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曆史上那些太監們(完)

字數:4220   加入書籤

A+A-




    雙係統通萬界古人炸裂!
    天幕播放完一段曆史視頻和後世網友各種調侃,讚揚,諷刺的彈幕。
    萬界之中帝王們表情各異,文臣武將,書生,百姓們的心思也不太一樣。
    文武平衡的朝代相對的表現好些,可宋朝就有些尷尬,重文輕武之風盛行。
    如今看天幕講太監之事一開始是不屑,甚至譏諷。可下一秒這耳刮子扇得那個響,文臣不及宦官有骨氣。
    這後世子孫講的是明朝文臣,搞黨爭,內鬥,卻不及太監有骨氣,宋朝文官何嚐不是呢?有些方麵還不如明代文臣呢。
    明朝太祖朱元璋更氣得大叫:“看來咱殺人還是殺少了,這臉都丟光了。”
    明成祖朱棣:“這是步宋之後塵,文武失衡也就罷了,能打的將領不是被殺就是投敵,文官集團更爛,氣死朕了。”
    明朝其餘皇帝表現各異,要麽一點無所謂,要麽與文官開始公開對上,對上文官集團就一條:你們不讓朕這個皇帝舒坦,你們也別想好過。
    天幕則繼續說曆史上的宦官,大唐王朝的皇帝也沒料吃瓜吃到自己頭上。
    唐太宗還正自由得意,認為唐朝太監沒那大的本事和膽子上下左右橫跳,隻是打臉來的夠快。
    “眾卿,爾等隨朕打天下,末發生太監幹政之事,此乃幸事也。”
    “聖上威武,乃天可汗也。”
    “陛下威甲四海,天下無敵!”眾文武齊聲說道。
    正聊著天幕之事的大唐太宗位麵,高宗位麵,武女帝位麵等皇帝被天幕的一句話驚得是目瞪口呆,吃瓜吃到自己頭上了。
    天幕:“聊一下位,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時的一位有名的太監高力士。”
    而彈幕彈出的字幕則是後世子孫的言論與大唐太監的介紹。
    “講了漢,明兩朝的太監,講一講盛世大唐的一位有名的大太監,高力士。”
    “高力士,唐朝李隆基的人,這人的確可以,即忠心又有能力,李隆基晚年還聽不進人家勸,可悲啊。”
    “有什麽可悲的,李隆基晚年自己昏饋,聽不進規勸也不能怪別人。”
    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各自位麵,幾乎是講了相似的話:“這高力士何許人?他幹了啥?一個奴婢而已。”
    可當天幕開始介紹時,他們感覺哪兒有點不同了。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祖籍潘州,馮盎的曾孫。
    因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被閹割與同類金剛二人於聖曆元年被嶺南討擊使李千裏進奉入宮。”
    “臥槽,要不是主播今天講解高力士,我還以為他是因窮而鬮割入宮的呢。”
    “還真沒想到,高力士有如此背景,難怪高力士能領兵打仗,有基礎啊。”
    “別說,高力士可是被我們後世稱之為史上最賢良的宦官。”
    聖曆元年,高力士入宮成為武則天宦官,與武三思相交又傾心附結臨淄王李隆基。
    開元初年,高力士跟隨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官至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授三品將軍,權勢益大。
    累加至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開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廢,李林甫等謀立武惠妃子壽王李瑁,高力士勸玄宗推長而立,遂立忠王李璵為太子。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叛,高力士跟隨唐玄宗入蜀,後還京師被宦官李輔國誣陷流放巫州。
    安史之亂時,高力士力勸,不可殺封常青,高仙芝。言:此舉乃自毀長城,萬不可行。
    然而李隆基的昏饋,讓高力士無所適從,封常青,高仙芝被冤殺,又令哥舒翰領兵,哥舒翰死守潼關,賊不得寸進。
    李隆基聽信楊國忠之言,令歌舒翰出城。
    哥舒翰掩麵而泣:“二十萬大唐兒郎此去無歸也。”
    最後哥舒翰兵敗而俘,叛軍攻破潼關直逼長安。便有了天子九逃中的第一逃,棄長安百姓,讓百姓遭殃。
    李隆基帶上楊貴妃,楊國忠及姐姐等人逃至蜀地,途經馬嵬坡驛戰,發生兵變,高力士護駕,震懾兵變士兵。
    最後力勸李隆基,答應嘩變士兵的要求處死楊貴妃,以安軍心。
    後還京師,為宦官李輔國誣陷流放巫州,後遇赦歸還,途中聽聞玄宗死,嘔血而亡。”
    天幕停了片刻,緩解一下,也讓萬界古人有個緩衝思考的時間。
    其它王朝或在唐之前,或在唐之後,表現略有不同,可大唐則不一樣了。
    雖然有過一次跨位麵作戰,那也隻是一個李隆基位麵的改變。
    武周時期的太平公主可不樂意了,知道發生這樣的事後在林楓的默許下剪除韋妃,未來的韋皇後。
    對這個時期的李隆基,因年齡小,先逐出王府,派往安南。
    這也是林楓的主意,與其讓土著當安南國主,不如讓李隆基當,這樣更好些。
    萬界諸朝有無數個位麵,改變幾個平行世界的發展方向,也隻是一次嚐試而已,並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而高力士卻進一步得到武則天重用,也讓太平公主得到助力。
    天幕聊天,聊得也差不多了,唯一值得介紹的也就剩下王承思了。
    現代網友們尤其是是明粉更是提及王承恩殉國難,更是津津樂道。
    “明朝宦官王承恩,的確是很忠心,崇禎自殺時身邊就隻有王承恩一個人。
    天幕中王承恩拒絕離開,等崇禎上吊後:“恭送皇上殯天!”
    王承恩說完叩頭拜了三拜,轉身在另一棵樹上吊死。
    天幕的介紹評價也隨之而來:王承恩,明末宦官,北直隸順德府邢台縣人,屬太監曹化淳名下。
    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得崇禎信任,甲申之變,李自成攻入北京時與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福王時,諡忠湣,“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摘錄明史列傳。
    承恩後為清朝康熙皇帝所稱頌,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在一個朝代即將覆亡,幾十萬人解甲的時候,能夠護佑君主,不畏強敵這表現了強烈的忠貞性格,於是他的死充滿了悲壯的意義。
    天幕中放著最為悲壯的一幕:一群太監說道:是爺們的,拿起刀劍殺闖賊!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闕,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
    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泄泄自如。
    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征。夜分內城陷,天將曙,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
    福王時,諡忠湣。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
    清朝打著“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號入主中原。
    清代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守護皇陵。
    天幕介紹完畢又關上了,萬界古人還沒有從震驚中緩過來,一切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