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嶽家子孫
字數:3976 加入書籤
“大人,昨夜一切順利,以河南陳家與江西胡家為首的五萬人,昨夜衝了軍備庫和糧草庫,並且連夜出發回了榆林,現在城外隻剩下不到三萬人,這三萬人看起來並未有要走的意思。”
袁浩是整晚沒睡,生怕那些流民有了武器棉衣後心生惡膽,帶著手下人槍炮保險全部打開守了一夜,結果還算好,那群人並未做什麽出格的事兒。
朱威隻是輕嗯了一聲:“城外的人不用管了,每日照常一餐粥飯,給宋應星傳消息,隻要開春之後,就可以將城外活著的人接入寧夏,以充蒙明之民力。”
“是…不過大人,蒙明那邊…好像也沒多少地了吧?他們這幾萬人過去,再和韃靼人有衝突,可就不好辦了。”
袁浩這些年一直在寧夏,對於寧夏各地的情況不說了如指掌,也是能知道個七八分的,蒙明省原本就不大,方圓三百裏而已,這裏本就是韃靼與寧夏的緩衝之地而已,當初設定的隻是百裏,後經過一係列的交換,這才有方圓三百裏的規模,按照麵積來算,與今日的徐州市大小相當。
這般大小就注定了蒙明省的人口不會很多,現在滿打滿算隻有民三十五萬,軍八千而已。
現在蒙明省大部分還沒有開墾出來,因為這裏的土地開墾條件比其他的地方更難一些,雖說寧夏平原在曆史上是富饒之地,可是百年的撂荒讓這裏都成了草場,退了草場再開墾成耕地,可不是很簡單的除草就行了,這裏百年的草場已經有些許沙化,開墾要連著固土一塊進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就有固土方法。
可是這固土開墾並非一日之功,現在蒙明的三十多萬人,每年種的糧食隻能基本自足,若是再加上這近三萬人,可又是一筆大的開支。
朱威擺擺手:“無妨,給他們的待遇與蒙明省的百姓待遇一樣,想要地,那就自己開墾,能種多少他們就開墾多少,不過我們最多隻管一年口糧,能不能活得下去,就看他們自己的了。”
“是!”
“傳令全軍準備,隻要陝西的消息傳回來,就立馬開拔!”
“是!”
袁浩領命之後,並沒有離去,朱威皺著眉頭問道:“怎麽?還有事情?”
袁浩有些尷尬:“果然一切都瞞不過大人的眼睛,小的確實有些東西不太明白。”
朱威翻了個白眼:“什麽事直說就好,老子腦子要想的東西夠多了,沒工夫和你繞圈子。”
“哎…那小的就直說了,大人覺得那五萬流民,能攻下榆林嗎?”
朱威輕哼一聲:“攻下攻不下,有什麽區別嗎?”
“啊?沒區別嗎?若是攻下了,大人不是才有平叛的理由嗎?若是攻不下,不就是師出無名了?”
朱威起身歎了一口氣,看著這袁浩有種怒其不爭的感覺:“你呀…你這腦子真的是…算了,挺好的,愛想是好事,之後繼續保持吧。”
說罷朱威轉身就走,可是袁浩還是不懂啊,在後麵抓耳撓腮的,一直想到晚上,還沒想出來,最後還是朱威看不下去了,告訴他說:“攻不攻城不重要,攻的下攻不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這數萬人有叛亂的本錢了,有裝備有糧食,還在如今這般的節點,那他們哪怕不生亂,陝西那些人也不會任由其發展,要知道…榆林還有四十萬流民呢,這可是個火藥桶,沒人敢對此掉以輕心的,所以…不管他們成不成,我都有理由出兵,明白了嗎?”
袁浩其實還是不太明白的,他不太懂這裏麵的彎彎繞繞,可是他也知道,朱威煩了,他再問下去就不太禮貌了。
……
陝西布政司衙門。
現如今陝西六品之上的文武官員都在這裏了。
與別處不同,從座位次序來看,有一個武將顯得很突兀。
一般情況下,一省內的官員位次從高到低,從尊到卑,從文到武依次是左右布政使從二品),按察使正三品),布政司參政從三品),布政司參議從四品),之後才是都指揮使。
三權分立,可不是美國創建的,而是咱們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設計了“三司”製度,把地方權力一分為三:行政、軍事和司法分別由布政使、都指揮使和按察使掌管。
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政、賦稅、糧食調度等事宜,算是地方的“省長”。但布政使並沒有獨斷專行的權力,因為朱元璋覺得權力太集中容易滋生貪腐,於是布政使雖然負責行政和財政,但軍事和司法並不歸他管。
按察使是負責地方司法事務的官員,類似於今天的“省法院院長”。按察使的職責就是維持地方的法律秩序,處理各種案件、審理糾紛。
都指揮使負責地方的衛所軍隊,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司令”。
而在他們之上,還有巡撫一職。
巡撫一開始並不是常設職位,通常是中央派出來解決突發問題的“救火隊員”。比如某地匪患嚴重、官員不作為,中央就派巡撫過去解決。巡撫的權力很大,因為他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三司的長官見了他也得讓三分。
原本是類似於欽差一般的臨時職位,可是隨著明朝文官集團的做大,布政使和按察使開始對都指揮使有些不屑。都指揮使搞剿匪,布政使不肯給糧草,按察使又要指手畫腳,三方不合作,最後倒黴的就是百姓。
這種情況下,大明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種“救急”的辦法,派遣中央的特派員到地方來協調事務,這個特派員就是巡撫。
舉個例子,明初,太子朱標曾以巡撫身份巡視陝西,考察西安作為新都的可行性。後來,水災、匪患等問題層出不窮,朝廷派出巡撫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到了永樂年間,巡撫不再隻是臨時的特派員,逐漸變成了地方上的常設官職。這時候的巡撫,不再隻是“臨時工”,而是直接取代三司,成為地方軍政大權的掌控者。
所以按理來說,位次最高的是巡撫,下一等的是左右布政使,至於都指揮使,至少要排在七八名開外了。
可是在陝西布政司衙門中,坐在巡撫下位的第二人,竟然就是都指揮使。
原因很簡單,除了這指揮使是朱由校欽點的之外,還因為這指揮使特別的身份。
他不止是原山海關總兵吳官的義子,更是南宋嶽武穆的後人。
嶽飛在明朝是什麽地位?
嶽飛形象被神化、地位達到頂峰的時期就是明朝,其民族英雄符號被官方和民間共同強化。
首先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以“驅逐韃虜”為口號建立明朝,將嶽飛視為反抗外族的象征。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嶽飛配享太廟,並親題匾額表彰其功績。
朝廷在嶽飛忌日派遣使者祭奠,並沿用南宋追封的“鄂王”爵位,尊稱其為“宋少保鄂國武穆王”。明末更將其神格化為“三界靖魔大帝”,與關羽並列。
嶽飛不僅是武將,其詩詞如《滿江紅》)和結交文人的特質,深受明代士大夫推崇。明宣宗也曾作詩讚頌嶽飛。
民間更是將嶽飛奉為神明,嶽廟數量激增,形同關帝廟。官方也認可這一現象,甚至加封神號,使其成為“忠勇廉潔”的道德楷模。
也就是說,在明朝,嶽飛的地位直追關羽。
而現在的陝西都指揮使嶽陽,就是嶽飛的第十八世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