
    【雍正登基後,這兩個人處處和雍正對著幹,所以後來雍正給他們改名叫“阿其那”和“塞思黑”,意思豬和狗,把他們關起來秘密處死,這樣還不解恨,後來又幹脆把他們的子孫後代開除宗籍,不承認他們是皇族。】
    【乾隆這道諭旨的意思就是說,允禩等人,雖有罪但已死,他們的子孫畢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血。如果開除於宗籍之外,與普通百姓一樣,實在不妥。】
    【而當初之所以這麽處理是因為辦理這件事的大臣們使壞,不是我爹本意。】
    【現在,就這件事到底如何處理為,請大家拿出一個方案給我。】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第一個反應是雍正不夠狠。
    第二個反應是雍正太狠了。
    不夠狠,不斬盡殺絕。
    太狠了,繼位是正常繼位,隻誅首惡就夠了。
    “確實有些感情用事。”
    說完雍正,李治坐直身體正視乾隆。
    “這個人……”
    怎麽說呢,跟他見過的一切皇帝都不一樣。
    或者說……其手段光明正大的不像三國以後的皇帝。
    反而有幾分漢家天子模樣。
    “拉攏滿人貴族。”
    長孫無忌一句點透。
    李治下意識的點點頭。
    這才是乾隆真正的目的,自己即位年輕,滿朝老臣。
    他也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穩住被他爹傷透心的滿人貴族。
    畢竟,皇權穩固的基礎是皇家。
    一方麵解除恩怨,另一方麵則是為了以後有利於統治、贏得同族之心,順便給自己留個好的名聲。
    “好聰明的手段。”
    ……
    【不久後,乾隆又進行了第三項大的政策調整,這就是廢除了雍正的“奏開墾”政策。】
    【奏開墾,是雍正鼓勵各省百姓開荒種地,增加糧食產量。】
    【他規定,以各地開荒畝數做為衡量地方官的政績指標,就是說,哪個省開墾的荒地多,就升哪個省的官。】
    【有王安石與張居正的前例,結果可想而知。】
    【為了拚政績,各地官員紛紛虛報開荒數字,本來隻開了一千畝,他們報上去一萬畝。】
    【結果他們升官發財拍拍屁股走人了,但留下的亂攤子卻要百姓負擔。】
    【新開出土地,就要納稅。】
    【本來有一千畝,卻要納一萬畝的稅,百姓受得了嗎。】
    【乾隆當皇子的時候就聽到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所以他即位後馬上下詔,“凡造報開墾畝數,務必詳加查核,不得絲毫假飾。”】
    【就是說,對以前捏報的數字,你給我一一核實,把水份擠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
    季漢。
    劉備現在是一臉疑惑和迷茫啊。
    聽完諸葛亮的解釋,他心裏就一個想法。
    這種孩子怎麽教出來的?
    “貴族、百姓,全都籠絡了一遍。”
    “就差漢人士紳了。”
    雖然做法很打他父親的臉,但全都是利於集權之舉。
    “天才啊……”
    當皇帝的天才。
    有的人一上手你就知道適不適合幹這行。
    不可否認雍正的眼界又遠又高。
    但問題是他太急了,當然,也有年齡問題。
    而急就會出錯。
    雍正的種種政策都好、都對,但也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一遍。
    這個時候新皇帝怎麽做?
    傻的就是繼續推動政策,繼續搞對立。
    平常的就是先按兵不動,觀察一下情況,但時間越久對皇帝越不利。
    聰明的就像乾隆這樣。
    先孝順一波,然後立馬切割、拉攏。
    至於後麵是不是繼續做這事,先不談。
    先把態度拿出來。
    簡單說,就是裝慫。
    然後你就發現,曆史上那些能把大臣玩的欲仙欲死的皇帝,都是先裝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