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朕遇斯時,大不幸也”

字數:11028   加入書籤

A+A-


    {這就完了?沒了?嘉慶這麽沒排麵啊?}
    {說起來,嘉慶死得極為突然啊,雖年已花甲,但他的身體還挺硬朗,騎馬打獵什麽的不在話下,然而上午犯病下午就掛了,真奇怪。}
    {所以嘉慶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因急性中暑而死。}
    {有的說是騎馬打獵時剛好被響雷驚到,墜馬而死。}
    {有的說是在寢宮玩孌童時被雷劈中而死。}
    {還有的說是旻寧等不及了,搶班奪權,暗殺致死。}
    {最後這個說法是最離譜的,他清代是秘密立儲兩相對照,萬一旻寧動手後,大臣們從“正大光明”牌匾後取下遺詔,發現皇位傳給了別人,豈不為他人作嫁衣裳?}
    {所以流傳最廣的,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津津樂道的“被雷劈死說”。}
    {《清史稿》隻說他“戊寅,駐蹕避暑山莊。己卯,上不豫,鄉夕大漸……日加戌,上崩於行宮”,隻描述了時間,沒說死因。}
    {據常理分析,麵對腐朽沒落的大清官場,嘉慶時常被氣得半死,尤其是不久前的“兵部行印失竊案”,將整個大清的屍位素餐、蠅營狗苟、肮髒齷齪赤裸裸地擺在他眼前。}
    {加上嘉慶身體偏胖,難免存在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天氣又炎熱難當,一不小心中風猝死,也勉強解釋得通。}
    ……
    大漢·武帝時期
    “兵部行印失竊案……”
    劉徹一字一頓的念著。
    念完後,半天沒有聲音。
    衛子夫偷偷看向他,就見劉徹一臉茫然。
    好小眾的詞語啊。
    兵部行印……被偷了?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看著最後那句話,低頭看了看自己。
    “舅舅,朕不胖吧?”
    長孫無忌看著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麵如滿月,身材橢圓的李治,斬釘截鐵道:
    “陛下身材極為標準!”
    “不胖。”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氣的再次成為桌麵大師。
    伴隨著一陣稀裏嘩啦的瓷器碎裂聲。
    雍正怒不可支道:
    “堂堂一代帝王,居然被編排成被雷劈死?”
    “你是造了多大孽啊?”
    他實實在在的發泄了一番怒火。
    儒家聖君!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道理了!
    自打朱明就沒有幾個皇帝信了!
    說說而已,你玩真的啊!?
    片刻後,雍正又冷靜下來。
    但憑良心說,就目前天幕所展現出來的內容,嘉慶雖然能力平平,沒啥作為,但並不殘暴。
    雖然做事風格優柔寡斷毫無條理可言,但要說是得天打雷劈的昏君……
    也不至於吧?
    ……
    大清·道光時期
    道光倚著羅漢床旁的軟枕,看著天幕裏的編排也不生氣。
    “朕還等不及……朕寧願不擔這破攤子!”
    經他阿瑪二十幾年的治理。
    大清國成功的達到了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就有許多舞弊的幺蛾子。
    地方官之間,回護規避,也早就成了習慣,牢不可破。
    遇到盜案隱匿不報,遇到邪教案巧為消弭。
    阿瑪臨到六十歲高齡了,還在幻想大臣們能良心發現、勤勉政務,真不知該說他是天真還是糊塗。
    ……
    【清仁宗·嘉慶】
    【軍事成績:定白蓮教起義,平天理教、清東南海亂。】
    【評價B級·三分】
    【製度建設:嚴守先君之製。】
    【評價C級·兩分】
    ……
    {製度分有點低了吧?}
    {要不是大清沒崩他手裏,兩分都沒有啊!}
    {光說大清貪官多,就那個機製,能當官的都他媽變態。}
    {在大清做官,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丟掉良心。}
    {在大清,幾乎沒有真正的官員,隻有皇帝的奴才(滿族官僚),以及欲做奴才而不得的奴才(漢族官僚)。}
    {做官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升官發財、蔭及子孫。}
    {什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隻是一個傳說,你算老幾啊,也敢治國平天下?!}
    {皇上的天下,是你能治的?!}
    {權力和責任從來都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雙生子,皇帝既然統攬了大權,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權力的過度集中,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辦事的人沒決策權,什麽事都要層層上報。}
    {沒事時還好,一旦出事,你不是皇帝,自作決策,就算是處理得相當完美,最多也隻是功過相抵。}
    {而一旦造成負麵結果,等待你的就是自作主張和壞事兩罪並罰。}
    {比如地方鬧饑荒,縣令如果沒有經過皇帝的許可,私自開倉放糧,就算救了無數百姓,也是重罪,輕則罷官,重則斬首。}
    {電視劇《天下糧倉》中李忠私開官倉被斬首的情節,並非藝術虛構。}
    {在這種環境下,有腦子、有思想、想做事反而是很危險的。}
    {這種製度的嚴守,本身就是一種過錯了。}
    ……
    大漢·成帝時期
    “僵化。”
    劉驁算看明白了,整個明清朝的總體製度來講還不如那個大宋呢。
    “視臣子為奴仆。”
    奴隸活下的標準是什麽?
    多磕頭、少說話。
    這樣才能落得善終。
    “遇到事,甭管大小,先上報。”
    劉驁看著手邊竹簡上記錄的明清體製,嘀咕著:
    “知縣報知府,知府報知州,知州報總督,總督報皇帝。”
    “然後皇帝下了決策,再層層傳遞下去。”
    “在得到具體指令之前,誰也不妄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等來指示之後,無論這個指示多麽荒謬,多麽不切實際,都要集中人力、物力執行下去……”
    “反正浪費的是官家公帑,消耗的是民脂民膏。”
    “……還真是乾綱獨斷啊……”
    “嘖嘖……”
    劉驁越看越不可思議。
    因為嘉慶已經完美驗證這條路錯的有多離譜了。
    都不用上昏君,隻要上個庸君,這個國家上下的所有人就能把自己給玩死。
    ……
    炎漢·光武帝時期
    “皇帝遠在天邊,不了解一線情況,下達的指示往往是既要……又要……都是一些泛泛空話。”
    劉秀想到王莽之時,帶了幾分感觸道:
    “反正成事壞事,都是皇帝的指示,沒自己任何責任就行。”
    “大家都隻做上級指示的事情,上級沒指示,就算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又與自己何幹?”
    劉莊也明白了清朝官員的普遍想法。
    “所以,除非能撈錢,不然大清的官員幾乎個個都如同泥塑木雕一般。”
    “和平時期還好,如果攤上白蓮教起義、地方災情之類的危機,皇帝的決策傳達下來,往往要慢好幾拍。”
    “所以白蓮教起事之初,清軍處處被動、四處滅火、疲於奔命,但官員們也無所謂。”
    “反正壞的是你愛新覺羅家的江山,不耽誤我撈錢就行。”
    “大不了白蓮教造反成功,教主登基稱帝,大家聞風歸附,繼續當官撈錢。”
    “他們隻會覺得……”
    劉莊看著天幕,恨恨的咬牙道:
    “蒼生社稷,關我屁事!”
    劉秀點點頭,深深歎息道:
    “爛透了。”
    “清朝的態度就決定了,誰也救不了。”
    ……
    大清·嘉慶時期
    嘉慶有氣無力的扶額歎息:
    “怎麽說……朕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吧?”
    “你們呐……站著說話不腰疼……”
    ……
    【民生經濟:嘉慶接手的國庫,本就空虛至極,再加上白蓮教作亂,搞得嘉慶焦頭爛額。】
    【好在乾隆留下了和珅這個大禮包,讓他勉強撐了下去。】
    【但是和珅的錢很快就用光了,那麽一大筆錢,為何這麽快就沒了呢?還是因為貪腐。】
    【縱觀朝廷上下、中央與地方,大清朝上至京城大員,中至各省督撫,下至差役胥吏,從軍隊到地方,無官不腐,無吏不貪。】
    【國庫空虛,民生維艱,隻有各級貪官賺了個盆滿缽滿。】
    【泱泱大清,已經被蛀成一個空架子,嘉慶朝便隱隱有亡國之相。】
    【也因此,各種邪教層出不窮。】
    【而除了給了嘉慶當頭一棒的白蓮教,還有行屠龍之舉的天理教。】
    ……
    天幕上。
    東華門外。
    二十三人集聚再此。
    他們身穿長褂,衣服裏鼓鼓囊囊的。
    畫麵一轉。
    西華門外。
    同樣裝扮的二三十人已經進入宮門。
    而打開宮門的,卻是幾名太監。
    ……
    【天理教是白蓮教的一支,又名八卦教。當時信徒很多,遍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
    【其主要教首是河南滑縣的李文成和北京林清。】
    【原本李文成和林清預定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同時發動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滑縣知縣逮捕入獄,群眾遂提前起義,救出李文成,占據滑縣城,號召四方。】
    【林清則按期行事,在北京南之黃村組織隊伍,以二百人潛入城內,於九月十五日,在入教太監的導引下,分由東、西華門攻進清宮。】
    【由東華門入者因門急閉,僅進入十餘人,其餘被阻於門外散回。】
    【由西華門入者因未被阻,全隊進入,聚攻隆宗門。】
    ……
    {還因門急閉個啥啊……}
    {原本是安排的二百多人,然後在滲透入紫禁城的路上悄悄溜了不少。}
    {中午時分,東華門外就隻剩下了二三十人了。}
    {等為首的頭目陳爽準備率眾正進門時,剛好有個賣煤的經過,兩邊爭路,吵了起來。}
    {天理教教眾一怒之下,脫了衣服準備開幹。}
    {東華門的守門官兵察覺這幫人身懷利刃,圖謀不軌,趕緊關門。}
    {然後僅陳爽和身邊的五六個人以及做為內應的太監劉得財、劉金進了門內,其餘教眾被關在門外。}
    {所以說,路怒害死人。}
    ……
    【當時,嘉慶去塞外舉行木蘭秋獮,從避暑山莊回紫禁城,快到北京的時候,收到警報得知七十多名天理教教徒勾結太監,攻進了紫禁城。】
    【皇子旻寧在宮內,以鳥槍射擊起義軍。】
    【鎮國公奕灝則急調火器營兵千餘人入宮,鎮壓起義軍。】
    ……
    {隆宗門的牌匾上至今還插著一支天理教教眾射出的箭矢。}
    {莊親王綿課和鎮國公奕灝趕到隆宗門時,教徒們正在搜羅被褥等準備放火,然後被平定。}
    {等到火器營進入後,天理教教徒寡不敵眾,就分散到宮中各處藏匿。}
    {當時躲藏在五鳳樓的教徒都開始放火了,不過一場傾盆大雨將大火澆滅,否則整個紫禁城恐怕要被燒毀了。}
    {順便說一下,後來禦史恒麟用旻寧擊斃天理教教徒的例子上奏皇帝,建議八旗軍及蒙古驍騎營一起練習鳥槍,可以大大提高軍隊戰鬥力。嘉慶對此的朱批是:
    “我朝開國之初,以弧矢威天下。此次因二阿哥用槍斃敵,並火器營官兵殲賊多名,於是言請交章請習鳥槍,不言弓矢。”
    “修明武備,不可重此輕彼,致有偏廢。且步器已設有專營,足稱勁旅。”
    “其八旗滿洲蒙古驍騎營及護軍營,實無庸再增此名目,紛改舊章。禦史恒麟之奏請,實屬無益。著無庸議。”}
    {這段話的大意是,我大清以弓馬威震天下,軍中也已經有火器營了,沒必要讓騎兵練鳥槍。就這麽著吧,以後別再提這茬兒了。}
    ……
    【起義軍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林清在黃村被捕殺。】
    【李文成在滑縣起初聲勢很大,後為清軍擊敗,退至輝縣山中,自焚而死。】
    【滑縣兩萬百姓被屠空。】
    【史稱“癸酉之變”】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輕哼了一聲。
    “可見,雖然朝中不乏這樣有超前眼光的人,卻推不動清廷這艘擱淺已久的破船。”
    “外麵的世界此時指不定是怎麽個日新月異法兒呢。”
    徐皇後則幽幽道:
    “可憐百姓……”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氣的臉都綠了。
    “奇恥大辱……奇恥大辱啊……”
    ……
    【嘉慶皇帝對此事感到非常震驚,暴徒攻進皇宮,實在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他下了一道罪己詔,說“朕雖未能仰紹愛民之實政,亦無害民之虐事,突遭此變,實不可解”】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歸結到底是“因循怠玩”四個字。】
    【官兵們太平日子過久了,都非常懈怠,自己要好好反省,也希望各位大臣們盡心報國,不要玩忽職守、屍位素餐,否則幹脆辭職算了。】
    ……
    季漢·懷帝時期
    諸葛亮看著那份《罪己詔》連連搖頭。
    劉禪看著相父搖頭,出聲問道:
    “相父,朕看這嘉慶皇帝總結得也不錯啊?正是各級官員因循怠玩,導致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各個機構幾乎形同虛設,最終鑄成此事。”
    諸葛亮點頭道:
    “此話但是不錯。”
    “然而,陛下,為什麽大家都在因循怠玩,沒人願意幹活呢?”
    “如何讓認真做事的人出頭,讓因循怠玩的人淘汰,讓朝政清正廉明起來,這才是皇帝應該考慮並解決的問題。”
    “但這不是光靠仁義道德指引就能解決的問題,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機製,沒人會去才去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呢。”
    劉禪似懂非懂,諸葛亮則看到了最深處的矛盾。
    他意有所指,又似無力垂歎。
    “不在籠子裏的權力,有其隱蔽且固定的運作規律。”
    “這個規律同樣不以堯存,不為桀亡。”
    “就像日升月落一般,不會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
    “哪怕……”
    是天子。
    ……
    【天理教教徒進攻紫禁城並不是孤立的突發事件。】
    【此前由於華北地區連年旱災,河南、直隸、山東等地已經接連發生了天理教的暴動,清廷已調集軍隊前往鎮壓。】
    【而做為一種秘密教會,在民生困難的時候,這種民間宗教更容易傳播。】
    【嘉慶感歎:“承平日久,生齒日繁,物價騰貴,遊手之民,不遑謀食。加之以官多疲玩,兵盡怠慵,文不能辦事,武不能操戈,頑鈍無恥,名節有虧……邪教從此起矣”】
    【“朕遇斯時,大不幸也”】
    【雖有道理,但於事無補。】
    【評價C級·得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