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入京
字數:3384 加入書籤
明末邊軍不退!
朱威原本沒有指望朱二能弄得出來,燧發槍的機械結構對於朱二這種沒接觸過沒有經驗的人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
“大伯,這是你做出來的?”
朱二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我哪有這本事,這是從平虜城陳百戶那裏弄來的。花了一百兩銀子呢。”
“陳百戶?誰呀?”
“這可是大人物,大工匠,是咱們大明火器第一人…”
“啥?第一人?”
“我還沒說完呢,是咱們大明火器第一人趙士禎趙大人的學徒。”
朱二的大喘氣讓朱威差點憋死。
但是聽到趙士禎這名字,朱威就覺得這東西應該沒錯了。
趙士禎可是在世界上都有名氣火器專家,發明的“迅雷銃”、“掣電銃”、“火箭溜”、“魯密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影響巨大,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給予高度評價。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
尤其是火箭溜,太牛逼了。
火箭溜是大明自產的遠射程武器,據某些資料介紹,火箭溜的主火力是一種燃燒式的中小型火藥,射程比弩、弓箭等遠得多,碰到之後會產生小型爆炸,爆炸規模大概像是火突然燒起來差不多。
可以說是古代的單兵火箭炮或者說榴彈發射器。
火箭溜的形狀要比火箭筒小得多,但都是圓柱形。由於後來這種火箭溜武器沒有受到明末政府和清初政府的推薦,所以火箭溜也漸漸被遺忘在中國曆史上。
明朝主要是因為末期貪汙腐敗,官員從上到下都是貪腐成性,哪裏能讓錢變成這種武器,而清政府是對自國產有指南針、火藥,並自創造紙術和印刷術,持有大炮感到自豪,加上對整個中國“大密封”,從而是火箭溜沒被裝備在弓弩兵軍隊上。
而掣電銃是中國第一個後裝火藥槍械,直接改變了火器的裝填方式。
而燧發槍趙士禎也是有所涉及的,比如他發明的迅雷銃。
迅雷銃是多管火繩槍,吸收了鳥銃和三眼銃的優勢,銃身上裝五個銃管,每發一槍後轉動72度發射另一管,五管均射畢後銃身前端可發射火球焚燒敵兵。銃管上配有圓牌作護盾用,射擊時支撐銃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後用來防衛。1602年他發明的改進型“迅雷銃”,最大可達18管 再次改進後可以連發2830多彈,甚至40多彈。
趙士禎老年時又對其做了改動,由火繩和燧石結合點火,可是由於迅雷銃太過於複雜,維護不易,所以也沒有出現在戰場上。
若是在洪武年間或者永樂年間,甚至在弘治年間,趙士禎這類的發明都會受到重視,可是這是在萬曆年間,這個時代皇上不上朝,滿朝文武互相爭鬥,貪腐盛行,真正幹實事的人,是沒有什麽出頭之日的。
……
“大伯,趙士禎趙老先生,可還健在?”
朱二搖搖頭“不在了,死了好幾年了,要不然趙老先生的學徒能來咱們這個地方?”
朱威歎了口氣,沒能與這等人物見上一麵,沒能聆聽他的教誨,著實可惜了些。
不過很快朱威就緩過來了,史書記載的大明燧發槍的問世,是在1635年(崇禎八年),由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所造,可惜當時正值明末,關內農民軍席卷南北關外皇太極虎視眈眈,而國庫又空虛,自生火銃便沒有上戰場的記錄了。
而今還有二十年的時間,大明內部雖然腐敗,可是大體上沒有爆發大的衝突,用這二十年時間,將燧發槍推廣開來,應當是有機會的。
想到這裏,朱威眼中好像有了光“大伯,試試?”
“好。”
朱二拿到燧發槍後,不敢動,更不用說拆卸了,燧發槍結構要比朱二會做的鳥銃複雜一些,但是整體外表看不出什麽來,朱威拿過來一看,有些失望。
這是燧發槍沒錯,不過,還是采用前裝火藥彈丸的方式,雖然可以保證在陰雨天氣的使用,與普通火繩槍相比,操作簡單了一點,但是還是與朱威所想的相差很多。
沒有裝火藥彈丸,朱威空放了一槍,扳機扣動,燧石撞擊火門的聲音清脆,應該是使用了彈簧裝置。
朱威細細摸索著這把槍“大伯,我明日就要出發去京城,沒有時間了,你抽空去平虜城,把這個…叫什麽?哦…陳百戶,把他給我弄過來,官麵上的問題,我來解決,他要什麽就給他什麽,多少錢都行…”
朱二也是知道這個陳百戶的本事,聽到朱威如此說,自然是很開心的,連連點頭…
“大伯,給我找些紙墨,我給你畫兩個東西,那個陳百戶過來後,你們就開始照著這個研發…”
朱威畫的是膛線槍還有米尼彈。
這兩個東西才是分割冷熱兵器時代的分割線。
而後又與朱二說了很多,比如米尼彈做出來後,彈殼怎麽彈出來的原理…
………
朱威連夜跑回烽燧。
“王叔,等這個陳百戶過來,他們有什麽消息,有什麽進展都要告訴我,別人找不到我,但是咱們錦衣衛應該是可以的吧。”
朱威已經將事情經過給王異說過了,王異看著好久都沒見過朱威這樣賤賤的樣子了,不禁有些莞爾“你呀,剛當上錦衣衛就要公器私用了?”
“哎呀…王叔啊,你怎麽能這樣想我呢?這東西研發出來了,可是大殺器啊,有了這東西,咱們大明不用十萬人,隻用數千人,就能滅了韃靼…”
這話朱威深信不疑,可是對於王異來說,朱威這話太過於誇張了些,不過王異是真正打過大仗的人,知道火器的重要性,所以最後也是點頭了。
………
“爹,娘,小三小四,我這就要出發了,你們在家可要好好吃飯,不要怕花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