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顧橫波(下)

字數:14580   加入書籤

A+A-




    花間一夢曆史名妓錄!
    在明朝末年的亂世之中,顧橫波與龔鼎孳的婚姻宛如一葉扁舟,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搖曳。那時的社會動蕩不安,生活的曲折如同繁星點點,他們的生活也並非一帆風順。龔鼎孳,身為朝廷命官,時常被公務牽扯,留顧橫波一人在空蕩的宅院中,寂寥與思念如同潮水般湧來。
    記得那天,龔鼎孳被派遣至遠方處理緊急事務,一去便是數月。顧橫波獨自留在南京,四周的靜寂仿佛能吞噬一切。每當夜幕降臨,空蕩的宅院就像一座無人的城堡,她隻能倚靠回憶來溫暖自己。但顧橫波深知龔鼎孳的職責所在,她始終堅定地支持他,用信任與理解鋪就他們情感的橋梁。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顧橫波的社會身份讓她成為眾矢之的。那些尖銳的指責、無情的詆毀,像針一樣刺痛她的心。她曾是歌妓的身份被無情地揭露,那些惡毒的流言蜚語在她的耳邊縈繞。但她並未屈服於困境,而是選擇用聰明才智和堅韌的性格去抵抗。在那個時代,龔鼎孳的行為無疑是大膽而前衛的。當他帶著顧橫波在任上時,這已經是冒犯了當時的社會規範。那個時候,與名妓結交被視為一種風雅之事,然而,將妓女娶回家,讓她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卻是被視為有傷風化。
    龔鼎孳,作為京官,他的行為更是肆無忌憚。他醉酒高歌,毫不顧忌世人的眼光。他將與顧橫波的戀情以及婚後的生活細節寫進詩文,讓這些詩文在公眾中流傳,甚至被刻印出來。他無視世俗的眼光,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在為父服喪的期間,他竟然帶著顧橫波遊覽江南,暢飲高歌,多次舉辦盛大的詩酒會。他甚至在詩文中抒發哀悼之情,用華麗的辭藻描繪出自己的心情。他毫不畏懼禮教的束縛,堅持走自己的路。
    這些行為無疑激怒了那些堅守傳統禮教的人。他的行為和之前“以千金購妓”的事件一起,被指責為“有虧德行,滅絕人倫”,他因此被降職二級。
    就在那時,龔鼎孳的一位政敵還故意散播謠言,意圖再度陷害龔鼎孳。顧橫波得知後,她沒有退縮,而是決定親自出麵澄清事實。她走到那位政敵麵前,語氣堅定地說道“我雖曾為歌伎,但我絕非尋常女子。我知道夫君的為人,也清楚謠言背後的陰謀。如果你繼續惡意中傷夫君,我必不會坐視不理。”這番話語如同破曉前的曙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那位政敵被顧橫波的勇氣和智慧所震撼,自知陰謀被識破,便不再繼續散播謠言。而顧橫波並沒有止步於此,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龔鼎孳結交了許多有識之士。在她的協助下,龔鼎孳成功地處理了許多棘手的事務,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和信任。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顧橫波與龔鼎孳共同度過了許多危機。那些艱難的日子裏,他們相互支持、共同成長,成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們的感情如同陳年的酒,曆經歲月沉澱,愈發醇厚香甜。
    後來龔鼎孳調至兵部任職,不再被繁忙的公務所困。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陪伴他新婚的愛妾,顧橫波。他們在北京的名勝古跡間流連忘返,那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相依相偎的身影和甜美的笑語。
    閑暇之餘,他們選擇安靜地待在家中,品茗賞花。他們的生活寧靜而滿足,每一天都仿佛沉浸在甜蜜的蜜水中。龔鼎孳被顧橫波深深吸引,為她繪製了一幅又一幅的畫像。畫中的她,總是春風滿麵,眼中帶著醉人的柔情。這不是酒醉,而是被幸福的生活醉倒了。
    顧橫波用筆在畫上題下一首詩“識盡飄零苦,而今始得家;燈蕊知妾喜,轉看兩頭花。”這首詩,是她對生活的感慨,也是她對龔鼎孳深深的愛的表達。
    他們的行為常常驚世駭俗,世俗的價值觀在他們的世界裏並不重要。但這不是說他們沒有是非觀念。他們有著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判斷標準,他們願意為了堅守這些原則付出任何代價。
    當時,明朝的局勢岌岌可危,龔鼎孳以國事為己任,他一個月內上書十七次,彈劾權臣,他的詞《念奴嬌》中寫道“翦豹天關,搏鯨地軸,隻字飛霜雪。焚膏相助,壯哉兒女人傑。”這顯示了他不畏權貴、奮筆直書的勇氣。這部分勇氣,有一部分是來自顧橫波的鼓勵。在她陪伴他寫這些書奏時,她總是在他身邊,給他以鼓勵和支持。
    然而,年輕的龔鼎孳隻是一個資曆尚淺的官員。他一次次彈劾崇禎的親信重臣,終於觸怒了皇上。不久後,龔鼎孳被捕入獄,而那距離顧橫波入京不過短短半年的時間。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龔鼎孳因不畏權貴、彈劾朝中惡貫滿盈的權貴而身陷囹圄。他的處境日益險惡,家中親人亦受牽連。然而,在這艱難時刻,他的妻子顧橫波並未選擇逃避,而是堅守在京城,默默等待龔鼎孳的歸來。
    顧橫波深知龔鼎孳的冤屈,她堅信他的清白,也明白他的堅韌。在龔鼎孳身處牢獄的日子裏,顧橫波每日為他祈禱,同時用自己的方式給予他最大的支持。她深知言語的力量,便以詩詞來傳達自己的思念與鼓勵。
    “一林絳雪照瓊枝,天冊雲霞冠黛眉。玉蕊珠叢難位置,吾家閨閣是男兒。”在這首詩中,她讚美龔鼎孳如同紅雪覆蓋的瓊枝,堅強不屈。
    “蕭條四壁不堪愁,酒債琴心自唱酬。近識文君操作苦,侍臣無複裘。”她化用典故,將自身比作文君,為生計辛苦勞作,依然對龔鼎孳滿懷忠誠。
    “九閽豺虎太縱橫,請劍相看兩不平。郭亮王調今寂寞,一時意氣在傾城。”此詩則表現了她對丈夫的深深憂慮以及與他並肩麵對艱難的決心。
    這些詩詞流露出顧橫波的堅毅與柔情,以及對龔鼎孳無盡的守望與支持。她的影子在這些詩句中若隱若現,仿佛成為他堅韌不屈的精神支柱。
    明代監獄的黑暗與恐怖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那裏的環境肮髒、潮濕、陰暗,充滿了痛苦和絕望的哭喊聲。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龔鼎孳也沒有放棄希望。他堅信自己的正義之舉不會被埋沒,而顧橫波也沒有離他而去。
    顧橫波不畏艱難,在獄外四處奔走,尋求援手。她動用了所有的人脈關係,聯係了曾經的恩客和文人墨客,請求他們為龔鼎孳發聲。她對每一個可能幫助她的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了解龔鼎孳的正直與冤屈。
    除了求助於外人,顧橫波也親自動手撰寫訴狀,詳細陳述龔鼎孳的冤情,以及他為國家和百姓所做的貢獻。她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避開了獄卒的盤查,將訴狀遞交到了朝廷。
    在獄中,龔鼎孳受到了嚴酷的折磨,但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傲骨。他知道,顧橫波正在外麵為他努力,為他平反。這份信任和期待給了他巨大的力量。
    顧橫波的堅強與智慧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一些朝廷重臣、文人墨客紛紛為龔鼎孳說話,要求為他平反。甚至連宮中的一些貴人也開始關注這個案子,為顧橫波的行動了幫助。
    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顧橫波終於成功地為龔鼎孳平反。終於在崇禎十七年,經過無數次的磨難與堅持,崇禎皇帝在了解真相後,赦免了龔鼎孳的罪行,並恢複了他的官職。
    出獄後,龔鼎孳與顧橫波緊緊相擁,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深知,沒有顧橫波的堅定與智慧,他或許無法重獲自由。而顧橫波也因為這次事件,展現出了她堅韌不拔、智勇雙全的一麵,贏得了更多人的尊敬與愛戴。重逢之日,他感慨萬千,寫下“料地老天荒,比翼難別”,這不僅僅是表達對顧橫波的感激與愛意,更是對他們共同經曆的艱難歲月的最好注解。出獄後的龔鼎孳並沒有被困境打敗,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是顧橫波的支持讓他有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這段經曆讓龔鼎孳和顧橫波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們更加珍惜彼此的陪伴,也更加堅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然而,龔鼎孳的獲釋並未為他們帶來安寧的生活。在甲申之變的那個曆史節點,世界仿佛翻轉了過來,山河變色,剛從生死邊緣回來的夫妻龔鼎孳與顧橫波,再次麵臨曆史的巨輪帶來的挑戰與抉擇。崇禎十七年,時代風雲再次聚集,這一次,是李自成的大軍洶湧而至,明朝的江山在威脅之下岌岌可危。
    龔鼎孳與顧橫波,他們麵臨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可以選擇屈服,也可以選擇抗爭,但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選擇往往並不簡單。於是,他們決定采取一種極端的方式以求保全。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龔鼎孳與顧橫波手挽著手,走向了家裏的那口古井。他們的心緊緊相連,井水的冷冽也無法冷卻他們內心的熱情。他們闔門投井,希望能在井中躲避亂軍的搜尋。
    幸運的是,古井雖然深邃,但井水並不深,兩人的身體並未完全沒入水中。他們緊緊地摟在一起,依靠著彼此,盡量使自己的氣息變得微弱。在黑暗中,隻有彼此的心跳聲和呼吸聲,像是一首淒美的詩篇。
    夜幕下,亂軍在城中四處搜尋,但並未發現這口古井的異常。他們的腳步聲遠去,留下了龔鼎孳和顧橫波在寂靜中相依為命。天亮後,亂軍離開了這片區域,龔鼎孳和顧橫波才從古井中爬出。
    他們的衣衫濕透,身軀顫抖,疲憊和恐懼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然而,他們卻因為劫後餘生而充滿了感激。他們相互扶持著,躲進了附近的一處廢墟中。廢墟成為了他們的避風港,也是他們重生的。
    不久後,京城被李自成的軍隊占領。龔鼎孳和顧橫波被俘虜,被迫成為李自成麾下的官員。然而,顧橫波並未放棄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她用自己的機智和才智說服了李自成,最終被任命為直指使,負責巡視北城。而龔鼎孳則成為了一名文官,負責文書工作。
    盡管龔鼎孳對李自成並沒有太大好感,他始終記得自己是明朝的士大夫。他對於自己以明臣“降闖”一事心中有愧。他在一些私人文書中屢屢表示過自己“降闖”情非得已。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紮。然而他的骨氣在於,即使身處困境,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即使山河變色,他的心仍舊是明朝的子民。
    經過一個月的風雲變幻,京城的局勢再度陷入混沌。清軍的鐵騎浩浩蕩蕩,震撼了每一寸土地,明朝的江山徹底更迭。在這個曆史性的時刻,龔鼎孳與顧橫波站在城樓上,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龔鼎孳,這位曾經的國士,內心波濤洶湧。他曾言,願以身許國,如今麵對清軍的鐵蹄,他更是堅定了信念。顧橫波,這位柔情似水的女子,緊握著一根繩子,那是她為龔鼎孳準備的殉國之物,以表達她對丈夫的堅決支持。
    風中,龔鼎孳的目光堅定而深邃,“我龔鼎孳身為國士,國民的安樂豈能不報。今日我願以身許國,以明我誌。”轉身之際,他拿起了顧橫波手中的繩子。
    然而,顧橫波輕輕搖頭,她深知生命的價值,“夫君,生命寶貴,我們還有機會重振明朝。”
    龔鼎孳苦笑道“我豈不知生命的寶貴。但身為國士,國民受辱、受苦、流離失所、被屠殺,豈能不報。”
    顧橫波柔聲道“我知道你的心意。但生命不止有一種意義。我們可以選擇隱忍待機,為明朝的複興而努力。”
    龔鼎孳沉默片刻,然後緩緩搖頭,“我意已決。這繩子雖好,但我龔鼎孳不能就這樣簡單地了結一生。我還有未竟的事業,還有需要我保護的人。”
    顧橫波眼中閃過一絲感動,“我明白了。”她默默地將繩子收起,“夫君的決定,我始終支持。從今以後,我們重新開始。表麵我們投降清軍,暗地裏可以為了明朝做些事情。”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龔鼎孳和顧橫波先後經曆了大明、大順、大清三種年號。這不僅僅是年號的更迭,更是他們內心的掙紮與抉擇。龔鼎孳常為自己降清辯解說“吾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這個“小妾”,指的就是顧橫波。那時的顧橫波,眼見著大勢已去,她深知丈夫心中的痛苦與煎熬,但仍然堅定地站在他的身邊,為他力量與支持。
    在曆史的洪流中,龔鼎孳,一個曾經的明朝官員,選擇了降清,並迅速嶄露頭角,升至左都禦史,位列九卿之中。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裏,他的政治生涯看似順風順水,實際上,這背後隱藏著他對世事變遷的敏銳洞察和超然態度。
    麵對著時代的風雲變幻,龔鼎孳並不想逆流而上。他選擇隨波逐流,聽從命運的安排。無論是哪個朝代坐擁天下,他都毫不猶豫地俯首稱臣。正是這種明智的態度,使他在仕途上一路亨通,最終成為清朝的禮部尚書,先後侍奉三朝,成為了一段曆史的見證者。
    龔鼎孳的妻子顧橫波是個聰明的女人,她明白丈夫的選擇是出於對大局的考慮。她並未因丈夫的降情而心生芥蒂,反而堅定地支持他。在她的智慧和包容下,這個小家庭始終安穩和睦,成為了這個動蕩時代中的一個溫暖的避風港。
    這個家庭的安穩與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龔鼎孳和顧橫波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讓這個家庭在曆史的波濤中屹立不倒,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動蕩的時代中,龔鼎孳憑借著過人的才華和堅韌的意誌,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一路高升。終於,他官封一品,成為了權傾一方的重臣。他的正妻童氏,也隨之將被被封為誥封一品夫人,享有無盡的榮耀。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龔鼎孳興致勃勃地宣布了這個好消息,期待著家人們的歡慶與祝福。然而,童氏卻麵無表情地開口道“夫君,你升為一品大臣,這是家族的光榮。但我有個請求。”
    龔鼎孳有些驚訝,“夫人請講。”童氏直視著龔鼎孳,“我不接受這個誥封。我已兩受明封,以後本朝恩典,讓顧太太可也”龔鼎孳愣住了,他沒想到童氏會說出這樣的話。龔鼎孳沉默了片刻,然後輕輕歎了口氣,“既然夫人如此堅持,那便依你吧。”
    在龔鼎孳與顧橫波的情感糾葛中,童氏的存在仿佛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自從龔鼎孳與顧橫波定情之後,童氏與龔鼎孳的關係似乎隻剩下了一個空洞的夫妻之名。當龔鼎孳在北京為官時,童氏並未隨侍在側;而當龔鼎孳陷入困境,身陷囹圄時,童氏也未曾現身探視。
    龔鼎孳雖然深愛著顧橫波,但他卻無法拒絕原配童氏隨侍京城的請求,除非童氏自己選擇放棄。而童氏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已兩受明封,以後本朝恩典,讓顧太太可也。”這句話的前兩句聽起來正氣凜然,仿佛是一位胸懷寬廣、氣度非凡的女性,但最後一句“讓顧太太可也”卻讓整個話語的意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仿佛酸氣撲鼻,讓人不禁想要掩鼻而去。
    原來,童氏並非對朝廷的封賞感到羞恥,而是一直因為龔顧之事心存芥蒂,長期避而不見夫君,未能盡到一個妻子應有的責任。當她突然得知誥封的消息後,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她才出言譏諷,以退為進,料定龔鼎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讓一個妓女去受封。然而,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龔鼎孳竟然順水推舟,答應了讓顧橫波受封。這時,童氏才意識到自己的失策和失誤,但悔之晚矣。
    而在這一切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原來,童氏曾是一個善良、賢惠的女子,對龔鼎孳關愛備至。然而,當她發現龔鼎孳與顧橫波成婚後,心如刀割,痛苦不堪。從此以後,她選擇了避而不見夫君,堅守著自己的尊嚴和驕傲。而當她得知自己未能盡到一個妻子應有的責任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或許是為了挽回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當她得知朝廷要對龔鼎孳的妻子進行誥封的消息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奔赴京城。
    然而,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她的譏諷和以退為進並未能改變龔鼎孳的決定,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更加尷尬和被動的境地。如今,她隻能獨自承受著內心的痛苦和煎熬,不知道前路該如何是好。
    龔鼎孳他竟然真的將這句話銘記在心,並且付諸行動。他決定為顧橫波請封,讓她成為一品夫人,而廢掉了原配童氏的正妻之位。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轟動了整個城市。顧橫波,一個出身低微的妓女,如今卻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一品夫人。她的美麗和機智使她在權貴中遊刃有餘,而龔鼎孳的寵愛更是讓她在後宮中如魚得水。然而,她並未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和感恩的心。
    在順治十二年的一個清晨,龔鼎孳的奏疏再次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不僅僅是因為奏疏的內容,更是因為涉及的人物——馮銓。這個人的無恥程度,仿佛已經成為了一種標誌,橫亙在他的名字前麵,無論何時何地,都無法回避。
    那天,順治皇帝麵帶疑雲地詢問馮銓“翰林官中,孰賢孰否?”這無疑是一個直指核心的問題,想要了解漢族官吏的真實才能和品行。馮銓心知肚明,漢族官吏的學問和才能,遠勝於滿人。然而,他竟然昧著良心回答道“南人優於文而行不符,北人短於文而行或善。”這句話猶如一把尖刀,直插進那些才華橫溢的漢族官吏的心髒。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嘩然。龔鼎孳更是怒不可遏,他瞪著馮銓,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燒。他大聲斥責道“此言何為者?曲學阿世如此,真乃恬不知恥!”順治皇帝時臉色蒼白,龔鼎孳知道,自己的這番言論已經觸碰到了皇帝的底線。
    於是,順治皇帝下令將龔鼎孳降十一級,貶為散職。而他的新職位,竟然是在上林苑看守蔬菜的小官。這個昔日權傾一時的官員,如今卻要與蔬菜為伍,這種巨大的落差,龔鼎孳沒有絲毫的悔意。 在曆史的舞台上,有許多人在低位時豪情萬丈,一旦得勢卻變得畏首畏尾,唯恐失去手中的權勢,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良心。然而,龔鼎孳卻是個例外。
    以他的才情,若願意如馮銓或錢謙益那般圓滑處世,仕途必然一帆風順。但他對世人眼光不以為意,並非毫無操守。他心懷成為忠臣良將的決心,無論身處要職還是低官,不論漢族同僚如何冷嘲熱諷,滿族權貴如何橫眉冷眼,他始終堅守初心,憑良心行事。
    在龔鼎孳心中,地位權勢並非首要,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種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精神,使得他在曆史的洪流中卓然而立,成為了值得尊敬的那一道獨特的光。在這方麵,顧橫波一直是龔鼎孳的靈魂伴侶與堅定支持者。她以獨特的視角和理解,為他了無盡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他特意在這一年為她寫下一首詩,表達了他對她的深深敬愛和感激。
    神索風傳台柏枝,
    天街星傍火城移;
    袖中籠得朝天筆,
    畫日歸來便畫眉。
    詩中,龔鼎孳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他與顧橫波之間的情感紐帶。他形容他們的感情如同天街之上的璀璨星辰,恒久不衰。而顧橫波的陪伴,更像是那溫暖的火城之光,為他驅散了人生路途上的陰霾。
    接著,龔鼎孳巧妙地將他們的愛情與他的官場生涯相結合。他寫道,隻要有了顧橫波的支持與鼓勵,他便如擁有了神奇的筆,可以描繪出一切美好的未來。這不僅僅是對顧橫波的讚美,更是對她在他人生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不久後,龔鼎孳再次受命前往廣東。雖然這次的旅程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但因為有顧橫波的支持,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龔鼎孳,曾經的朝廷大員,如今卻因貶官外放,成為了一個閑散的官員。然而,他的內心卻並未因此而感到失落。顧橫波,龔鼎孳的妻子,兩人一同南歸故裏。龔鼎孳並沒有因為仕途的挫折而感到沮喪,反而選擇在桃葉渡大擺宴席,為顧橫波慶祝壽辰。
    這場宴會可謂盛況空前,不僅邀請了許多才子佳人,更有曾經與顧橫波交好的數十名妓女公開出席。席間,龔氏門下的翰林們親自上台表演戲曲,而顧橫波和那些曾經同住南曲、以姐妹相稱的李六娘、王十娘等人則坐在下方,欣賞著精彩的表演。
    這一場麵無疑驚世駭俗,讓整個江南為之轟動。對於龔鼎孳這樣曾經背叛了前朝的人,他已經成為了一些人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他不但沒有選擇規避,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任性而為。他的這種行為無疑是對禮教的一種公然挑釁,也因此引來了更多的謾罵和譏諷。
    然而,龔鼎孳並不在乎這些非議。他深知,人生苦短,何必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他和顧橫波的愛情,以及他們所展現出的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正是對那些批評最好的回應。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權勢和地位,而是源於內心的自由和坦然。
    龔氏夫婦,是那種對世俗禮教不屑一顧的人。他們不受世俗眼光的束縛,不隨波逐流。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事之道,這些準則是他們內心的堅定信念,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妥協。
    舉個例子,龔氏夫婦在麵對是否幫助一位有反清複明思想的陌生人時,他們並沒有猶豫。雖然幫助這位陌生人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危及他們的生命,但他們仍然選擇了伸出援手。
    龔鼎孳在擔任官職時,更是敢於公然為漢人爭取權益,不懼滿族權貴的威脅和打壓。他的一言一行,都彰顯出他的勇氣和魄力。他的行動,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尊重,也為那些受壓迫的漢人爭取了應有的權益。
    傅山,那位南明遺民,如同一顆不屈的明珠,在曆史的洪流中閃耀。他以道士之名,拒絕剃發易服,身著朱衣,那份對前朝的記憶與忠誠,仿佛在每一片紅綢中跳躍。回想起順治十一年,他與南明總兵宋謙密謀起義,那是一次震撼天地的壯舉。然而,命運卻給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起義計劃泄露,傅山被捕。
    那時的他,被世人稱為甲午朱衣道人案的主角,陷入了一場無法逃脫的噩夢。他的父親、兄弟都因他而遭受嚴刑拷問,但他從未後悔,也從未屈服。直至龔鼎孳出手相救,他才得以走出那冰冷的牢房。那一刻,他誓言終身不為清朝服務,他那一身道袍,更像是一道永恒的抗議。
    那些日子裏,他屢次違抗康熙的聖旨,那些邀請他參加博學鴻詞科的命令,被他冷冷地拋在一邊。他拒絕向清朝低頭,那種執著與堅定,仿佛是他生命中最為璀璨的光芒。當康熙強行授職,命他到午門謝恩時,他卻傲然仰臥於地,堅決不叩頭謝恩。那一刻,他的身影仿佛變成了一座山,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動。
    閻爾梅,那位曾在史可法軍中擔任參謀的英勇人物,他的胸懷壯誌,滿腔熱血,絕非尋常。他深知清軍內部的不穩,他更看到了北方抗清力量的崛起。他反對\”聯虜平寇\”的戰略,力主利用清軍內部的脆弱,以及與李自成主力周旋的有利時機,發動攻勢,以期收複失地。他的建議極富見地,隻可惜未被史可法采納,最終導致了失敗和滅亡。
    在失敗的打擊下,閻爾梅並未放棄。他開始在中原各地奔走,積極招募誌同道合的誌士,多次策劃反清起義。雖然曾被捕入獄,但他憑借著過人的機智與勇氣成功逃脫。然而,他的家人卻因此遭受了株連之苦。在亡命天涯的日子裏,閻爾梅曆經了十年的磨難。直到龔鼎孳擔任刑部尚書時,才為他平反了冤案。
    而丁耀亢,這位清初的才子,他曾任鑲白旗教習。雖然身處清朝官職,但他的內心卻始終暗藏著反清的思想。他以《續金瓶梅》為名,寫下了一部與書名毫不相幹的著作。這部作品實際上是丁耀亢宣揚反清思想的工具。然而,事情敗露後,他被捕入獄。幸運的是,龔鼎孳和傅掌雷等人極力營救,最終使他得以獲釋。他的故事也因此成為了那段曆史的見證和記錄。
    丁耀亢,這位清初的才子,曾經在鑲白旗擔任教習,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暗藏著對清朝的反感。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創作了一部名為《續金瓶梅》的作品。然而,這部作品的內容與它的名字毫無關聯,實際上是一部宣揚反清思想的著作。
    這部作品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因為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揭示了清朝統治下的社會矛盾和民族壓迫。丁耀亢因此被當局逮捕,並被投入了監獄。然而,他的朋友們並沒有放棄營救他的努力。龔鼎孳和傅掌雷兩位名士,更是竭盡全力為他辯護,最終成功地使他得以釋放。
    黃宗羲,這位南明的忠貞遺民,以他的反清複明之誌,屹立在曆史的洪流中。當他的摯友錢謙益臨終前,懇請他為其撰寫墓誌銘時,黃宗羲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他一直秉持著“義不仕清”的原則,決心不再涉足世俗之事,而錢謙益在當時是清廷的要員,這使得黃宗羲在答應他的請求後,難以自圓其說,甚至可能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正當黃宗羲愁眉不展之時,龔鼎孳,這位慷慨激昂的文人出現了。他毫不避嫌,挺身而出,為黃宗羲代撰墓誌銘。這一舉動,無疑使黃宗羲從尷尬的境地中解脫出來。而對於龔鼎孳來說,他不僅不畏風險,為反清誌士及其家人庇護和資助,其數目之大,難以計算。
    錢謙益曾讚歎道“長安三布衣,累得合肥幾死。”這其中的“長安三布衣”,正是對龔鼎孳、米芾和黃宗羲這三位大儒的讚譽。而鄧之誠也曾言“艱難之際,善類或多賴其力。”這無疑是對龔鼎孳無私奉獻、不畏艱險維護反清誌士行為的最高讚揚。
    這就是龔鼎孳,一個不畏世俗眼光,勇往直前的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對正義的堅守和對朋友的忠誠。在他的幫助下,許多反清誌士得以保全,他們的家人也得以安頓。
    在曆史的波瀾中,龔鼎孳的一些行為常常引起爭議。然而,他的妻子顧橫波不僅堅定地支持他,更積極地投身於這些事業中。在那些充滿對抗和風險的歲月裏,她始終堅定地站在龔鼎孳的身邊,化壓力為動力,變逆境為契機。
    有一回,顧橫波與龔鼎孳一起對抗清誌士及其家人。他們不僅慷慨解囊,為那些堅守漢家誌向的人物質支持,更在精神上給予了巨大的鼓舞。他們的善舉,如同春風般溫暖,為那些在寒冬中掙紮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在龔鼎孳被貶出京後,顧橫波選擇了與他一同隱居於金陵的隱園。那裏是他們的避風港,也是他們共同抵抗世俗壓力的堡壘。然而,一次意外的事件讓這個平靜的避風港掀起了波瀾。
    當時,閻爾梅被清軍追捕,無奈之下逃入了隱園中。麵對這樣的突發情況,顧橫波沒有絲毫的慌亂。她果斷地將閻爾梅藏於側室中,沉著鎮定地應對。她的機智應變,使得閻爾梅得以安全地度過危機。
    此時的龔鼎孳,已經不再是朝廷的大員,而是因“重漢排滿”的罪名被皇帝貶黜,賦閑在家。然而,顧橫波並沒有因為龔鼎孳的失意而動搖。她義無反顧地保護閻爾梅,展現出了不讓須眉的膽識和義氣。
    袁枚曾以“禮賢愛士,俠內峻嶒”八字來形容她和柳如是。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她們都是女中豪傑,更是因為她們在關鍵時刻所展現出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她們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順治十八年,清朝政府以清查逃賦為名,對江南士子進行了一場大清洗,旨在壓製該地區的反清情緒。一時間,數萬名江南士子遭到革職,不少人更是被迫害下獄。在這個風聲鶴唳的時期,龔鼎孳已在家中閑居四五年,但當他得知這一消息後,深感自己有責任站出來為這些士子發聲。
    龔鼎孳毫不猶豫地向當權者上疏,言辭犀利。他指出,這些士子是江南的未來和希望,如此打壓會寒了人心。在他的努力下,一千多名士子得以恢複職務。這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和勇氣,更顯示了他對民眾的深厚關懷。
    除此之外,龔鼎孳在為官友人餞行時,總是叮囑他們要體恤民眾的艱難。他常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不應隻顧自己的利益,而應將民眾的福祉放在首位。”這種真摯的關懷和言傳身教,讓許多官員深受感動,也促使他們更好地履行職責,造福於民。龔鼎孳,一個身處亂世的文人,他的詩文常常是內心悲戚的流露。他並非那種慷慨激昂,以民族興亡為己任的豪傑,但他的心腸絕非冷漠。他以詩文描繪世間的滄桑,尤其是對民間疾苦的關注。
    例如,他的《歲暮行》詩句“揭竿扶杖皆赤子,休兵薄斂恩須終”,生動地描繪了戰亂之中普通百姓的苦難,以及他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然而,龔鼎孳卻在外表上長歌痛飲,掩飾他內心的悲傷。
    遺民詩人宋睿曾回憶,龔鼎孳在酒宴之後,歌舞散場,與他相對而坐時,竟流淚無言。而對於龔鼎孳的這種心境,恐怕沒有人比顧橫波更了解的了。
    龔鼎孳的詩文直抒胸臆,雖然並未流露出明顯的反抗情緒,但因此引來的不滿,成為他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盡管如此,他的詩文仍然是一麵鏡子,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龔鼎孳與顧橫波夫婦二人的生活就如同跌宕起伏的戲曲一般。在順治十四年,龔鼎孳為顧橫波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壽辰,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的驚人之舉。
    顧橫波,一位傾國傾城的女子,她的一生雖然不為世俗所困,但心中卻有著自己的堅持。她深知自己無法為龔鼎孳生下子嗣,這成為她心中難以言說的痛。然而,龔鼎孳卻一直默默守護著她,他們的感情在歲月的洗禮中越發深厚。
    在那場壽辰中,龔鼎孳不惜花費重金,邀請了名伶名角前來助興。顧橫波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那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然而,壽辰之後的歲月卻並不平靜。
    在順治十五年,龔鼎孳唯一的幼女夭折了,這個打擊對他們夫婦來說是巨大的。顧橫波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的心如同被冰雪覆蓋,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她開始心灰意懶,對世事失去了熱情,轉而投向了佛法,希望在佛的庇佑下找到心靈的慰藉。
    從那時起,顧橫波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開始潛心修行,清心寡欲,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她每日焚香誦經,為龔鼎孳祈福,她的心境也漸漸變得寧靜、淡泊。
    在康熙三年的盛夏,龔鼎孳與顧橫波,兩位年近百歲的人,依然興致勃勃地相攜出遊杭州。西湖的月夜下,他們泛舟湖上,彼此依偎,宛如新婚夫婦般恩愛。這是顧橫波一生中最後的閃光的記憶,她深知自己的日子無多,於是選擇以此方式向江南做一次告別之遊,也為夫妻二人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然而,就在那個冬天,顧橫波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終於在鐵獅子胡同的家中病逝。龔鼎孳悲痛欲絕,兩年後他向朝廷告假,扶靈返回江南,將顧橫波的遺體歸葬。顧橫波的離世震驚了京城文人學士,她的葬禮極為隆重,送殯的車多達幾百輛。而在遙遠的江南,閻爾梅、柳敬亭、餘懷等人也在安徽廬州開堂設祭,許多人為此紛紛前來憑吊。
    為了紀念顧橫波,龔鼎孳在北京長椿寺建起了“妙光閣”,每年的顧橫波生辰他都會前來這裏禮誦佛經。他生前所著的《白門柳》詞集,據餘懷所說,實際上是他為顧橫波所作的“傳奇”。這部詞集不僅展示了龔鼎孳的才情,更是他們兩人相戀曆程的一部情史。顧橫波雖然離世,但她的愛情故事與龔鼎孳的深情厚意永遠流傳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