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陳寧的無奈
字數:4143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宋:我,軟飯硬吃李清照 !
汴京。
陳寧也在密切關注著定州遼宋戰爭的情況。
當聽聞遼人以如此快的速度集結了三十萬大軍,迅速抵達定州邊境,開始和宋軍對峙的時候。
陳寧心中一凜。
遼人的國力是開始倒退了,但軍隊的素質卻沒倒退太多。
這麽短時間內能集結三十萬大軍,並且開始入侵大宋邊境,這足以說明遼人軍隊的不簡單。
陳寧是擔心的,但大宋的高層卻一點都不擔心,甚至還帶著莫名的自信。
自信的來源在於他們的兵力遠遠高於遼人,不僅僅宋人自己有三十七萬的軍隊人數,還有金人的八萬人數。
如此之多的軍隊數量,怎麽也能在這場戰爭取勝。
這幾日,朝廷天天開大朝會,今日一早趙官家又召了在朝文官六品以上的入朝開朝會。
現在朝官們誰不知道大宋正在和遼人在北方展開軍事對壘。
趙佶看著文武百官,興奮的開口道:“諸位,這一場戰爭之後,我大宋百年的恥辱將在這一刻全部洗刷。”
“諸位不妨去群策群力,此次戰爭勝利之後,我們如何安排燕雲十六州,如何做接下來的防範?”
趙佶說完後,陳寧臉都黑了,尼瑪,這都還沒開始交戰呢,你現在已經注定大宋能贏了嗎?
怎麽贏你告訴我?
蔡京笑著抱拳道:“啟奏陛下,臣竊以為,我們可以將西南的百萬百姓朝遼東移動,讓他們定居在燕雲十六州。”
“除此外,現在我大宋境內因為各天災還有許多流民,這一批流民現在就可以聚攏起來,待燕雲十六州收回來之後,我們便將這一批百姓全部移到燕雲十六州去。”
蔡京說完後,六部尚書紛紛附議,皆認為蔡京的安排十分妥當。
趙佶也認為蔡京這個安排不錯,很靠譜,於是便對蔡京道:“好!蔡相果然是我大宋第一人才。”
“此安排十分妥當,就這麽辦吧!”
就在這個時候,陳寧抱拳出列了,他對趙佶道:“啟奏官家,臣認為此事不妥。”
百官都不悅的看著陳寧,怎麽大家在興頭上的時候,你總喜歡過來搗亂啊?
怎麽就不妥了?
這安排不是十分妥當嗎?
陳寧抱拳道:“陛下,現在宋遼之間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如果現在去收拾流民,那又會付出許多財政。”
“是,財政或許不是問題,但如果這一批流民全部聚攏後,若是出現瘟疫之類的怎麽辦?”
“退一萬步說,就算前兩者都沒問題,若是宋在戰爭中不幸失敗,燕雲十六州沒收回來。”
“如此多的流民,當怎麽安排?”
“現在給了他們希望,最後卻又無法安排他們,這讓天下人怎麽看我們大宋朝廷啊?”
“臣建議先按兵不動,等北方的戰爭出結果後才開始做這些事不遲。”
趙挺之出列道:“遲了!”
“怎麽不遲?”
“陳大人是鴻臚寺的官,鴻臚寺是不參與政事的,所以你對一些政治決策或許有所不知。”
“你知道聚攏這一批流民百姓多麽困難嗎?”
“你知道需要多長時間嗎?”
“若是我們把燕雲十六州給打下來了,那個時候才開始聚集流民,少說需要三五個月的時間,那燕雲十六州就會成為一座空城,屆時當如何?”
尼瑪。
陳寧覺得趙挺之這傻嗶是怎麽混入官場的,怎麽就成了吏部尚書了啊?
朝廷現在這麽良莠不齊了嗎?什麽阿貓阿狗都能混進來了嗎?
如果你戰爭真勝利了,燕雲十六州真成為了一座空城,那個時候你朝廷隻要下了一紙政令,天下百姓流民就會自動進入燕雲十六州,根本不需要你去做什麽聚攏流民的事。
他們自己就會進去。
這些流民難道不知道該去哪裏嗎?
那邊給他們提供家和房屋,他們是傻子嗎?還要你朝廷聚攏?
不過陳寧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事在對方看來不過是愚蠢。
這點道理他們難道不知道嗎?
他們當然知道。
可現在不做這些事,一些官員怎麽中飽私囊啊?
沒有人是傻子,許多看上去愚蠢的決策,隻不過是他們還有其他目的罷了。
陳寧還要開口,蔡京抱拳道:“陛下,這政治上的事,鴻臚寺還是不要插手了。”
“就如同當時他們鴻臚寺去接待外邦使臣,其他衙署也不會插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請陛下三思。”
趙佶想了想,似乎是這麽個意思。
在麵對國家重要的政策決策的時候,他自然還是要聽百官的,沒有辦法去聽陳寧一個人的。
他雖然信任陳寧,但這件事關乎這大宋的未來啊。
他現在也拿捏不定主意,但無論如何是一定不能聽一個人的意見,如此多的政治精英都說聚攏百姓是正確的事,隻有陳寧一個人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你讓他聽誰的啊?
他肯定要聽大多數人的意見。
趙佶壓了壓手,對陳寧道:“好啦好啦!陳大人不要再說了,先按照蔡大人這麽去做吧。”
陳寧:“……”
哎,沒辦法,他在政治上還是弱勢群體,雖然禦史台的孟清源和戶部郎中寧有財是支持自己的。
但他在朝堂上的聲音還是太弱了。
更何況那禦史大夫孟清源還是趙官家的人。
其實說白了,朝廷真正算陳寧的人,主要有戶部郎中寧有財。
至於鴻臚寺卿韓伯東,他也沒什麽指望,這個老東西比誰都精明,讓他去收錢的時候,他比誰都快,但凡有點冒險的事,你壓根就看不到他的人。
比如現在,韓伯東就低下了頭顱,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陳寧投目光過去,他也裝作看不到。
很明顯了,不要找老夫,你們自己的爭鬥你們自己搞,不要找我啊,我是局外人,不摻和這些事。
陳寧無奈歎息,他現在終於明白當初的蘇東坡和王安石之流的無奈。
很多事你認為對的,但你未必能做得了,因為這朝廷不是你一個人的地方。
在這裏比的是人脈,是誰的人多,誰的話語權強。
既然如此,陳寧也就不苦口婆心的去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