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梅河盆地

字數:4681   加入書籤

A+A-


    回到石器時代!
    把亞麻的事兒安排好之後,石路就下山,到了百裏村。這時他解散了探險隊,讓隊員們各自歸建。
    百裏村的建設變得更加完善,柵欄被土牆替代,房屋也增加了不少。加上現在成了山上各項工程的指揮中心,因此如今在這裏集中了幾千人。
    由於西北方牧場建設和戰鬥的需要,這裏的建設進度一直被打斷,繁忙的時間,物資都被集中運到山上。本該六月就完工的橋,一直到八月份才完工。
    不過完工後,從錫村到百裏村就更加方便了。如今沿途又建起了更多的據點,這些據點除了作為中轉站之外,就是作為新的開墾中心。
    新完工的橋被稱為百裏橋。這種建築方式,是華部落第一次采用,因此石路到來之後,吩咐巫來舉行一個竣工儀式。
    橋長也就十幾米,寬三木,全部都是用木頭搭建而成。底部也用上些石料,不過並不多,按照石路估計,這橋能用個十年也差不多了,到時候技術的進步,就能換成石橋。
    桃如今還在忙碌北邊建設的事兒,由於需要調度人員和物資,所以她經常在百裏村指揮。參加完橋的竣工祭祀儀式後,她提出了新的造橋的要求。
    “族長,中梅河上,也應該造一座橋。有部分伐木場就在河的東北邊,沒有橋不好運東西。”桃說。
    石路一看,這還真是個問題。中梅河穀到鹿村的路,起始的階段就在玉河與中梅河之間。河水的流量卻有限,不同於下遊的梅河,中梅河出口十多裏範圍,一年就六月到七月能航行。
    “恩,現在有經驗的人也多了,你挑幾個人去看一下吧!還有,玉河和熊山之間,也挑選個地方造一座,未來北岸開發用得著。”石路對她說。
    研究完橋的事兒,石路就帶著雲,在梅花山的果園和村子周圍開辟出來的地方查看。他打算看一遍之後就回華村。
    梅花山的果園和部分竹林一直由桃負責,如今已經采收了部分。如今山上種了些桃樹,並且還修建了幾條小路。麵向東方的山坡,被圈了幾百畝,伐木工正忙著除去雜樹。
    耕地也比以前多了些,百裏橋的另一端,南梅河路的兩邊已經開墾出不少的坡地,再過一段時間,種植的粟和豆就能收割了。
    東邊沿著梅河南岸,村裏也在四五裏範圍內,開墾了不少土地。工匠們還做了一些大水車,用來灌溉。百裏村打算明年沿河再建設一些新的據點,爭取同南梅盆地的耕地連在一起。
    “這裏的糧食未來也將增產,是該考慮建設磨坊了。三條支流的水那麽急,不用也是浪費。”石路吩咐正要提前返回華村的巫,“讓陸果爭取在秋收前,完成這個事情。”
    確定了要修建磨坊的事兒後,石路就開始尋找周圍合適的地點。南梅河的水比較急,不過地形上不適合建設溝渠引水。中梅河水量比較大,但距離百裏村近的地方,水流平緩。隻有玉河的入河口附近,布滿丘陵而且水量較急。
    玉河還有一個大的優勢,就是由於坡度大、水流急,冬天並不被凍住,一直到離著梅河一裏多的地方,才出現封凍。如果建設磨坊,一年四季都能用,哪怕冬天水量減少一大半,也不會影響石磨轉動。
    選定了地點後,陸果就帶著人到了。石路吩咐他馬上施工。磨坊就建在玉河的東岸,屬於熊山的西南山麓地帶。離著百裏村也不遠,不到兩裏地。
    挖引水渠的地方,要經過一個緊靠著山的丘陵。陸果運來了更多的銅質工具,還調來五百俘虜來施工。
    挖了幾天後,建築隊伍在那山丘上挖出了些紅色的沙礫。石路過去檢查進度的時候,仔細看了那些紅色沙礫“難道是附近有鐵?”
    帶著這個疑問,他讓人在四處深挖洞,把石頭挖出來給他分辨。磨坊的周圍,紅色沙礫數量倒是挺多,不過沒有發現能用的礦。
    一直挖到丘陵背後的山腳的時候,施工隊才找到石路要求找的紅色的石頭。這時石路也不敢肯定這是不是鐵礦,隻能在各處挖了些樣品,然後運回華村。
    找到疑似鐵礦之後,石路就帶著雲,沿著河進入了梅河盆地。這是梅河盆地開墾後,石路第一次前往查看。新建成的梅河村,就坐落在神馬穀和百裏村中間的河邊,這裏作為盆地開墾的中心。
    梅河盆地能開墾的土地更多,不過暫時隻是在梅河村周圍開出了幾百畝。十裏平原的土地實際上已經能養活兩萬人,加上魚類和養殖,食物已經很豐盛。
    不過陸果知道,在未來,族長可能會弄來更多的人,他需要做準備。他不但開墾了更多的耕地,還在各據點新建了些房屋。
    “選一些竹林,留下來。還有,想辦法把盆地上的溪水拓寬,這地方的水比十裏平原多。”石路對梅河村的村長說。
    收割季節馬上就要到來,山上施工一完成,大部分的人就會撤回來忙活。梅河盆地的開墾,也將繼續進行。陸果已經安排好一切,隻等收割開始就同步進行。
    石路拿著盆地的地圖,四處看了看,然後修訂了開墾規劃。女人們在負責人的帶領下,正在這廣闊的地域采收竹筍和野果,同時也拿著刀,砍倒了不少的竹木。
    這片比十裏平原大六倍的土地,完全利用起來,能為十萬人足夠的糧食。加上南梅河穀,錫村和百裏村一帶也有了近萬畝的土地,華部落今後就不用擔心食物不夠的問題。
    “族長,盆地很寬,不過路難走。加上大部分地帶都是竹林,也不好修。”陸果來到盆地裏,對石路說,“今年沒法多開墾。”
    “現在不用急,多在這盆地裏找找能用的東西。還有,我看到許多小麥被老鼠啃過,想辦法處理下。”石路對他說道。
    在錫村和南梅河穀開墾,為的是運糧方便,減少華村的運輸壓力。暫時生產主要集中在十裏平原就足夠,等人口更多的時候,再向盆地擴張也不遲。
    石路要求陸果,對於盆地先開發沿河地帶就夠了,明年爭取同百裏村的土地連成一片。在開墾之前,這裏的重點是修路。神馬穀到梅河村之間,同樣需要一條簡易的路,石路希望在岸邊也有道路同航道配合。
    “盆地六十多裏,中間是不是應該多設幾個據點?”陸果問道。這麽長的距離,如果沒有梅河,人要走兩天才能完成一個來回。
    “你自己看著辦吧!對了,建一些圈舍,把動物遷移到這一帶一部分。梅河村現在都沒有養著豬,未來耕種積肥不好辦。”石路說道。
    看完新的梅河村之後,石路來到了神馬穀。這兒是重要的生產基地,因此已經有三千人常住。神馬山西麵的土地也被開墾了一部分,形成了新的耕作區。
    “今年秋收的糧食產量大概會多少?”石路問陸果。由於開春他就投入外交和探險,因此今年新開的土地具體多少,莊稼長勢如何,他都不大清楚。
    “十裏平原和神馬穀附近,秋糧差不多夠全部落吃兩年。百裏村到錫村的南梅河路一帶,收割後到明年夏收,不需要從華村運糧了。”陸果答道。
    “現在需要從華村運送食物過去的,隻有煤礦和玉河高原一帶。周邊的錫村和百裏村產出,隻能滿足村裏需求。”
    “建糧倉吧!在神馬穀和百裏村都建常設的糧倉。”石路吩咐道。接著他在神馬穀,演示了新的糧倉的建築方法。
    在柵欄範圍內,找了一個小的山丘,石路派人在山包的頂上往下掏空。底部掏出一個出口。洞挖好以後,內壁上先用石灰和幹土填充了上一層防潮濕的內壁。
    第一層內壁做好之後,再貼上一層碎陶片,最後再砌上一層磚頭,刷好石灰漿,倉庫就成了。
    倉庫的底部還有一個窯洞一樣的出口,方便運糧出來。糧倉所在的小山包周圍挖出了幾條排水溝,水溝比倉庫底麵矮了不少。
    每年收割過後,曬幹的糧食可以從頂部放進去,堆整齊後,頂部密封起來。要用的時候,再從底部取出。
    這是石路基於華穀的情況想出來的辦法。現在華穀麵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老鼠,失去天敵的耗子們開始無法無天。隻選用幾間房屋作為糧倉,很容易被破壞。
    用陶缸的話,一是數量不足,二是容量有限。平日各家或者公共食堂可用這陶器存放米麵,但是麵對著豐收,那就遠遠不夠了。
    “每個據點建一個小糧倉,如果找到山洞,就按照鹽倉那麽改建。”完成以後,石路對工匠們說。
    “陸果,在梅河村邊找個高的地方,建臨時倉庫就行。其他的糧都運到神馬穀或者華村。”
    石路考慮的是糧食的安全,百裏村是西邊前進基地,神馬穀是安全後方。兩地還有部分能用的山洞,施工就方便許多。
    梅河盆地作為未來華穀的產糧區,將作為重要的核心地帶防禦。石路也不想把所有的重要物資集中在一處,這麽分開儲存,不但節省運力,還起到保險的作用。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