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太子回京

字數:4685   加入書籤

A+A-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二皇子朱文誌的話,亦如驚天暴雷!
    尤其是太子一係,忍不住左右對視一眼。
    太子治理水患,安撫河南,至今未歸,楚王本人又已經深陷鳳陽縣怨漩渦,無法脫身。
    有心提醒四皇子朱文勇,可又想到了太子朱文奎臨出行前的交代。
    “四弟勇猛無畏,易被當槍使,大小事件,切記要其慎言。”
    而四皇子朱文勇也正如太子所言,已經處於暴怒的邊緣。
    或者說隻要涉及到楚王的事,四皇子隻認人不認理。
    血紅的眼睛一一掃過發言的禦史,甚至是五皇子朱文揚,二皇子朱文誌。
    拳頭捏的咯嘣響。
    他不是不想出列,而是父皇一身大宗師的氣勢都壓在了他的身上。
    讓他想動彈也動彈不得。
    最終是一位身材發福的人出列。
    西門鴻海,大理寺卿(正三品,三司中最後一司出現。)太子的人。
    此人才高八鬥,善於斷獄,同時又樂善好施,在民間威望頗高。
    西門一家也是大明官場少有的客家人。
    其人有著客家人典型的長相,大而圓的眼睛,寬潤的臉型,下巴豐滿,圓圓的鼻頭,粗眉毛。
    (客家人是指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等地出生的漢族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和傳統習俗。)
    西門鴻海操著客家人特有的語言特色。
    “皇上臣認為不可,楚王人品貴重,才思敏捷,博學多才,三歲言詩,常年來以孝為名,豈會做出鳳陽縣一事,定時遭人陷害。”
    “臣認為另有其人。”
    “請皇上三思。”
    太子一係。
    “請皇上三思。”
    西門鴻海的意思很簡單,先查明真相再談治不治罪楚王。
    五皇子朱文揚聽聞太子一係的發言。
    先是眼中閃過一絲不忍,但很快被掩蓋了下去。
    現在不是自己仁心的時候,皇位爭奪必須狠,隻要自己能榮登大寶,自己一定會補償小九的,五皇子內心發誓。
    強壓下不忍。
    五皇子朱文揚隨即,冷笑一聲。
    嗬嗬,你還想為小九辯解?
    怎麽可能,民意沸騰豈是你們輕易糊弄過去的。
    而且,這麽好的機會,本皇子不可能放棄。
    背在身後的手,打了一個手勢。
    很快,五皇子一係出來人。
    “皇上不可!西門所言完全不實,夾雜私心。”
    “鳳陽縣乃是龍起之地,是泱泱大明起源,發跡之地,更是背負大明國國運。”
    “楚王博學多才,豈會不知道龍起之地的重要性。”
    “皇上,臣認為不止不能輕拿輕放,反而更應該狠狠的打下去板子。”
    此言一出。
    二皇子朱文誌,四皇子朱文勇,紛紛怒目而視。
    你是想死!!
    此人心思不純,不止拿民意說事,甚至還要將小九往龍起之地上牽扯。
    四皇子朱文勇有那麽一瞬間,感覺到壓在自己身上的大山消失了。
    二皇子朱文誌冷著臉走了出來。
    他之所以要求治罪小九,是按照小九密信所言,可也選擇了避重就輕。
    “胡攪蠻纏!若是按照你說,是不是應該直接將楚王打死最好!”
    二皇子朱文誌轉頭看向父皇。
    “父皇,欽差已經在路上,何不讓其追查葉書的死因,還鳳陽縣百姓一個公道,而非在這裏無中生有。”
    “考慮到鳳陽縣民意不可不平,兒臣建議罰楚王前往肅州軍中效命。”
    “其一可以給鳳陽縣百姓一個交代,其二也可以鍛煉楚王身心。”
    “二皇子此言,豈不是有包庇楚王之嫌疑?何為無中生有?鳳陽縣百姓的民意難道是假的嗎?”又是一人出列。“那裏可是龍起之地。”
    “王大人,此言差矣。”二皇子之人出列。“還沒調查清楚葉書的死因,就要定楚王之罪,這讓文武百官如何信服,讓天下百姓如何信服?”
    “二皇子……”
    太子一係列人。
    ……朝堂之上的爭吵,三方愈演愈烈。
    五皇子一方,圍繞鳳陽縣百姓民意說事,必須重罰楚王。
    二皇子一方,圍繞葉書身死起因未明說事,罰是罰,最好罰到邊疆,遠離朝堂。
    但其中心點都是治罪於楚王,隻不過是一個重一個輕。
    唯有太子一方是力保楚王朱文寶。
    他們同樣在拿葉書的死因未明來說事兒,但他們的側重點在於遺言。
    不能說遺言指向楚王就要治楚王之罪,那天下豈不是大亂?
    就在這時。
    外邊傳來了騷亂聲。
    “太子,太子,還未通報,你不能進去。”
    太子二字,讓心急的人眼前一亮,太子回來了!
    主心骨回來了,楚王有救了!
    “滾開!”太子朱文奎一腳踢開前來阻攔的太監。
    太子終於是趕上了早朝。
    來不及更換衣服,直奔承天殿。
    “再敢多言,孤殺了你!”
    “吱呀”
    承天殿大門被推開。
    “父皇!”太子朱文奎直接跪地。“楚王驕奢蠻橫,目無君父,受人陷害引發鳳陽縣民意,兒臣請治楚王不查之罪!”
    不管是太子的出現,還是太子的發言,俱是讓文武百官愕然。
    太子這是怎麽了,太子不是一直護著楚王嘛,今日急匆匆回來,就是為了治罪楚王?
    如果說二皇子突然下場,讓眾人勉強可以理解。
    畢竟二皇子是爭奪皇位的人,現在有機會砍掉太子的臂膀子,削弱太子一黨,他們也能理解。
    可是,太子是為何?
    為了自保?舍棄楚王?有這種想法的人瞬間掐滅了。
    太子在治理水患一事大放異彩,功勞顯著,鳳陽縣的事怎麽也到不了太子頭上。
    那太子到底是為了什麽?
    反應快的人,很快想通了,二皇子朱文誌和太子朱文奎看似是在請治罪楚王,但是他們說的一個比一個避重就輕。
    再看皇位上的朱土安,也是被二皇子和太子的操作搞暈了。
    他不是沒聽出太子和二皇子的意思,他是不明白太子和二皇子的目的。
    在小九一事上,太子與二皇子看似立場不同,可是最終的目的竟是出奇的相同。
    這就證明自己的太子和二皇子,不是私下串通,就是收到了小九的傳信。
    而且信中內容,大致是楚王自己要求自己被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