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婚事結束,保城又起波瀾
字數:6680 加入書籤
四合院開局就帶妹妹跑路!
期間方家父母得知這個消息後也特意又邀請何雨柱帶著何大清去外麵的飯店一起見了個麵,吃了頓飯。
與此同時,蔡全無為了何雨水的婚事也是沒少上門幫忙。
當他與何大清碰麵後倆人當然是紛紛驚奇不已還坐下好好聊了一番想看看祖上是不是有關係。
可惜一番了解後何大清和蔡全無都不確定他們到底有沒有親戚關係。
說起來,何大清的父親,也就是何雨柱的爺爺可不是孤家寡人,其實有兄弟姐妹的,是家裏的老三。
本來也是普通百姓,就住在京城附近的一個村子裏。
後來呢是因為家裏遭了災,一家人快活不下去,年齡還小的何雨柱爺爺就被賣身到譚府去給全家換了救命錢。
而進了譚府的何雨柱爺爺因為做事機靈,得到賞識,學了譚家菜,這才有了何大清和何雨柱的現在。
另外,何雨柱爺爺還活著的時候,何家其實還和城外的何家人是有聯係的,可隨著何雨柱爺爺死後,何大清就跟親戚之間的聯係少了。
後來,因為常年戰亂,尤其是是鬼子入侵時,何家本家所在的村子不知為何直接就被屠村了。
據後來何大清打聽到的消息,整個村裏除了少部分幸運的人外,大部分人都沒有幸免。
而現在何大清看著跟他很相似的蔡全無,覺得其父母中有人很可能就是曾經幸運逃脫的何家
人。
可蔡全無卻表示,他母親並不姓何,這就讓倆人搞不清楚其中的緣由了。
不過,鑒於蔡全無跟自己相似的容貌,再加上他跟自己兒女的關係也很好,親如兄妹,何大清心中也將蔡全無視為了自己的子侄……
等該見的人都見完後離何雨水的婚期也就沒幾天了。
不過由於何雨水的婚事該準備的都已弄的差不多了何雨柱等人也就清閑了下來。
因此一家人倒是有時間滿京城的逛了逛,讓何雨水度過了婚前最後一段快樂的時光!
時間飛逝、何雨水嫁人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這一天一大早醒來何家所有人都行動起來忙的不可開交。
而等到方建國領著迎親的隊伍來到何家時何雨柱一家人已經都準備好每個人都穿著嶄新的衣服,喜氣洋洋的歡迎方建國的到來。
由於這時候的婚禮沒有後世那麽多的講究,所以何雨柱等人並沒有進行堵門要錢等行為。
何大清和何雨柱倆人隻是語重心長的和方建國“零二七”說了一會兒話,叮囑他婚後好好對待何雨水隨後就讓他順利把穿著大紅嫁衣的何雨水給接走了。
而何雨柱一家等方建國走後也收拾了下就開始往方家的方向趕去。
說起來因為方家和何家能請的人都太多了方家和何家為了婚宴的事可是沒少商量。
最終,兩家人考慮到現如今的局勢、再加上方家住的地方不一般,不適合來太多的人。
所以倆家早已商量好,今天何雨水和方建國婚禮的時間,隻打算在方家擺五桌酒席,然後方家和何家各自邀請十幾二十個關係最好的人來參加。
至於剩下的親朋好友,倆家準備等婚事結束後,再找個合適的時間各自宴請各家的。
就像何雨柱,已經決定等妹妹嫁人後的第一個周末,借軋鋼廠的食堂宴請他這些年結交的親朋好友。
方家那邊呢,則是準備找個國營飯店舉辦宴席。
而今天能被何雨柱邀請到方家的人除了蔡全無外,其他都是李懷德這樣不好不請的人。
至於何雨柱的那些徒弟,雖說也被何雨柱邀請了,但他們可都沒有上桌的資格,他們負責的是今天婚宴的所有飯菜。
方家,在何大清與方父方母的真誠祝福下,在所有人的見證下,何雨水和方建國胸前戴著大紅花一臉幸福的完成了所有的儀式。
之後,隨著宴席正式開席,大家紛紛開始觥觥交錯,高談闊論。
一時間方家變得熱鬧不已,到處都是大家的歡聲笑語。
這場婚宴一直持續了好幾個小時眾人最終才——離開。
而參加了這次婚禮的李懷德,在走的時候可是又把何雨柱拉到一邊好好稱讚了一番,說他妹妹這次可是找了個好親家,話語中流露出別樣的意味。
對此,何雨柱隻能裝作什麽也沒聽出來,隻是謙虛的表示這不值一提,又跟李懷德好好客套了一番才將其打發走。
隨著婚禮結束何大清又留在何家好好的陪了何瑾瑜和何瑾菅這幾個親孫子、親孫女三天時間。
等到何雨水和方建國回門後何大清終於不打算再留在京城直接向何雨柱提出了離開。
見此,何雨柱也沒有說什麽而是信守承諾給何大清打包好行李,又買了些吃的喝的,這才將其親自送到火車站買好車票看著何大清上了火車一個人輕鬆自在的回了家。
回到家裏,何雨柱看著老婆孩子突然就感覺隨著妹妹出嫁需要他操心的事就少了,接下來的日子裏他也有更多的時間跟老婆孩子過自己的幸福生活了,而不需要再去操心妹妹何雨水和何大清的事。
可讓何雨柱沒想到的事就在他想著安穩的度過這風波不斷的十年時卻隻是僅僅過去了一年他就收到了一封何大清從保城發來的電報,上麵的內容再次打破了他清靜的生活,
原來,自從何大清回到保城後,已經有所打算的白寡婦就偷偷告訴他要給給他生個孩子,拉著何大清就開始努力起來。
而對於白寡婦的舉動,何大清雖然感到詫異,但也沒有多想,反而很是高興,覺得自己再多一個尤其是和白寡婦生的孩子也不錯也就極極配合起白寡婦來。
不得不說,何大清真的是老當益壯,僅僅是三個月,白寡婦就有了反應。
隨即白寡婦就滿懷期待的讓何大清帶著她去醫院檢查了一下發現如她所願的懷上了孩子
這讓倆人高興壞了………
不過,就在白寡婦盤算著等生下這個孩子怎麽跟何雨柱兄妹要好處時她得到消息的兩個兒子可是因此變得無比憤怒和不安起來。
白家倆兄弟實在想不通為何他們的母親都這麽大年紀了,卻突然又要給何大清生孩子?
但他們都敏銳的察覺到,一旦這個孩子出生,那對他們倆人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危險,很可能他們的母親都不會如以前那樣什麽事都為他們著想了。
所以白家倆兄弟就對白寡婦這個母親表達了他們的激烈抗議希望母親能打掉這個孩子還直接威脅說要是白寡婦敢生下這個孩子他們倆人就不認她這個母親。
麵對上前勸阻倆人的何大清倆人更是將怒火發泄在了何大清的身上要不是何大清提起了何雨柱,倆人顧慮之下沒敢多打何大清都有可能直接住院了。
而倆人這樣不講理的言行和態度,讓白寡婦感到傷心和心寒。她沒想到她這麽做說到底也是為了兩個兒子,可他們卻一點也不理解和體諒她這個母親。
而且都已經懷上了這個孩子怎麽可能說打掉就能打掉的。
那樣一來不僅沒了與何雨柱兄妹搞好關係的可能、甚至都有可能讓何大清都對她們母子產生不好的情緒若是一氣之下拋下她們回了京34城、那她們日後的日子可咋麽過?
所以,白寡婦也是堅決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這個孩子她一定會生的。
如此一來白家就開始變得每天都不安寧起來時不時就爭吵起來。
就這樣一直鬧了三個來月白家倆兄弟見母親的肚子都大了也看她的態度依舊堅定知道已經無法阻止這個孩子的到來。
無奈之下倆人隻能在私底下合謀了一番決定借此事跟白寡婦與何大清倆人分家,打算在母親肚子裏這個孩子出生前先把家裏的所有家產都給分了給倆人弄到最大的好處。
這樣也就不用擔心等這個孩子出生以後母親和何大清將家裏的大部分家產就給他
而麵對兩個兒子要分家的要求白寡婦一開始是不願意的但在倆人的不斷糾纏下失望極了的她最終在何大清的勸說下還是答應了倆兒子。
可是,白寡婦沒想到,這個家不是那麽好分的,因為白家倆兄弟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何大清和她必須要在分家前給倆人都找個媳婦。
這媳婦可不是那麽好娶的、以白寡婦這些年積攢下來的積蓄真要一下子將兩個兒子的婚事給解決了,那估計就省不了多少錢了,可她懷孕期間可是也需要錢買些營養品啊。
但沒辦法最終白寡婦還是讓何大清幫忙找了個媒婆花大價錢讓媒婆以最快的速度給兩個兒子分別找了個媳婦。
而等倆人結婚後就如白寡婦所想的那樣、白家多年的積蓄基本上都花出去了。
就這,白家倆兄弟還要分家時再拿一部分。
更讓白寡婦和何大清沒想到的是,在兩個新媳婦的要求下,白家倆兄弟竟然不19再遵守一開始和白寡婦與何大清說好的條件、將正房就給倆人住、而是想讓倆人直接搬出去住。
因為他們在他們剛娶的老婆的勸說下,覺得母親白寡婦這個年紀大著肚子再跟他們繼續住一起,會讓他們日後都沒臉出門的。
畢竟,倆人都不想有個能給他們當兒子的弟弟或妹妹。
麵對這種情況,白寡婦再次選擇了妥協,將房子分給了兩個兒子,她則是讓何大清去外麵租了個小房子,倆人搬過去住了。
而終於折騰完這些事時,白寡婦的肚子已經有七個月了。
而這一胎呢,本來就因為年齡大懷的不安穩,結果又因為家裏的事折騰了半年多時間,如此操心之下,白寡婦的身體可想而知。
一搬到新家,白寡婦就直接病倒了,把何大清急的都差點上火,班都沒心思上了,又跟不少人借了不少錢才將白寡婦給送到了醫院檢查。
結果醫生告訴何大清說白寡婦的情況很危險必須要住院養著等生了孩子後看情況才能出院,還要求何大清最好能每天都給白寡婦吃點營養品,慢慢提高白寡婦的身體素質。
可是手裏本就沒多少錢的何大清又哪能天天供應細糧和營養品給白寡婦吃,他跟能借的人都借遍了得到的錢票才勉強夠白寡婦一個月的吃用。
何大清還因此去找過白寡婦的兩個兒子希望倆人能出點錢幫幫他們的母親,可惜正所謂娶了媳婦忘了娘,在他們老婆的反對下,本來還想出點錢的白家倆兄弟隻能狠心的拒絕了幫他們的母親。
這件事被白寡婦知道後,更傷心了。
她沒想到,這倉促之間給兩個兒子娶的媳婦,竟然都是這麽不孝順的,而且還能把兩個本來還能聽她話的兒子拿捏的死死的。
這讓她不由得有點後悔、不知道走到這一步、自己到底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不過,白寡婦很快就意識到,不管她後不後悔、兩個兒子的情況是沒辦法改變了估計這樣
下去她肯定是享受不到兒子和兒媳婦的孝順了。
所以白寡婦就想到了何雨柱兄妹覺得自己的後半輩子要想幸福、大概率是要靠倆人了。
因此白寡婦對肚子裏即將出生的孩子就更重視了為了不出意外,隻能是讓何大清去找何雨柱尋求幫助了。
而何大清也是實在想不到辦法了也認同了白寡婦的提議,當即就發了封電報給何雨柱。
上麵大致寫了下他們目前分家已搬出來另過身上已經沒錢以及白寡婦懷孕八月身體狀況不好已經住院急需用錢救治等情況希望能得到何雨柱的幫助。
說真的看到這封電報後,何雨柱一下子就傻眼了曆練多年的心境都忍不住差點破防。
實在是,白寡婦懷孕的事讓他難以接受。
要不是何雨柱從電報上看出何大清不像在跟他開玩笑,他真的想對此事置之不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