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 父與子
字數:9130 加入書籤
[紅樓]林夫人躺贏日常!
又到給皇帝授課的日子。
今日天晴,卻因才下過兩日大雪,比前些時日還冷。晨間日光照在琉璃飛簷頂端未化的積雪上,天藍得像玻璃。
林如海準時來到東宮,在臨敬門外整理衣冠,被太監請入臨敬殿偏殿。
皇帝早已等在殿中,態度比往日還熱切許多,竟是親自向前迎“林先生”
林如海心內稍驚,連忙行禮“微臣參見陛下”
“快快請起”皇帝親手扶起他。
回想這幾日朝中並無大事,皇帝又不再主動開口,林如海便暫且不動聲色,照常給皇帝講解先賢著作。
資治通鑒已講至唐紀二十一。
陛下幼時不好學,老聖人便命吏部、戶部、禮部二部尚書,及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子監祭酒五人排班,輪流給陛下重授經典。
他回京後,亦得老聖人點名給陛下授學,又與禮部尚書共同教授陛下重習書法,課程不少,是以每逢月一、四、七日皆要至東宮。
僅他所見到的,陛下天資不算聰慧,但兩年來篤學不倦,竟未有一日耽延功課,自雲“勤能補拙”,不敢叫老聖人失望。
不過,陛下今日顯然罕見地心不在焉。
林如海放下講義,笑道“陛下不能靜心,不如今日先從練字開始吧。”
皇帝慚愧應是。
皇子們在上書房需自己裁紙、磨墨,可皇帝不但要精心學業,還要顧全政務,已無此等閑暇,都是太監代勞。
林如海捧茶坐在旁邊,對皇帝正在為難何事並非毫無頭緒。
一定是與老聖人相關了。
皇帝坐在案前。
他知道林先生一定看出了他有話想說。可他不知如何開口。
還未發旨的後宮之事,好與外臣相商麽
皇帝提起筆,指尖收緊,卻遲遲下不去一筆。
他現在寫的字一定不能入林先生的眼。
六位先生中唯有林先生最年輕。
林先生不似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幾人一般年高德重,早便做過他們兄弟們的先生,知道他年幼時功課如何平平無奇。甚至奪嫡最激烈的那幾年,林先生在外任職,還不像戶部尚書見過諸皇子在各部曆練掌權,而他仍與未成年的兄弟一處讀書。
是以六位先生裏,他最看重林先生,也最期望得到林先生的認可,能讚許他有所進益。
別人即便嘴上不說,心裏也難免會將他與兄長們比較。
皇帝想起了從前,想起了他還年幼,在尚書房的時候。
那時,他也不敢動筆、不敢開口,卻不是怕的先生不滿,而是怕先生滿意。
宮中生活不易,自二四歲他就明白。在兄弟之間,他排行不算靠前,母親又隻是宮人,走運得了父皇一夜恩幸,才有孕晉封,又生下他。宮裏有許多娘娘們,各自皆有依侍,皇兄們也更得父皇的寵
愛。宮裏死過他多少兄弟姐妹,連母親也說不清。
他這一輩子,平安長到成人封王,將來能把母親接出宮奉養,已經是不容易了。
所以他一直“不上進”。
讀書上過得去、不被父皇教訓就好,習武也隻敷衍糊弄,不敢讓二哥再說“五弟有幾分我當年的樣子”。
他在兄弟們裏賠著小心,哪一位也不敢得罪,母親也在娘娘們手下戰戰兢兢。好歹他混到二十出宮。
見父皇連個好差事都不肯給他,隻讓他還每日入宮讀書,他也還是不爭什麽,兄弟們終於不再理他,娘娘們也不折騰母親了。
出宮之後,他原以為,這輩子不管旁人怎麽爭、怎麽鬥,他和母親一定能平安。
可偏偏太義忠親王就反了
沒有皇子了。隻剩他和老六。
聽說那些天各王府裏的血流成了河。他再也沒見過那些兄弟們,還有許多他從小看著長大的侄子
他整晚整晚睡不著,既慶幸自己和母親這些年沒白白受屈,起碼留下了命,也不知是在害怕還是在期待
父皇、父皇會選中他嗎
父皇選中了他
父皇選中了他。
皇帝放下了筆。
他隨意拿起兩頁紙,起身行至林先生身旁,笑道“其實是昨夜讀書,有幾處不懂,所以靜不下心,還望先生解惑。”
林如海放下茶杯,謙恭道“陛下請講。”
皇帝左右一掃,殿內的太監們便皆默不作聲退遠了些。
他思量著從何開始說起。
就算當上了太子,乃至去年登基,他也從不敢自得飄然。
他知道父皇是為什麽選中他。
因為他二十幾年的老實、不爭。
因為他沒有母族,妻族也不得力,想要坐穩儲君之位、坐穩皇位,一定要靠父皇願意讓他坐穩。
也一定要靠父皇願意教導他,他才能在將來父皇賓天後,還能坐穩皇位。
他不怕父皇重新掌權。
其實自己當政的幾個月,即便有許多忠直的能臣輔佐,他亦然每日都如臨深淵,生怕哪一項政令不妥,便會誤了大齊的國祚綿延。
他自小不敢上進,混了快二十年過來,突然叫他做太子、做皇帝、做天下之主,他怎麽擔得起這般重責
“先生當知,我從未想過能居此位”皇帝聲如蚊訥。
“陛下”林如海正色低頭,“此話”
“還請先生細聽”皇帝聲音哀求。
“陛下。”
林如海起身整衣,恭肅垂首。
皇帝扶林如海坐下,歎息“我自幼讀書不成,這兩年來,多虧有先生費心指點”
他這是肺腑之言。
他已經登基一年八個月了,一直遵從林先生的話,仍如做太子時孝敬父皇,沒被父皇厭棄。
但
去年父皇身體不大好時,尚還放手讓他處理朝政,今春父皇調養好了不少,便又接回去許多要緊的政事,連恩科春闈都不叫他親自取士。他雖然做了皇帝,似乎實際還是在做太子。
其實便一直做太子也無妨。
但他怕父皇重新掌權後,又覺出他許多不好,要把他換下去讓六弟上來,或是、或是要他的命還有母親的命
他一直不知生在天家是不是他的幸運。雖然錦衣玉食、妻賢妾美可這般每日都如刀劍高懸頸上的日子,真是他能承受的嗎若他隻是一個尋常富貴人家的公子,是不是會比如今更快活
他從前隻是想平安活著,如今又多了一項心願,就是安安穩穩把大齊傳承下去。
他知道自己魯鈍,生怕不知哪句話就會惹父皇不快。若隻憑孝敬父皇就能平安父皇從前是多麽疼愛大哥不還是走到父子反目成仇的地步他又有幾分及得上大哥
幸好皇後賢德,挑了許多重臣家的女孩兒入宮。他沒與旁人商議,自己苦想了許久
若這些妃嬪能時常見到自己長輩,能替他問出來父皇的真實態度,他不就能安心許多
他提出讓妃嬪家眷每月都能入內看視,的確存了私心。
可他孝順父皇,也讓妃嬪孝順自家長輩,讓群臣念及天家仁德,不是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嗎
父皇為什麽不喜歡
“皇妃歸家省親,必要可以駐蹕關防的重宇別院,妃嬪家中不免大興土木,內庫也免不了一筆開銷。如此聲勢浩大、奢靡過費,隻為後宮之事,將來史書之上不免留下罵名”
皇帝和盤托出,低聲道“父皇一定是生氣了。隻我不知,我欲令妃嬪家眷能入內看視,究竟錯在何處”
林如海思索片時,也不得其解,便先安撫皇帝“自陛下做儲君起,老聖人便令陛下與眾臣上課,時時垂詢,可見慈父愛重之心。如今臣等依舊來往東宮,此處仍皆是東宮之私人,亦足以見老聖人信寵依舊。陛下且請寬心,不必過憂,待臣思索明白,再來回稟陛下。”
皇帝便宛如抓住了救命的浮木一般,兩手握住他的手,連聲道“那就多勞先生了”
林如海帶著滿腹疑問和少許不安回家。
他並不憂心老聖人會廢帝。
離“義忠之禍”才過去兩年有餘,朝局穩定不易,若再輕行廢立,恐天下生亂。
是陛下對他的過分倚重,令他心有擔憂。
天子之信
陛下如今未及而立,初初登基,又有老聖人在上,自是會覺立足不穩,信心不足,急於尋求臂助。
待一二十年後,陛下安如泰山,手握大權,再想起今日,是否會覺得身為天子,竟如此折身下問,不堪屈辱
“老爺是不是有什麽煩難事”
看他愁眉不展快一個時辰了,江洛便盡到夫妻同伴義務,關心一問。
林如海伸手把她撈在懷裏
,開始思索陛下的煩難同時也是他的疑惑。
他仍是不解,老聖人究竟為何不喜
若是不願陛下與六部重臣私下過多接觸,東宮授課早便可以停了。選秀亦可以讓皇太後幹預,不擇選重臣家中女兒入宮。
“夫人看是為何”林如海把今日東宮之事從頭與江洛細說。
事關後宮,或許夫人看得比他明白
“這”江洛發散思維。
她還沒見過皇帝和太上皇。除夕朝賀站在含元殿前廣場上,離他們都有幾十丈上百丈遠那種不算。
不熟悉,就不能從他們平常行事邏輯上推斷。幾乎每天都會見兩個皇帝的林如海都沒推斷出來。
她開始回憶東宮。
大齊皇宮大明宮比她現代去過的“故宮”紫禁城大,總麵積大約在故宮的二倍。大明宮前朝含元殿等二座大殿,也比故宮的“二大殿”宏偉。
東宮位於大明宮東路,算一處半獨立宮殿群,正門為“臨敬門”,兩道門後,是太子皇帝的居所,正殿“臨敬殿”,再向後,便是太子妃皇後的居所,“臨鳳殿”。注1
江洛隻到過臨鳳殿,沒再向內進去過。但從臨鳳殿到東宮後牆的距離可以推斷,臨鳳殿後最多還有南北兩進、東西五所院落的空間安置妃嬪和皇子皇女。
皇帝的後宮現有一品貴妃一人、二品妃一人,共兩位是後宮主位以上,可以單居一宮主殿。四品婕妤一人,也可被尊稱“娘娘”,若後宮主位不多,亦能居住在一宮主殿。
但現在皇帝住在東宮,大明宮的正經後宮住的還是太上皇的妃嬪。所以二位“娘娘”,還有八位新進的宮嬪,以及四位皇子、二位公主,和未來幾年內幾乎一定會更多的皇子公主們,都要擠在這或許還不到十進,勉強可以稱之為“殿”的空間裏。
新宮嬪一人能分到二間屋子嗎還是一人兩間一間半應該不至於像清朝低階宮嬪一樣睡通鋪
是因為這個嗎
“如果咱們家的女孩兒入宮做了宮嬪我是說如果”江洛問林如海,“隻能和別人一起分住二間屋子,我還每個月都能入內看視,每個月都能見到,回來便同你說起女兒的日子如何”
她有點說不下去了。
林家現在的二個妾還一人能住二間屋呢
林如海略加想象,也不能忍受。
他眉頭皺得更深,半日才說“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幸好玉兒來得晚,還不到選秀的年齡否則
“真的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嗎”
江洛輕聲問“皇帝已經登基快兩年了,幾乎無有錯處,太上皇已然年老,又是因傷重不能愈才退位為何還不從紫宸殿搬至一處清淨宮殿頤養天年,把紫宸殿、鳳藻宮和後宮都空出來,給皇帝、皇後和正經後妃”
林如海一瞬便悟了
是老聖人在忌憚陛下
,便如從前忌憚太子或還有勝之。畢竟,陛下已經真實坐在皇位上近兩年了。
如此簡單的道理,他為何沒能立時參悟
林如海忽略夫人提起兩位聖人時如煙霧輕飄甚至有些不敬的語氣,在心內整理言辭,以備下次入宮麵聖。
皇帝明白了
原來如此
原來原來父皇也在怕他,不是他一個人鎮日驚懼,夜不能寐
原來他身下龍椅的分量有這般重
是他一直還把自己當做當年那個朝不保夕的二歲小兒,才入了迷障。今次若不能明白,焉知將來還會犯多少大錯
皇帝向前一步,對林先生深深一揖,聲音發抖“多謝先生解惑今後朕必不負先生”
林如海不敢相受,忙以大禮避之。
省親的旨意依舊傳出了宮外。
吳貴妃家是往城外探看地方,周貴人家是在自家動工。”注2
賈珍笑道“咱們家要接娘娘省親,也不必去別處尋地方,就在咱們兩府裏丈量土地,建造別院,既是真接娘娘回自家,也能省得許多人力財力,不知老爺們看如何”
他現是寧國公府襲爵的當家人,也是賈氏一族的族長,雖為晚輩,接娘娘省親這樣大事,也少不了他牽頭商議。
賈赦、賈政聽了,都覺得這個主意好。
尤其賈政認為“是不可太鋪張靡費,張揚過度。”
何況老太太本便不大喜歡哎。
賈赦、賈珍與賈璉二人互相看了看,都笑應“很是。”
商議暫定,賈珍便攜賈蓉出城去道觀,既是將這邊事體回稟賈敬,也是一同接賈敬回家過年。
賈赦等便去回給賈母。
賈母笑道“你們既不聽我的勸,非要辦這件事,就隨你們辦去吧,隻別丟了大體統就好。我老了,人糊塗了,說話沒理,也不敢參與,隻管你們辦好了,我安心享福就是。”
這話可不輕。
賈赦、賈政、賈璉二人忙都跪下。
賈璉膝行上前,抱住老祖母的腿,笑求道“老太太,我們都打聽好了,不是隻咱們一家辦的,還有”
“周貴人位分不高,便歸家省親,周家也不必似咱們家接娘娘要隆重。吳貴妃娘娘的二叔又是幾世皇商,家裏百萬財富,咱們兩府裏庫上還有多少銀錢”賈母知道兒子孫子們想說什麽。
她笑問“你們要比著吳貴妃家行事,錢從哪來”
一個個自己不成器,元春封了妃,倒要湊這個虛熱鬧。
“老太太,娘娘封妃原是老聖人的天恩,”賈政是因這一項遊移不定,“妃嬪歸家省親,也是老聖人的天恩”
賈母又如何不為老聖人之意擔憂
她做了一輩子內宅婦人,對朝堂大事隻是一知半解。若國公爺還在,這定然不算什麽難題。
她神色一動,賈璉便立刻隨上去勸“老太太,銀子的事好說。咱們家便不夠,不是還住著好親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