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常州之戰(一)
字數:4642 加入書籤
qzone.io,最快更新再興南唐 !
吳越軍誓師出征,消息傳到宣城,李叢益便安排好宣州府事宜,隨即便先率師屬警衛營,經宜興由西鑫河直達常州。
李叢益也不走護城河水門,隻是使眾士卒皆著平民服飾,自西門入城。安頓好警衛營後,李叢益便徑往常州軍都指揮使衙署見禹萬誠。曆史上,在數萬吳越軍圍攻之下,禹萬誠堅守常州近一年,也是到了油盡燈枯才出城投降。
不過,禹萬誠這類將領,受限於當世軍事知識匱乏的背景,也就中規中矩,勉強守個城而已。
但是,在禹萬誠眼裏,江國公隻會比自己還不堪。因此,在禹萬誠的計劃裏,江國公帶著寧國軍來了後,江國公就可以作為常宣兩州聯軍主帥,在帥府高坐,吃吃茶喝喝酒即可。
為此,禹萬誠特意在常州城內,為江國公準備了一所豪宅,還特意備齊了奴仆丫鬟婢女,便是憂憐歌妓也備了數個,保管讓江國公在常州也賓至如歸,不差宣州就是了。
禹萬誠本想著待江國公休息一下,再來拜訪,不想江國公竟是一刻也不休息,便直接找上門來。
禹成誠自然是出衙署親迎,又請李叢益坐於帥堂上首,以示以江國公為首。
“有江國公帶萬餘寧國軍來援,則常州守城一戰,我軍定能戰而勝之。”禹萬誠此前數月,催了幾次,但寧國軍毫無動靜,禹萬誠還以為江國公臨到頭來慫了。不過宣州緊趕慢趕,到十一月初就把千套鐵甲分批運到了常州,更以戰械換糧食的方式,給常州軍補充了千具踏張弩和十萬枚精鐵弩箭。使常州軍的軍備水平大幅提升了一截。
不料,在蘇州的探子剛探得吳越軍援軍陸續到達,這邊江國公便在寧國軍大軍到來之前,便輕身入常州了。
“未知禹大人計劃如何部署這場戰事,又打算如何分派寧國軍?”李叢益和禹萬誠客氣了一番,便進入正題。
當下,禹萬誠便請其副都部署薑向明解釋當下常州軍的部署安排。常州軍在唐吳前線的無錫縣,置有五千精銳,又在重鎮江陰駐有五千人,其中二千水軍。不過,在潤州水軍鎮海軍覆滅後,作為配合鎮海軍作戰的江陰(*)水師,目前也隻能依寨防守而已。
宜興正對湖州,防守壓力不大,原駐有三千兵馬,偵知吳越還是在蘇州集結後,便有抽走一千,如今隻剩兩千兵馬守城。此外,在長江沿岸的利城寨等防寨還分散駐有兩千餘人,常州城內駐軍則有萬人。常州軍號稱三萬,實有兵員二萬四千餘人,從空額情況看,就確實要比原寧國軍的情形好多了。
“常州城有八門,寧國軍來了後,擬以寧國軍六千餘人守朝京門(西門)和青山門(北門)。”禹萬誠又道。西門和北門,是吳越軍最不可能的主攻方向。禹萬誠也不知寧國軍的真實戰力如何,但想來客軍作戰,終不如本土守城有士氣,而江國公親來坐鎮,也不便以寧國軍為炮灰。倒不如先選兩處壓力下的城門,先看下寧國軍的表現。若戰力不行,至少也能幫常州軍分攤防守壓力;若戰力可觀,待到其他地方吃緊,寧國軍便可為全軍戰略預備隊,於關鍵時刻作為生力軍加入重點戰場。
吳越軍號稱五萬,便算他為實數;然兵馬並非都能堆在前線,總要在後方和沿線留有部署,那麽真正來攻的,便算四萬人,若再分兵攻江陰,那最終來攻常州的,左右也就三萬餘人。不過超過三比一的兵員對比,便也足以保障將常州圍得水泄不通。但寧國軍來了後,禹萬誠便也有信心偶爾出城打個反擊。
“寧國軍約有一萬兩千人,此次全軍來援。”江國公的話聲音不是很大,但帥堂裏諸人,包括常州軍左右廂都指揮使和右廂副都指揮使,及禹萬誠的數個幕僚都聽得明白,俱是大為震驚。寧國軍來援人數如此之多,隻把常州守軍規模翻了個倍。不過,更震驚的還在後頭。“本公此來,對此戰的目標,決不是守城而已,而是要重挫吳越軍。因此,寧國軍不會參與守城。”
一時之間,帥堂裏落針可聞。
“國公大人,吳越軍來攻常州,兵員人數當在三萬到四萬之間,若寧國軍來援,我軍亦不過兩萬餘人,而吳越軍知寧國軍來,恐亦集兵四萬有餘。屆時我軍仍為敵軍一半,守城自是有餘,反攻則恐不易。”禹萬誠的一個幕僚忍不住打破安靜氣氛,出聲提醒。
“所以本公率先而來,正是要與諸位商量一個萬全之策,讓寧國軍秘密入城,同時在城內亦需盡量保持隱蔽,確保在寧國軍投入反攻之後,再給吳越軍一個大大的驚喜。”
這和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樣啊。禹萬誠和手下將官及其幕僚麵麵相覷。江國公的意思很明確,前期守城怎麽打,還是常州軍來,等到常州軍和吳越軍打的筋疲力盡,寧國軍再對吳越軍行雷霆一擊,重創吳越軍。
隻是這設想很美好,操作起來就不一定了。
“常州軍僅有一萬兩千餘人,分守這近二十四裏城牆,恐難達到給攻城吳越軍以重大殺傷的效果,進而為寧國軍的雷霆反擊創造出合適的機會來。”副都部署薑向明倒怕江國公被寧國軍將官給吹牛皮吹傻了,便向江國公陳述困難。
李叢益知道不給大家信心,光坐這裏空講是沒用的。當下便站起身來,請常州軍將官及禹萬誠幕僚去觀寧國軍營級演煉。禹萬誠也想看看寧國軍軍容,當下便欣然前往。
寧國軍師屬警衛營列成一個營級進攻隊形,當前三排長槍兵、後麵三排弩手,形成進攻鋒線,左右側及後側則有刀盾兵護住陣形。這些長槍兵所用長槍,竟有丈餘,而且俱穿鐵甲。刀盾兵則有獨輪車和雙輪車改成的戰車,戰車上插上鋒利的槍尖,構成了刀盾兵的護壘。
演練開始,寧國軍進攻鋒線,踩著鼓點有序前進,前進五十步,仍如直線,進至百步,還如直線,再進百步,便離演練場上的稻草假人隻剩二百步,“試射!”組織鋒線進攻的副營長許樂安一聲令下,三排弩手中便有數名弩手擊發。
弩箭在地下濺起塵土。禹萬誠便微微點頭。寧國軍所用踏張弩,亦用拋射,目視射程也在兩百步左右,顯然賣給常州軍的踏張弩也是寧國軍的配弩。
寧國軍再進十步,“齊射!”第一排弩手便齊射,之後彎腰上弩,而第二、三排弩手集體踏前一步,從第一排弩手身邊擠上前去;再走十步,第二排弩手齊射;又走十步,第三排弩手齊射。此時,原來的第一排弩手也已歸位。
弩手齊射不斷,十輪拋射,寧國軍再進一百步。眾人正目炫神弛間,鋒線後的刀盾兵不知何時已從戰車上取下標槍,隨著長槍兵再進十步,刀盾兵發一聲喊,便是一排標槍投出。禹萬誠瞳孔一縮,心知這個厲害。看那標槍情形,應為木杆軟標槍,便看這些士卒齊擲,距離大差不差,均在百步左右,明顯是長期練過的。禹萬誠自然不知道,這夥為被李叢益稱為擲彈兵,遇到宋重步兵時,是要前突並投擲火油彈的,投標槍其實是順便練練。刀盾兵投出三輪標槍,長槍兵便已進至五十步。
此時弩手不再齊射,改為自由射擊。而長槍兵則在鼓聲中隊形逾加密集。然而,正當禹萬誠以為長槍兵會改為小跑直至衝鋒起來時,卻發現長槍兵仍然不緊不慢,走完最後的五十步。接著一個立定,又一個向右轉身,接著一聲喊殺,首排長槍兵便向左突刺,接著後排從人縫中向前,又重複立定右轉左突刺的動作。
禹萬誠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樣行不行?但看到長槍突刺,那些稻草假人或木樁假人竟被一槍紮透,第二個想法就是這些寧國軍士兵這樣直挺挺地走向敵人麵前,這種走法行不行?
但不管怎麽樣,如果其他寧國軍士兵有這親衛營的一半精銳,那寧國軍就是足堪為主力所使用了。
再回帥堂,氣氛便又不一樣了。
“寧國軍士卒訓練有素,江國公治軍有方,實乃大唐之福!此番定要讓吳越軍灰頭土臉。”禹萬誠這回的話裏,比一開始的敷衍式吹捧要真心實意的多了。
“此前禹大人說,此戰以本公為首,這話還算數吧?”李叢益炫完技,便來要這指揮權。
禹萬誠略一猶豫,李叢益便補充道,“具體守城指揮當然還是禹大人的份內之責,不過在常州與吳越一戰,本公亦有一些籌劃,也有一些守城舉措,欲分派諸位。非是本公要攬權,實是此戰之勝負關係我軍能否一戰而暫熄東線戰事,務得全軍上下一心,全力施為。”
禹萬誠便不再扭捏作態,當下便口稱常州軍皆聽國公大人派遣。
李叢益便令陸士朗來講解常州戰守計劃。待得聽完,便是禹萬誠也覺得,這得多瘋狂的人才能製訂出這樣的計劃?不過,要想對吳越軍造成重大殺傷,傳統的依城而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模式固然不行。那便試試江國公的法子罷。
不過,聽到江國公要把無錫的五千守軍和宜興的兩千守軍都撤回來守常州,禹萬誠還是忍不住了:“國公大人,未戰而棄城,死罪啊。”
江國公淡淡一笑,“本公敢不聽軍令便率萬餘寧國軍來守常州,禹大人便連棄守無錫死地撤回五千士卒有用之身的勇氣也沒有嗎?”
無錫城當然是死地,待到吳越軍來攻,也無需攻城,隻需以萬餘人馬團團圍住。待到常州既下,無錫便也隻能投降;最壞的情況,在無錫的右廂副都指揮若早早便降,則常州白白損失五千戰力。而在無錫以五千人分攤吳越軍萬人;在常州也是此比例。若江國公計謀得售,拖到常州城擊潰吳越軍,反而在無錫城下的萬餘吳越軍,便成一麻煩。倒不如集軍於常州,則吳越主力若潰,則無錫亦非吳越所能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