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林夏未卜先知?吳教授懵逼!
字數:6598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對話古今:從采訪炎黃開始 !
第54章?林夏未卜先知?吳教授懵逼!
常言道。
讀史明智。
可在社會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下,不少人光是生存下去都已經拚盡全力了,哪來的時間去咀嚼這些精神食糧?
不過...
總歸也有例外!
林夏便是其中的一員!
所以。
看到林夏這麽一個不過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竟然能跟自己對答如流之後。
吳教授也是徹底放鬆了下來。
調整了一下坐姿。
像是跟長輩賣乖的頑童一般,一臉興致勃勃的衝林夏問道。
...
“先生也以為此?!”
...
看著吳教授那一臉期待的神色。
林夏抿嘴一笑。
意味深長的點了點頭,繼而也是神叨叨的衝吳教授說道。
...
“是非自在於心。”
“老先生,您接著說下去便是!”
...
看到自己的觀點並沒有被林夏否定,吳教授高興的拍著大腿。
...
“好好好!”
“那就容我再為先生獻醜兩句。”
...
“說完了這天災...”
“人禍一事,同樣不可忽視!”
...
“學生以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之亡亦是如此。”
“有太多人該為這個帝國的衰亡負責!有太多事,顯現了這個帝國衰亡的征兆。”
...
“憶大明昔日榮光。”
“廣闊的大洋上,曾經航行著一支無與倫比的強大艦隊!遙遠的內陸也曾經馳騁著強悍的明軍騎兵!”
“族與衛所拱衛著的最後一個漢人帝國!”
“但在連年內亂與外敵入侵中隕落,隻留下千古的深思。”
...
“商鞅變法,開萬世中央集權之先河。”
“秦滅六國,車同軌,書同文,把神州大地凝結成一個整體。”
“至大明...”
“則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收複幽燕,再造華夏帝國!”
...
“這本應該是個世界性帝國!”
...
吳教授說出這句話時,聲調不自覺的提高了幾分,額頭上的青筋也是如蚯蚓般暴立著。
可見...
對於“大明”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帝國。
吳教授的心裏有著太多的意難平!
...
“且榮學生廢話兩句!”
“我龍國,要比西方人更早探索大洋,大明人口,曾遠超歐洲總和!”
“如此盛世!”
“卻在蠻夷走向衰落的世紀被蠻夷打敗,滑向萬丈深淵!”
...
“若說大明隕落之人禍。”
“學生以為。”
“土地兼並,難則其咎!”
“綜諸多史書前人觀點,學生認為,明末人禍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農民起義!”
“而是...”
“而是明朝地方紳士兼並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後導致農戶、軍戶逃亡的結果!”
...
“流民!”
“那才是天下暴動的根源!”
...
“萬曆登基之初,張居正就已察此患!”
...
“謂蘇鬆田賦不均,侵欺拖欠雲雲,讀之使人扼腕...”
“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淵藪,以成兼並之私。”
“豪家田至七萬頃,糧至二萬,又不以時納。夫古者,大國公田三萬畝,而今且百倍於古大國之數,能幾萬頃而國不貧?”
...
“大明土地兼並,實在是過於急功近利了一些!”
...
對於吳教授提出來的“人禍”起因。
林夏稍加思索。
同樣是深表認同的說道。
...
“不錯!”
“大明土地改革本意是好,但“皇權不下鄉”的政治架構基礎實在是過於兒戲。”
“誰能想到,明太祖打下的鐵籠統治,竟誤於退休官員、地方名宿、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之手...”
“實乃明太祖之悲哀!”
...
“這些利益既得者又無長識遠見,對土地的兼並不弱於在職的大明官僚。”
...
“縉紳之家率以田廬仆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餘頃,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頃。”
...
“而如此後果...”
“自然是落得一個耕者無其田的下場。”
“上位者剝削無度,耕者租賃縉紳家的田地,產出得到的糧食還不夠繳納田租的!這怎能不亂?!”
“起義...”
“也不過是逼到絕路上的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
林夏三言兩語的補充。
竟然讓吳教授又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那種恍然大悟的玄妙之感...
就像是冥思苦想的一件事情終於是水落石出了一般!
而經過這兩問兩答。
吳教授也是悟出了一些苗頭出來。
原來...
他的學問高歸高。
但太高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拿吳教授和林夏兩人的見解來相比較。
吳教授的見解。
在高位,在雲端之上!
而林夏的觀點。
在本末,在黃土之間!
吳教授雖然弄從古籍記載中窺探出一絲絲端倪。
但...
到頭來仍是難免一個“坐井觀天”的結局。
隻有像林夏一樣。
“代入”進去!
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才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曆史的變遷餘味!
如此。
吳教授開懷大笑。
正要跟林夏說出大明帝國隕落的第三個原因。
林夏已經未卜先知的說道。
...
“吳老。”
“您是不是要說,這大明之亡,還因為崇禎皇帝過於缺乏必要的領導力?”
...
嘿!
不久前還隻會回答問題的林夏這都會搶答了?!
吳教授的臉上浮現出一抹意外之喜。
也是一臉好奇的追問道。
...
“先生怎知?!”
...
林夏含蓄一笑,並沒有直麵回答吳教授的這個問題,而是自言自語的在那裏說道。
...
“傳庭死;而明亡矣。”
...
“因為崇禎皇帝的多疑、猜忌;間接導致了孫傳庭的陣亡。”
“以後人眼光來看。”
“孫傳庭可以說是明朝搖搖欲墜時期最後一位重臣!”
“但...”
...
“崇禎十五年。”
“李闖攻下開封後,孫傳庭臨危受命,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督師陝西,期間誅殺了擁兵自重的賀人龍,消除了關中不穩定因素。”
...
“可孫傳庭之困在於...”
“秦軍為新募之兵,本身缺乏訓練;而且缺餉,需要實行明初的屯田以安軍心!”
...
“可...”
“不幸的是...”
“崇禎皇帝昏庸無能,對孫傳庭百加猜忌,後又聽信讒言,害的孫傳庭兵敗而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