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已經在第二層了。
字數:4846 加入書籤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老二別鬧了,最近我可是一直安分守己。”晃晃腦袋。“而且昨晚的事和我沒關係,是你們帶兵,圍了楚王府。”
二皇子朱文誌被逗笑了。
“小九你這話可不對,合著昨晚我們去解圍,還是多餘了?”朱文誌捅捅朱文寶。“你怕不是忘了,我們圍的錦衣衛吧。”
“有什麽不對,你見早朝有人提昨晚的事嗎?沒有吧。”朱文寶詼諧一笑。“老二,你不說楚王府有錦衣衛,誰會知道,誰能知道。”
說到這裏,不得不講。
昨晚鬧劇一結束。
朱文寶就傳信給桃桃,讓她順便也查一查。
所有的事都攪和在鳳陽縣,朱文寶可不認為會是偶然。
“切,小九你這是無理狡三分。”二皇子朱文誌言語認真了。“不過,小九你可得小心點,剛才我瞧見父皇往你這瞅了好幾次。”
太子朱文奎實在受不了。
“你倆個好歹也是皇子,身為大明表率。現在你倆不以身作則也就罷了,能不能尊重朝堂規矩。”
眼神往後一斜,示意他們往後看看。
“滿朝文武俱是規規矩矩的,就你兩個別樹一幟,吊兒郎當的沒有半點皇子的樣子。”
“老大,今兒是怎麽了,怎麽說教起我們了。”
二皇子朱文誌也認同。“嗯。”
太子朱文奎翻翻白眼,算了,自己若不是有所圖。
哼哼,夏蟲不可語冰。
而且,父皇都不在意,自己多這幾句嘴做什麽,純屬浪費。
眼見太子朱文奎不說話了。
朱文寶和二皇子朱文誌相視一笑。
還得是你,小九。
還得是你,老二。
不過經過老大的打岔,朱文寶也認真起來了。
朝廷現在說的,正是治理黃河的問題。
大明曆492年,當代皇帝曾提出。“古人治河,隻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是恐妨運道,致誤國計,其所關係,蓋非細故。”
並任命劉大夏為右副都禦史(正三品)主持治河。
劉大夏不負眾望,他以“遏製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治河方策,在黃河北岸西起胙城 、東抵虞城,修築長達數百裏的太行堤,又在太行堤南築一百六十裏的內堤。
以此築起了阻擋黃河北流的屏障。
此政策為大明贏來百年光景,同時劉大夏也被人人歌頌稱讚。
然而百年後,黃河下遊徐州以上河道分汊達十五支之多,淤積嚴重,連年為患。
由此朝廷每年在五月下旬開始派出以都察院為首的官員,巡查河道。
若光是巡查河道,這種美差不用皇上欽點,各部就開始安排自己的人員了。
也不會由戶部顧呈祥先拋出這個問題。
就像他隻負責拿錢就行了。
吏部尚書李飄搖。“皇上,臣認為黃河隱患如附骨之蛆。年年修年年防,人力物力投入何其之多,卻依舊無法根治,何不一刀切。”
“哦?李愛卿有何良策,但說無妨。”
“皇上,臣鬥膽建議,遷移徐州百姓,截留、開鑿河道,徹底根治黃河。”
皇上朱土安還未說話。
戶部尚書顧呈祥站了出來,笑話,我是拿治水錢,不是拿老本錢。“皇上,臣認為不可。徐州乃是南北交通要道軍事重鎮,又是運河和黃河交匯處,曆年稅收不下六十萬兩,人口二十八萬戶。”
“豈能因為治理河道,連城也舍棄了。”
工部尚書呂自忠也站了出來。
呂自忠是賢妃的父親,為人性強直,遇事不撓。
在地方任職知州時,留下法令明肅,聽斷神敏,吏民懾伏,莫敢為奸的官評,然後青雲直上直到如今工部尚書一職。
呂自忠真的可以說是寒門出了貴子。
也正因為他出身寒門,加之勤勉好學,又是從地方一路升上來的。
所以他工部的凳子坐壞了三個,也沒動過位置。
“皇上,臣也認為不可。徐州乃是大洲,如此大規模的遷移,必定勞民傷財。臣深知百姓思家,故土難離的思想,到時,恐怕事與願違。”
皇上朱土安,不時點點頭。
吏部尚書李飄搖,等到幾位同僚說完後,方才繼續開口。
“皇上,臣深知幾位同僚所說不無道理。可是若不快刀斬亂麻,這大明的銀子可都是打了水漂。”
刑部尚書童真,看不下去了。
這李飄搖隻說治理黃河,卻又不說具體如何治理。
要知道遷移百姓隻是手段,重點如何治理黃河你倒是說啊。
“李太師,你既然提出了治理黃河,你可有良策?是改道?還是築堤?亦或是擴寬?”
李飄搖被反問,也不尷尬,反而胸有成竹。
“邢太傅言之有理。”李飄搖先是承認刑部尚書的話,接著拱拱手。“皇上,臣是體恤百姓,才有感而發。至於良策,臣愚鈍。”
朱土安皺皺眉,麵露不喜。
幾位三公尚書等人也不忿。
說了半天,你是在磨嘴皮子?
誰知道李飄搖。
轉身,麵向文武百官。
“諸位同僚可有良策?”
吏部等一些親近李飄搖的人,俱是配合的搖了搖頭。
朱文寶麵露思索之色。
黃河的大水很難治理嘛?
現在造成黃河泛濫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積,“束水攻沙”不就好了?
不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衝力,衝擊河床底部的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此外還可以在原來防洪的大堤(又稱遙堤)內部,再修建起用於約束水流使之變得湍急的“縷堤”。
河道平緩後還可繼續開發運河,畢竟水運也是一項大的收入。
不過朱文寶已經不是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了。
經曆這麽多年的教導和學習,朱文寶的政治目光不比從前。
就拿李飄搖來說。
他李飄搖能位列三公,豈是庸才之輩。
如今在朝堂之上,提出治理黃河的建議虎頭蛇尾,是他沒本事還是別有目的?
朱文寶堅信是最後一點。
果然。
隻見李飄搖轉身麵對皇上。
彎腰行禮。
“皇上,臣建議,何不廣開言路、納諫如流,征集天下治理黃河良策,俗話說的好一人智窮,百人呢,萬人呢,百萬人呢。到時,皇不止獲得良策,還有治世之才,更將獲得民心,一舉三得。 ”
李飄搖話落。
滿朝文武無一人應答,俱是直愣愣的看向吏部尚書李飄搖。
朱文寶更是直接,他瞬間反應了過來
因為,朱文寶看到了更深一層。
李飄搖說的是治理黃河問題嘛?不是!
黃河問題由來已久,不差今年和明年,甚至是後年!
他李飄搖是要借治理黃河一事,納寒門子弟入朝為官!
李飄搖是誰?他是太子一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