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衛子夫:朕朕朕!狗腳朕!

字數:12102   加入書籤

A+A-


    大漢·宣帝時期
    在這一點上,劉病已想對乾隆說。
    朕懂你。
    許平君在劉病已懷裏輕泣著。
    他一邊安撫著,一邊輕聲道:
    “花朵盛開,觸目皆是。”
    “但唯有一朵,與眾不同。”
    “因為它是自己親手種下的。”
    ……
    【三月二十二日,乾隆發布諭旨,給皇後加諡號“孝賢”。】
    【這是所有皇後諡號中最好的一個。】
    【所以後來人們都稱富察皇後為孝賢皇後。】
    【孝賢皇後去世,乾隆非常悲痛。】
    【但斯人已逝,能做的,隻能是為她辦一個盛大的葬禮。】
    【所以乾隆對孝賢皇後的葬禮非常重視,要求每一個細節都要辦得完美無缺,在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百分之二百的好。】
    【但是,大臣們不了解皇帝的心思。】
    【在他們心目中,孝賢皇後的喪事和別的皇室喪事並沒有什麽區別,他們隻需要例行公事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程序就可以了。】
    【所以這個葬禮辦得就和皇帝的要求有了差距。】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想到了另一件事。
    是關於他爹娘的。
    歸去之人不可追,滿腔的悲痛無處宣泄。
    對我最重要的人已不在,活著的那麽多人無一人能和她相比。
    悲痛之情會化作憤恨。
    “乾隆的寬仁給了他們錯覺啊。”
    ……
    【在備辦孝賢皇後喪禮中,因備辦喪禮“失職”,十六名官員被革職問罪,六十九人受處分。】
    【有些官員被降級的理由,僅僅是因為皇後的冊書和寶璽製造得不夠精良,行禮儀的桌子不夠幹淨。】
    【但事實依然沒完,滿族舊習,遇到皇帝皇後的喪事,一百天之內,大臣們不能剃發,表示自己光顧著專心致誌地悲痛了,顧不上收拾自己的儀表了。】
    【不過這隻是一種不成文的風俗,法典《大清會典》中並沒有記載。】
    【天長日久的,也就把這個事忘了。】
    【雍正皇帝去世時,很多大臣在百日內已經剃發了,當時也沒有任何人追究。】
    【所以孝賢皇後死後,許多人也正常剃了頭發。】
    【然後乾隆上朝後發現了。】
    【結果就是,一品大員,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以及湖廣總督塞楞額,被乾隆賜令自盡。】
    【湖南巡撫、湖北巡撫兩人也因此革職。】
    ……
    {處於喪偶期的人,最容易出現人際關係不協調的狀態,經常是無緣無故地指責別人,對別人發脾氣。}
    {原因很容易理解,他們內心很痛苦,也希望所有人都能體會理解他的痛苦。}
    {身處巨大痛苦中的人,總覺得別人對他的關心同情不夠。}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你的天塌了,對別人來說不過是個談資罷了。}
    {乾隆就是這樣,他不明白天都塌下來了,他最親愛的人都去世了,他的世界已經變得暗無光彩了,為什麽那麽多人,卻若無其事,該吃吃,該睡睡呢?}
    ……
    大漢·昭帝時期
    劉弗陵抬頭望天。
    心中一片無言。
    你說巧不巧,他又想起他阿父了。
    “在極度悲痛中,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加節製地釋放自己內心的痛苦,通過懲罰他人來泄怒。”
    “然後就造成了天下那麽多人倒大楣,掉了腦袋。”
    巫蠱之禍的延續不就是如此嗎?
    皇帝逼死了廢太子,然後又後悔了,他悲痛、憤怒、最後指責那場禍事裏的一切人。
    但他有沒有指責過自己呢?
    劉弗陵眼神晦暗不明。
    ……
    【乾隆十三年十月,翰林院要為剛剛去世的皇後寫祭文。】
    【乾隆對把祭文拿來親自檢查了一遍,看了之後,認為其中“泉台”之詞不妥。】
    【他認為“泉台”這兩字不夠“尊貴”,“豈可加之皇後之尊”,皇後這樣尊貴的人?】
    【隨後下令,把主管翰林院的大學士張廷玉,罰俸一年。】
    【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年過七旬的張廷玉就上奏請求告老還鄉,沒有批準。】
    ……
    大明。
    朱元璋眉頭突然一跳。
    他看向馬皇後出聲詢問道:
    “正月……”
    “咱記得乾隆與富察的第二位嫡子就是年三十沒的吧?”
    馬皇後體會了一下這種心情。
    愛子剛剛夭折大臣就避嫌告老。
    年輕氣盛的皇帝當然會記恨於心。
    於公,你是朋黨領袖。
    於私,你不體朕心。
    不弄你真是念頭不通。
    朱元璋覺得乾隆還是挺能控製情緒的。
    他代入了一下自己……
    這些家夥一個都活不了。
    活了也得是殘廢。
    老朱心下突然升起一絲怪異。
    他真的愛富察皇後嗎?
    ……
    【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上奏請求退休,乾隆批準了。】
    【張廷玉臨走前對雍正許諾給他的“配享太廟”一事念念不忘,生怕乾隆不兌現,就要乾隆留個保證書給他。】
    【往小了說,這是他不信皇帝,蔑視君威。】
    【往大了說,這形同逼宮。】
    【乾隆不樂意,但又不好發作,還是擬了手詔,重申雍正的遺命,保證等張廷玉死後讓他配享太廟。】
    【第二天,張廷玉寫了個謝恩折,讓他兒子張若澄入宮謝恩。】
    【乾隆本來被逼著寫保證書心裏就有火,今天見張廷玉還不親自來謝恩,火氣一下上來,命軍機大臣傅恒、汪由敦代寫諭旨,要張廷玉交代清楚為什麽不親自來謝恩。】
    【結果這邊聖旨還沒下達,第二天天不亮,張廷玉就跑到內廷見乾隆。】
    【乾隆更加火大,說這一定是軍機處走漏了消息,不然張廷玉怎麽知道,而且“今日既可來,何以昨日不來?”】
    【於是,乾隆不僅將通風報信的汪由敦革職,還削掉了張廷玉的伯爵之位。】
    【但乾隆終究還是尊重他父親的遺願,準許張廷玉身後配享太廟,保留了雍正賜予他的大學士頭銜。】
    【但乾隆自己賞賜給張廷玉的東西,包括伯爵爵位、物品、在京的府邸等統統收回。】
    【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在惶恐、屈辱中終於得以善終,並配享太廟。】
    【乾隆也沒有放過已經去世十年,但仍有政治影響的鄂爾泰,借著《堅磨生詩鈔》案處死了鄂黨的胡中藻、鄂爾泰的侄子鄂昌。】
    【並將鄂爾泰撤出賢良祠,不準入祀。】
    【鄂、張二黨被徹底清除。】
    ……
    {張廷玉小心謹慎了一輩子,偏偏就乾隆十三年開始昏招跌出。}
    {但如果單純覺得這事就是乾隆控製不住情緒,小題大做,那就錯看乾隆了。}
    {在任何重大曆史事件的背後,都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
    {張廷玉太會揣摩皇帝心思了,乾隆又不像雍正,他最煩這種太過精明的人了。}
    {乾隆晚年曾寫了一篇文章,回憶自己駕下曾經工作過的五位大學士。}
    {其中關於張廷玉,乾隆是這麽寫的。}
    {“張廷玉雖有過,餘仍不加重譴,仍準以大學士銜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廟。餘於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當如何銜感乎?”}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張廷玉雖然犯了錯誤,我仍然沒有嚴懲他,仍然讓他退休了。及至他去世之後,我仍然允許他配享了太廟。我對張廷玉是如此的優容,如此地好,如果他地下有知,是不是得感激得在地下還要再死一回啊?”}
    {……他可真狗啊……}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心裏憋著一團火發不出來。
    他算明白了。
    那小王八蛋就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幹的!
    張廷玉啊!
    多善解人意的一人啊。
    居然讓他逼成這樣!
    “勢力大點你就修嗎,可苦這麽為難他呢?”
    “弘曆如何了?”
    身後的太監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太醫言寶親王為急火攻心,需好好靜養一些時日。”
    雍正點了點頭,強壓心中火氣。
    “朕曉得了。”
    “讓他養著吧,準噶爾叛亂……就先不要去了。”
    ……
    大清·乾隆時期
    老皇帝臉一黑,憤憤道:
    “盡說些粗鄙之言!”
    “什麽叫真狗?朕乃真龍天子!”
    “一群大不敬的小混蛋!”
    永琰的臉色毫無變化。
    他爹能說出這種話那簡直是太平常不過了!
    這才是他爹嗎。
    自戀。
    ……
    {而且,這些大臣確實太會搞事情了。}
    ……
    天幕上。
    年輕的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折子。
    越看臉越黑,最後將折子拍在禦案上!
    “混賬!可惡!”
    龍顏大怒下,滿殿侍從驚跪一片。
    乾隆拍案而起,恨恨道:
    “一個山西布政使就敢翻倍收稅貪汙一半!”
    “這上上下下的大臣又有多少行不法之事!”
    “朕以至誠待天下!”
    “而這些人竟把朕當成了曆史上那些可以隨便欺負的無能之主嗎?!”
    “可恨!”
    ……
    【從乾隆即位到乾隆十三年的初政時期,乾隆的統治風格是行仁慈寬大之政。】
    【但是仁慈之主不是那麽好當的。】
    【乾隆對大臣們寬大仁慈,一開始他們確實曾經如沐春風,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可是時間一長,有些人就故態複萌,又回到了康熙晚年那個懶散懈怠的老樣子了。】
    【最關鍵的是,乾隆一寬大,貪汙之風又刮起來了。】
    【雍正年間,由於雍正大力整頓,大臣們基本都能安分守己,到了乾隆六年前後,朝中卻先後發生了數起大案。】
    【孝賢皇後在時,乾隆的情緒一直很好,他主打一個平衡和徐徐圖之,期望自己與唐太宗一樣,百官也能和自己一心一德,共臻盛世。】
    【但孝賢皇後死了,乾隆心情極度惡劣,群臣的“不理解”也讓他不想再玩什麽徐徐圖之了,他懶得“好名”了。】
    【乾隆十三年也就成了乾隆朝政治的一個分水嶺。】
    【其統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換句話說,他開始理解雍正了,變成雍正。】
    ……
    大唐。
    李世民與長孫皇後坐在望雲亭內,看著天幕,握著皇後的手輕聲道:
    “水這個東西看起來比較柔弱,所以很多人最後都是淹死在水裏。”
    “君王仁柔是好的,但太過仁柔可能是導致更多的大臣陷入法網。”
    “而且……”
    李世民突然輕笑道:
    “不是朕看不起他們。”
    “就明清大臣的整體素質,能和我貞觀一朝的臣子相提並論嗎?”
    “不能,他們沒有那個能力。”
    “我以誠待人,大臣們同樣以誠待我。”
    “但明清大臣們不會,他們並不會用相同的忠誠來回報君主。”
    “相反,他們大多數隻會把皇帝對自己的信任當成了可鑽的空子,拚命撈錢。”
    長孫皇後仔細聽著,聽完後歎氣道: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二郎說大臣之過,那明清君主不也是視臣子如草芥嗎。”
    帝後二人對視一眼。
    頓感大唐之幸!
    最起碼大唐的問題沒有那麽複雜!
    後麵那些朝代……就是一顆亂線團。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真是覺得奇了怪了。
    他怎麽在乾隆一人身上看到了多人的影子?
    此時此刻就看到了他爹和他自己的影子了。
    “難怪說,兒子總會變成父親。”
    朱棣對著徐皇後笑道:
    “因為經曆過事情相同,在沒有知道其他解決辦法十,也就明白了父親為什麽會那麽處理。”
    徐皇後知道朱棣在說什麽,點頭稱是。
    “雍正那麽嚴厲,那麽苛刻,也確實是大勢所迫。”
    “康熙晚年留下的一些大臣們不容他寬大。”
    “現在,輪到乾隆自己麵對這些問題了。”
    ……
    【自乾隆十三年起,乾隆徹底拋開了寬大仁慈的麵具,放棄了“以禮治天下”的儒家夢想。】
    【拿起了法家的屠刀和鞭子,像秦始皇那樣以“法”、“術”、“勢”來統馭大臣。】
    【這是統治方針和思路的轉變。】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表示他一個字也不信。
    都是千年的狐狸,朕還不懂你?
    說到底還是借題發揮!
    “這小子……真他娘的……光明正大的陰!”
    衛子夫奇怪的看了一眼劉徹。
    “天幕不是說了乾隆是因為太過寬仁,所以才改變態度嗎?”
    劉徹滿意的對衛子夫點頭道:
    “很好,皇後繼續保持這種狀態!朕很喜歡!”
    衛子夫:……
    她袖子裏拳頭捏得死死的。
    要不是打不過,她非得給他三拳!
    朕朕朕!狗腳朕!
    衛子夫在腦海中狂毆了一頓劉徹,毆打的劉徹跪地求饒後,才放開臆想回到現實。
    隨即揚起一個大大的笑臉,柔聲道:
    “妾不明白,請陛下解惑。”
    劉徹微笑捋須道:
    “其實無惑可解,因為天幕早就言之了。”
    “乾綱獨斷。”
    “皇後的死隻是一個由頭,一個理由。”
    “當然,朕相信帝後之間的真感情。”
    “畢竟詩詞有感而發,不會騙人。”
    “但朕也明白,這是一個態度轉變的天賜良機。”
    劉徹看向天幕,眼中精光閃爍。
    “哪怕是造成朝廷震動,史書也隻會記載皇帝是因為悲痛大臣們對皇後的不敬。”
    “而且……太輕了……”
    劉徹太知道皇帝是什麽玩意兒了。
    如果真的氣憤,事情不會這麽高高抬起,輕輕放下。
    換句話說,大臣死的太少了。
    這不符合天幕和後人所說的真愛情形。
    也不符合皇帝的心境。
    那麽原因就隻有一個。
    乾隆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這個時機選擇了對他最有優勢的決策。
    再次平衡。
    劉徹突然有了興趣。
    看了這麽多皇帝,這是讓他最感興趣的一個。
    其他皇帝隻想把朝堂保持在一個靜態的環境內。
    然後在這個靜態的環境中施展平衡術。
    乾隆不是。
    他不讓朝堂保持在靜態中。
    而是保持在動態裏。
    一切玩法都由他決定。
    “這才是……乾綱獨斷……”
    衛子夫臉帶著柔情似水的笑意,一雙桃花眼卻斜睨著他。
    狗東西!
    一點感情沒有!
    ……
    【我們一直有個認識誤區,那就是清朝懲貪最厲害的皇帝,是雍正。】
    【但其實不對,是乾隆。】
    【乾隆比雍正仁慈,那是乾隆十三年以前的事。】
    【從乾隆十三年開始,乾隆掀起了一場懲貪風暴。】
    【以此成為了曆史上懲貪態度最堅決、手段最嚴密、手腕最強硬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