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千瘡百孔的盛世

字數:10905   加入書籤

A+A-


    大清·乾隆時期
    “一派胡言!”
    乾隆拍案怒喝,緊繃的表情使得胡須也跟著擺動。
    “天下萬民皆有衣食!”
    “說什麽盛極而衰?!荒謬!”
    “朕難道是唐明皇那樣的人物嗎!”
    身邊幾人低頭不語,唯有和珅小心翼翼道:
    “萬歲爺一舉一動皆是為國為民。”
    “看天幕所言,完全是底下的士紳欺上瞞下,不遵聖令,這怎麽能怪萬歲爺身上呢?”
    “真是毫無道理!”
    幾人斜瞥了一眼和珅,依然沒說話。
    乾隆看了眼和珅,又看了其他幾人,忍不住冷哼一聲。
    “是啊,就像這忠與奸,有人說自己是忠臣卻與國無用。”
    “有人指責他人是奸臣,卻能治國安民。”
    “誰忠誰奸,就在朕眼皮子底下。”
    永琰聞言也看向其餘幾人。
    他感覺這一幕有哪裏不太對勁兒,又一時沒想通。
    乾隆看著永琰懵懂的樣子一陣心煩。
    “一個個的,毫無眼力!”
    他指著眾人鼻子罵道:
    “不知道去尋紙筆把要發生的事都記下來嗎!”
    “還要朕請你們嗎?!”
    眾人立刻起身向門外走去。
    乾隆臉色鐵青的看著他們的背影,又看向天幕。
    “朕倒要看看,朕哪錯了!”
    ……
    【康乾時期,一方麵封建政治、經濟還在繼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鞏固。】
    【另一方麵,在封建社會固有規律的支配下,這一時期,特別是乾隆中期以後,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其主要表現在人口的激增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
    【土地兼並加劇和高利貸盤剝,給百姓帶來極大痛苦。】
    【政治腐敗和財政的嚴重拮據,百姓負擔加重。】
    【大興文字獄和大規模禁毀圖書,鉗製人民的言論思想。】
    【乾隆中期以後的一係列各族百姓起義,就是這些社會矛盾的總爆發。】
    ……
    炎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看著這四條總結心生感慨。
    “這四條……都是亡國之因啊。”
    劉莊捧著臉坐在陰麗華身邊,嘟囔著。
    “文字獄?我們可沒有啊。”
    劉秀揣著袖子笑道:
    “這三個字用的有意思,文字之獄。”
    “你覺得秦始皇禁六國史書算不算文字獄?”
    劉莊愣了一下。
    劉秀繼續笑道:
    “你覺得,黨錮算不算文字獄?”
    “你覺得避諱是不是文字獄?”
    “曆朝曆代皆有限製言路之事,這不奇怪。”
    說著劉秀又看向天幕,輕聲道:
    “你要想的是,曆朝曆代都鉗民愚民,為什麽就清朝會被天幕與後人指責。”
    劉莊突然回想起天幕所說過的一些事。
    “清朝上層知道外麵的發展,卻不允許百姓接觸?”
    劉秀收斂了笑意,歎聲道:
    “莊兒,如果有選擇,父母隻會給兒女選一條康莊大道的。”
    “也許兒女不喜歡,也會有埋怨。”
    “但到百年之後,兒女會理解。”
    “這就是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前漢曆代君王,或以民為子,或以國為子。”
    “其心其念皆是想國家鼎盛。”
    “但事不從人願……”
    想到度田之事,劉秀也是一陣心鬱。
    “自前漢之後,一代不如一代,但總歸是以民為本。”
    “而到了明清……”
    劉秀覺得不提也罷。
    “前一個隻想著吃老本。”
    “後一個隻想著別惹事。”
    “心心念念都是為了自己如何如何。”
    “天幕沒言明,但海外諸國恐怕是早已天翻地覆了。”
    ……
    【首先說一下人口激增。】
    【自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推行雍正“攤丁入畝”後,清朝人口迅速增加。】
    【但人口的快速增長超過了封建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人口的壓力愈來愈大,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據統計,中國人口自漢代至鴉片戰爭前夕增長了七八倍,而耕地麵積隻增加了一倍左右,這說明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麵積在不斷減少。】
    【清初每戶平均土地約有三十畝左右,雍正時為二十六七畝,到乾隆中期便隻有五六畝。】
    【這個數字盡管由於田畝有隱蔽而不夠精確,但每人平均耕地數愈來愈少,則是無可懷疑的事實。】
    【這就必然造成糧食供應的緊張。】
    【糧食問題早在康熙時就已經存在“民生所以未盡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戶口日蕃,地不加增,產不加益,食用不給,理有必然”】
    【而地少人多的矛盾到乾隆時更為突出。】
    【“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餘倍。承平日久,生齒日繁,蓋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廬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朕甚憂之”。】
    【糧食緊缺已經是全國性的了,蘇、鬆、杭、嘉、湖地區曆史上是重要產米區,素來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但是到了清朝糧食不能自給,嚴重到“每歲產米不敷數月口糧,全賴商販接濟”】
    【乾隆時,由於人口激增,引起糧價持續上漲,同康雍時期比較,糧價上升了四倍。】
    【在這種情況下,誰擁有更多的土地,誰就可以有更多的糧食,占有更多的社會財富。】
    【這就驅使人們熱衷於購置土地,土地兼並問題更加嚴重起來。】
    ……
    {記不清了,但好像馬爾薩斯人口論描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用馬爾薩斯,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就提出了人口增殖與糧食產量增加存在著矛盾的問題。}
    {他寫的《意言》二十篇裏的《治平》、《生計》諸篇,就說過人口思想問題。}
    {提出了人口增長過快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困難這一嚴重問題,並從當時的具體曆史條件出發,主張開荒移民,反對封山禁林。主張輕徭薄賦,反對橫征暴斂。主張整頓吏治,反對巧取豪奪。主張臨災救濟,反對不顧民命疾苦等等。}
    {咋就沒想到殖民擴展呢?}
    {可能是因為本土領土夠大吧,且人口分布不均勻。你像新疆、東北、青海等地尚有大片未開發的土地。}
    {這些地方可以通過移民填邊的政策來緩解人口矛盾。}
    {而像英國,西班牙等殖民國家本土都很狹小。}
    ……
    大唐。
    李世民坐在石墩上,手指輪點著石桌,閉目沉思。
    “殖民……”
    殖,生也、蕃也、長也。
    周天子封邦諸侯也是一種殖。
    問題在於,能不能有利可圖?
    李世民想到了鄭和下西洋。
    “當然是有利可圖的……”
    “既然有利……那就能封邦……”
    他不由自主的看向一旁讀書的小李治。
    大唐均田製的崩壞不就是地少人多嗎。
    “可惜了明朝……”
    李世民現在有點能體會為什麽後世子孫遺憾鄭和下西洋這一行為的無疾而終了。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隻要下西洋的行為能帶來利益。
    海禁一開,無數人會蜂湧海外。
    無他,為財為利也。
    既能緩解矛盾,又能增加國稅。
    一舉兩得。
    唯一可慮的就是,怎麽破除師出無名的想法。
    周天子封邦可是滅了商朝才名正言順的。
    李世民看著教導小李治的李承乾,有了個想法。
    “天下大同啊……教化萬民啊……”
    “胡漢不分……中外一體……”
    ……
    【乾隆時,高利貸和典當業非常活躍。】
    【通常是以子為母,利上加利。】
    【有的以七錢之本而索七八兩之償。】
    【甚至借二三十兩未及一年,算至二三百兩者,利率之高達十分、二十分乃至三十分。】
    【經營高利貸成了富貴人家聚斂社會財富的重要手段。】
    ……
    {當然了,這是在說清朝。}
    {超過10%就是高利貸啊。}
    {那所有的網貸都是高利貸了。}
    {很多銀行都是1014左右吧?}
    {郵政給的年化利率是5.6%,但是額度隻給我500塊,我都不屑用。京東給我額度是六萬多,但是年華利率23%,我都不敢用。}
    {網貸也是你要點的,銀行手續麻煩你又沒有,按照最新的規定超過24%才是高利貸,所以這些京東、支付寶、美團基本上都是23%24%,受國家保護的。}
    {目前法律上來講,民間借貸的年化利率上限就是4倍LPR,金融機構的年化利率上限就是24%,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個上限是不合理的,因為很明顯不符合市場實際情況嘛。}
    {比如說現在民間借貸,月利率基本都在23分以上,如果按照1分2這個標準,最起碼90%的民間借貸都屬於高利貸範圍。}
    {……看出來了……都他媽勇士!都他媽想讓作者死……}
    {啪!想死一邊去死!別死在這!}
    ……
    大宋·仁宗時期
    趙禎震驚了。
    “三四分還叫高利貸?”
    “這根本就是白借給你們啊。”
    司馬光等人也很難理解。
    “後世子弟還是被養的太好了。”
    “這種利息完全就是白借,用這些錢做些小生意或者維持生活、考取功名。”
    “完全可以快速還清。”
    “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本金啊。”
    “是啊是啊,不懂他們有什麽好抱怨的。”
    “就是,總不會是貸錢去買華貴之物吧?”
    “哈哈哈哈!永叔不愧號醉翁,竟說醉話!怎會有這等蠢才!”
    歐陽修想了想,也對。
    那些最最紈絝的膏粱子弟借貸賭博也是抱著掙錢的思想。
    別管能不能掙到,反正是這麽想的。
    而借貸買東西又不是借錢買東西。
    借貸買東西那是給三分錢。
    誰會這麽蠢啊?!
    不會的!
    錢又不是大風刮來的對不對。
    “哈哈哈哈!我還真是不喝既醉啊!”
    “哈哈哈哈!”
    群臣大笑,趙禎也捋須笑看著。
    ……
    【我們前麵說過,皇帝都沾點“秦皇漢武雄才大略病”】
    ……
    嬴政:……
    劉徹:……
    ……
    【乾隆到是沒被這個病擊倒,但被另一種“病”擊倒了。】
    【本人定義為“李隆基活得久病”】
    ……
    李隆基:……
    ……
    【統治階級憑借手中的大量不義之財,任意揮霍民脂民膏,生活極為奢侈腐化,乾隆就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典型。】
    【他在位時先後六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興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怨聲載道。】
    【初次南巡時,江南總督黃廷桂科派地方紳商承辦差務,嚴催急督,民不堪其擾。】
    【刑部員外郎蔣楫獨力在蘇州捐辦臨幸大路,計費白銀三十萬兩。】
    【每次南巡途中,地方官貢獻土特產品皆有定例,從織繡龍袍、綾羅綢緞,到珍異器用、時鮮果品,應有盡有,所費動輒萬金。】
    【如此勞民傷財,乾隆卻全不在意,說:“朕清蹕所經,觀民問俗,關政治之大端,即動用數十萬正帑,亦何不可!”】
    ……
    大清·雍正時期
    “砰”的一聲巨響!
    雍正將手裏珠串摔在地上,怒不可遏道:
    “把他叫來!叫來!”
    身邊的宦官低頭道:
    “陛下,寶親王還未……”
    雍正拍案怒聲道:
    “那就抬來!抬來!”
    太監慌忙退下去。
    雍正則氣的胸膛起伏不停。
    南巡花錢在他眼裏不是最重要的。
    南巡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彰顯,彰顯武威、彰顯國力、彰顯盛世。
    問題在於弘曆的態度!
    什麽叫亦何不可?!
    “誌得意滿……”
    雍正咬牙切齒道:
    “眼皮子淺的蠢材!”
    ……
    【乾隆還在全國各地大興土木,修建了無數離宮別苑、寺院廟宇。】
    【著名的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都是在乾隆年間竣工的,所費以億萬計。】
    【為了裝點門麵,粉飾太平,乾隆五十年(1785)和六十一年(1795)還先後舉辦了兩次盛大的宮廷宴會——千叟宴。】
    【第一次有兩千人參加,第二次增加到五千人,兩次盛會耗銀數百萬兩。】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乾隆揮霍浪費、一般的官員地主富商也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乾隆前中期,年年國庫收支每年都有節餘。】
    【到了後期庫存日見減少,財政有時入不敷出。】
    【其一個重要因素,是曆年軍費的開支,常占財政支出總額的一半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準、回之役費帑三千三百餘萬兩,兩金川之役達七千餘萬兩,台灣之役八百餘萬兩,廓爾喀之役一千餘萬兩,累計總額在一億五千萬兩以上。】
    【這筆龐大的軍費開支,大大削弱了清朝的財政基礎,以上還隻是就中央政府而言。】
    【至於為了支應戰爭的差役和物資所加給地方的負擔更是很大數字,是無法估算的。】
    【再有乾隆中期以後,官俸支出也與日俱增。】
    【乾隆時官員機構臃腫,一職數官,一官數職,人浮於事的現象所在多有,維持這樣龐大的官僚機構,也耗費了一大筆國家經費。】
    【據統計,乾隆三十一年(1766),官俸支出總數為五百四十三萬兩,約占財政總支出(三千餘萬兩)的六分之一以上(不包括宗室王公的俸祿)。】
    【為了彌補財政的虧損,乾隆采取了許多措施,廣開財源。】
    【其中最重要三項就是捐納、商人報效。】
    【與議罪銀。】
    我就是那個掉入提前消費陷阱的蠢材……
    ……
    無獎競猜。
    乾隆一朝最大的貪汙頭子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