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安處

字數:4785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山野大主播 !
    夜靜悄悄的。
    丁修躺在床上,心想得竅之後,便是煉己境界。
    煉已者,何也?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已持心。
    心者,一身之主宰。
    學道之士,萬慮俱忘,一心清靜。
    《清靜經》日,“人能長清靜,天地悉皆歸”。
    日如何心得清?日誰令汝濁?
    日如何得心靜?日誰令汝動?
    夫人迷一切事,本由自心,悟切事,亦由自心。
    汝若不著切想,一切想亦不著汝。
    不著不執,心自常清靜矣。
    曰念頭動處頻須掃,戰退群魔育正陽。
    又曰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止念”二字,正是覓清靜頭路。
    雜念既消,回光返照,無念之念,即是真心。
    所謂浩月連天靜,寒潭徹底清。
    煉己到此,而丹道成矣。
    丁修心想煉己是要止主自己的念頭,一個人即便是坐在原地一動不動,他念頭也是一直在動的。
    人要想做到止念,是很難的。
    要想做到止念,那就需要安處。
    《天隱子》安處篇申明如何去除外在環境的“明、暗”對修煉者的影響,並進而提出修煉者應力戒“風、寒、暑、濕”四“邪”及“情欲”對人之影響。
    所謂安處,並非指華堂玉宇,床寬褥厚的舒適之居,安處之要領在於“陰陽適中,明暗相半”。
    “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則疾病生焉。”
    著者便把自己的住處設計成可以調節自然之明暗,從而使之對人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耀)。”
    安處不僅僅是對修煉者居室住處“陰陽適中,明暗相半”的要求,人處於天地之間,也要注意“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
    “太多事慮,太多情欲!”
    均會損害人體內元氣之安定與平衡。
    之所以保持自身及與天地間的“陰陽適中,明暗相半”,目的是“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乃長生久視之前提。
    丁修覺得安處,不隻是居住地明暗的舒適,而是內心的安定與否。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節中一句話寫到。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常人受哀樂等情緒的束縛,猶如倒懸,而擺脫了哀樂等情緒的幹擾,便謂之懸解。
    懸解即獲得精神的自由。
    不過,曆代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懸解”又有不同的闡釋。
    據研究,這些闡釋主要分為三類:
    其一是以得“性命之情”即“適性”,來闡釋“懸解”。
    其二是用佛家的“空幻”觀念來看待世界、理解生死,從而闡釋“懸解”。
    其三是站在儒學立場上,把“懸解”理解為高超的儒家道德修養境界。
    丁修覺得懸解是精神上解脫,唯有精神上得以解脫,內心才能安處。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鞏在京期間,家中養有好幾個歌女(侍妾),王鞏案發後,其他歌女紛紛散去,惟有柔奴一人願意陪伴王鞏共赴賓州。
    柔奴,複姓宇文,在眾侍妾中最是眉清目秀、蕙質蘭心。
    賓州的僻遠、路途的艱辛柔奴並非不知,但是她毅然選擇與王鞏一同踏上了前往賓州的道路。
    王鞏與柔奴一起在賓州生活了三年多。
    王鞏在賓州潑墨吟詩,訪古問道,柔奴則歌聲相伴,溫柔慰藉,催促奮發。
    說罷前情,王鞏又叫出柔奴為蘇軾獻歌。
    蘇軾乍見柔奴,覺得她愈發的美麗,嶺南五年的濕熱與風霜不但沒有憔悴柔奴的容顏,反而讓她更顯嫵媚清麗,生活顯然是艱苦的,歲月如何能像她的笑容還有梅花的清甜?賓州該是他們的傷心地才對啊。
    蘇軾轉頭向柔奴,問。
    “在嶺南生活一定很艱苦吧?”
    柔奴笑著回應: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沒想到,一個柔弱女子,麵對逆境竟如此豁達,他大為讚賞,立刻揮毫寫下這首詩。
    這首詞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並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
    這首詞風格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
    丁修覺得柔奴口中所言,“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一句話,便是安處的精華所在。
    其實,人活在世界上。
    很多人,都像是一條沒有係繩的船。
    往前,不知何處是終點。
    往後,再也回不去。
    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在遭受現實的坎坷,磨難、風浪之後。
    會感受到自己宛如滄海一粟。
    渺小,無奈、無助。
    內心無處安放。
    沒有一塊淨土,來容納自己的內心。
    這便是這人生的悲哀。
    人抽煙。
    喝茶。
    聽音樂。
    ……
    都是為了求寧靜,心安。
    卻又得不到心安。
    人所有的苦惱,都是在欲望和現實之中,找不到平衡。
    一顆心,不得安定,才是最可怕的。
    各種煩惱,雜念滋生。
    永無止境。
    精神內耗。
    活在過往的榮光裏。
    活在那些令自己不痛快的事情中。
    不斷糾結,掙紮!
    久而久之,心如浮萍,漂泊無依。
    心如無根之草,枯萎死亡。
    尤其是,人在遭受巨大打擊之後,會頹廢,一蹶不振。
    這就更需要心靈安處了。
    丁修認為安處,不隻是一個人所處安靜的環境,而是一個人需要一塊棲宿心靈的淨土。
    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
    內心有了一塊淨土,才能安處。
    活在當下,安之若命,是一個人最為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