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阻旨意

字數:4822   加入書籤

A+A-


    朱由校這一連串的命令下達,讓其餘人都是刮目相看,以往的朱由校,可沒有這般麵麵俱到。
    命令很簡單,可是其中的事兒可就多了。
    不論是暫停徹查田畝還是暫停改製衛所,都是為了穩定。
    與朱威這種泥腿子出身不同,皇家想要天下穩定,主要依靠的就是鄉紳士大夫,一個鄉紳可以控製一村一鎮,一個士大夫可以控製一城。
    這裏說的控製,不是說他們有硬實力,而是軟實力,這些人都是當地高門大戶,威望甚高,朝廷有些命令有時候還要靠這些人來傳達或者執行。
    你讓他們做大事,一般來說是做不了的,可是讓他們穩住人心,這群人倒是綽綽有餘。
    而朱威要做的事兒,是將所謂的士大夫拉下馬來,誰都看的明白,所以說現在天下鄉紳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在這時候朱由校停止一切有損他們利益的規劃,自然會讓這群人心中感激,那麽站在誰那邊,自然也就很清楚了。
    至於衛所改製,也是一樣的道理,那麽多的中低級軍官,還有那麽多的世襲官員,都靠著貪墨軍餉過日子呢,這些人不事生產,讓他們做老百姓,無異於是要了他們的命。
    現在一切停止,世襲的官員還是世襲的,貪墨軍餉的生意還能繼續做,失而複得的東西,才是最讓人寶貴的。
    還有那補發軍餉,朱由校也知道,這些銀子哪怕都能收上來,哪怕都能一分不剩的發下去,相比較欠下的軍餉而言,也是杯水車薪,可是有了總比沒有好,隻要發下去,哪怕一人隻發一錢銀子,也能夠穩定軍心了。
    而砍殺女真貴族,傳首皇太極,則是宣揚功績了,讓天下人知道他這位皇帝陛下的厲害。
    可憐的皇太極,心中還有些別的算計,還想利用朱威與朱由校的矛盾做些事情,最好的結果甚至可以不死,可是誰能想到,一國之主在這時候,竟然成了兩方爭鬥被犧牲的籌碼。
    朱由校讓朱承與徐厲良去分散山海關的兵馬,則是一石二鳥,內部這兩個反複無常的國公,在京城還怕他們再鬧出什麽亂子,放出去也好,讓他們與山海關的人互相防備,這般山海關的兵馬也能有效控製。
    加上各路兵馬布置,如此連招下來,朱威就算是要反,也能夠應對了。
    畢竟,朱威再厲害,也不過隻是區區幾萬人馬而已。
    漢地十三省,才是大明的基本盤,這些省份還在掌握之中,那天下就還是姓朱。
    說到底,朱由校還是要謝謝朱威的,因為朱威強勢要求紅薯普及種植,路邊荒地都能長得出來,天下再無吃不飽飯的問題。
    老百姓最是好養活了,隻要給口吃的,日子能過的下去,那就不會跟著反。
    至於那些流民沒有田地如何生活,那就不是現在該考慮的事情了。
    ……
    在京城就是這樣,小道消息傳的比聖旨快多了,各方勢力的探子在沒有下朝的時候,基本上都收到消息了,其中自然包括暗衛。
    陳子義是最早從遼東入關的人,他的任務是組織黔國公帶兵入京。
    得到消息之後,陳子義知道再給朱威傳消息肯定來不及了,這麽重要的消息,飛鴿傳書是不靠譜的,快馬一來回怎麽著也要半個月,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朱威讓陳子義執掌暗衛,除了陳子義比其他人更加沉穩聰慧之外,還有一點也是遠超其他人的,那就是果斷。
    在結果沒有出來之前,這貨隻要決定的事,可以一條路走到黑。
    比如他加入義軍,比如他滅殺女真俘虜,比如他在安南雲南攪動風雲,都是如此。
    很多時候做事,也沒有朱威的命令就是完全是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自己考慮的。
    在如今通信不發達的時代,這樣的人才是執掌暗衛最好的選擇,也正是因為如此,朱威才完全放權給他。
    所以此時的陳子義,沒有絲毫猶豫,就做出了一個大膽而瘋狂的決定。直到垂垂老矣躺在床上,給自家兒孫說起此事之時,還稱此事為他這輩子做的第二正確的的事,第一正確的事兒,自然就是跟了朱威了。
    ……
    明代驛站大致分為三類、四種。三類,也就是水馬驛、急遞鋪、遞運所;四種,則是因為水馬驛又可細分為水驛和馬驛。
    我們從名字上可以看出來,水馬驛分為兩種,水驛、馬驛。這既是對驛站的細化,也是對驛站的簡化。為什麽這麽說呢?細化,是指按交通工具的不同,把驛站分為水驛和馬驛這麽兩種形式,水驛基本是沿長江、運河、富春江以及其他重要河流分布,基本以江南為主,而馬驛則是遍布全國,二者互相補充,構成了驛站的主體。
    再說說簡化。這裏說的簡化,是相對於元朝來說的。元朝對於驛站分成了很多種,不僅僅是水驛、馬驛兩種。元代的驛站叫站赤,所以水驛、馬驛也叫水站、馬站,除了此二者之外,還有轎站、車站、驢站、狗站,等等等等。
    關於這個,在當時的文學作品裏也有體現。比如元代楊景賢《西遊記》裏有這麽一段故事,說唐僧在出發走了一段時間之後跟驛夫聊天:
    唐僧:善哉!善哉!離了長安,行經半載。於路有站,如今無了馬站,隻有牛站,近日這牛站也少。到化外邊境,向前去不知甚麽站?
    驛夫雲:師父,再行一月,前麵是驢站。驢站再行一月,西番仛鈸地麵,是狗站。狗站再行一月,是炮站。
    唐僧:如何喚做炮站?
    驛夫:六根木柱,做一個架子,一根長木做炮梢,梢上一個大皮兜,長木根上,墜鐵錘一萬斤。使臣到,一交捽番,把繩子綁了,入兜炮,一榔椎打動關捩子,一炮送十裏遠。
    這意思就是用投石器將人當上發射到下一個地點。
    當然,炮站是作者是戲謔,但是前幾種確有其事。
    總而言之,朱元璋把元代繁瑣的驛站分類進行簡化和歸類,將馬站、船站合為水馬驛,牛、騾、驢、駝這些大牲口和運夫單獨析出,設為遞運所,再加上從元朝繼承而來的急遞鋪,此三者組成了明朝驛站的三大部分。
    設驛處往往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兩地之間正好是一天的路程,也就是說,你今天一早從這個驛站出發,走一天,到下午的時候肯定能趕到下一個驛站。這之間的距離,馬驛是六十到八十裏,水驛是一百到一百二十裏。古代騎兵部隊每天行進速度是七十裏,在沒改變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這個速度一直在抗戰的時候仍是如此,驛站同樣遵循這個原則。
    至於電視劇中的那種馬歇人不歇的事情,基本不可能,尤其是如聖旨或者緊急軍情之類的東西,要求絕對保密,誰領的差事,除非死了,否則就是這個人,絕對不可能換人,所以怎麽可能人不歇?不歇的話跑幾天就死球了。
    還有一點與電視劇中不同,那就是古代的驛站是不允許個人使用的。驛站的作用就是接待往來朝廷官員,而這些官員,需要拿一個驛符,這個是國家發的東西。
    在出發之前,傳旨的人需要去兵部車駕司領取一個驛符,上麵會寫上姓名和去處,所為何事有還有哪個衙門的,所有東西都要寫清楚了,而執行任務其間換乘馬匹以及吃住費用,完全各處驛站承包。
    明代萬曆年間的大學士於慎行有一句詩: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裏路到長安。算得上是古代版的冷鏈物流。而這種傳遞,往往也是通過驛站傳遞。
    如果沒有這個驛符呢?那很抱歉,這是絕對不能使用驛站的。
    當然,明朝中後期驛符成了一種禮物了,居家旅行走親訪友必備,比如徐霞客就沒少用這個,徐霞客並沒有官職,本不應該也不能用這個,可是貪腐成風的官場,哪裏管得了這些?給錢就能搞定,反正錢收在自己口袋,浪費的卻是國家的錢,自己又不吃虧。
    於是,地方驛站的經費一年比一年高,財政壓力一年比一年大,最後崇禎說幹脆把驛站取消一部分吧,然後有個陝西米脂縣銀川馬驛的驛卒就失業了,沒幾天就造反了,他叫李自成。
    咳咳……說遠了。
    陳子義的想法很簡單,朝廷現在已經要準備動手了,而朱威全然不知,這可對朱威不利,那怎樣才能讓事態朝著對朱威有利的方向發展呢?
    隻有一條,阻止聖旨送到原本要送的人手中。
    殺傳聖旨的人,不靠譜的,並且殺了人還是有官身的人,不好遮掩,並且動靜太大,那該怎麽辦呢?
    自然就是發揮暗衛的長處了。
    暗衛,存在兩百多年的組織,哪行哪業哪省哪縣都有暗衛的存在。
    那就讓所有人都動起來,製造各種麻煩,延長聖旨到達的時間,這樣也能給朱威更多的反應時間。
    此時,一個龐大複雜又有些讓人不可置信的計劃,在陳子義腦中逐漸清晰。
    而這個計劃,讓朱由校對他的皇祖父感同身受,也讓朱由校想要除掉暗衛而後快,不過這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