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擴村建鎮
字數:4826 加入書籤
回到石器時代!
即便是快進入冬季,華族內依然忙碌。開完長老會議以後,石路就開始規劃新的華村建設。
明年就要施行新的分配製度,新族人一下子又增多不少,房子遠遠不夠。原來的馬場已經蓋上了四排房子,基本沒有多餘的空地,石路就把居住區開始向四周擴張。
以神廟為中心的兩裏以內,原來的柵欄圍起來的地帶今後將作為居住,加工的核心。居住區從華洞北邊的河邊開始,往南延伸。
整個居住中心就成一個在河邊高處的聚落,與河麵十幾米的落差可以不用考慮防洪。馬場北邊較低的區域也將被利用起來,圍著碼頭以及周邊的倉庫會建設一批新住宅。
華洞後麵,圍繞著梅林也是建設一些住宅和倉庫,邊上就是耕地。溪水南邊會成為主要的加工區域,明年更是會把養殖場遷移出去,今後這裏就隻用來冶煉,加工各種物品。
這裏的能建築的土地很多,陸果就立即開始了大建設。人手的眾多加上飲食的豐盛,初冬的寒冷並不能阻擋人們的熱情。
不幾天,就完成了溪水北邊的建築工作。在馬場邊緣較低的地方陸果建成了兩百多間房。梅林周圍建設起來的是幾套院子,最中間的一套是石路自己的,陸果為這裏都忙碌了將近一年,隻不過進程經常被打斷,所以拖了很長時間才完成。
今後馬場這裏將逐漸遷出一些房屋,隻留著兩排,讓神廟前的廣場更寬闊。這樣,部落舉行各種活動時就有了足夠大的空間。
村外建設的主要是俘虜營,其中一個放在神馬穀和華村中間,那裏安排了從事農業的俘虜。老采石場以及給俘虜們新開的采石場基本被挖平,陸果又在遠處找了一個合適的地點安置他們。
興村礦的規模已經擴大了不少,這次石路讓陸果在煮鹽點和礦區之間也建設上一批房屋,供給在那勞作的族人使用。
城牆是石路一直猶豫的事情。華村附近能夠威脅到人的猛獸已不多,外來的能夠攻擊到自己的部族暫時沒有,他不清楚到底有沒有必要建設城牆。
這裏的地形也適合防禦,華村以及西邊三裏處的地勢是個高台,東邊的華坪和西邊的十裏平原都相對低。南邊雖然比華村高一點點,不過依然是平的,這樣的地形,不論是麵對來自西邊的敵人還是東邊的襲擊,都是居高臨下的。
西南邊在開發溫泉。墾荒時也開辟了少的土地,建城牆的話,北邊有些不好辦,沿著河邊建設,就算建了高達十米的牆,也就剛好和馬場差不多的水平。
後來他仔細想了想,這玩意兒我非得建成四方的幹嘛,反正順著地勢,能夠擋住來自外麵的威脅就行。
於是,城牆的主意就定了下來。石路也不急,一年建一段,幾年內完成就行。城牆就沿著過去的柵欄開建。暫時定下城牆高三米,加上垛口四米。寬兩米。城牆打算用石料和磚頭包著兩麵,中間用粘土夯實了。
由於地形的特殊,西邊和南邊的城牆處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比較規則,溪水流經的地方也將要改造一番,既不讓城牆支撐不住也不因水孔太小而會發生積水。北邊和東邊的地形由於較低,建設起來就有些難。
不過石路依然決定建這較低的城牆。北邊就是河岸邊,東邊已經接近沼澤和華坪。北邊在碼頭所在的地方會留出一個空檔以外,建設一堵較為直的牆,到東邊呈直角拐彎向南。
圖畫出來後,石路也不知這樣行不行,四麵牆不一樣的高度。村內居住地也分為兩部分,高的部分占了三分之二。
護城河還是需要的,到時候從遠處給溪水增加水源,就行了。“不過最難辦的顯然是兩種城牆的交匯處,護城河怎麽處理?”陸果一邊聽石路吩咐,一邊看著獸皮圖問道。
石路回答“你看,北邊我們不需要挖護城河,隻需要把溪水順著城牆向兩個方向引就行。至於城牆交匯處的落差問題。那就把較高地勢的護城河建成水壩的樣子,然後在城牆交匯處建設磨坊,這就解決了。磨坊建在城牆內,用陶管引進來推動磨,不用時水就會成兩個人工瀑布。”
接下來的事兒,石路都丟給陸果,讓他慢慢的計算要多少材料,多少時間。他忙著跑到關山上尋找合適的建築的地兒,這裏應該建一個關口,用來抵禦進入華穀的人。關山連接南邊高大山脈之間,視線好的地方也得建設幾個觀察哨。
西南邊的山腳下,石路準備把一些丘陵開墾出來種植苧麻以及粟米,為了防止襲擊者會從山中滲透,周邊也得安排一些據點。
長達兩公裏多的華坪暫時作為軍隊的訓練場,和還提出把那幾隻狼崽子歸到陸軍中。現在這些狼已經長大,由於經常和馬匹接觸倒是對士兵們沒有抵觸,普通族人就經常被追,野性十足。那頭母狼依然活著,由於找不到公狼,暫時就圈養著不動。
當把華村周邊規劃的差不多以後,石路看著獸皮上畫的亂七八糟的線條,覺著這裏可以稱為鎮了。核心地帶規劃結束以後,他又帶著全體騎兵從華村出發,奔向錫礦村。現在最主要的兩個工礦點就是神馬穀和錫礦村。
神馬穀很近,錫礦村就遠太多,其他季節能走水路還好,一到冬天就顯得困難重重。下雪以後,來回一趟可能需要半個月,到三岔河還好,爬上錫礦村那麽高的地方,路途的雪是一個巨大的阻礙。五百多人的給養暫時全靠華村供應,整個冬天至少要補給一次。
到達錫礦村時,這裏已經下過雪了,積雪厚一尺左右,而華村的第一場雪還沒到。研究了周圍的植被,估算海拔之後,石路覺著這地方應該能種粟和春小麥。
最主要的是,可以看出這裏由於比華穀高,降水沒那麽多,是亞麻的理想產地。隻是暫時的人口僅僅滿足華村周圍建設的需要,暫時無能力開發土地。
返回的路上,石路決定明年把南梅河穀的路修一修,同時在三岔河這裏修建一個大的據點,這樣就可以給前往錫礦村的人增加一個宿營的點,同時也能給未來對中梅河以及北河的探險出發基地。
據點可以建在梅花山那一側,這樣未來開發河邊的土地以及山中的水果也方便。這裏還能用來囤積軍隊,增強部落的防禦力。
還沒到神馬穀,就迎來了第一場雪。今年的雪比去年晚了些日子,量卻很大。騎兵們艱難的走了一天後才到達興礦村。
這裏依然在忙碌著,到處堆滿木材和準備燒炭的竹子木頭。銅帶著監工們催促著俘虜繼續挖礦,一點也不受大雪的影響。
俘虜們基本來自南方,這裏冬天的嚴寒讓他們受不了,如果呆在屋裏的話還更凍,銅就決定讓他們繼續幹活。
這時節砍樹是很困難的,銅把這活兒給了野人,他們不太怕冷,換成其他俘虜,不集中在礦洞裏而是在外勞作的話估計會凍死。
神馬穀這裏能利用的地方還很多,整個山穀裏都可以供人居住。加上十裏平原上的竹子和樹基本被砍光,未來周邊需要一個地方穩定的竹子供應,不然好多工具都無法製作。
石路決定把神馬山劃定為竹林區,加以重點培育,以後再在周圍選擇幾個地方留更多的竹子,就能滿足需求。鹽的生產規模已經夠族裏的需求和交換需求,這個點看起來儲量很豐富,未來再開發也不遲。
不過山穀裏擁有較好的環境,未來開發梅河盆地的時候,這裏會是,一旦東邊的華村人口太多,這裏也可以常住。
走完這一趟,原先不大注意到的交通問題也擺在石路麵前。現在的活動範圍不僅僅是圍繞著華村,一些新的據點會陸續的建立起來,交通工具就必須解決。在梅河邊的點還方便些,遠離航道的地方,就需要修建更好的路,運用更好的工具。
目前養殖的動物中,四百多的馬經常使用的就兩百匹,牛也就少量的用於耕地,鹿還隻作為肉用,冬天倒是可以用它們拉著雪橇。
石路畫好圖,找來工匠,讓他們製作鹿能拉的雪橇以及馬車,由於有了製作滑雪用的雪橇的經驗,運送貨物的雪橇倒是不成問題。馬車也更簡單,獨輪車現在已經到處使用,輪也改進了,正在研製條幅,成功後就可以不再用厚重的木頭輪。
雪橇製成以後,幾個步兵負責訓練選出來的幾頭鹿。陸蔥帶著他們,在雪地裏牽著鹿到處跑,鹿拖著雪橇,速度依然不慢。
讓鹿拉雪橇很成功,不過期間也出了不少事兒,雪地裏一些石頭擋住了雪橇,摔傷了人。工匠不得不重新改裝一下。
陸蔥訓練鹿的時候不知怎麽想,把養著的大一些的動物都拉出來掛上雪橇跑。結果拉著雪橇的野豬累死了三頭,七八隻羊的腿被折斷。
在她要捉二十多隻野雞然後套上雪橇拉的時候被葉製止了。不過除了鹿,馬和那幾隻狼崽拉雪橇倒是很成功,當石路不再讓她負責訓這些動物後,她開始申請去抓狼。
這裏也不是北極南極,狼拉雪橇能不能行得通,石路有很大的疑問。不過他也無所謂了,陸蔥愛抓就去抓吧。就算她把狼給弄死了,這年頭也沒動物保護的說法。
“交通工具的改善,到明年道路的完善,華村就可以正式的稱為鎮了。”石路抱著女兒對葉說。“鎮是什麽?現在叫的村不是很好嗎?”葉問道。
雪橇的成功讓華穀裏的運輸變得快捷起來,這些鹿甚至可以在結冰了的河麵上來回的跑。由於黃豆的豐收,動物們冬天也告別隻有幹草的時代,能吃到一些豆,這樣鹿也沒有掉膘。石路看鹿能夠堅持的距離,他決定去桃部落看一看他們過冬的情況。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