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李冶(上)

字數:12816   加入書籤

A+A-




    花間一夢曆史名妓錄!
    在唐朝的烏程,有一位三品官員,名叫李肅。他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宰相一職,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李家家風嚴謹,注重家族榮譽和家教傳承,這種氛圍深深地影響了李肅的一生。
    李肅的妻子是蕭氏,一位賢淑美麗的女子。她不僅溫柔體貼,而且精通詩文,常常與李肅一起品味詩歌之美,探討人生哲理。兩人相敬如賓,共同養育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取名李冶。
    李冶自幼便展現出聰慧機敏的特質,她喜愛詩歌,常常在父母的熏陶下,跟隨他們學習詩詞歌賦。她天資聰穎,很快就能夠熟練掌握各種文學技巧,創作出許多優美的詩篇。她的詩作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深遠,深受家族長輩們的喜愛。
    在李家的大宅院裏,綠樹成蔭,花香撲鼻。每到春夏之交,院子裏的牡丹、芍藥等花卉競相綻放,吸引了許多蝴蝶和蜜蜂前來采蜜。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冶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她的心靈在詩歌和自然的雙重熏陶下得到了充分的滋養。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冶的詩歌才華愈發出眾。她的詩作不僅語言優美,而且意境深遠,常常能夠觸動人的心靈。六歲的那年春天,李肅帶著李冶到庭院裏賞花。庭院裏,薔薇盛開,花香四溢,蝴蝶翩翩起舞。李肅指著薔薇,微笑著對李冶說“女兒,你能以此為題,吟一首詩嗎?”
    李冶站在薔薇花叢前,深吸了一口花香,心中湧動著靈感。她稍作沉思,便毫不猶豫地開口吟道“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雲鬢散,更念木枯榮。”她的聲音清脆悅耳,如同天籟之音。
    李肅聽著女兒的詩作,心中既驚又喜。這首詩的早慧程度令人驚訝,小小年紀便顯示出如此詩才,將來必定能夠成為一位傑出的詩人。然而,詩中的某些詞句卻讓李肅的心情變得鬱悶起來。他深知古人常說詩是預言,而且往往是不祥的預言。這首詩中的“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因“架”與“嫁”諧音,似乎預示著女兒將來尚未出嫁時心緒便會亂舞,想入非非。
    李肅皺眉深思,覺得這樣的詩句出現在一個六歲女孩的詩中,確實有些不妥。他想到了家風嚴謹的家規,以及自己對女兒的教育。他一直希望女兒能夠成為一個賢淑端莊的女子,恪守婦道,為家族爭光。然而,這首詩卻讓他開始擔心女兒將來是否會走上失足之路。
    於是,李肅忍不住對身邊的妻子蕭氏感歎道“此女將來富有文章,然必為失行婦人矣。”蕭氏聽到丈夫的話,不禁心頭一緊。她也深愛著女兒,不希望她將來走上歧途。然而,她也知道丈夫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作為母親,她同樣希望女兒能夠成為一個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女子。
    兩人站在薔薇花叢旁,沉默了一會兒。李肅看著女兒天真無邪的臉龐,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不能僅憑一首詩就斷定女兒的未來,但也無法完全消除心中的疑慮。他深知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重大,必須引導女兒走上正途,避免她走上失足之路。
    蕭氏輕輕地拉住李肅的手,安慰道“夫君不必過於擔心。孩子們的心性未定,還有許多年的時間來引導和教育她。我們可以多陪伴女兒,教她讀書明理、修身養性。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女兒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有德有才的女子。”
    李肅點了點頭,心中稍微寬慰了一些。他深知妻子的賢淑和智慧,相信在她的幫助下,一定能夠教育好女兒。他決定放下心中的疑慮,更加關注女兒的成長和教育。
    為了確保女兒的貞操和未來的名譽,李肅和妻子蕭氏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將年僅11歲的李冶送到剡中玉真觀修道,成為一名女道士。在他們看來,道觀的環境清靜幽雅,遠離塵囂,有利於女兒修身養性,淨化心靈。他們希望李冶能在道觀中靜心修行,養成一種沉靜內斂的性格,避免世俗的紛擾和誘惑。
    送別的那天,李肅和蕭氏心情沉重,眼中充滿了不舍和擔憂。李冶卻顯得異常平靜,甚至有些期待。她站在道觀門前,回首望著父母,微笑著說“爹爹,母親,不用擔心我,我會在道觀裏好好學習修行,不讓你們失望。”
    李肅和蕭氏對視一眼,心中五味雜陳。他們知道女兒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們隻希望她能夠在道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走上正途。
    然而,讓李肅和蕭氏沒有想到的是,李冶脫離了他們的管束後,反而變得更加自由散漫。在道觀裏,她除了讀經之外,便是作詩、習字、彈琴。她熱愛詩歌,喜歡用文字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理解。她的詩作清新脫俗,富有靈性,很快就在當地文人圈子中傳開了。
    李肅得知女兒在道觀中的表現後,心中不禁有些擔憂。他原本希望女兒在道觀的環境中改變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加沉穩內斂。然而,現在看來,女兒似乎並沒有按照他的期望去發展。他深知女兒聰明伶俐,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他也擔心她會因此走上失足之路。
    於是,李肅決定親自去道觀看望女兒,與她好好談一談。他帶著滿腹的憂慮和期待,來到了玉真觀。當他看到女兒時,他發現她變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了。她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笑容。
    李肅忍不住問道“冶兒,你在道觀中過得如何?可有什麽收獲?”
    李冶微笑著回答“父親,我在道觀中過得很好。這裏的環境清幽雅致,讓我能夠靜心修行和學習。我熱愛詩歌和琴藝每天都沉浸在藝術的海洋中。我覺得自己變得更加充實和滿足了。”
    聽到女兒的話李肅心中既欣慰又擔憂。他深知女兒有著非凡的才華和獨特的個性但也知道社會輿論對女子的約束和期望。他擔憂女兒在追求自由和藝術的道路上會遭受非議和攻擊。
    於是李肅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冶兒你要記住身為女子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雖然你有著非凡的才華但也要遵守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不要過於放縱自己以免被人非議和攻擊。”
    李冶看著父親嚴肅而深邃的眼神心中不禁有些感動。她知道父親是在關心她和擔心她的未來。她堅定地回答道“父親放心我會時刻謹記您的教誨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會用我的才華和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會讓您失望。”
    聽到女兒的話李肅心中感到了一絲寬慰。他知道女兒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決定放下心中的憂慮支持女兒追求自己的夢想。
    然而讓李肅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冶在道觀中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自由散漫。她開始與觀外的士人們詩酒唱和漸漸地在當地名聲鵲起。她的詩作才情橫溢、獨具魅力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的關注和讚賞。
    在唐代,女子入道之風盛行,上至公主,下至平民百姓之女,都紛紛選擇入道。這些女冠們,或出於對宗教的虔誠,或出於對自由的向往,或出於對無拘無束生活的追求,相聚於道觀之中,開始了她們的修行之路。
    道觀中的生活,對於這些女子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她們遠離了塵世間的紛擾和喧囂,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著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在這裏,她們可以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才華,可以無拘無束地與人交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女冠們開始變得放蕩不羈,縱情浪漫。她們幾乎與娼妓無異,不僅在道觀內與人私通,甚至還外出賣淫。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道教的教義,也敗壞了社會的風氣。
    李冶姿容秀美,氣質超凡,擅長彈琴和書法,尤其以敏捷的詩才聞名遐邇。隨著李冶的名聲越來越大,河間名士劉長卿也聽說了她的才情和美貌。一天,劉長卿應邀參加了一個文人雅集,而李冶也在受邀之列。劉長卿心中早有耳聞,對李冶的才情十分好奇,於是,他決定在雅集上好好與李冶切磋一番。
    雅集之上,文人墨客們或吟詩作畫,或品茗論道,氣氛高雅而和諧。李冶身穿一襲淡雅長裙,姿容秀美,氣質超凡,她的出現立刻引起了眾人的矚目。劉長卿看到李冶的第一眼,就被她的美貌和氣質所吸引,心中不禁暗自讚歎。
    李冶性格開朗,與在場的文士們很快便熟絡起來。她談笑風生,機智過人,無論是詩文還是琴藝,都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劉長卿見狀,決定與她交流一番,看看她的才情究竟如何。
    於是,劉長卿走上前去,拱手施禮道“久聞李姑娘才情出眾,今日得以一見,實屬幸事。不知姑娘能否賞臉,與劉某對詩一首?”
    李冶微微一笑,拱手回禮道“劉大人客氣了。小女子才疏學淺,怎敢在劉大人麵前獻醜?不過,既然劉大人有此雅興,小女子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劉長卿聽後,心中暗自高興。他深知自己的詩文造詣不俗,今天定要與李冶一較高下。於是,他開口吟道“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
    李冶聽後,略一思索,便開口接道“白雲千載空悠悠,青楓颯颯雨淒淒。”
    劉長卿聽到李冶的回應,心中不禁暗暗讚歎。她的詩句不僅工整對仗,而且意境深遠,可見其才情之高。他不禁對李冶更加佩服了。
    接下來,兩人你來我往,對詩如飛。他們的詩句或豪放或婉約,或明麗或深沉,贏得了在場文士們的陣陣掌聲和讚歎聲。他們的對詩成為了整個雅集的高潮,也讓李冶的名聲更加遠揚。
    然而,在歡笑和掌聲中,劉長卿突然感到一陣疼痛襲來。原來他患有“陰重之疾”,即疝氣,需要使用布袋托起腎囊才能減輕疼痛。他的臉色頓時變得蒼白,額頭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李冶注意到劉長卿的異常,立刻關切地問道“劉大人,您怎麽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劉長卿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搖了搖頭道“無妨,隻是舊疾發作而已。”
    李冶心中一動,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她微微一笑,開口吟道“山氣日夕佳。”
    劉長卿一愣,隨即明白了李冶的用意。他心中不禁暗暗佩服她的機智和才情。於是,他立刻回應道“眾鳥欣有托。”
    兩人的對話立刻引起了在場文士們的注意。他們紛紛猜測兩人的對話含義,但當明白過來後,不禁都哈哈大笑起來。李冶的機智和大膽讓眾人對她更加佩服和欣賞。
    從此以後,李冶的名聲更加遠揚,她的才情和美貌也成為了文人墨客們傳頌的佳話。而那些與她交往的名士們,也都對她的才情和性格讚不絕口。李冶以她的才華和魅力,成為了唐代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冶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她的性格也愈發顯得狂放不羈。她不僅在詩酒唱和中表現出色,還經常與名士們探討哲學、政治等深奧的話題,她的見解獨到,常常讓人刮目相看。
    有一次,李冶參加了一個文人雅集,與會者都是當時的名士。席間,眾人談論起了政治話題,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李冶也毫不示弱,她慷慨陳詞,見解獨到,讓在場的名士們都為之側目。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名叫王昌齡的名士突然發難,他嘲諷道“李姑娘雖然才情出眾,但畢竟是一介女流之輩,豈能懂得國家大事?還是安心做個才女吧。”
    李冶聽後,不禁微微一笑,她反唇相譏道“王大人此言差矣。女子雖然柔弱,但也有聰明才智之輩。我雖不才,但也願為國家盡一份綿薄之力。”
    王昌齡聽後,不禁啞口無言。他原本想貶低李冶,沒想到反被她反駁得無言以對。在場的名士們也都對李冶的才情和膽識讚歎不已。
    在明媚的春光裏,李冶的心猶如那枝頭初綻的桃花,含苞待放。十八歲的她,正值青春年華,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和期待。而此刻,她心中的那個他,便是棲身在附近禪寺的釋皎然。
    釋皎然,一表人才,博學多才,他的詩文廣為流傳,被時人譽為釋門偉器。盡管他已在靈隱寺受戒出家,但他的風采依舊吸引了無數傾慕的目光。李冶便是其中之一。
    這日,陽光和煦,春風拂麵。李冶換上了一襲淡雅的衣裙,步履輕盈地來到了禪寺。她以道姑的身份接近釋皎然,以切磋詩文為由,希望能夠與他更近距離地接觸。
    禪寺內香火鼎盛,誦經聲此起彼伏。李冶來到釋皎然的禪房前,輕輕敲了敲門。不一會兒,門應聲而開,釋皎然那熟悉而溫和的麵龐出現在眼前。
    “原來是李姑娘,有失遠迎,請進。”釋皎然微笑著邀請李冶進入禪房。
    兩人落座後,釋皎然為李冶沏上一壺清茶。茶香嫋嫋,沁人心脾。李冶端起茶杯,輕抿一口,心中卻暗自思忖著如何向釋皎然表達自己的心意。
    “釋大師,近日讀到您的新作,深感其意境深遠,佩服之至。”李冶開口稱讚道。
    “李姑娘過獎了。貧僧的詩文不過是些微末之技,難登大雅之堂。”釋皎然謙虛地回應道。
    “釋大師太過謙虛了。您的詩文不僅韻律優美,而且內涵深刻,令人回味無窮。”李冶繼續稱讚道。
    釋皎然聽後,心中不禁暗自高興。他對李冶的才情也頗為欣賞,兩人聊得十分投機。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從天地萬物到紅塵情感,他們無所不談,仿佛彼此的靈魂已經緊密相連。
    然而,就在兩人談得興起之時,李冶突然話鋒一轉,輕聲問道“釋大師,您是否曾想過紅塵中的情感糾葛?”
    釋皎然一愣,隨即放下手中的茶杯,定定地看著李冶。他明白,李冶此言定有深意。
    “李姑娘何出此言?”釋皎然輕聲問道。
    李冶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說道“釋大師,不瞞您說,我對您心生傾慕已久。我知道您已經出家為僧,不問世事,但我仍然無法抑製自己的感情。我願意與您共度此生,無論您是僧是俗,我都願意相隨。”
    釋皎然聽後,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他對李冶也有好感,但他身為出家人,早已斬斷了紅塵情緣。然而,李冶的表白卻讓他感到無比糾結和矛盾。
    “李姑娘,你的心意我領了。但貧僧身為出家人,早已心如止水,不問世事。你我之間的情感糾葛,隻會徒增煩惱和痛苦。希望你能理解。”釋皎然委婉地拒絕道。
    李冶聽後,心中一陣失落。她知道釋皎然的決定不可更改,但她仍然不願放棄。
    “釋大師,我願意等待。無論多長時間,我都願意等您回心轉意。我隻希望您不要拒絕我的情意,讓我在心中默默守候著您。”李冶深情地說道。
    就在釋皎然沉浸在晨鍾暮鼓的修行中,偶爾也會想起李冶那清新脫俗的身影和她們共同探討詩文的歡樂時光時,一封突如其來的情書打破了他的寧靜。那天,陽光斜照進禪房,金黃色的光線在桌麵上跳躍。釋皎然正坐在案前參禪,忽然發現了一封用精致絲絹包裹的信件。他拿起信,隻見信封上寫著“釋皎然大師親啟”,字跡娟秀而熟悉,不用拆封,他已知曉這是李冶的情書。
    釋皎然深吸一口氣,緩緩打開信封,抽出信紙。上麵寫著“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詩句情意綿綿,直抒胸臆。釋皎然的心不禁輕輕一顫,他知道李冶對他的情意深厚,但他已經決定不再過問紅塵世事,這讓他感到一陣無奈和歉意。
    釋皎然定了定神,拿起筆來,在回信中寫道“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他試圖以這首詩表明自己的心意,告訴李冶他出家人的身份和信仰不能讓她涉足,希望她能明白他的苦衷,放棄對他的情感。
    寫好回信後,釋皎然叫來一個小沙彌,讓他將信送到李冶的手中。小沙彌點點頭,接過信件,走出了禪寺。
    不久之後,李冶收到了釋皎然的回信。她打開信紙,看到釋皎然的詩句後,心中一陣酸楚。她明白釋皎然的意思,知道他是在委婉地拒絕她。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李冶還是感到一陣失落和痛苦。
    她坐在窗前,看著窗外飄落的桃花,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她知道自己不能強求釋皎然回應她的愛情,也不能因為自己的情感而打擾他的修行。她決定放下這段感情,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解脫。
    然而,李冶並沒有完全放棄對釋皎然的關注。她時常以道姑的身份來到禪寺附近的山林中修行,希望能在那裏見到釋皎然。雖然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見麵和交流,但李冶仍然在心裏默默守候著釋皎然,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轉意。
    而釋皎然也並沒有完全忘記李冶。他時常在禪修之餘想起她的倩影和她們曾經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他知道李冶是一個善良而執著的女子,她的情感真摯而深沉。雖然他已經斬斷了紅塵情緣,但他仍然感激李冶對他的傾慕和守候。
    時間一天天過去,李冶和釋皎然之間的情感糾葛雖然沒有結束,但也沒有再掀起波瀾。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默默前行,用心靈去感悟生命的真諦。他們的故事成為了唐代文學史上一段美麗的傳說,被人們傳頌千古。
    有一天,李冶在禪寺附近的山林中修行時,偶然遇到了釋皎然。兩人相視一笑,仿佛所有的往事都煙消雲散。他們沒有提起過去的情感糾葛,隻是像老朋友一樣互相問候和交談。
    “釋大師,近來可好?”李冶輕聲問道。
    “托福托福,一切都好。”釋皎然微笑著回答。
    兩人聊了一會兒,釋皎然邀請李冶到禪寺品茶。在禪房的茶室中,他們一邊品茶一邊談論著修行的心得和人生的哲理。雖然他們的身份和信仰不同,但他們的心靈卻因為共同的追求而緊密相連。
    臨別時,釋皎然送給李冶一本佛經作為禮物。李冶感激地接過佛經,深深地看了釋皎然一眼,然後轉身離去。她知道這是他們之間的最後一次見麵,但她也明白釋皎然的心意和決定。她會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繼續前行,用心靈去感悟生命的真諦。
    在經曆過釋皎然的婉拒後,李冶的心中雖然有些失落,但她並沒有沉溺其中。她的智慧與獨立讓她明白,強求並非愛情的真諦,真正的愛情應當是兩情相悅、心靈相通。因此,她決定放下對釋皎然的情感,轉而尋找屬於自己的新的緣分。
    就在這個時候,李冶的生活中出現了釋皎然的好友陸羽。陸羽,人稱“茶聖”,雖在年紀和資曆上比釋皎然稍顯年輕,但在茶文化的造詣上卻是不容小覷。釋皎然作為一位詩僧和茶僧,與陸羽交情深厚,二人時常品茶論道,互為知己。
    李冶與陸羽的年齡相仿,這使得他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和話題。每當二人相聚,無論是品茶還是論詩,總是能夠找到彼此心靈的契合點。李冶發現,與陸羽相處,讓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與愉悅。
    有一次,李冶因病臥倒在床,得知消息的陸羽立刻前來探望。看著李冶蒼白而憔悴的臉龐,陸羽的心中滿是擔憂。他坐在床邊,輕聲詢問李冶的病情,同時為她斟上一杯香濃的茶。
    “陸兄,謝謝你來看我。”李冶微笑著說。
    “你病得這麽重,我怎麽能不來看你呢?”陸羽關切地回答,“這是我特意為你泡的茶,希望能為你的身體帶來一些溫暖。”
    李冶接過茶杯,感受著那股溫暖的茶香,心中湧起一股感動。她知道,在這個時刻,有陸羽的陪伴與關心,是她最大的幸福。於是,她提筆寫下《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一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詩中,李冶用深情的筆觸描繪了自己與陸羽相遇、相識、相知的過程。她感謝陸羽在她生病時的關心與照顧,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陸羽的欣賞與喜愛。雖然陸羽對她很欣賞,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份情感而打破二人之間的界限。他知道,真正的君子之交,應當是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李冶也明白陸羽的想法,她並沒有強求什麽。她知道,真正的愛情並不是靠強求得來的,而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和心靈的契合。因此,她選擇了尊重陸羽的決定,與他保持著君子之交的距離。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冶與陸羽的友情愈發深厚。他們一起品茶、論詩、探討人生哲理,彼此的心靈得到了更多的滋養與升華。雖然他們沒有成為戀人,但在這份友情中,他們找到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釋皎然在得知李冶與陸羽的交往後,也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李冶是一個聰明而獨立的女子,她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是他最大的心願。同時,他也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慶幸,因為他明白,真正的愛情是需要緣分的,強求不得。
    李冶,身為女道姑,她並不恪守傳統的婦道,也未曾深究那些繁瑣的三從四德。然而,她獨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流氣質,成為了眾多文人名士眼中的焦點。她天生麗質,秀色可餐,神情脫俗,仿佛塵世間的仙子。她的書法精湛,每一筆每一劃都透露著獨特的韻味;她的文思敏捷,常常能寫出令人拍案叫絕的佳句。
    正因為這些獨特的特質,李冶在道姑中獨樹一幟,成為了眾人矚目的對象。然而,她並不滿足於此,她渴望更廣闊的天空,更自由的生活。於是,她高張豔幟,浪蕩情場,與眾多文人名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她的名字,成為了當時文壇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正值青春年華的李冶,心中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當她第一次見到剡中隱士朱放時,她知道自己已經被對方深深吸引。朱放,字長通,襄州南陽人,生活在唐代宗大曆年間。他才華橫溢,風度翩翩,是眾多文人名士中的佼佼者。他起初居住在漢水邊,後來因為逃避荒年而遷隱到剡溪、鏡湖之間。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冶在遊覽剡中時結識了朱放。他們二人一見如故,仿佛彼此的靈魂早已相識。在一個明媚的春日,剡中的山水仿佛都沐浴在柔和的陽光之下。李冶,這位生性風流的女道姑,正獨自在山間漫步,享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她身著道袍,長發飄逸,步履輕盈,仿佛與這山水融為一體。
    李冶的內心深處,始終渴望著與那些才子佳人相識相交。她相信,真正的情緣往往來自於不經意間的相遇。因此,她常常走出道觀,來到這山水之間,期待著與那個對的人不期而遇。
    這天,當她漫步至一片清澈的溪流旁時,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那琴聲如泉水般清澈,又如風般飄逸,令人陶醉。李冶心中一動,循聲望去,隻見一位青衫飄飄的士子正坐在岸邊撫琴。那士子神態自若,風度翩翩,顯然是一位不俗之人。
    李冶不禁心生好奇,走近前去,輕聲問道“這位公子,琴聲如此美妙,不知能否請教一二?”
    朱放抬起頭,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子站在自己麵前,心中也是一動。他放下琴,站起身來,拱手施禮道“姑娘謬讚了,不過是閑來無事,撫琴自娛罷了。不知姑娘如何稱呼?”
    “小女子李冶,乃是一介道姑。”李冶微笑著說道,“公子琴聲如此動聽,不知可否與公子結為知音?”
    朱放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隨即化為欣賞。他點了點頭,說道“能與姑娘結為知音,實乃幸事。不知姑娘對琴聲有何見解?”
    李冶微微沉吟,然後緩緩說道“琴聲如人心,需有真情才能打動人心。公子琴聲悠揚,想必心中亦有著許多故事。”
    朱放聽後,不禁大為讚歎“姑娘真乃知音也!琴聲確實能傳達人心,亦能喚起人心中的情感。能與姑娘共賞琴聲,實乃幸事。”
    兩人就這樣在溪邊聊了起來,從琴聲到詩詞,從山水到人生,仿佛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們相互欣賞,相互傾訴,仿佛早已相識多年。
    時間在這不經意間悄然流逝,太陽也逐漸西沉。李冶看了看天色,輕聲說道“公子,天色已晚,小女子該回去了。今日能與公子結為知音,實乃小女子之幸。”
    朱放聽後,心中湧起一股不舍之情。他拱手施禮道“姑娘請留步,不知可否請教姑娘芳名,以便日後相見?”
    李冶微微一笑,說道“小女子李冶,公子若有緣,自會再見。”說罷,她轉身離去,留下朱放獨自站在溪邊,望著她離去的背影陷入沉思。
    自那以後,李冶與朱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常常相約在剡中的山水之間,品茗清談,遊山玩水,享受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而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剡中一帶流傳千古的佳話。他們一起品茗清談,遊山玩水,享受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的感情逐漸升溫,彼此心中都有了對方的身影。
    然而,好景不長。大曆年間,朱放被朝廷召為江西節度參謀,他不得不離開剡中,前往遙遠的江西。臨別時,朱放心中充滿了不舍和無奈。他深知自己與李冶的感情已經無法割舍,但他又無法抗拒朝廷的命令。於是,在分別之際,他寫下一首《別李冶》詩贈給李冶“岸上新花隻一枝,花下離人去別離。莫折殘花傷手袖,無情不似長青樹。”
    詩中表達了他對李冶的深情厚意和不舍之情。他希望自己能夠像那常青樹一樣無情無欲,但卻無法割舍與李冶的情緣。而李冶在收到這首詩後,心中也是五味雜陳。她知道朱放對她的感情深厚而真摯,但她也明白二人之間的差距和無奈。她隻能默默地祝福朱放前程似錦一切順利同時也期待著二人再次相聚的那一天
    雖然朱放已經離去,但李冶的心中卻始終無法忘記他,她常常獨自一人來到他們曾經一起遊玩過的地方,回憶著那些美好的時光。她的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思念和期待。
    時間流逝,李冶依然保持著她的風流才情與眾多文人名士保持著聯係。但她始終無法忘記朱放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總會拿出朱放寫給她的那首詩,默默地讀著品味著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而遠在江西的朱放也同樣無法忘記李冶,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她在忙碌的公務之餘他也常常回想起與李冶共度的時光。那些美好的記憶成為了他工作之餘最大的慰藉。
    雖然他們身處兩地但他們的心卻始終緊緊相連,他們的感情在距離和時間的考驗下變得更加深厚和真摯。他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再次相聚在那時他們將繼續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