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賢者出
字數:5092 加入書籤
生在皇庭,家和萬事興!
本無實物的虛空,卻由六爪金龍嘴中吐出一道蓋有傳國玉璽的聖旨,整張聖旨泛著金光,好巧不巧落在李岩手中。
“臣!謝恩!”
而皇上琅琅之音通傳大明!
京都。
百姓目光狂熱,高呼。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巨鹿。
聽著耳邊父皇清晰無比的聲音。
在朱文寶的帶領下麵向紫禁城方向,跪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就連南邊那些番邦之國,朱土安威嚴厚重的聲音壓的他們不得不跪地行禮,各國國主更是心生膽寒,站直身軀,彎腰行禮。
他們的耳邊隱隱約約還傳來了,大明駐軍的高呼聲!
二皇子朱文誌,五皇子朱文揚。
各地!
遼東都司,肅州衛,西池望淵軍。
哪怕是剛剛占領的一座山頭,一塊兒湖泊,一條小溪,一片兒林地,一座城池。
當代插上大明龍旗的那一刻,朱土安的聲音清晰有力的傳入每一個人的耳中…
衣甲帶血的戰士,在將軍的指揮下,整裝,行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殺!”
“殺!”
至此,大明皇上的聖旨傳遍了大明各地,每一個人的耳中。
同時,還有賢者李岩的名字家喻戶曉。
久久不息的聲浪,一波接著一波傳入朱土安的耳中。
六金龍更是直接飛入雲霄,吼聲震天動地。
朱土安在享受著萬民帶來的喜悅,同時在心中思索著手中另一份策論,該如何封賞。
李若雪的才智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不得不承認的是,天下文氣十鬥,他李家獨占兩鬥,剩餘的天下共分之!
聲浪聲減小,皇上朱土安心中也有了眉目。
“文壇交流會,李若雪文采出眾。”
“特封,才女!”
於是,又是一道聖旨從六爪金龍嘴中吐出,以極快的速度飛向文壇交流會現場。
隻不過這一次冊封,比李岩的動靜小了很多,僅京都和巨鹿書院能夠聽到。
皇上朱土安離去了。
白鶴書院的李岩。
啊不!吏部左侍郎李岩也回去了。
天空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是京都百姓和文百官卻難以平靜,今天一天是他們生平罕見的一天!
李家出了賢者!
賢者啊!
自大明成立以來,不是沒有出過賢者,隻是太少了,少到賢者屈指可數。
最主要的是李岩年紀輕輕,卻成就了賢者之位,那是不是就代表著有望衝擊聖人之位?
聖人之位可不是棋聖畫聖琴聖等敬稱,而是實打實的,從學而知之者,到生而知之者。
不管怎麽說,李岩雄起了,李家保住了,天下文人不會讓一位賢者無故隕落。
現在,李岩不管走到哪裏,都會被人稱尊一聲賢者!
回到禦書房。
朱土安連忙拿起一書一策論仔細認真的品讀。
遇到好的建議,甚至還會另取一張紙親自記錄下來,時間眼瞅著得到晚上。
深夜禦書房依舊燈火通明。
“狗不理,宣五軍都督府!”
“是!”
巨鹿山上點燃的火把照亮黑暗。
中午時的轟動,到現在諸多學子和老夫子人的心情都難以平複,除了心懷鬼胎者。
大明又出賢者了,他們見證了奇跡。
先生之名如雷貫耳。
不管如何激動。
輕重緩急他們還是拎得清的,此時正在緊鑼密鼓的加班加點,評斷諸位學子的策論。
而諸多的學子也都靜心的等待著最後的榜單。
其實,時間上是很充裕的,還是因為李若雪一人,早上引發的異象
將時間一直拖延到中午,本應該在午後公布的結果,現在已經是深夜。
漸漸的。
心懷鬼胎者,不懷好意者動了。李家已經出了一位賢者可保萬世太平,再出一個第一?三榜第一?
沒看到皇上隻是給的才女,而非欽點第一?
老夫子之間有了爭議,從一兩個人慢慢蔓延至了七八個人,二三十人。
吵的聲音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
朱文寶在一旁聽的直皺眉。
前百策論已經選出,但是這第一名卻有了爭議。
原來是有人抓住了破綻。
按規矩第五天時,一柱香燃燒完畢,策論就停止接收。
但是李若雪的才華橫溢卻將時間拖延至中午。
於情李若雪第一當之無愧…於理超過了時間,怕諸多學子不服。
老夫子們的爭吵聲慢慢的又引到了台下的諸多學子。
學子們也爭相討論起來這第一到底應不應該給李若雪?
私心逐漸占據理智。
最主要的是,關於李若雪是女兒身一事,開始在諸多學子麵前流傳,畢竟皇上也才封了才女。
部分不知情的人在消息靈通者的告知下,知道了此人就是被錦衣衛帶走的吏部尚書李飄搖的侄女李若雪,皇上是不是在故意打壓呢?
雜七亂八說什麽的都有。
議論聲四起!
他們已經下意識的忽略了賢者李岩!
不過大部分學子,寂寞無聲,他們一心隻想做學問。
小嬋兒心一下子就揪了起來。
雙手下意識的握緊了小姐的手。
“沒事!”
“效果已經達到,這第一,要不要……”
“那怎麽行?小姐必須是第一呀,這滿山遍野學子,有哪一個能如小姐一般引發天地浩然正氣。”
“哪一個能被皇上欽點,才女。”
“哼我看他們就是在故意打壓小姐的文采。”
“不想讓小姐,不對!不想讓李家出了賢者,再出一個三榜第一。”
“他們還配教書育人,呸!”
“勿惱。”
陶謙和詹徽將目光看向了楚王,其實他們二人更偏向李若雪拿三榜第一!
無他耳,唯聖旨也!
“靜!”
久居皇子之位,不怒自威,還不是手到擒來。
眾人閉口不言。
“本王不才,卻也知道君子耳不聽邪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
此言一出,老夫子們羞愧難當,低下了頭,楚王這是話裏有話在挖苦他們呢。
朱文寶環視一周,明亮的眸子讓騷動不止不服氣的學子們競相低頭。
“本王明白你們心中所想,所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