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戰起2
字數:3745 加入書籤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常言道,國之大,好戰必亡,可同樣的若是連武將都不敢上戰場,那大明不就危矣。
所以才有,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戰爭雖然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手段,但是你不得不承認戰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而如今大明這座戰爭機器,完全運轉起來了。
這不,京都。
紫禁城。
禦書房。
禦書房內的爭吵不止不讓人反感,反而還一種熱血在沸騰。
皇上朱土安壓了壓手。
禦書房很快恢複了平靜。
“戶部,這糧草可夠用?”
“回皇上,雖有水患一事開了軍倉,導致至今還未填滿。但戶部會全力統籌糧草,定不會讓糧草一事,拖了大軍的後腿。”
“再加上連年的稅銀都有盈餘,將士們的賞錢和犒勞不會缺少一份。”
“嘿!好你個顧呈祥!前段時間問你戶部還有沒有銀子,你說的很幹脆,說老鼠都看不上戶部的庫房,哭窮都哭到了兵部。”
顧呈祥眼皮一翻。
“給你們幾個說實底,你們幾個還不費盡心思的掏空了,再說了,短過你們兵部的銀子嘛。”
皇上朱土安擺了擺手。
“好了。”朱朱土安很滿意戶部的答複。“既然說到了兵部,兵部呢,有沒有問題?”
“回皇上,有戶部鼎力支持。”兵部尚書難得誇了一句戶部。“按照曆年規矩。兵部,早早將各邊疆衛武器盔甲配備充足,且已經完成換裝,各邊疆衛的兵源也已補充完善。”
“同時為保證肅州衛兵源充足,兵部會準備好調令,準備將今年輪換,抽調,補充的兵源皆以肅州衛為主,隻需皇上簽發。”
“因戰爭起於甘州府,甘州府內的衛所,臣會安排人在進行一次統計和梳理,隨時備皇上抽調。”
“其餘各省可抽調衛所,和萬人隊,兵部早有統計,統計出來的奏折已經上奏,隨時等待皇上旨意。”
兵部尚書就差直言,皇上你要多少人?隻要你下旨就行!
……
後勤一事,皇上朱土安問了一個遍,在確定無問題後,最後將目光看向了太子朱文奎。
看著父皇飽含深意的目光,
朱文奎明白了父皇的意思,外患麵前,豈能有內憂。
自己提出的有五弟負責改製一事,老二提出個白鶴書院一事,可以進行,但是力度減輕了。
否則前線戰爭不斷。後方為了這些狗屁倒灶的事,在拖了後腿,很容易引發大問題。
其實,不用父皇特意交代,太子朱文奎自己也有這種想法,大明哪一次大是大非麵前他們兄弟何曾拖過後腿。
“父皇,兒臣以為事分輕重緩急。”於是,太子朱文奎率先發言。“不如調四皇子朱文勇前往南直隸坐鎮,到時大戰的消息席卷民間,屆時有四皇子朱文勇坐鎮南直隸,既可安撫民心,又可監督改製。”
二皇子朱文誌不甘落後。
“父皇,寒門多士子,血氣尚方剛,不如擇其中下者,棄筆從容,再立功勳。”
朱文誌目光堅定。
“常言道,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文武文武,在大明何曾分過家。”
“吏部尚書李飄搖之子李岩,品行端正,不為奢華,可靜心鑽研,父皇何不封其為大學士?這樣,天下寒門世子入院學習,又有九皇子朱文寶在院學習,何愁名聲不顯?”
兩位皇子的接連發言無不在透露著已經有了退讓之意,或者說在戰爭麵前他們放棄了內鬥。
他們不想讓自己的爭鬥影響戰局。
唯有太子朱文奎的操作讓人有些哭笑不得,但又讓人挑不出毛病。
楚王正在肅州,若不下聖旨將四皇調走,怕四皇子……。
太子對於兩位弟弟的愛護可謂是關心至極。
“如此安排,甚好,深得朕的心意,準了!”朱土安敲了敲桌子,朗聲說道。“大黎王庭王庭不宣而戰,非大國之風範,與強盜何異。太子即刻寫繳文明發天下。”
太子朱文奎先是疑惑為何要寫檄文,但緊接著就想明白了。
之所以寫檄文,這是要把責任推往大黎王庭,而非楚王引戰。
父皇這是在保護小九,同時也給天下人一個說法。
“遵旨。”太子朱文奎行了一個禮,還是父皇想的周到。
“既然後勤之事都已安排妥當,那誰來領兵去支援宇文將軍?”
這一下,五軍都督府的人又都積極了。
他們是無調兵之權,所以剛才他們甚少發言。
可他們有統兵之權啊。
一人道。“臣!皇上,當然是臣,臣當年可是打的大黎王庭落荒而逃的。”
另一人道。“李大爺就你這老胳膊老腿的,就在京都養老,坐在家中看我們馬踏大黎王庭就行了。”
李文忠也不甘於落後。
“皇上給臣五萬兵馬,臣定將大黎王庭打的落花流水,屁滾尿流。”李文忠生怕是皇上不同意。“三萬!皇上,三萬即可!給臣三萬騎兵,臣斷了大黎王庭的後路,好叫他們有來無回。”
黑臉漢子。“皇上,臣也願往,臣甘願做個先鋒,替皇上斬下大旗,送與皇上。”
“臣也願往!”
“皇上還有臣,臣的大刀已經饑渴難耐了。”
請戰之聲不絕於耳。
“哈哈哈,好,好,好,諸位愛卿說的都好。”朱土安開懷大笑。“將乃是兵之膽,大明武將威風不減,有此神將,何愁不勝!”
“大明,必勝!”
“大明,必勝!”
朱土安壓下激動萬分的眾位武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