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殘破圓明園·鹹豐帝駕崩

字數:14559   加入書籤

A+A-


    【若以當時和今日國際通行的慣例和準則為標準《天津條約》裏這些不平等條約損害中國利益最為嚴重者,即片麵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降低關稅和船鈔、戰爭賠款等內容。】
    【損害中國利益較小者,是增開通商口岸、準許外國人到內地等內容。】
    【最輕的公使駐京,就是外國大使要進京換約(修約)及建立使館駐在北京。】
    【但在鹹豐心目中,情況卻正好顛倒過來。】
    【隻因為英法為避免當年的“跪拜禮”問題重現,特在《天津條約》中注明:外使可行西禮。】
    【也就是說,洋人見鹹豐不會三跪九叩。】
    ……
    {服了,怎麽還糾結於天朝上國的那一套虛妄禮節?他爸不就因為此事挨過揍嗎,他怎麽如此不長記性?}
    {當時的西方人認為,對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是一種汙辱,表示著臣服性的宗藩關係,因而堅持用西方使節見君主的三鞠躬禮。}
    {而三跪九叩是藩使見宗主的禮儀,但又不是藩使見宗主的專用禮儀。}
    {它是清朝唯一的正式朝禮,不用此禮,就是對中國皇帝輕慢。}
    {這種禮儀之爭在今天很容易被看作一個小問題,但在當時的“天朝”是非常之事,是牽涉到大是大非的政治性原則問題。}
    ……
    大清·鹹豐時期
    “化外蠻夷!”
    鹹豐當然知道西方臣子見君主也不過三鞠躬而已。
    但這隻是沒有教化不知尊卑犯上作亂的夷俗!
    “讓朕麵對一個鞠了三個躬便站著說話的夷使?”
    “這不僅僅是對朕個人的褻瀆!而且是對大清朝的汙辱!”
    “若讓此等事情發生,朕又何顏以對列祖列宗!”
    他拍著自己的胸口,咳嗽兩聲,又氣急道:
    “若讓此等事情錄於史書,豈不遺臭萬年?”
    “就是讓那些飽讀經書的臣子們見到此光景,朕今後還有什麽威信?!”
    “咳咳!咳咳!”
    鹹豐氣的急了,咳嗽不停。
    ……
    大清·光緒時期
    慈禧眼中眸光不定。
    乾清宮內也是晦澀不明
    “中國的皇帝決不能麵對一個不肯跪拜的人,不管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那是對禮的破壞。”
    “禮崩樂壞是王朝滅亡的征兆。”
    光緒忍著心中怒火,言語中帶著軟釘子道:
    “據這種思路想下去,我們還會發現,天朝上國的對外體製的重要內容就是對外封閉,隻有關起門來才可以大膽地自吹自擂。”
    “可通商口岸的增加早已對封閉產生破壞了。”
    慈禧怎麽會聽不出光緒的不滿,她似笑非笑的看著他,笑道:
    “皇帝知道祖宗基業是怎麽來的吧?”
    光緒的臉色有些僵硬了。
    慈禧也冷下臉道:
    “外人到內地遊曆,華夷混雜,不易控製。”
    “你認為那些種種叛逆思想的傳播開來,對愛新覺羅家就好嗎?!”
    “裏通外國、合謀圖反的事曆史上出的還少嗎?!”
    “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安排的那些事?”
    光緒心中驚慌,臉上僵著神色不聲不語。
    慈禧冷哼一聲,拉長聲調。
    “鹹豐皇帝可不是被個人情感所左右,他考慮的才是大清利益。”
    “禮不可廢!”
    ……
    【洋人的態度讓當自己是“天下共主”的鹹豐相當不爽。】
    【要說為何道光吃過的虧他還不長記性。】
    【一是自古以來的觀念不好調整,二是鹹豐也有點被慣壞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的十年裏,幾個小屬國依舊來北京朝貢,像朝鮮幾乎年年來,越南和泰國隔三岔五來一次。】
    【這些小國對大清的敬畏感給了鹹豐信心,所以鹹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自己“萬國來朝的皇者尊嚴”受損。】
    【於是鹹豐派人告訴聯軍:換約沒問題,但你們必須得按藩屬國朝貢的儀式入京!】
    【不過戰敗者哪有發言權,聯軍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鹹豐的要求:我們不會接受任何貶低使節身份的接見儀式,為保證這一點,我們要派軍隊隨行保護。】
    ……
    大秦。
    嬴政開始思考一件事情。
    “你說鹹豐的想法對嗎?”
    劉邦摸著胡須看著天,不說話。
    嬴政等半天沒回應,扭頭一看。
    行,老泥鰍裝傻充愣有一手。
    “劉邦……”
    劉邦立刻低頭道:
    “若按自古以來的話。想法是沒錯。”
    “既然天子為天下共主,那麽英、法等國的地位不會高於天朝的一個郡縣、一個省。”
    “所以那什麽廣東省與英、法交戰,江蘇省與英、法交好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哪怕是那輕易允諾的什麽最惠國待遇等不平等條款。”
    “也是自古以來天子懷柔遠人而施予的恩惠。”
    “但陛下,時代變了。”
    嬴政負著雙手靜靜聽著。
    而身邊隨侍也都很自覺的退避三舍。
    劉邦眼角一抽,硬著頭皮繼續道:
    “依天子與諸侯的關係,即使出現了群雄並立的格局,那也必自稱正統,視對方為賊……表現出……漢賊不兩立的氣派。”
    嬴政聽到“漢”字就下意識往懷裏掏,等掏出了一個陶瓶才反應過來自己幹了什麽。
    他黑著臉看了一眼陶瓶,一揚手。
    瓶子劃出一條拋物線飛出宮牆。
    劉邦假裝看不到繼續說著:
    “盡管出現過蘇秦、張儀、晏嬰等使節,但辦理的都是諸侯之間的外交,並且是為解決危局而臨時派出的差使。”
    “換言之,咱們從未有過常駐使節的概念。”
    “因為常駐在對方京城的……”
    “額……隻有監國之類的太上皇……或……或……”
    劉邦覺得後麵兩字說出來,自己也就可以告別這個美好新世界了。
    嬴政太知道後麵兩字是什麽了。
    他雙手按著宮牆,看著那摔碎的陶瓶與散落的藥丸。
    牙縫裏迸出難以啟齒的二字。
    “質子…”
    而這些帶兵要挾常駐京師的夷使,又究底歸於哪一類呢?
    ……
    【鹹豐心想,既然好說不行,那就來陰的吧。】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立即想到了上次幫他克服危機、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戰功赫赫的科爾沁博爾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
    【鹹豐九年五月二十五(1859年6月25日)天氣晴,英、法炮艇從清晨起就在大沽口內進入。】
    【僧格林沁牢記鹹豐的最高指示,很好地利用了英法聯軍的輕敵之心、地利和人數優勢,真在天津大沽口一帶把英國人和法國人給揍了一頓。英法聯軍因此退出天津待援。】
    【此戰,清軍共擊沉英、法炮艇三艘,重創三艘,斃傷侵略軍四百八十四人。】
    【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在對外戰爭中獲得的第一個勝利。】
    【大沽口的勝利,使鹹豐非常自信。】
    【鹹豐九年七月初三(1859年8月1日)諭令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何桂清,宣布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作為罷論”,英、法若“自悔求和”,隻能按照《中美天津條約》另訂新約,而且隻能在上海互換!】
    【因為《中美天津條約》隻不過多開放了兩個口岸(台南、潮州),沒有長江開放,沒有內地遊曆,沒有賠款,更沒有公使駐京。】
    【鹹豐感到自豪起來了。】
    ……
    {鹹豐的局限性讓他一心隻在乎他的都城是否安全,大清的疆土多一塊少一塊似乎並不重要。}
    {隻要沒有進犯到北京城,他就覺得這個天下還是他的,對外來的侵略者,就像是一個苦苦等待的暗戀者。}
    {心儀的人隨意的一個回頭,都誤以為是在看她,並產生無限不切實際的遐想.…}
    {醒醒啊!你的天下已經開始被蠶食了!你的任何一種決策都讓後代的我們在學習曆史的時候要多背誦一條不平等條約了!}
    ……
    大明。
    朱元璋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咱怎麽感覺這孩子有點虎呢?”
    “誰能告訴咱他究竟自豪在哪裏?”
    “是雪恥了?還是被割的土地拿回來了?”
    馬皇後與朱標對視一眼,齊齊搖了搖頭。
    ……
    大明·崇禎時期
    朱由檢能明白一點鹹豐的心態。
    內憂外患的種種壓力早已讓人疲憊不堪了。
    他不知道鹹豐是否後悔過做了皇帝。
    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不做皇帝,他個人會多一分平常,也就是多一點歡樂。
    “皇帝啊……”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悲傷傾訴於密友、家人、幕僚,以減輕內心的壓力。
    但皇帝不行。
    他不能透露出絲毫,必須以鎮定自若的神態來統禦天下。
    隻能將一切苦衷伴著冷酒,全部吞到自己的肚子裏去。
    ……
    【英法聯軍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英國和法國時,均引起強烈反響。】
    【從鹹豐十年(1860年4月)起,英法聯軍陸續開抵中國沿海,其中英軍集中了軍艦七十九艘,陸軍約兩萬餘人,雇運輸船一百二十六艘。法軍有軍艦四十艘,陸軍七千六百餘人。】
    【五月,英法聯軍已集結完畢。英軍軍艦七十艘開入渤海,大連駐紮陸軍一萬一千人。法國軍艦已大部進入渤海,在芝罘駐紮陸軍六千七百餘名。】
    【鹹豐十年五月初八(1860年6月26日),英、法兩國政府通告歐美各邦,對中國宣戰。】
    【見英法聯軍勢眾,鹹豐的態度頓時軟了下來,他命令直隸總督向英法當局傳話,說“大皇帝寬其既往”,英法代表可“由北塘進京換約”,不再講什麽廢除條約了。】
    【但如今英國人和法國人所要的已經不再是換約,而是一場戰爭。】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做著深呼吸,壓抑著怒火。
    “就這他有什麽可自豪的!”
    有心算無心,一時贏了有什麽好自豪的?
    軍製、槍炮、防守,都沒有改變,對方有備而來後還能讓你再陰一次嗎。
    “還寬其既往……”
    打輸了也照樣是他們的!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一言不發,看著天幕臉色陰沉。
    弘曆悄悄縮了縮身子。
    不怕他爹大吵大鬧。
    就怕他爹一聲不吱。
    ……
    大清·乾隆時期
    滿朝文武頭也不抬。
    這還有什麽可猜測的必要嗎?
    等著吧。
    眾人心中暗自有了一個預感。
    既宋朝、明朝之後。
    又有一個東西要在清朝達成了。
    ……
    天幕上。
    早晨,薄霧正在散去。
    通州城西八裏橋南。
    步兵列成三排戰列線,前排踞地,中排半蹲,後排屹立,
    火炮已做好準備。
    火槍也已經上膛。
    對麵,清軍騎兵從西而東,綿延數裏,幾乎同時向火槍陣地衝來。
    火炮開始轟鳴,落地開花彈在數裏外爆炸,彈著點附近清軍騎兵紛紛墜地,戰馬開腸破肚,騎兵血汙滿麵。
    但騎兵依然冒著炮火衝鋒,毫無後退的跡象。
    人呼馬嘶,呼嘯而來!
    “嘭!嘭!嘭!”
    步兵輪番有序開火,火力異常凶猛,一陣排槍過去,衝前而來的清軍騎兵紛紛墜地。
    一排排炮彈拖著紅色的尾焰,呼嘯著飛向清軍。
    落地爆炸,燃起了熊熊大火。
    騎兵腳下的草地頓時成了一片火海。
    ……
    【鹹豐十年六月十五(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以軍艦二百艘、陸軍一萬七千人,分別由大連、芝罘開拔,避開防守嚴密的大沽,在清軍未設防的北塘登陸。】
    【鹹豐幻想避免事態擴大,給大沽一帶守將僧格林沁下令“不得首先開戰”,故而僧格林沁對登陸之敵,並未能乘其立足未穩予以打擊。】
    【如此這般,英法聯軍未遇任何抵抗。】
    【七月初五(8月21日)英法聯軍進攻位於大沽北岸主炮台西側的石縫炮台。守軍奮力支持兩小時,大部戰死,指揮作戰的直隸提督樂善陣亡。】
    【僧格林沁急忙統兵撤離大沽,繞天津撤往通州。如此,經營三個春秋,耗白銀數十萬兩,安炮數百之大沽炮台落入敵手。英法聯軍占領大沽後,於初七(23日)進入無兵防守的天津城。】
    【七月二十三日(9月8日)英法聯軍向北京挺進。】
    【鹹豐急忙派出“全權代表”,即“便宜行事”的欽差大臣、怡親王載垣趕到通州,再與英法聯軍談判。】
    【開談兩天後,突然傳出僧格林沁與英法聯軍再戰於張家灣的消息。結果僧格林沁大敗,退往通州以南的八裏橋。】
    【八月初七(9月21日),又傳來僧格林沁在八裏橋大敗的消息。此後,清軍無力再戰。】
    【英法聯軍直逼紫禁城下。】
    【當天晚上,鹹豐於圓明園內召見親信重臣商議。】
    【禦前會議上決定了兩項對策:一、鹹豐帝避居熱河,名曰“北狩”。】
    【二、恭親王奕訢留在北京,全權處理英法事務。】
    【八月初八(9月22日)鹹豐離開了北京,離開了圓明園。】
    ……
    大唐。
    李世民又又又想到了李隆基。
    他站起身,來回踱步。
    眾人看著不明所以。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感覺一陣後輩發涼。
    抱緊懷中的楊貴妃。
    “三郎,你輕點!”
    ……
    大宋·孝宗時期
    趙昚看著北狩二字臉色發黑。
    “逃跑就說逃跑,什麽北狩。”
    而且你非得要用北狩二字嗎?!
    換一個詞不行嗎!
    “蠻夷。”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一聲不吭。
    朱瞻基也一聲不吭。
    “唉……”
    老頭仰天長歎一聲。
    “怎麽就出了朱祁鎮這麽一個混賬東西呢。”
    ……
    後金。
    “去你狗娘養的北狩!”
    北狩二字直接點燃了努爾哈赤的怒火。
    他抽出腰間寶刀砍著眼前案桌。
    “北狩!北狩!狩你媽個頭!”
    ……
    大清·太宗時期
    皇太極感覺一陣頭暈目眩。
    “崇禎都沒南遷啊……”
    布木布泰連忙扶住他。
    皇太極眼睛發直,盯著地麵,喃喃自語道:
    “奇恥大辱……奇恥大辱啊……”
    ……
    【鹹豐十年八月二十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在北京安定門、德勝門外再次擊敗僧格林沁等部清軍,法軍一部衝進了圓明園,開始搶劫。奕訢等人避走萬壽山。】
    【八月二十六(10月10日,英法聯軍司令官照會奕訢,限三天內交出安定門,否則即將城門攻開,清朝官員隻得乖乖地照辦了。】
    【八月二十九(1860年10月13日)中午十二點,北京的安定門向英法聯軍開放,侵略軍列陣進入北京。】
    【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城門,本是王師出征之道此時正式交給英法聯軍“代為看守”。北京已完全落入英法聯軍的軍事控製之中。】
    【而自10月6日法軍闖入圓明園進行搶劫後,眼熱的英軍第二天也入園參加搶劫。燦爛的東方名園頓時成了一個強盜世界。】
    ……
    眾皇帝們沉默的看著天幕。
    看著那占地五千餘畝、中西景觀一百多處,如夢幻仙境的皇家園林。
    被一大群各種膚色、各種式樣的人,鬧哄哄地蜂擁而上。
    他們撲向一堆無價之寶。
    他們用各種聽不懂的語言呼喊著,爭先恐後,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
    賭咒著,辱罵著,叫喊著,各自都帶走了自己的戰利品。
    一些士兵頭頂著皇後的紅漆箱。
    一些士兵半身纏滿織錦、絲綢。
    一些士兵把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一塊塊水晶放在自己的口袋裏、襯衣裏、帽子裏,甚至胸口還掛著珍珠項鏈。
    再有一群人,他們手裏拿著各式各樣的座鍾和掛鍾,匆忙地離去。
    工兵們帶來了他們的大斧,把家具統統砸碎,然後取下鑲在上麵的寶石……
    到處都有人群,他們奔向樓閣,奔向宮殿,奔向寶塔,奔向書室……
    而畫麵的最後。
    幾十股濃煙升起自園內升起。
    圓明園成為一片火海。
    熊熊的大火,三日不息。
    遠在京城裏的人們都可以看見西北方向那衝天的黑煙。
    天空黯淡,日月無光。
    ……
    【鹹豐十年九月初五(1860年10月18日)英軍第一師數百名士兵根據額爾金的命令在園中放火。】
    【火海三日不息,塵埃與火星,隨風飄到城裏,在我們民族的曆史上,蒙上了一層塵埃。】
    【能搶的,都搶光了。能燒的,也都燒光了。】
    【隻剩下那些打不爛、燒不掉的石柱,留存至今。】
    【昔日金碧輝煌的圓明園,今日已成了一片廢墟。】
    ……
    {去過圓明園,人山人海,大多圍著西洋樓遺跡拍照.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但我更喜歡去今日已無痕跡,但據說在航空照片上依然清晰的最能反映圓明園特色的中式園林區。}
    {風輕輕吹著,亂石枯草在夏日中也透出一種淒冷。}
    {也隻是一百多年而已,人間已巨變。}
    {園子是皇上的園子,燒完之後,周邊群眾紛紛去撿金碎,對他們而言顯然得是喜大於悲。}
    {再瑰麗的珠寶與精巧的古玩也掩蓋不了盛世的崩潰,民心已不在,大清也該亡了,唯一可憐的是草根的民眾。}
    {殘破的圓明園是最鮮活的曆史。}
    ……
    【鹹豐十年九月十一(1860年10月24日)奕訢來到了北京城內的清朝禮部大堂,與英使額爾金簽訂了《中英續增條約》(又稱《中英北京條約》),並互換了《中英天津條約》的批準書。】
    【次日,禮部大堂上再次上演了相同的一幕,奕訢與法使葛羅簽訂了《中法續增條約》(又稱《中法北京條約》),並互換了《中法天津條約》的批準書。】
    【規定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割讓九龍“歸英屬香港界內”,準許法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購買田產,賠償英法的費用各增加到800萬兩白銀。】
    【鹹豐十年九月二十二(1860年11月4日)清廷被迫與俄國簽訂《北京條約》,把烏蘇裏江以東四十餘萬平方公裏領土割讓給俄國。】
    【後來俄國通過勘界談判,在中國西北又強占了四十多萬平方公裏土地。俄國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大獲利者,總計侵占中國一百四十四萬平方公裏土地。】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2日)在喪權辱國的羞辱和驚慌恐懼之中,鹹豐病死熱河。】
    【享年三十一歲。】
    曆代皇帝會不會看到圓明園被毀而有感觸呢?
    我的回答是不好說。
    考據之風是從清朝開始正式刮起的,因為文字獄的緣故,文人不能多說話所以隻能把精力放到考據上。
    而看一下曆代史書,對於王朝初年、末年毀滅“古跡”也沒有什麽特別感想。
    畢竟真要論到破壞古跡,太平天國遠超聯軍和後麵。
    園子在他們眼裏就隻是園子。
    要說感觸,也隻能是外夷打進來了,這是莫大恥辱。顏麵有失。
    但這裏又有一個問題,前朝曆代皇帝認不認清朝也很難說。
    有些事情還是不深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