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乾隆盛世
字數:11361 加入書籤
天幕上。
皇帝按捺不住臉上的笑意。
正大光明的匾額下,群臣俱都喜氣洋洋。
一位大臣出言恭賀道:
“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淩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
其餘官員也不甘示弱。
“陛下成兩朝未竟之誌,準回平而北無漢世匈奴之患,金川定而西無唐代吐蕃之擾,保世恢基,其極於無外!”
“自比年以來西域大奏膚功,國家勢當全盛,三十六國,鹹遵正朔,浩乎大哉,此王道之極盛,而三五之遐躅也!”
“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
乾隆看著爭先恐後,進表上賦,歡呼慶祝的大臣們。
笑得越發開心燦爛了。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統一新疆。】
【中國疆域達到曆史極盛,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領土麵積一千三百一十六萬平方公裏。】
【而若算上羈縻地,其疆域麵積更是達到了一千四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
【這樣的版圖規模,在曆史上也是相當可觀的。】
【環顧四周,近郊諸邦,皆為屬國。】
【除了傳統藩邦,蔥嶺以西,巴達克山、浩罕、安集延、左右哈薩克、布魯特等,都紛紛遣使來朝。】
【漢唐時期的氣勢恢宏再次重現!】
……
{這話沒毛病啊?自成吉思汗以來,還沒有誰如此一舉蕩平二萬餘裏,深入不毛之地。}
{而且元代之後,中國的疆域從來沒有如此巨大,國家的統一也沒有如此鞏固。}
{咱們也要客觀看待乾隆的成績,武功這一方麵是決然挑不出毛病來的。}
{以統一新疆為標誌,清朝的統治確實攀上了曆史的高峰。這一高峰,也懸絕於曆代的治績之上。}
{咱就是說,從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始,天山南北以及巴爾喀什湖一帶就是中原王朝一直努力經營的目標。}
{漢、唐、元這三朝都實現了對西域的管轄,在這個地方設置過都護府,但是由於距離遙遠,風土不同,中央政權一直很難在這裏建立直接、持久、穩定的管轄。}
{因此,西域一直是中華帝國版圖中最不穩定的部分,與內地的聯係時斷時續,對內地的臣屬也時叛時服。}
{直到乾隆滅了這片草原上最強悍的民族,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後,才真正在這裏建立了徹底、有力的統治。}
{而且這一統治建立得相當牢固,新疆一直沒有再次分裂出去。}
……
大漢·武帝時期
霍去病又開心又想不通。
開心是來自對於土地擴大的天性。
想不通的則是……
“這開疆擴土本來就是明朝的責任,結果什麽都不幹!”
“這可好,全都留給清朝幹了。”
劉徹聞言,笑著倒了杯水,把水推向霍去病那邊,笑道:
“乾隆能成功,一半是因為雍正的立儲原則,保駕護航。”
“一半是因為承接其祖父與父親的兩代政治結果。”
劉徹點了點天幕裏的疆域圖,認真道:
“尤其是雍正在製度上實現了攤丁入畝、養廉銀、密折製度、軍機處等一係列製度創新。”
“但好的基業也需要好的君王來接手。”
“乾隆的製度創新看不出來,但他能使這些大政方針落實一半,這都是了不起的能力了。”
“而明朝呢?”
說起明朝,劉徹都有點牙疼。
製度創新有嗎?
有!
誰創的?
朱元璋嗎!
“好大一個坑啊……”
劉徹搖了搖頭,感慨著:
“能在這座坑裏撲騰將近三百年,也算了不得了。”
……
大宋。
趙匡胤很是羨慕啊!
“連出三代……”
“上一次能這麽接力的,還是文景武呢……”
趙德昭小聲道:
“文景之治其間還夾雜著七國之亂呢。”
趙匡胤瞥了他一眼,沒說話。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中間還隔了一段武周、中宗、睿宗、少帝。
“真是,時也命也……”
……
大明。
朱元璋現在深覺統治者的素質有多重要了。
若是前代積累的統治成果被下一代某個輕率的錯誤葬送殆盡……
說的就是你!朱祁鎮!
還有你!朱翊鈞!
那後麵就算偶爾出現幾個雄才大略者,也是忽起忽落,難以持續……
“嗬,雄才大略……”
朱元璋又仔細回憶了一下。
除了朱見深能勉強沾個邊,其餘那些哪個都不成。
所謂的中興……提都不想提。
朱厚照若是和朱厚熜合體,倒是能算一個。
朱標倒是對另一個人很是敬佩。
“雍正……”
十三年,改革成功。
就康熙晚期那個糜爛的朝局,換個平庸皇帝就直接涼了。
……
【就如前文所講的,乾隆一朝幾乎消滅了對最高權力的所有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
【曆史上真正做到了“乾綱獨攬”的帝王,唯乾隆一人而已。】
【同時,乾隆一朝的國家財政儲備與以往各朝代比也是空前的,達到頂峰的。】
【康熙朝庫存銀最高額是五十八年(1719)的四千九百餘萬兩,通常存銀為三千萬到四千萬兩。】
【雍正年間庫存銀最高額是六千多萬兩,最後幾年為三千多萬兩。】
【乾隆二十年(1755)前,通常存銀也是此數,二十年後達到四千萬兩,以後持續增長。】
【乾隆三十年(1765)達到六千萬兩,三十三年(1768)超過七千萬兩,此後一直維持在七千萬兩以上,四十五年(1780)存銀七千八百萬兩,五十五年(1790)至八千萬兩。】
【乾隆朝的武功與財政皆達到最高峰。】
【財政是盛世的標誌之一,也是減免錢糧的經濟基礎。】
……
【蠲免賦稅是乾隆施行的最大仁政。】
【登基後就蠲免了各地積欠十年以上的錢糧,隻此一項,就免除了江南(江蘇、安徽)賦稅達一千餘萬兩。】
【在他退位那年,又下令蠲免天下所有積欠賦稅達一千七百多萬兩,沒有積欠的地方則將其次年賦稅免除五分之一。】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一時臉色有些奇怪。
退位?
也就說沒死在皇位上?
你是真退位還是被退位啊?
乾綱獨斷啊!
你說你退位?!
我怎麽這麽不信呢?!!
衛子夫則眼前一亮。
退位?
這也是個辦法。
……
【其蠲免之舉分別在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四次普免全國賦稅錢糧,共計白銀一億兩千萬兩。】
【如果加上實際上仍然是乾隆皇帝執政的嘉慶元年(1796),則是五次,共計白銀一億五千萬兩】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嘴裏的酒都噴出來了。
“不是,你玩真的?!!”
他擦了擦嘴角,實在難以置信。
真退啊?
因為什麽啊?
……
【此外他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次普免漕糧一千萬石。】
【而因災害蠲免錢糧更是家常便飯,賑災救濟費用僅在乾隆二十年之前就高達兩千五百萬兩以上。】
【整個乾隆朝蠲免的天下錢糧賦稅共計超過三億兩白銀。】
【是康熙朝的兩倍,而當時全國每年的賦稅總數也不過四千萬兩左右,可見其力度之大。】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恒現在學乖了。
有李隆基前車之鑒,他現在不會那麽興高采烈了。
誰知道前麵熱火烹油,後麵會不會直接煙消雲散。
他現在都開始懷疑這退位是不是甩鍋跑路了。
就像李隆基……
“但此時做的還是不錯的。”
劉恒靜靜的看著。
乾隆的這一套他熟。
畢竟如果嚴格來說,他才是玩這套的老祖宗。
……
大漢·昭帝時期
劉弗陵一時間卻是驚得說不出話來。
他絕對敢說,沒人比他更知道一邊打仗一邊財政提升,同時還可以減免錢糧的含金量了!
打仗時提生財政這點他也會。
提高稅賦嗎……
問題就在這裏……
他還能減免錢糧?!
劉弗陵揣著袖子盤腿坐著。
雙眼盯著天幕一眨不眨的。
“雍正的製度底蘊這麽強嗎?”
你這樣很難讓我不心動啊!
“大將軍現在在幹什麽呢?”
身邊的小黃門上前一步,低聲道:
“前些時日大將軍將昌邑五府郎官許廣漢之女認做義女,昨日做媒於懷侯。”
安撫劉病已嗎?
劉弗陵臉上波瀾不驚,微微頷首道:
“召大將軍來見朕。”
……
大唐。
“思天地止此生財之數,不在上,即在下。”
李世民撚著胡須,一臉驕矜的對李承乾道:
“天下財富的總數是恒定的,官府收得多了,民眾得到的自然就少。”
“與其將財富積聚國庫,掌握在各級官僚手裏,還不如讓財富流通於民間,為民藏富。”
“隻有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百姓富足了,國力自然會變得更強,這才是民富國強、長治久安的不二法門,才是真正負責任、著眼於長遠的明智之舉。”
“如果官府隻是一門心思聚斂財富,與民爭利,又沒有開放、透明的財務製度由民眾監督,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
“那各級官員必然更加貪汙腐敗,結果必然導致民窮官富,吏治敗壞,社會矛盾激化,人心離散,上下分裂、對立,這隻會導致亂世,與通往盛世之路背道而馳。”
“乾隆還是清醒、明智的。”
“不增加賦稅和百姓的負擔。”
“就因為國力強盛,扣除朝廷日常開支、軍費和工程費,國家財政仍然有盈餘啊。”
……
大明·洪熙時期
朱瞻基指著天幕,磕絆道:
“他是怎麽做到的?”
其蠲免天下賦稅錢糧之數,可謂前無古人了。
朱高熾眯著眼,心裏盤算著。
也就是說,同時一邊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和戰爭。
戶部還能存銀常年保持在六七千萬兩,最高時約八千萬兩。
“藏富於民。”
朱瞻基聽到父親的話,皺眉念叨著:
“藏富於民……藏富於民……”
他也不是吃幹飯的,在父親身邊這麽多年也學到很多東西。
“一如文景啊……”
……
{查明朝蠲免,明朝也會普免拖欠,就是沒有記載普免了多少。}
{目前隻有災蠲以及一遇到祥瑞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而蠲免來年三分或兩分的稅收這種,才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就目前的統計,景泰天順成化三十八年共計蠲免一億多石稅糧。}
{至於成化之後的蠲免,從弘治開始就已經失真,正德之後幹脆沒有記載。}
{問題就在這,明代地方官都有相當的自主權,每當遇到災難,地方官都可以自行考慮蠲免錢糧,戶部也不會做這種數據統計。}
{而經過雍正的改革,這些權力都被收回中央了。}
{大清的領土、人口和賦稅,這三樣確實是當今教科書輝格史觀下的耀眼之處啊。}
{現代人就是吃的太飽,理解不了封建王朝的盛世是啥樣。}
{家裏有老人的可以去問問,1950年,中國所有糧食作物包括代糧的薯類加起來,也隻夠人均溫飽線。}
{一個王朝,能做到兩三代人不知兵禍,和能解決基本溫飽。人口正增長,是很難的。}
{尤其是清代的這個人口基數。而在這個基礎上,國家還能夠重視處理水利和荒政問題,以及減輕徭役,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你可以講康乾盛世不夠頂尖,但不能否定,不然全世界都沒有盛世。}
{其實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盛世,就算是中國古代含金量最高的開元也有水分。}
{古代你得按古代的標準來,按現代的當然一個盛世沒有。}
{古代老百姓無災無難,能吃糠喝稀,過年過節吃白麵精糧就算盛世。}
{現代人人吃飽,有義務教育和養老保險,在古代這不叫盛世,叫他媽大同。}
{即便是工業革命的英國,也搞出過愛爾蘭大饑荒那種抽象的饑荒,如果把清朝賑災的一部分努力放到英國身上,愛爾蘭可能是英國最堅定的支持者。}
{反正不管怎麽說,乾隆就是垃圾,什麽盛世都是吹的,都是假的。}
{清朝就是不如明朝,垃圾。}
……
大清·乾隆時期
正被誇得喜笑顏開的乾隆臉色突然一黑。
什麽話這叫什麽話!
大清垃圾,那前明就不垃圾了?
不垃圾能有李自成?
往前數數!那些朝代有哪個不垃圾!
不垃圾怎麽亡國了!
“真是,怎麽這麽油鹽不進啊!”
……
【而乾隆盛世的出現,也是因為國家空前統一,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
【加之清廷注意經常調整政策,提高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繁榮。】
【因此,資本主義萌芽也有緩慢增長。】
【但這也是問題所在。】
【乾隆“盛世”,最後還是成為了曇花一現的產物。】
……
寫點東西,束手束腳的。
……
這一章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標準。
乾隆這些數據乍一看很唬人。
問題在於我其實不知道乾隆時期的白銀購買力是多少?
舉例萬曆時期,這個時期的物價可以看《宛署雜記》
隻要換算一下就能知道白銀的購買力。
乾隆一朝就不行。
我找不到。
當然,這可能是我的原因,畢竟時間有限且史料如煙。
如果有知道的大佬可以貼一貼史料。
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沒有也無所謂,嗎,咱又不是幹考據的。
……
後麵的某片戰爭不確定能不能碰。
這玩意牽扯挺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