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章 能搞的出來

字數:3944   加入書籤

A+A-


    在朱威穿越之前,大明對外對內都是說帶甲之兵百萬。
    而事實上,這個人數還要再少一些,從一些文獻上看,這個數量應該在九十萬左右。
    明初永樂年間軍隊曾達280萬含衛所虛額),但萬曆時期實際可調動的野戰兵力僅約10萬如萬曆朝鮮戰爭初期出兵規模)。
    永樂朝出兵規模最大的一次,就是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出兵漠北之時,史料記載戰兵五十萬,分四路出擊。
    到了萬曆年,隻不過二百年,可是軍力戰力,早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這也是為什麽當初一個小小的錦州之圍,女真不過三萬人馬,就讓朝廷捉襟見肘,最後讓朱威帶著七百人入遼。
    說到底,還是無兵可用,當時的大明,隻有山海關的鐵騎能夠出動了,白杆軍,備倭軍和那沐府軍,都要維持大明的基本盤,寧夏宣府大同等軍鎮,都受到韃靼的威脅,無法援助,京城三大營是京城最後的防線,也不能隨意動用。
    而久負盛名的遼東鐵騎,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損失很大,戰鬥力已經不在第一批次了,後雖有補充,但是也不複之前盛名了。
    想必誰能想不到,剛剛發動過萬曆朝鮮戰爭的大明,三十年後竟然連三五萬兵馬都沒有?
    朱威一路爬上來,領兵最多不過五萬,當初在遼東督軍,總兵力也不過十二萬,可是能動用的隻有五萬。
    而後新紀年間,衛所改製,兵力又是驟降,新軍建立數年,到了共和元年,整個大明能夠隨意調動的野戰部隊也不超過五萬。
    當然了,經過五年的軍隊建設,如今大明可用之兵雖然不過百萬,比萬曆年間大體多一些,雖說多的不多,但是因為內部平穩,加上將許多地方冗餘的衛所合並,用五十萬左右的部隊,就能夠控製全國,剩餘的,自然都是機動力量了。
    這些軍力主要布置在遼東,宣府,朝鮮,蒙明,大漠,陝西,山西,寧夏,哈密等地。
    其中又以陝西,山西,寧夏,蒙明為重,這裏是朱威的基本盤,也是聯係大漠與中原地區的絕佳戰略位置。
    所以朱威讓秦成去這幾個地方調兵,這裏的兵大都是朱威的老底子做中下級軍官,戰鬥力是沒得說的。
    朱威派秦成過來調兵,也是有先見之明的,秦成對這裏太熟悉了,有那些部隊能動,有哪些部隊不能動,他是一清二楚。
    並且因為秦成的威望,讓那些沒有被選中的部隊也不敢說什麽,極大的節省了打嘴仗的時間。
    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後勤保障了。
    打仗打的是錢,打的也是後勤,要讓前線的戰士吃飽飯,要讓損耗的彈藥能夠得到及時補充,這就是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三萬五千人,再加十萬人,看似是人數加了三倍,但是對於後勤而言,可不止這麽多,至少也是五倍以上的壓力了。
    尤其是戰場遠在千裏之外,一路上的損耗都是天文數字了。
    現在在哈爾斯汗國,傳統後勤保障已經快到極限了。
    若是在大明內部,火車一動多少物資都會運到,可是這是國外,打到奧斯曼可有四千多公裏的路要走,相當於從北京到福建了,這路程快馬都要一月有餘,就別說其他的了。
    不過對於此事,秦成並不在意,朱威說了,讓他找朝廷,六部都說了一個遍,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秦成也能看的出來,這事兒最後應該還是落在朱缶頭上,說不定早都有了布局。
    ……
    京城。
    一片平和的景象,朱威要出兵奧斯曼的消息已經傳來了,與朱威預想到的有很多阻力掣肘不同,朝野上下對此並沒有什麽反對的聲音。
    龐大帝國精密的政務運行機器開始瘋狂工作。
    三省六部往外下的命令文書比以往多了許多。
    夜裏京城中的主要官員都去了乾清宮,雖說朱慈烺還小,並未掌權,但是國戰必須要讓他知道。
    進宮不過半個時辰,事情就敲定了。
    由朱缶負責所有後勤保障工作,臨時加門下省章京,以便統領六部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朱缶真正接手之後下的第一個命令,就是收攏所有的蒸汽機車,不論是官家的還是民間的,安排最早的火車運送寧夏。
    而後才是糧食彈藥的準備。
    朱缶的想法很簡單,傳統的後勤運輸不成,那就用新東西。
    蒸汽機車這東西出來十年了,可是真正開始流水製造開放民間買賣不過三年。
    這三年的時間,可不像坦克一樣製造的那麽慢,得益於水泥路的建設與蒸汽機車的絕對動力和速度,讓訂單排到了兩年之後。
    開放民間買賣的好處很快體現出來,那就是有無數的資金和工匠投入產業鏈的發展,讓蒸汽機車的數量激增。
    現如今光是京城一地,就有蒸汽機車八百餘輛,別的省份多則五六百,少則二三百。
    若是全都歸攏起來,也有九千多輛了。
    九千多輛的蒸汽機車,連起來要有七八公裏了。
    就算按照每輛裝載五千斤來算,一次性也能拉個四千八百萬斤左右,也就是兩萬四千噸。
    可別覺得這五千斤多啊,1804年,脫威迪克設計的蒸汽汽車曾拉著10噸重的貨物在鐵路上行駛了15.7公裏。
    至於兩萬四千噸這個數字聽著挺多的,放在個人身上確實多,可是放在部隊以至於放在整個大明,這數量少的可憐。
    萬曆年間,糧食總產量約合7500萬噸。
    後紅薯推廣,這個數字翻了三倍,再因為玻璃大棚的推廣,又翻了一番,現在的糧食產量,一年可達三億噸以上。
    這還隻是主食,還有蔬菜水果肉食等等的產量,都沒算呢。
    這兩萬多噸糧食,對於大明而言,就是九牛一毛。
    …
    按照路途計算,蒸汽機車每日滿載可以跑五百裏路,從哈密衛到哈爾斯汗國,也就是七天左右,若是從寧夏到哈爾斯汗國,則是需要二十天左右。
    十三萬五千人,一人一天吃撐死也隻不過兩三斤,按照最大的飯量來算,一天的消耗就要在十八噸左右。
    也就是說,若全是用蒸汽機車運送糧食,一趟就夠十萬大軍吃一年的了。
    當然了,事實不會如此,這隻是絕對的數值罷了。
    按照朱缶的預想,運送糧食,彈藥,燃料,煤炭等等的比例在4比3比1比2,而後保證一路上的消耗…
    “呼…”
    朱缶鬆了一口氣,看著窗外已經有了亮光,伸了伸懶腰,一夜之間他算出來最少需要三千輛蒸汽機車,這個數量不少,但是也不多…
    能搞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