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沼澤改造
字數:4511 加入書籤
回到石器時代!
在華坪北邊的沼澤地一直沒有被利用起來,一直都是作為族人的捕獵場所。隨著華坪的建設,沼澤的開發也納入了石路的視線。
從華坪到河岸將近一裏寬的地域,基本上都是一些長著雜草蘆葦的泥濘地,這是雲夢澤的。
北岸的舊河床的沼澤開發時機未到,南岸的這片區域的開發已經時機成熟,不然等建設好交易場所以後,這片地域就會成陷阱,妨礙華穀的發展。
沼澤的改造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其中的關鍵在於排水。至於調節氣候的作用,外麵的大片沼澤已經夠了,穀內部分改造以後還會減少蚊蟲,對居住有利。
雨季的時候,沼澤裏水很多,幾乎和梅河連在一起,這對施工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地方。最有利的就是可以乘著竹排,往水較深的地方行進,到達容易施工的地方。同時挖掘所需工具也能順利的帶進去,這樣比鋪著木板操作安全多了。
第一個要施工的地方就是華穀的出口。石路打算橫著挖一條水道,從北邊的梅河岸邊開始一直延伸到關山邊緣,這樣整個穀口就被懸崖和水路封鎖,加上山上的據點就形成一個完美的防禦體係。
沼澤中挖掘泥土相對容易一些,難的是濕漉漉的泥土不容易被堆積起來,運輸到遠處又太重。
規劃好水道的路線以後,石路經過實地的實驗終於想出了辦法。他讓陸果準備了許多較長的木樁,這些木樁選的是河岸邊上常見的柳樹。在要挖掘的地方,把這些柳樹樁緊挨著釘下去,挖土的隊伍把沼澤中的泥往兩邊倒。
由於水太多,隻要挖出幾尺深,水就滿了,這時候小的竹排就能航行,可以運送人和工具。
遇到那些幾乎能把人陷進去,無法站立的地方,就鋪上木板,站在木板上撈泥以及打樁,這樣就不耽誤施工。
工程的進度很快,動用不到四百人,十幾個竹排輪流的作業,每天能完成幾百米。
一看速度這麽快,穀口也才一裏多寬,估計沒幾天就能完事兒,石路就交給別人去負責,他轉向規劃別的方麵。
第二個需要施工的就是華坪和沼澤的交界地帶,這一地帶適合開墾一些稻田。隻是這地帶的水實在太多,所以今年是趕不上種植,隻能先開出來再說。
仔細搜尋了沼澤裏麵的狀況之後,改造隊伍選擇了一個半幹半濕的交界地帶,沿著東西方向規劃了一條溝用於排水,把溝修起來後,適當的在南邊填上更多的土,一年以後水就會被排幹不少。
這個活兒相對簡單,還沒有開挖水道那麽複雜,因此在東邊那條水道開挖結束後,施工隊伍就會來這裏建排水溝。
第三個施工的區域就是排水溝到河岸之間的地帶。這裏是穀內沼澤的中心地域,由於水太多,又長滿各式水草蘆葦,顯然不大合適修建稻田。
這片區域被規劃成許多池塘,隻要找到裏麵一些比較幹的地兒,沿著這些地方挖掘排水溝,溝邊的泥土上種植柳樹和蘆葦,工程就算完畢。河岸邊同樣是采取柳木樁的方式,邊上堆積淤泥。
今後每年不斷的把建成的池塘裏的泥加在上麵,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道堤壩。當池塘建成後,養魚的中心就能放在這,並且溝渠還能和梅河相通,方便換水。
小溪和生活用水的出口也改向沼澤區,這裏未來會是池塘,又能和河水交換,萬一積肥太多就可以通過河水把汙穢衝走。
如果有可能,石路都還想把那部分池塘改造成一個微型的湖,既美觀又實用,當那需要大量的人工,部落才基本告別溫飽,沒閑心整那些呢。
水道完工的很快,本來也不長。由於怕與河水聯通後,水就一下子漫過施工的地兒,完工後並沒有馬上就把河岸挖開。
經過一番分析後,施工的族人在石路的指揮下,沿著關山西南方向又挖了幾十米。那裏的地勢相對低一些,能夠從那裏把水排出去。
挖好以後,河岸被挖開,河水就湧了進來。河水的衝刷有些破壞堆起來的堤壩,特別是東邊的部分,經過用樹枝加固以後才解決問題。
排出去的水在穀口外麵的大沼澤中到處亂流,衝倒了不少的蘆葦,有些本來是泥潭的地方現在又重新蓄水,看起來好像河麵拓寬了不少。
這樣水漫金山似的樣子延續了一裏,最後又會合到梅河,石路心想幸虧河岸被挖開的地方其實不多,由於河麵較低的原因能引來的水也少,不然大沼澤就要變湖泊了。
這一條原始的防禦用河完成後,本來還打算在關山這裏建一個碼頭,隻不過由於水太淺,除了小竹排以外就沒法進入,石路就不再考慮,隻能等到幾年後拓寬了,或許才能航行大船。
完成了南岸的規劃讓族人繼續施工,幾個比較優秀的族人在石路的帶領下組成考察隊,在北岸仔細的尋找這裏能利用的東西。老河床如今是一條狹長的沼澤,年月久了或許水也會消失,要麽就是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重新成為新的河道。
新老河床之間的竹林幾乎沒有被砍伐過,這幾年族裏用的都是在南邊獲取,這地方別的不多就竹子到處是。
這一地帶要如何開發,暫時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方案。現在生產集中在南岸,並且短期內也能滿足部落的需求,石路要尋找的是一個合適的渡河點,看能不能建橋梁。這是為了今後的交易做準備的。
大荒原的部族要到達華坪就必須有個過河的方式,如果隻靠著竹排和船,先不說有的部族不願意下水,華部落也沒那麽多人力去搞額外運輸。
現在所知的陸路,最快的就是穿過荷花盆地的馬群遷徙通道,找到一條路繞過穀口進入華穀沒有太大難度。隻是過河麽就成了難題。
現在的技術條件,要讓石路在百米寬的河上修建一座橋,那簡直不可能。即便是修了橋,也足以把河麵給擋住,行船就不行了。浮橋也更不能,那東西麻煩,看起來隻能是選用水路這種方式了。
北岸現在唯一有建築的也就是稍遠的山上的陵園,平日都是通過竹排渡河來往,也沒有什麽不便。
沒有找到合適的渡河方法,石路就放棄了造橋的念頭,而是轉向規劃這北岸的土地如何使用。
沼澤的部分可以按照南岸的模式進行改造,竹林就有些難辦。他很想保留這些竹子,作為每年的竹筍和材料的源地,畢竟從這一直延伸到老虎灣有著近萬畝的上好竹材林。
但竹林所在的位置是最佳的建築用地,即便在四周開辟農田,沒有砍掉一半的竹子的話,莊稼的陽光就被擋住。
超過十裏的舊河床,開發起來倒是容易一些,不論是養殖還是開辟成稻田,都比外麵的沼澤方便多了。隻是陪同著石路的華猛,就是桑的孩子提出是不是可以把水引進來,形成一條河,用來運輸呢?仔細一琢磨,石路覺著有些可行。
在老虎灣開一個水閘,控製兩河的水流量,那中間狹長的地帶就成了一個河中的島。如果遇到洪水,除非是華穀的穀口被堵住,整個部落都會是安全的。
主意定下來後,隊伍暫停了考察,而是返回了部落。這個工程還需要仔細計算和衡量,首先就是不能影響到十裏平原的灌溉係統。至於別的地帶的開發,除了村子對麵的地帶可以進行部分的利用之外,就暫不做別的變動。
老河道同梅河的交匯處緊挨著北麵從熊山上延伸的緩坡,這裏的河道開始變寬,而且左右兩邊都是沼澤。如果把兩邊沼澤的泥土挖走,拓寬河麵,就能形成一個寬闊的天然水庫。
水庫和所挖的魚塘連接起來,魚還能自由遊動。裝上柵欄,魚不能逃脫出去,河水卻能隨時進出,這很有利於養殖。
拓寬的河麵邊緣,如果建造碼頭以及造船場,能停泊的船會更多,對於擴大航運規模來說是個有利的條件。
那裏的劣勢是離著華村有一裏,而且隻能建在北岸,防禦起來就難一些。以華部落當前的需求,也不必要擴充多大的碼頭,石路同樣打消了立設的念頭,而是決定在那裏建一個小據點,供巡邏的警衛隊水上中隊使用。
捕魚的勞作斷斷續續的一直在進行著,河道裏有一大部分的魚是洄遊的,族人根本捉不完,等水庫成型後,據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加工魚類的場所。
隨著對沼澤的規劃完成,華部落東麵的防禦體係基本完善,剩下的就是盡快完工然後投入使用。其實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了這個時空抵禦攻擊的需求,或許是石路的不安全感,暫時不想擴張的表現。
迄今為止華部落同外族的戰鬥都沒有在華穀裏爆發過,隻是所有的長老都相信,隨著華部落被更多部族所知,這裏遲早會被襲擊,大荒原中這類經驗比比皆是。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