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字數:7259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我主動繼承了家業 !
第250章
李景隆心裏有些不甘和憤怒,但他知道這次任務不容易。
他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時刻關注朝廷的最新動向。
他默默地將任務記錄在心中,並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平靜自如。
回到營地裏,李景隆開始了他的日常工作,但他的注意力始終放在了朝廷的動向上。
每一次想到有可能與朝廷相關的信息,他都會仔細地記錄下來。
幾天後,李景隆寄出了一封信,信中詳細描述了朝廷最近的一係列動向。
他立即將這些消息匯報給了朱權,並等待著對方的反應。
很快,對方回複了他的消息,表示得到了他的幫助,並向他表示感謝。
雖然李景隆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但他也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可,這對他而言也是一種肯定。
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希望有一天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朱權那邊拿著李景隆的信,知道對方隻是表達自己的誠意而已,免得自己不滿意。
朱權深深地明白李景隆所處的境地,也知道自己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
他決定繼續利用李景隆,並在必要時給予他更多的信任和機會。
看見李景隆如此配合,朱權微微一笑。
在自己和朝廷之間的大戰當中,如果有李景隆這樣的一個內因,那麽會好受許多。
自己完全可以付出一定的領土,然後讓對方獲得一些功勞,對方地位越高對自己越有好處,反正對方已經在自己這裏留下了一定的證據,那麽就不怕對方反悔的。
隻要李景隆心智清醒,就不會做出對自己嚴重不利的事情。
而朝廷那邊,就算李景隆對自己有所付出,他們也不會立刻就起疑,考慮到李景隆這個身份,他們會覺得李景隆完全有這個實力獲得相應的功勞。
有了李景隆這個內應,可以更主動的在這場博弈中取勝,而不再是被動接受朝廷開戰。
就在這時,沈落走了進來,附在朱權耳畔低聲說道:“王爺,李景隆秘密前來找你,是否相見?”
朱權微微一驚,立刻點頭道:“請速請進,有事不得耽擱。”
沈落退下傳令,不多時李景隆便風塵仆仆地來到朱權麵前。
朱權見狀,也不得不產生些許疑慮,李景隆夜半來訪,看樣子似乎並非常事。
“王爺萬歲,李某今夜前來,是有要事相告。”李景隆一進門便跪拜在地,臉色略顯凝重。
朱權沒有不安,淡定著道:“李景隆,你如此憂色,快言其事,不必拘禮。”
李景隆起身,神色複雜地道:“事實上,李某剛從朝廷返回。據悉,朝廷已經派遣使者前往韓王領地以外的國家,要求他們停止對韓王的侵擾,以防止引起戰亂。與此同時,他們還要派出軍隊進行支援,而那一方麵,在利益的交換下也同意不再騷擾。”
朱權一聽,臉色微變。
朝廷這麽快就采取行動,勢必是要對韓王的態度產生變化,那之前與李景隆商議的行動又該如何進行?
他沉吟片刻,問道:“朝廷這麽快改變主意,必定是有所打算。李景隆你可知朝廷此舉的真正用意?”
李景隆道:“此舉的確出乎李某的料想。但經考慮,朝廷此舉很可能隻是表麵上與其達成協議,真正用意恐怕是要從後方幹擾王爺的部署。現在王爺精兵在這裏,所以那邊肯定也就無暇顧及,朝廷可以借此機會大舉進犯,這或許就是他們的真正目的。”
朱權聞言,臉色稍定。
李景隆的分析在理,朝廷那群老狐狸做事,向來深不可測。
看樣子他們是利用協議之名實則要大舉出兵,讓自己此前的部署功虧一簣了。
“既如此,”朱權沉吟道,“我會派人帶兵出發必定來不及,他們那邊肯定沒有任何的辦法能夠知道。李景隆,你看如何是好?如果朝廷真要來犯,遼王和穀王後方兵力空虛,恐怕難以抵擋啊!”
李景隆也是一把冷汗,朱權的焦慮他能夠理解。
現在兩軍距離甚遠,要是朝廷來犯,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然而現在又能如何?李景隆陷入了沉思,他必須在短時間內想出一個兩不誤之策。
朱權將手中的茶杯放下,語氣平和地對李景隆道:“前些日子,外族似乎有些動靜,像是要發兵來攻打。據我所知,勾結的事情可能就是他們的借口,而真正目的,很可能是要侵吞大明的國土。”
李景隆的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擊,笑道:“朱王說得不錯,朝廷這些年一直垂涎著這裏的富饒,恐怕已經忍耐到了極限。而出兵一事,的確是他們為了對占領大明國土有所行動而找的借口。”
“既是如此,”朱權緩緩開口,“那麽在他們發兵前,我們是不是應該采取點行動。比如,將這樣的謠言傳播出去,讓天下百姓都知道這一點,讓朱允炆無顏繼續掌管軍權。”
李景隆微微一笑,朱權的想法他也早有預料。
作為聯絡兩方的橋梁,這正是他最擅長的。
他從容答道:“王爺,這著實是上策。既然有所行動,我也不妨去邊境親自視察,遣回一些陸地以示誠意。到時或可以此為名,為日後出兵製造輿論。這小小的舍棄,將得到的利益比之更大的得多。”
朱權聞言,也笑了。
和李景隆合作,這是他迄今為止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
有了他在中間牽線搭橋,自己與朝廷之間的博弈,朱權自信能占上風。
李景隆離開後,朱權心中便開始籌劃起來。
要在朝廷出兵前采取行動,爭取時間不多,必須速戰速決。
第二日,朱權便向下屬發出命令,要求選派精兵,在最短時間內集結完畢,準備隨時出兵。
而後又傳召將軍來麵談,說明了這次出兵的目的。
這個將軍是朱權培養起來最得力的大將,對局勢也十分熟悉,朱權需要他來領導這次的出兵。
將軍聽完朱權的打算,也覺得這是上上之策。
他站起身,向朱權拜道:“王爺英明,這次出兵的舉動既可以博得百姓民心,也可以在對方發兵前先發製人,取得主動權。更重要的是能夠奪取得到韓王的領地,這樣又能夠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讓所有人都沒有後顧之憂。臣領命出兵,定會完成王爺交代的使命。”
朱權點點頭,對他的才能和忠誠深信不疑。
朱權轉頭看向沈落,道:“沈大哥領精兵而去,直接出兵邊境。在那裏割讓幾座邊城,以示誠意,然後就可以返回。在途中,沈大哥要選一個合適的地方,在那裏布置一個密營,以備日後出兵的需求。這次行動要迅速果決,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遵命!”沈落也拜道,“臣這就速速集合部隊,立刻出兵。一定不辜負王爺的期望,完成這次的行動。”
沈落離開後,朱權默默看著他們的背影,這次的行動若成功,將為他與朝廷的較量中取得先機。
現在隻希望兩人能夠順利完成任務,而李景隆那邊也要盡力與朝廷周旋,爭取最大的戰略利益了。
未來,將會是朱權與朝廷之間又一場精彩的較量。
……
朱鑒到達了約定地點,穀王和遼王終於也來了。
這兩位王爺倒也是十分的守時,如此的話倒也不耽誤正事。
萬一燕王在期間慘敗,那麽退回來他們這些人還能夠接應他一番。
穀王和遼王一同到達,策馬到了朱鑒身旁。
朱鑒迎上前,微笑著拱手道:“穀王,遼王,兩位來得真是巧,正合我意。”
穀王笑道:“朱將軍說笑了,我們能來得及時,也是運氣。”
遼王順口接道:“朱將軍發出消息,我們自然要盡快趕來。”
朱鑒微笑著說:“兩位殿下,今天天氣真好,出門來走走也是不錯的選擇。”
穀王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是啊,這個季節的天氣宜人,真是難得。”
遼王也附和道:“是啊,走在路上,感覺身心都得到了放鬆。”
朱鑒說道:“兩位殿下,我之所以請你們前來,是因為最近邊境的情況比較緊張,需要與您們商討一下對策。”
穀王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沒問題,我們來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遼王也表示同意:“是的,我們知道邊境局勢比較緊張,所以很早就開始準備了。”
不過穀王說道:“此事不急在這一分鍾,聽說最近朱將軍深得寧王器重,恭喜啊!”
朱鑒微笑著說道:“是啊,王爺器重我,我真的很開心。”
遼王也表示祝賀:“是啊,這可不容易,恭喜恭喜!”
穀王接著說道:“我也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我聽說你最喜歡的書法家最近發表了一篇新的作品。”
朱鑒聽了,感到非常驚喜:“真的嗎?我一直非常喜歡他的書法,一定要去看看。”
遼王也表示讚同:“是啊,他的書法真的很不錯,我也很喜歡,朱將軍需要的話,以後我們帶來和朱將軍一起品鑒如何?”
朱鑒說道:“書法的事情就到這裏,兩位殿下,兩位真是響召即來,朱某心中有數。那麽,我們就開門見山地說正事吧。”
穀王道:“王爺真是一語中的,我們就怎麽布防工事開始商量吧。”
朱鑒點頭道:“防禦攻勢,我們首先要確定防線。我看可以在懸崖峭壁之間修築柵欄,利用地形加強防禦。”
遼王讚同地道:“朱將軍言之確當,利用懸崖峭壁修建柵欄防線,可以避免騎兵突襲,是個上策。”
朱鑒道:“那麽防線一定,我們還要考慮營寨位置。我看最好選在山脊之上,視野開闊,有利監視行動。”
穀王點頭道:“選在山頂修築營寨,確實可以監控動向,有利防禦。而修築在山坡,又能避免遭受投石器攻擊,這設計可行。”
朱鑒道:“營寨地點定下來,我們還要部署防禦武器。我軍有弓箭手三萬,可以分布在柵欄沿線,一旦敵軍進犯,射擊加強防禦。”
遼王讚許地道:“弓箭手三萬,這是不小的力量,分布在防線,可以有效製衡騎兵。朱將軍的部署實在周密。”
朱鑒謝過道:“兩位王爺過獎了,我隻是提出淺見,還需要兩位王爺指導。設計防禦工事,還要考慮其他細節,我們繼續深入交流,共同為寧王功勳。”
穀王和遼王都讚同地應道:“朱將軍言之確切,我們繼續討論,共同完善防禦工事設計!”
朱鑒道:“那麽,接下來我們考慮糧草補給和道路修築。敵軍圍城時,我們要有足夠的糧食支援守軍。”
穀王道:“朱將軍關心的問題很關鍵。我們可以在山麓修建機關,積蓄糧草;又在山路兩側開辟儲糧點,確保補給暢通。”
遼王點頭道:“修築山路,開辟儲糧點,這設計良好。我們還可以在山間修建小道,實現林間通行,以防敵軍埋伏山路。”
朱鑒讚賞地道:“兩位王爺考慮問題真是周到細致。既然提到道路,我們不妨考慮在各關鍵路口設立關卡,監控來往人流。”
穀王頻頻點頭:“設立關卡監控,這主意精華。我們還可以派遣斥候在各條山道巡邏,隨時監視敵軍動向,確保消息靈通。”
朱鑒笑道:“看來,我們已經充分考慮到糧道和情報問題。那麽,防禦工事的其他細節,諸如營盤布局,烽火台設置等,我們繼續深入討論。隻要防禦體係構建完善,敵軍必定難以攻下。”
穀王道:“朱將軍說得是。防禦體係各個環節配合密切,方能堅不可摧。我們繼續討論其他細節,完善防禦方案。為寧王共同建功立業!”
遼王也應道:“朱將軍穀王言之確當。讓我們繼續討論,共謀防禦之策,必定大破敵軍,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
朱鑒、穀王和遼王三人又細化了一番,討論緊鑼密鼓,各抒己見,意氣風發。
大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經過大家的不斷討論和修改,計劃逐漸變得更加完善和實用。
一位提出了一個合理的思路,其他人聽後紛紛表示認同,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和改進方案。
另外一位則從實施和執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