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第一堂課

字數:6975   加入書籤

A+A-


    畢業典禮之後,陳陽的第一堂選修課——《中醫經典臨證思維精要》也正式開講。
    離上課還有二十分鍾,能容納兩百人的教室已經座無虛席,連過道和後門都站滿了人。
    除了選修的學生,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其他專業學生甚至青年教師,墨浩博也早早搶占了第一排正中的位置。
    康興朝和文榮軒等幾位校領導也都找了個地方旁聽。
    “去年陳陽學長的課,我就聽過,陳陽學長講課,可有意思了......”
    趁著還沒上課,不少學生都在低聲交流著,說著陳陽的一些事情。
    上課鈴響。
    陳陽走上講台,看著台下黑壓壓的人群,也不由的一愣。
    選修課能來這麽多學生,這在京都中醫藥大學也算是非常罕見的。
    “小陳現在的名氣很大,很多年輕人都把小陳當做偶像。”康興朝笑著道。
    “希望陳陽能給咱們學校帶出一批優秀的學生,優秀的醫生。”穆學海道。
    “文老等人也是寄希望於小陳,希望小陳能改變一下現在中醫的現狀。”康興朝點了點頭。
    陳陽沒有立刻翻開教案,而是拿起一根細長的銀針,在指尖輕輕撚動,教室內也瞬間安靜下來,落針可聞。
    “同學們......”
    陳陽的聲音清晰而平和地響起,目光掃過全場:“今天,我們不急著講課,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們心中,這根小小的銀針,它承載著什麽?”
    陳陽舉起手中的銀針,陽光在針尖折射出一點璀璨的光芒。
    “是冰冷的金屬?是神秘的穴位?是祛病的手段?還是……”
    陳陽頓了頓,目光掃視教室裏的學生們。
    “它是先賢觀察天地、體悟人身的智慧結晶;是溝通表裏、調和陰陽的橋梁;是醫者仁心,懸壺濟世,刺向病魔的勇氣與擔當!”
    不等有人回答,陳陽就自己說道:“學中醫,學的不隻是方藥針石,更是學一種思維,一種精神,一種對生命敬畏、對自然感悟的態度!”
    “這門課,我希望帶大家走進的,不隻是古老的典籍,更是那字裏行間、針起針落之間,所蘊含的——生生不息的中醫之魂!”
    話音落下,教室內一片寂靜。
    隨即,雷鳴般的掌聲轟然爆發,經久不息!這掌聲,是對新起點的致敬,是對傳道者的敬重,更是對那根銀針所承載的千年智慧與濟世精神的向往!
    “小陳講課,總是能別開生麵。”康興朝笑著道。
    去年陳陽的課,康興朝還記憶猶新。
    陳陽站在講台上,看著那一雙雙被點燃光芒的眼睛,臉上露出了溫和而堅定的笑容。
    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陳陽,很清楚,也隻有這一群炙熱的學生,才是最誠摯,最潔白的一群人,因而陳陽選擇開設這麽一門課程,培養學生們的中醫思維。
    雷鳴般的掌聲漸漸平息,教室裏兩百多雙眼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緊緊追隨著講台上那個年輕的身影。
    陳陽手中那根細長的銀針,在秋日斜照進來的陽光下,閃爍著內斂而堅定的寒芒。它不再僅僅是金屬,仿佛成了連接古今、溝通師生的媒介。
    “我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陳陽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穿透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帶著一種奇特的安撫力量,讓原本因擁擠和興奮而有些躁動的空氣沉澱下來。
    “但於中醫而言,這‘器’,不僅僅是這針、這藥、這方......更重要的,是驅使這‘器’的‘道’——那便是思維。”
    陳陽放下銀針,目光掃過前排一臉專注的墨浩博,掠過後麵或好奇、或期待、或略帶審視的麵孔。
    “《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不講如何治病,卻大談特談上古之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境界。為什麽?”
    陳陽拋出了問題,沒有立刻給出答案,而是留白,讓思考在寂靜中發酵。
    幾秒鍾後,陳陽自問自答:“因為它告訴我們,理解疾病,首先要理解生命本身!理解生命如何與天地、四時、萬物和諧共處,理解當這種和諧被打破時,失衡是如何發生的。這,就是中醫思維的起點——整體觀,天人相應。”
    陳陽轉身,在身後的白板上寫下兩個遒勁的大字:“象”與“數”。
    “‘象’,是現象,是外在表現。病人發熱、惡寒、汗出、脈浮……這些都是‘象’。”
    陳陽解釋道:“但中醫不滿足於看‘象’,更要通過‘象’去揣測內在的‘數’——髒腑經絡氣血運行的狀態,陰陽寒熱虛實的格局。這就是司外揣內。”
    說著陳陽拿起講台上一個普通的玻璃水杯,舉了起來:“好比這個杯子。我們看到它外形完好也就是象,但若輕輕敲擊,聲音沉悶則是另一個象,我們就知道裏麵可能有裂痕,就會揣測其內部狀態,即‘數’。診斷疾病,亦是此理。望聞問切,就是收集‘象’,再運用經典理論這把‘鑰匙’,去解讀內在的‘數’。”
    這個簡單又形象的比喻,瞬間讓許多學生眼中亮起了“原來如此”的光芒。
    枯燥的理論,在陳陽的口中好像也變得鮮活起來。
    “那麽,經典理論這把‘鑰匙’怎麽用?”
    陳陽話鋒一轉:“死記硬背條文?生搬硬套方劑?那隻會淪為‘方書醫’、‘條文醫’。我們要學的是其中的思維方法——如何在紛繁複雜的‘象’中,抓住核心病機;如何根據病機的動態變化,靈活調整策略。這,就是‘辨證論治’的精髓,也是‘精要’所在!”
    停頓了一下,陳陽的目光落回墨浩博身上:“墨浩博同學。”
    墨浩博一個激靈,下意識地挺直腰板:“到!”
    “我記得你前一陣,處理過一個風寒感冒初期的病人。”
    陳陽問道:“當時病人主要症狀是什麽?你怎麽考慮的?”
    墨浩博沒想到會被點名,還是在這麽多人的課堂上,早知道就不坐這麽靠前了。
    “呃…病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我…我當時考慮是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準備用荊防敗毒散加減。”
    墨浩博還是第一次在這麽多人麵前被提問,說話都有點結巴了。
    “嗯,思路基本正確。”
    陳陽點頭肯定,墨浩博也鬆了口氣,臉上露出喜色。
    但陳陽緊接著追問:“但如果這個病人除了上述症狀,還伴有明顯的口幹、咽痛,甚至舌尖有點紅呢?荊防敗毒散還能直接用嗎?”
    “這……”墨浩博卡殼了,眉頭緊鎖。教室裏的其他學生也陷入了思考。口幹咽痛舌尖紅,這明顯是有熱象啊!
    “這就是關鍵!”
    陳陽緩緩道:“表象是風寒束表,但內裏可能已開始化熱,或者病人本就是寒熱錯雜的體質!這時,如果還死守‘風寒’的帽子,隻用辛溫解表,無異於火上澆油!我們的思維必須動態觀察,見微知著,根據每一個細微‘象’的變化,調整對內在‘數’的判斷,從而改變治法和方藥。或許,需要加入銀花、連翹、板藍根等辛涼清解之品,在解表的同時兼顧清裏熱。”
    說著陳陽拿起粉筆,在白板上“辨證論治”四個字旁邊,用力寫下“動態觀”三個字。
    “經典不是束縛我們的繩索,而是照亮迷霧的燈塔。它提供的是方向、是方法、是無數先賢用生命和智慧驗證過的規律。但病人是活的,疾病是變化的!我們要學會在經典的框架內,根據‘象’的變化,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它!這才是真正的‘臨證思維’!”
    這一番話,如同醍醐灌頂,讓整個教室的學生,包括一些旁聽的年輕老師,都感到一陣思維的激蕩。原來中醫的“活”,就活在這裏!
    “陳老師!”
    一個坐在後排,戴著眼鏡,看起來有些書卷氣的男生忍不住舉手,聲音帶著激動,“那…那如何培養這種動態的、抓住核心病機的思維能力呢?感覺好難啊!”
    “問得好!”
    陳陽笑著示意對方坐下,繼續說道:“這需要深厚的經典功底作為根基,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去磨礪,更需要一顆沉靜的心去體悟。今天,我就先教大家一個入門的方法——從‘針感’開始體悟‘氣機’。”
    陳陽再次拿起了那根銀針。
    “針,是溝通醫者與患者氣機的橋梁。下針時,指下的感覺,病人的反應,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
    陳陽走到講台邊緣,目光炯炯:“哪位同學願意上來,體驗一下合穀穴的針感?放心,我會用最細的針,手法很輕。”
    “我!老師選我!”墨浩博第一個跳起來舉手,滿臉的躍躍欲試。
    “好,墨浩博同學,請上來。”
    在眾人好奇又略帶羨慕的目光中,墨浩博快步走上講台。陳陽示意他伸出右手,找到合穀穴的位置,消毒。
    教室裏靜得能聽到呼吸聲。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著陳陽凝神靜氣,持針的手穩如磐石。
    “放鬆。”陳陽的聲音溫和而具有穿透力。隻見他手腕微動,針尖快如閃電般刺入墨浩博手背的合穀穴,動作輕柔得幾乎感覺不到疼痛。
    “嘶……”墨浩博卻忍不住輕輕吸了口氣。
    “感覺到了什麽?”陳陽問。
    “酸!脹!好像…好像有股氣順著我的手臂往上走了一點!”墨浩博驚奇地描述著,這種感覺和他自己紮針或者被實習醫生紮時完全不同!
    “這就是‘得氣’。”
    陳陽的手指並未離開針柄,而是極其輕微地撚動著:“醫者的指下,能感覺到針下沉緊,如同‘魚吞鉤餌’,這便是氣至。病人感到酸、麻、脹、重,或傳導感,也是氣至的表現。不同的感覺,反映了不同經絡、不同部位氣機的狀態。”
    他一邊說,一邊極其精妙地調整著針尖的方向和撚轉的力度:“現在呢?”
    “脹感更強了!好像…好像聚集在針下……”墨浩博閉著眼,努力感受著。
    “嗯,這是氣聚於此。”陳陽點點頭,又做了一個細微的提插動作,“現在呢?”
    “啊!散了散了!那股脹的感覺好像散開了,很舒服地往手指方向走……”墨浩博驚喜地睜開眼睛。
    “看.....”
    陳陽麵向所有學生,指著墨浩博的手:“通過這小小的銀針,我們就在體察和引導他體內的氣機。氣滯則脹,氣通則散”
    “這就是‘象’也就是針感、與‘數’體內氣機狀態的實時對應,在臨床上,通過針感的反饋,我們就能動態地判斷病情的進退、氣機的順逆,從而調整針刺手法,或補或瀉,或導或引。”
    陳陽輕輕起針,動作幹淨利落。墨浩博活動著手腕,滿臉的不可思議和興奮,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所以,要培養臨證思維.....”
    陳陽總結道:“不妨從這小小的針感開始,每一次下針,都帶著觀察、帶著思考,去體會指下的變化,去解讀病人的反應。久而久之,這種對‘氣機’的敏感度,這種動態把握疾病狀態的能力,就會融入你的血脈,成為你中醫思維的一部分!”
    “太神奇了!”
    “原來針感這麽重要!”
    “我也想試試!”
    “陳老師講得太透徹了!”
    教室裏瞬間沸騰了!學生們交頭接耳,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陳陽這第一堂課,沒有枯燥的條文堆砌,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用生動的比喻、犀利的追問、震撼的現場演示,將“中醫經典臨證思維”這個看似深奧的主題,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展開,直指核心,點燃了所有人心中的求知之火。
    “希望大家下去之後都可以去練習,去找感覺,熟悉的朋友之間,可以從一些比較安全的學位著手,相互嚐試......”
    一節課,不知不覺結束。
    康興朝和文榮軒幾個人悄無聲息的走出了教室。
    “小陳是真有天賦呀。”
    一邊走,康興朝一邊感慨,這教學水平,也是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