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潁川之才
字數:4881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漢末之我來了 !
四月末、五月初,洛陽的天氣不熱,但這二日飛出洛陽的幾道詔書,首先讓洛陽城“熱”了起來。
不僅西市的大小商戶們之間在頻頻熱議,就連各級官員之間的走動也頻繁了許多。
不說前晚先時的緊張,後又擢升張奐為車騎將軍,再是啟用並擢升了李膺的太尉之位…
最後更是有越級提拔陽球為司隸校尉的詔命,這些熱鬧都已經讓洛陽人興味盎然。
現在,更是聽說陛下還親自寫下了詔書,宣布解除黨錮,吸納天下良賢人才赴京城參加考核。
這些就不僅是洛陽城的人關注熱議了,隨著羽林軍的走動,大漢天下十三州的在野黨人以及文人士子都興奮不已,熱議不斷。
對於華耀隱隱擔心的遏製土地兼並、清查人口、整頓貪官汙吏的這三件事情,反倒是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過多關注、在意。
畢竟,每位皇帝登基都是如此又下詔又喊口號,最終如何?隻有天知道。
司隸周邊郡縣的官員最先接到詔書,在接到詔書後,他們便紛紛四處走動訪問,以期尋得有識之士向中央舉存。
因為這次舉薦的人才不僅要接受朝廷的考核,還要接受天子的麵試考核,舉薦官員們可不敢大意。
再者,若是他們舉薦的人才成為了天子門生,之後受到重要,那麽他們身為舉主也會受益匪淺。
這官員出外走動期間,鄉裏間的小偷小摸、欺詐汙陷等事件倒是少發生了許多。
~~~
五月五日,端午節。
潁川。
六七歲的戲忠、戲誌才正跟隨十四歲的長兄,戲平、戲誌舉一起在荀氏族學裏求學。
戲忠與兄長都生的很瘦削,頭發枯幹,營養不良。
他們本就是落泊得不像樣的寒門,又因為父母早逝,更顯孤苦。
所幸長兄戲平早慧,去年得到了荀氏八龍之一的荀爽青睞,方得以帶著幼弟在此寄居求學。
因為端午,天氣暖和,潁川的士子們則於今日聚在了潁水邊,觀看各世家聯合舉行的劃龍舟比賽。
鼓聲咚咚咚的響裂河岸,龍舟嗚啦啦的自東向西直劃而去。
愛喧鬧激情的外向士子和頑童們拚命喊著快些快些再快些…
“叔,您估算誰家可勝?吾與彩賭了一卷竹簡的。”那卷竹簡是曾祖父的遺物,叔祖父要求人人都需刻寫一卷收藏。
但是,彩刻寫的那卷送了未婚夫,一時不願刻寫,就欲找兄弟們幫忙。找來找去找上他。
他們約定以猜誰家龍舟隊為勝而定。勝了的要去對方一卷竹簡。
十一歲,頭戴縑巾、一襲青衫的荀攸有些緊張地盯著漸漸遠去的各家龍舟,問身邊同樣打扮,隻是個子才到他胸部的荀彧。
荀彧雖為堂叔,但年齡卻比荀攸小了六歲。不過兩人感情甚好。
“彧不知矣!”荀彧雖年幼但性子格外沉穩,從不說揣測之語。
這時,有個十五六歲左右的士子看到了遠遠行來的天使隊伍。
他目光熱切的注視著隊伍中身高腿長、俊朗非凡的羽林軍,忍不住喟歎道:“羽林軍,真俊也!”
眾人隨之轉頭望過去,見羽林軍在路口轉向去了荀氏族學。
眾人於是紛紛猜測,“不知道朝廷有甚旨意下給荀氏八龍中的哪一龍。”
沒想到,不過二刻時辰,荀氏有家仆到來宣荀彧、荀攸叔侄以及戲平、戲忠兄弟倆回去族學奉詔。
當荀彧、荀攸、戲平、戲忠四人接到了詔書,知道是去當天子伴讀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的。
華耀的詔書其實最開始是給戲忠和荀攸、荀彧三人的。因為他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較深,想將那書中出現的人才一網打盡。
後來與郎官荀悅談起,才知道戲忠現在才六歲。也知道了他已經失去雙親,還有一個十四歲的長兄正在荀氏族學讀書。
孤兒向來可憐,華耀為著培養人才的想法,幹脆將戲忠長兄戲平一起召來當伴讀。反正,多一個少一個無所謂。
“好了,不必擔心學業,叔父也要去洛陽入仕,你們四個隨著吾一起去洛陽也好。”
原來在他之前,荀爽已經接到了洛陽任侍中的詔書。
他是有所準備的,因為前日有收到大兄的信件,知道了陛下召他入仕之事。
“叔,棐兄呢?”荀彧很不理解,荀氏族中比自己年長,合適的人多矣,何以陛下召自己去伴讀。
“他…”荀爽看著侄兒失笑,“他不如彧、攸多矣。陛下肯定是沒有聽到過他的名聲。”
“難道吾和攸已有名麽?”荀彧知道叔父說笑,還是嘟囔一句。
“嗬嗬嗬…”荀爽知道侄子年幼聰慧,且不喜出去交際。
於是,他安慰侄子、侄孫和有些不安的戲平兄弟倆道:“汝等皆為聰明之人,多接觸外界乃善事。
此次,應陛下所召,能夠去見識一番洛陽,去認識咱們大漢的少年天子更是幸事。”
“吾可是聞說了陛下不少的信息。他僅十二歲,聞說也是聰明非凡、學識不淺之輩。爾等當與天子多學習,萬不可自視甚高。”
“喏!”幾人見到叔(叔祖、先生)說的鄭重,便也鄭重應喏。
“根據得來的信息看,這位少年天子是一個難得的勤勉之人。大漢雖有望中興,但天子現下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天子無父,母族不顯,獨自一人入洛陽,以外藩身份登基為帝,可以說在朝堂內外皆無半點根基。
縱使他有雄心壯誌,隻怕在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大權的情況下,也難有所作為。”
“是啊!陛下猶年少,方十二歲,比吾亦小了二歲,可一國重擔已經在他稚嫩的肩膀上了。”
戲平想著自己失去父母親,拖著年幼的弟弟求生都艱難,於是感同深受的對失父,又肩擔重任的小皇帝抱以深刻的同情。
荀爽大力拍拍戲平的肩膀,安慰道:“誌舉莫傷感,這次是汝與誌才的機遇。”
他雖說可以照顧這兄弟倆,但不是長久之計。戲平雖聰慧有學識,可是才十四歲,到底年幼。
到他能夠舉孝廉之時至少也還要六年時間。讀書、養他自己和養弟弟,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且,兄弟倆的身體皆病弱,日常需要好生進補。荀爽是沒有辦法為他們進補、調養身體的。
他們兄弟倆去了皇宮,不論怎看,生活、讀書、治病、日常調養身體,皆能一齊解決了。
戲平臉上尷尬,眼含憂慮道:“吾擔心與誌才去伴讀,會拖累了陛下。畢竟,吾兄弟倆的情況…”
荀爽知道戲平的憂心,笑著寬慰:“汝不必憂心。陛下知道汝的情況,他欣賞汝。
再者,天子下了詔書,吾等必須奉詔。否則,以後如何處世。”
“嗯。”旁聽的幾人都點頭。
~~~
他們這裏在聊天子,族學裏鍾繇和陳群等一眾消息靈通的學子也在聊天子,聊朝堂天下。
“自和帝以來,宦官、外戚輪流把持朝政。他們爭權奪利,弄得朝堂烏煙瘴氣。
更使得大漢這幾十年裏政治昏暗,民生凋敝,軍備鬆弛。
內有貪官汙吏橫行不法,外有周邊異族環伺劫掠。如此情勢,大漢真的是危機四伏。”
鍾繇此番話落,引得眾人紛紛拍手叫好。
“元常字字珠璣,使人深思。而今先帝已入土為安,陛下也改元上朝,代表我大漢又重新開始了腳步向前走。
我等學子應當堅決支持天子的各項詔命,跟隨天子帶頭邁動的腳步,齊心協力讓大漢恢複明章之時的威榮,更甚者,超越先輩,打造一個全新的大漢。”
陳群聲情並茂,鏗鏘有力的一番燃血之語引起了年輕學士的熱烈共鳴。
大漢天下,哪個兒郎不憧憬跟隨一個如孝武帝般英明神武的天子去,實現自己的一腔抱負呢?
“走,吾等回去收拾些行李包袱,明日一早赴洛陽參加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