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蒼蓮覆滅3

字數:3423   加入書籤

A+A-




    砍不平!
    起義軍開始敗退,落入下風,陣線被凶悍的官軍撕裂。與此同時,站在高台上的劉仲啟抓住難得的機會立刻下令騎兵進行突擊,徹底打垮叛軍。
    噠噠噠!
    地麵開始出現劇烈的震動,很快遠處就出現了騎兵的身影,以野蠻的方式撞入蒼蓮教起義軍的隊列,像一把鋒利無比的尖刀一樣鑿穿了起義軍的陣勢。
    騎兵的出現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起義軍徹底崩盤了,失去了抵抗的意誌,開始轉身逃跑。官軍開始追擊,無情的收割著義軍的人頭。
    冉元天看到義軍崩潰,試圖穩住陣勢,挽回失敗的局麵,立刻下令督戰隊斬殺逃兵。奈何逃兵太多了,烏央烏央的如同潮水一般,瞬間淹沒了督戰隊,根本翻不起一朵浪花。
    最後甚至連冉元天都被裹進逃兵的行列,無可奈何之下自己隻能暫時撤退,收攏殘兵敗將,意圖再戰。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眼見叛軍出現敗逃劉仲啟立刻下令追擊,尤其是叛軍主將冉元天,不能讓其逃脫,務必擒住,當然也可以死活不論!
    此時的起義軍已經一敗塗地,到處都是逃兵。後麵是如狼似虎的官軍在追殺,無情的收割著義軍的人頭。一時間慘叫聲不斷,屍橫遍野!
    冉元天騎著馬拚命的逃跑,身邊跟著為數不多的親衛兵。這樣的組合自然而然吸引了官軍的注意力,官軍不是傻子,腦子一轉心裏就明白對方肯定是一條大魚,開始對冉元天進行圍追堵截。
    駕駕駕!
    冉元天拚命的打馬奔跑,後麵跟著一大群的官兵。在一追一趕的過程中冉元天身邊的親衛兵開始出現傷亡,人數變得越來越少。
    再加上人困馬乏,冉元天的速度越來越慢,終於在一片曠野中被官軍團團圍住。冉元天不願坐以待斃,率領僅存的親衛兵奮力廝殺。
    由於敵眾我寡,親衛兵一個接一個倒下,站著的人越來越少。身心俱疲的冉元天身上的傷不斷增多,鮮血染紅了戰袍,揮刀的動作也越來越慢,就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地上鋪滿了敵我雙方的屍體,最後隻有冉元天一個人站著,就像大海邊孤獨的礁石。
    冉元天看著包圍自己的凶神惡煞的官兵,如狼似虎,心知肚明今日自己必死無疑,於是仰天長歎,哈哈大笑!
    最終冉元天力戰而亡,死後被官兵割去頭顱拿來邀功請賞。
    隨後劉仲啟便看到了冉元天的頭顱,經過再三確認是叛軍主將冉元天之後欣喜若狂,拍案叫絕,然後馬上命人把冉元天的頭顱裝到精美絕倫的盒子裏,快馬加鞭送到京城,給皇帝司馬鬥報捷。
    另一邊正在後方繼續享樂的張正莫收到了冉元天兵敗被殺的噩耗大驚失色,對自己的心腹愛將的隕落悲慟萬分,傷心之後急忙召集自己的一眾文武屬下商量對策。
    奈何張正莫自從打敗官軍之後陷入墮落的局麵,不務正業,寵信小人,聽取小人讒言,沒有大力發展民生,義軍戰鬥力沒有得到提高。
    等到現在有事發生了卻沒有人可以建言獻策,全場鴉雀無聲,張正莫看到無一人可以為自己排憂解難頓時雷霆震怒,破口大罵,養了一群廢物辣雞!
    張正莫發泄完之後冷靜了下來,於是決定孤注一擲跟官軍決死一戰,然後宣布親自率領大軍討伐來犯之敵。
    眾人連忙勸阻,雖然不知道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張正莫一概不聽,同時又告訴他們會一同前往,同生共死。
    眾人聽後頓時傻了眼,一臉苦瓜色。隨後張正莫瀟灑離去,留下眾人麵麵相覷,心裏不知打的什麽主意。
    幾日之後僅剩的二十萬蒼蓮教起義軍雲集在一片空地上,人頭攢動,張正莫看著這些義軍的眼中充滿了對自己的狂熱崇拜內心瞬間安定下來。
    “出發!”張正莫說的鏗鏘有力,斬釘截鐵。
    蒼蓮教起義軍士氣高昂,戰鬥欲望強烈,沒有因為冉元天的失敗而氣餒怯戰,反而因為首領張正莫的親征激發了內心深處的不敗鬥誌。
    在行軍途中張正莫突發奇想,決定伏擊官軍予以迎頭痛擊,來振奮士氣。於是張正莫讓人準備好地圖,並召集軍中將領商量埋伏地點。
    常見的埋伏和伏擊在各種戰爭藝術片中經常會出現,不管是在劇情的設定,還是在漫長的曆史裏,伏擊戰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處於弱方的人發起伏擊戰,更是一種最好的辦法。
    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的伏擊戰都被影像作品所誤會了,可能很多人認為伏擊戰是提前埋伏在峽穀的兩端,然後用一些滾石或者是遠程的武器進行攻擊,但是在真實的戰場當中,並沒有你想的那麽簡單。
    首先,峽穀地區在我國並不是那麽常見,而我國存在的大多數都是丘陵,平原地區,所以伏擊一般都是在相同高度情況下進行的。
    另外,伏擊戰也並不隻是靠遠程武器來攻擊敵人的,在實際情況當中,被伏擊的一方也會想盡辦法來減少傷亡的,在現代的戰爭當中說不定都會演變成攻堅戰。
    曾經的冷兵器時期,僅僅依靠弓箭來射傷對方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所以伏擊戰並不能隻依靠遠程武器,反而更多的是利用地形的優勢開始圍殲,就像在戰國時期的馬陵道之戰。
    本質上來說伏擊戰其實就是依靠戰鬥的隊形以及戰鬥的狀態去突襲那些非戰鬥狀態的人,對方擺好陣型衝了過來,被伏擊者還在手忙腳亂的變換隊形,領取武器,而一旦成為這種形勢,相信最終也就成了一場屠殺了。
    如果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可不隻是藏在敵人的視線外這麽簡單,因為不論是什麽時代,情報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在古代戰爭當中,軍隊出行時一般都會有偵察兵進行偵測周圍的環境,從而來確定行軍的路線中是否有敵軍埋伏,更多的時候將領的判斷才是最為重要的。
    所以一場成功的伏擊,除了把握好敵人的行軍路線,同時還要保證自己不被敵軍的偵察兵所發現,除此之外,還要讓對方的將領判斷迷惑。
    其實在遇到伏擊戰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考驗將領的水平,如果想要死裏逃生,必須具有出色的指揮能力,除此之外,一個好的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總體來看,伏擊戰之所以能夠一直運用到現在的戰場當中,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如果想要打好一場完美的伏擊,同樣伏擊的這一方也需要有高能力的軍事領導人,因為戰爭可不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