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勝邪之始

字數:5815   加入書籤

A+A-




    品玄鑒!
    吳王闔閭,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君主。
    起勢之初,闔閭並非吳國的順位繼承人。他的父親吳王僚在位時,他隻是一個旁支公子,但他心中早已埋下了奪嫡之誌。他廣納賢才,結交勇士,暗中積蓄力量。
    最著名的便是他招納了刺客專諸,並巧妙地利用吳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發動了著名的“魚腸劍”政變。在這場政變中,專諸以獻魚為名,藏劍於魚腹之中,趁機刺殺了吳王僚,從而使闔閭成功奪得了王位。
    自此以後,闔閭對寶劍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深信劍,尤其是短劍,乃是他命中注定的守護利器。於是,他特地邀請了,因鑄造出傳奇名劍純鈞而享譽天下的歐冶子,以及歐冶子的高徒幹將。
    闔閭命歐冶子與幹將兩位鑄劍大師,搜羅世間珍稀鐵礦與奇異寶石,以供鑄劍之用。二人為吳王精心鑄造的本是一柄長劍,此劍名為“無一”,寓意著吳王闔閭一統天下、名垂青史、前無古人的雄心壯誌。
    在獻劍之日的前夕,吳王闔閭的近侍親臨歐冶子的鑄劍居所,以進行最後的“驗貨”。這位深諳吳王喜好的近侍,在仔細端詳了名為“無一”的長劍後,卻露出了不甚滿意的神情。
    他眉頭微蹙,低聲咕噥道“‘無一’雖好,卻隱約帶著‘無後’的不祥之兆。”
    然而,他的目光在另一把寶劍上久久徘徊,最終定格。那是一把耗時三年,采用與“無一”幾乎相同珍稀材質精心鑄造的寶劍。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把劍在鑄造過程中融入了一塊來自遙遠域外的神秘隕鐵。
    此劍的劍身呈現獨特的菱形,長度二尺一寸,恰好是半臂之長短。劍身之上,並未雕刻任何花紋,通體呈現出深邃的烏黑色澤,靜靜地散發著內斂的幽華。
    歐冶子原本打算將其鑄造成普通長劍的樣式,然而在鑄造過程中,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故。
    隨著劍身的逐漸成形,一股難以言喻的邪氣逐漸彌漫開來。每鑄造一寸,邪氣便增強三分,仿佛這把劍本身便蘊含著某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
    歐冶子心中清楚,如果按照原定的長劍樣式繼續鑄造下去,這把劍必將妖邪滿溢,為禍蒼生。於是,在權衡利弊之後,他果斷地改變了劍的樣式,將其鑄造成了眼前的這把菱形短劍。
    賜名‘勝邪’,取壓製天下邪氣之意。
    那位近侍一見此劍,眼中便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喜色。他心知,不論歐冶子如何巧舌如簧地描述,這劍的鑄造過程與潛在風險,光是這菱形劍身的設計,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其半臂之長,短小精悍,如此精妙之作,定能讓吳王闔閭為之傾心。
    畢竟,闔閭對於短劍的喜好,在吳國已是眾所周知。
    於是,這位近侍心中有了決斷。他力排眾議,甚至不顧歐冶子和幹將的連連勸阻,執意要在獻劍之日將這柄被命名為“勝邪”的寶劍,進獻給吳王闔閭。
    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把劍,更是他鞏固君王寵愛、提升自身地位的絕佳契機。
    終於到了獻劍的那一天,當“勝邪”寶劍被呈到吳王闔閭的麵前時,闔閭的雙眼頓時為之一亮。他感受到這把劍所散發出的那種不同於常劍的神秘氣息,仿佛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正隱隱躁動於劍身之內,等待著被他所駕馭。
    得到“勝邪”寶劍的吳王闔閭信心大增,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手持此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輝煌未來。
    從此,開啟了屬於他春秋霸主的時代。而那把“勝邪”寶劍,也成為了他霸業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吳王闔閭,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一旦穩固了王位,便立即開始了他的強國大計。他深知,要使吳國傲視群雄,必須有一位足智多謀的輔臣。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任用了才華橫溢的伍子胥為相。
    在伍子胥的輔佐下,闔閭實施了一係列精心策劃的強國政策。他改革稅製,減輕民眾負擔,鼓勵農業生產,使吳國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同時,他重視教育,推廣文化,吸引了眾多才俊之士前來投奔,為吳國的崛起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闔閭明白,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保障國家安全、實現擴張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傾注大量心血在軍事建設上。他大力發展兵器製造,設立專門的工坊,聘請能工巧匠,研製新型武器。
    同時,他重視軍隊的訓練,親自監督操演,確保每一位士兵都具備過硬的戰鬥素質。在闔閭的勵精圖治下,吳國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成為當時諸侯國中的佼佼者。
    然而,闔閭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外交手段同樣重要。於是,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派遣使節出訪周邊國家,尋求建立廣泛的聯盟關係。他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成功地與多個國家達成了友好協議,為吳國的擴張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同時,他也注重與國內各階層的溝通與交流,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在闔閭的領導下,吳國逐漸崛起成為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強國之一。
    這時的他,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以及愛民如子的品性,是當之無愧的雄主、賢主。
    在闔閭的領導下,吳國先後擊敗了楚國、越國等強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尤其是在柏舉之戰中,闔閭親自率軍出征,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一度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這場戰役使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峰,闔閭的威名也遠播四方。
    但也正是與楚國之戰中,與‘勝邪’朝夕相處的闔閭,內心產生了一些不為人知的變化,他的行為逐漸變得沒有底線。
    在攻占楚國都城後,闔閭縱容國相伍子胥掘開了楚平王的陵墓,將楚平王的屍身從墓穴中拖出,進行了殘酷的鞭屍儀式,整整鞭打了三百餘下,以報其父兄之仇。
    這場違背道義的儀式不僅令伍子胥的複仇心願得以滿足,同時也讓闔閭的內心充滿了扭曲的快感。
    更為震驚的是,闔閭竟然強行侮辱了楚國的國母。這位尊貴的王後在遭受如此屈辱後,無法忍受內心的痛苦和羞恥,選擇了自殺。
    這一事件激起了楚國民眾的強烈憤怒,他們紛紛要求與吳國決一死戰。就連逃亡多日的楚昭王也盛怒之下停止了逃亡,呼喚楚國的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吳軍的侵略。
    闔閭的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基本道義,也損害了他作為一位君主的形象。但他的內心似乎已經被欲望所吞噬,變得冷酷無情、毫無底線。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他的個人命運,也為吳國的未來埋下了隱患。
    在吳軍與楚軍激戰正酣、軍心大亂之際,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卻趁機搞起了內亂。
    夫概利用混亂的局勢,巧言令色地騙取了闔閭部下精銳部隊的指揮權。然後,他迅速調轉兵鋒,返回吳國國都,圖謀不軌。在國都,他公然宣布廢除兄長闔閭的王位,自立為王,企圖篡奪最高權力。
    這一突如其來的背叛讓闔閭措手不及,但他並未因此而慌亂。他果斷地命令軍隊撤退到姑蘇,暫時避開夫概的鋒芒。同時,他任命智勇雙全的元帥孫武為平叛總指揮,率領精銳部隊反攻國都,奪回失去的權力。
    孫武不負眾望,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他巧妙地布置戰術,調動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國都。在激烈的戰鬥中,夫概的軍隊節節敗退,最終徹底崩潰。
    夫概見大勢已去,倉皇逃離了國都。
    然而,闔閭並未因此放過夫概。他先是昭告天下將夫概流放到偏遠地區,永不得返回吳國。但暗地裏卻派人將其暗殺刺死。這場由夫概引發的內亂最終以闔閭的勝利而告終,但吳國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力大損,需要時間休養生息。
    自此以後,因闔閭長年征戰所累積的殺孽,以及他犯下的弑父、弑弟、辱屍、淫貞女等種種罪行,使得那柄“勝邪”寶劍的邪氣日益強盛。
    這股邪氣仿佛有了生命,逐漸侵蝕了闔閭的心智與身體,讓他的狀態每況愈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闔閭的驕橫之氣日益加重。他不再關心國家的民生和百姓的福祉,而是縱情享樂,追求奢華的生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命令奸臣伯嚭多次加重賦稅,搜刮民脂民膏,隻為建造那座供他享樂的姑蘇台。
    這座宮殿極盡奢華之能事,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讓吳國的百姓怨聲載道。
    與此同時,闔閭逐漸疏遠了那些曾經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深受百姓愛戴的太子終累、伍子胥和孫武等人。他不再聽取他們的逆耳忠言,而是沉迷於奸臣的讒言和阿諛奉承之中。
    這使得吳國的政治日益腐敗,民心盡失。
    在這樣的統治下,吳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無法忍受繁重的賦稅和殘酷的剝削,紛紛選擇逃離這個曾經繁榮的國家。於是,大量的流民開始湧向吳國的四麵八方,尋找新的生活出路。吳國的國力因此大幅衰落,昔日的輝煌不再。
    最終,吳王闔閭迎來了他輝煌一生中的最後一戰。這場戰役,是吳越之間一場決定性的較量,雙方為了爭奪地區的霸權,傾盡了全力,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
    闔閭,這位曾經威震四方的霸主,依然寶刀未老。他親臨前線,身先士卒,揮舞著那柄充滿神秘力量的‘勝邪’寶劍,衝鋒陷陣。在寶劍的加持下,他驍勇無比,所向披靡,破敵無數,盡顯一代霸主的英勇風采。
    然而,戰爭總是充滿了未知和變數。就在闔閭奮勇殺敵之際,一支冷箭突然自暗處射來,準確地擊中了他的腳趾。劇痛瞬間傳遍全身,闔閭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他低頭一看,隻見鮮血染紅了戰靴,傷勢十分嚴重。
    盡管闔閭曾經擁有著鋼鐵般的意誌和超凡的勇力,但終究難以抵擋‘勝邪’寶劍常年累月的侵襲。他強忍劇痛,試圖繼續指揮戰鬥,但身體的不支讓他不得不敗下陣來。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吳軍士氣大挫,戰局急轉直下。戰後,闔閭被緊急送回吳國救治,然而傷勢過重,已回天乏術。不久後,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霸主便因傷重不治,含恨離世。
    他的離世,不僅標誌著吳國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讓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自此之後,‘勝邪’這把充滿神秘與傳奇色彩的寶劍,便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之中,其下落成為了千古之謎。寶劍的蹤跡在史書中難覓其影,直到西晉時期,才再度出現了與‘勝邪’有關的記載。
    野史記載,‘勝邪’曾出現在西晉名臣張華的手中。
    張華,字茂先,範陽方城人,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雅愛書籍,對目錄學有著深入的研究,曾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誌》。
    這部巨著涵蓋了天文、地理、草木、鳥獸、蟲魚等眾多領域,堪稱華國古代與《山海經》齊名的博物學寶典。
    除了學術成就,張華的身上還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傳言他與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種傳言雖然難以考證,但卻為張華的形象和‘勝邪’的下落,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然而,“勝邪”劍在張華之後又一次消失了,它的下落再次成為了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