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美法條約·狼煙四起

字數:12259   加入書籤

A+A-


    【在《南京條約》以後,耆英與濮鼎查又簽訂了兩種外交文件,一是所謂《五口通商章程》,一是所謂《附黏善後條款》。】
    【《五口通商章程》是在香港簽的,日期是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843年6月23日)。章程之中的第十三條規定:“英商控告華民,應向‘管事官’投稟。間有華民赴英官處控告英人,‘管事官’應一律調解勸息……倘雙方爭訟不息,雙方官吏會審,各依本國法律治罪。”】
    【所謂“管事官”,便是後來的“領事”。】
    【章程的另一條第十四條,規定英國可以在五個港口各停“官船”一艘,“以便管事官約束水手人等,經查驗後可以免稅”。】
    【《附黏善後條款》是在虎門簽訂的,日期是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0月8日),其中有一條把《五口通商章程》所稱的“官船”解釋為兵船。】
    【更重要的一條是,“設有新恩施及各國,準許英人一體均沾”。這就是“最惠國條款”。它把中國從此放在列強的集體控製之下。】
    ……
    {在《南京條約》及其後續附加條約中,英國人相繼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劃定租界、片麵最惠國待遇(即利益均沾)、協定關稅、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
    {以上這些權力損害清王朝的司法主權、領土主權、貿易主權、關稅主權達百年之久,也方便了資本主義列強對華的進一步侵略。}
    {其中,協定關稅、治外法權和片麵最惠國待遇更被認為是“束縛半殖民地國家的三條重要鏈鎖”,而對中國來說,它們都是由《南京條約》及其附約首先確定下來的。}
    {可以說《南京條約》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多世紀屈辱的開端發軔,如果說鴉片戰爭打碎了我們天朝上國的夢境,那麽《南京條約》就好比是在鯊魚池中打破了血袋,列強看到了《南京條約》所帶來的一係列重大利益,蜂擁而至,全部要求享有《南京條約》中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權利。}
    {曆史學家蔣廷黻曾經寫道:
    中西關係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
    大秦。
    “原來不想學英語是這麽個意思啊。”
    嬴政突然沒頭沒尾的一句話驚醒殿內大臣。
    劉邦硬著頭皮上諫一句。
    “陛下,此事還要從長計議。”
    “滄海桑田啊。”
    嬴政冷冷的瞥了他一眼。
    最後默默看向天幕。
    ……
    大漢。
    “平等……”
    劉邦饒有興趣的看著這兩字。
    “娥姁,你說他們為什麽會有這種觀念?”
    呂雉向來不去討論這些“形而上學”的。
    從秦末亂世裏走出來的人都明白。
    你不壓人一頭那就要被別人壓。
    什麽平等……
    “這都是敗寇者的乞求。”
    呂雉冷笑著道:
    “既被人打得抬不起來頭,又不肯放棄無聊顏麵尋求機會。”
    “隻能抱殘守缺說幾句於事無補的空話。”
    “有那些無聊的想法,不如早日窮中思變。”
    “待一朝風雲變。”
    “要平等的就是他們了。”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額頭青筋暴跳。
    嘴唇顫抖著,最後迸出兩字。
    “恥辱!”
    泱泱華夏,居然任憑醜虜馳騁。
    “技不如人……”
    ……
    大唐。
    “五口通商、廢除行商、新定稅則。這些關於經濟貿易的條款,很難簡單地以平等或不平等來界定。”
    房玄齡簡單的用手指沾了沾茶湯,在身前的地磚上簡畫著,沉聲道:
    “國家選擇何種方式進行對外貿易,本是君主範圍之內的事。”
    “就此而言,英夷強加中國的這些規定,無疑是恃強之舉。”
    “而從天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口通商、行商製度是閉關鎖國之舉。”
    “束縛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利於中國從自給自足轉向市場交換的工商經濟。”
    “廣州的關稅由吏員和行商操縱,使每一次關稅交納都成為討價還價的灰色交易,外商受害,國家無利。這些難道還應當繼續保留?”
    李世民撚著胡須,眼眸微沉,緩聲道:
    “所以,從理論上講,最佳方案是清朝自身改革。”
    “做好內部準備後主動開放,並在具體做法上與海外諸國接軌。”
    房玄齡點頭稱是。
    一旁的杜如晦則搖頭歎息道:
    “但這種可能性等同於零。”
    眾人想到清朝的一係列操作。
    一時間也都沉默了。
    ……
    大宋·神宗時期
    “割地、賠款、赦免漢奸……”
    趙頊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這份議和當然不平等。
    但恰恰相反,這份條約的不平等性……太輕了……
    根據宋朝多年的議和經驗。
    他斷定英國人還另有圖謀。
    結合後世子孫所言,他大約有個猜測。
    “他們是想分瓜!”
    ……
    【美國不甘後人,也派一個“特命全權公使”顧盛,率領四艘兵船於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初十(1844年2月27日)來到澳門,通知當時的護理兩廣總督程矞采,要求進京麵呈美國正統領(總統)寫給中國大皇帝的函件。】
    【程矞采奏告道光,道光叫他對顧盛“婉言開導,據理拒絕”。】
    【程矞采於是運用拖延的手腕,讓顧盛在澳門等候聖旨。】
    【等了將近兩個月,顧盛不耐煩,派一個船長巴駕乘公使座艦『白蘭地酒』號開進虎門,直駛黃埔。】
    【道光於是命令耆英以欽差大臣的資格,與顧盛在澳門談判。】
    【結果,雙方談妥了中、美之間的第一次條約,於五月十八日(7月3日)在望廈村的觀音廟簽字,稱為《中美五口通商章程》。】
    【凡是英國人用武力才能獲得的種種特權,美國人完全沾光,而且增加了“設立教堂”的一款。】
    【但是,美國也答應了如有美商私帶鴉片,中國地方官可以自行辦罪。】
    【這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與《附黏善後條款》所沒有的。】
    ……
    大明。
    “怎麽?!”
    朱元璋看著趾高氣揚的洋人與唯唯諾諾的官員,嗤笑道:
    “還要給他們頒個獎嗎?”
    “一艘船……一艘船!”
    朱元璋都懶得說什麽了。
    宋朝皇帝也慫,但也沒慫成這個模樣。
    馬皇後無奈歎息道: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了。”
    “防漢甚於防川,也不知康熙那幾個清帝看到這一幕會有什麽想法。”
    朱標抿了口茶,淡聲道:
    “不開放民間,那滿清的結果隻會如此走下去。”
    ……
    大明·永樂時期
    “就算滿清想開放,和洋人平等,臣民們不僅不會支持,而且還會覺得這是個投降政權。”
    朱棣端坐著,雙手自然搭放在扶手上,一邊看著天幕一邊對朱瞻基道:
    “正所謂,計拙是和親。”
    “漢家和親都是打著我是你嶽父的名目,這還尚說嘴呢。何況其它。”
    “更別提還有靖康之事在前。”
    “至夷婦與大皇帝並書……嗬。”
    朱棣冷笑一聲。
    “大皇帝想變法,輕則遺臭萬年,重則還要加上身死國滅。”
    “想變法?”
    “想去吧!”
    ……
    【法國的公使與兵船,於顧盛來了以後三個月,也到達澳門。】
    【公使剌勒尼與耆英在道光二十四九月十三日(10月24日)簽了三十五條《中法商約》。】
    【地點是停泊在黃埔島海麵的法國軍艦『阿吉默特』號】
    【《中法商約》的內容,也包括五口通商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兵船停泊權、設立教堂權,等等。】
    【所不同的是,倘若法國領事出缺或不在當地,法國的商人與船隻可以“托與別國領事代為料理”。】
    【剌勒尼於簽定《中法商約》前後,又要求清朝政府將雍正三年查禁天主教的聖旨取消。這一點,清朝政府也接受了。】
    ……
    大清·康熙時期
    胤禛低著頭,他悄悄瞥了一眼康熙。
    從他進殿開始,皇帝就是那副神遊天外的樣子。
    “伏查自古製馭外夷之法,惟戰、守、撫三端。”
    此時,康熙突然幽幽道:
    “戰、守不利,實屬束手無策。”
    胤禛沉默了。
    “清軍幾遭挫衄,銳氣全消,勢難複振。”
    康熙按著扶手借力起身,走下禦階,踱步道:
    “續調西北勁卒,則緩不濟急。”
    “英軍火器猛烈異常,無可抵禦。”
    “且並非不善陸戰。”
    康熙回想著天幕閃現的大小戰役,麵色平靜道:
    “即便在陸上幸勝,英軍登舟遁去,清軍也隻能望洋興歎。”
    “……無可奈何……”
    殿中突然陷入沉寂。
    “朕不能看著大清走向宋朝的模樣。”
    片刻後,康熙轉身道:
    “宋太祖並非無能之輩,卻非議頗多。”
    “一世英名,被不肖子孫拖累。”
    胤禛輕聲道:
    “兒臣一切聽汗阿瑪的。”
    康熙神色緩和了不少,輕聲道:
    “改革。”
    “就用你的改革。”
    “去做,朕給你擔著。”
    ……
    大清·雍正時期
    “官是官,民是民。”
    雍正被一句“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打擊的到現在都緩不過神來。
    本來清朝天命就差著明朝一截。
    現在還走上了明朝的老路。
    這不奔著一條死路狂奔嗎。
    弘曆輕聲道安慰道:
    “民以大兵進剿為慮,此為鮮有的同仇敵愾之心啊。”
    雍正橫了他一眼。
    “那一樣嗎?!”
    “鴉片戰爭中,官、民皆與夷敵對,但各自的出發點不同。”
    “官出於利害關係,民則出於暴行引起的仇恨,而對英夷的侵略要求會給他們的利益產生何種危害是不甚明了的。”
    “國家的觀念並沒有成為百姓奮起的旗幟!”
    “在此種情勢下,百姓的情緒無非就是英夷的壓迫重一些,反彈力就會大一些,反之亦然。”
    雍正罵了一通,又歎氣道:
    “別的不提,工業這事必須提上來了。”
    “就交給你辦吧。”
    “反正有牛馬神,你也不會累。”
    弘曆:?
    雍正擺了擺手,不耐煩道:
    “快滾去辦事!”
    “礙眼!”
    ……
    【美、法兩國在《望廈條約》與《黃埔條約》之中均明白規定,不保護其本國的犯禁從事鴉片貿易的敗類,因而贏得了中國人的好感不少。廣州百姓肯讓美、法兩國的商人進城,而不肯讓英國商人進城。】
    【英國人在廣州,仍舊隻能住在商館。】
    【道光二十六年的秋天,有兩個英國人偷偷地進城,立刻被老百姓打走。】
    【次一年春天,有幾個英國人去佛山鎮遊曆(這是違犯條約的行為。《附黏善後條款》規定:他們不能到五口以外的鄉間和內地去)】
    【兩個月以後,香港總督兼對華全權使臣德庇時,率領九百兵士乘兵船開到黃埔,向耆英抗議,要求懲辦凶徒、在河南島造貨棧、造禮拜堂、兩年後開放廣州城。】
    【耆英對這四項要求完全答應。
    【道光二十八年的冬天,有六個好奇的英國人走到廣州鄉下,被老百姓殺死。耆英趕緊抓了“主犯”,殺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所謂“兩年後開放廣州城”之約已經到期,香港總督兼對華全權使臣文翰,乘兵艦再來廣州,卻被珠江兩岸聚集著的十幾萬老百姓嚇軟,退了回去。】
    【這十幾萬老百姓,是總督徐廣縉與巡撫葉名琛所暗中編練的鄉勇。】
    【道光很高興,賞了徐廣縉一等子爵,葉名琛一等男爵。】
    【然而,英國人雖進不了廣州城,卻能在廣州城外、黃埔島以南兩三英裏之處,停泊鴉片躉船,公然走私。】
    【他們公然在珠江兩口出海之處鋪路、造屋,自設租界(毫無條約根據),停了若幹鴉片躉船。在廈門、福州、寧波以及不列於五口之內的汕頭、泉州、鎮海,也都有鴉片躉船停在港外不遠的海麵。在上海附近的吳淞所停泊的更多。】
    【結果,鴉片銷華數量就一年比一年多。】
    【在鴉片戰爭以前,最高峰是兩萬箱。在《南京條約》簽字以後的一年,就有三萬六千七百箱。】
    ……
    大清·乾隆時期
    就官、民關係而言,清朝與百姓是一種對立的關係。
    乾隆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他才立誌做仁君聖主嗎。
    後續怎麽樣不提,最起碼一開始是這麽做的。
    但是……
    想著官吏兵弁的催科浮收、包攬詞訟、巡緝索錢、勒逼商旅、窩留娼賭……
    乾隆緩緩閉上眼睛。
    種種淩虐,無惡不作。
    官與民,民與兵役,已同仇敵。
    此種情勢下,百姓不可能在這場戰爭中團聚在官府的周圍,成為自覺的同盟。
    清朝也在百姓心目中缺乏這種號召力。
    乾隆又睜眼看了一圈俯首的眾臣。
    在官、民、夷三者之中,力量最大的是民,力量最弱者亦為民。
    有組織的民眾,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而渙散的民眾,則對最微小的暴力也無法抵抗。
    既然如此……
    為什麽不能由朕來組織民眾呢。
    乾隆眼神晦暗。
    一如……魏孝文帝……
    ……
    【鴉片戰爭的失敗,並沒有能夠使清廷和統治階級上層中的多數人警醒和振作起來。】
    【恰恰相反,他們日益消沉。】
    【“往事淒然如夢幻,流光倏爾若風煙”】
    【道光的詩句正是他消極悲觀心境的寫照。】
    【而整個官場,依然“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
    【對於官場的醉生夢死,龔自珍曾有詩嘲諷雲:“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
    【上層頹廢苟且,基層州縣衙門更是胡作非為。】
    【同時,全國各地發生抗租風潮。】
    ……
    天幕上。
    夜半時分。
    長長的火把形成一條火龍蜿蜒盤旋於官門之前。
    府衙兩邊的八字牆上映著跳躍跑動的人影。
    衣衫襤褸的百姓們持著農具衝進官衙。
    後門處,官員穿著單衣抱著官印逃之夭夭。
    ……
    【鴉片戰爭後的十年間,尤其是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以後,天地會勢力急劇蔓延擴散。】
    【它所發動的武裝起事也隨之日趨頻繁。】
    【麵對天地會點燃的遍地造反烽煙,清廷防不勝防,剿不勝剿。】
    【因為天地會由於各山堂互不統屬的特點,它的起事始終不能突破“隨起隨滅,隨滅隨起”的基本格局,卻已極大地耗散了清廷的精力。】
    【鴉片戰爭後近十年間的武裝起事,幾乎遍及十八省乃至伊犁等地,又相對集中於地域相連的廣東、廣西和湖南。】
    【但已屆暮年的道光帝,不能也不想有所作為,隻求表麵安靜。】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已屆暮年的道光在內外交迫中憂愁成疾。隻能勉強支撐著臨朝辦理政事。】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他病情加重,自知沒有康複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大臣載恒、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內務府大臣文慶等進宮。】
    【命令他們隨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錦合,宣讀詔書。】
    【詔書上隻有皇四子奕濘五字。】
    【中午,道光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內。】
    【而也在當年十月,一次強大的農民革命——太平天國革命,就在這樣的形勢下爆發了。】
    有位朋友說的對,這個月匆匆結束是對書友的不負責……
    &nmm……
    那就下個月!
    至於民國什麽的,寫不了,根本寫不了。
    基本也就寫到溥儀退位。
    後麵的一些東西……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