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登高8

字數:11606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村縣零落,田地財物聚集於高門商賈之手,百姓生活愈發貧困。可是皇帝在幹什麽呢淩晨過驪山,禦榻在端噪”,“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危機已然浮現,統治者卻還在醉生夢死。
    我們知道,安史之亂的爆發的原因有很多,簡單來說就是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但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李隆基的昏聵要負很大的責任。
    安祿山是胡人,唐朝氣度雍容,外族也可做官。他投身軍旅,因為違抗軍令導致兵敗,按理要被處死。宰相張九齡為正軍律,又看出安祿山又謀反之相,就力主殺掉他,但唐玄宗覺得安祿山是個人才,一意孤行把他放了,後來還讓他當上了平盧節度使。
    節度使本來是地方軍事長官,後期權力慢慢膨脹,兼管地方行政、財政,相當於是土皇帝。
    威陽
    贏政一聽眉頭就皺起來了,楚棠用的名詞不是他熟悉的,但不影響理解 “軍事也就罷了,非常時期行非常之政,君王若能節製,偶一為之並非不可。可行政、財政一並交出,若一旦有異心
    剛剛統一六國的始皇帝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未央宮。
    劉徹也是蹙眉,這個說法很難不讓他想到大漢的封國,頗有些嫌棄地搖了搖頭,朕的推恩令白推了。而且
    “讓胡人當節度使,這氣魄,朕真是望塵莫及。”
    還土皇帝,皇帝隻能有一個
    劉豬豬,老陰陽人了。
    安祿山當節度使之後將一件事情設置為主要目標討李隆基歡心。他搜羅了大量珍禽異獸、珠玉寶貝送到皇宮,還用陰謀手段將附近少數民族的首領將士騙過來殺了,充作自己的軍功。
    安祿山還是個靈活的胖子,胡旋舞跳得非常好,唐玄宗很喜歡,嗯有一種彩衣娛親的感覺了。畢竟後麵李隆基還讓楊貴妃認安祿山為義子,允許他隨意出入內官,真是親親熱熱的一家三口啊
    此話一出,李世民當場大罵 “此等曲意逢迎的小人,李隆基不僅委以重任,還”他都說不出口
    秦皇漢武也是沒想到還有這麽一出,這李隆基還真是每次都會刷新他們的眼界啊
    就,挺難評的。
    興慶宮。
    李隆基聽到楚棠毫不掩飾的諷刺,再一次氣得暴跳如雷。在內殿的楊玉環想象了一下水鏡的描
    述,當場將桌上的珍玩扔到一邊。
    安祿山亂臣賊子,比她還要大一輪呢,她不要這種義子可是,楊玉環心裏又湧出一陣悲傷,若是陛下讓她認,她又能說什麽呢
    李隆基對自己的親兒子不怎麽樣,對安祿山這個樣子倒是好得很,心裏一高興就又附贈了兩個節度使,於是安祿山一人總領三鎮節度。
    當然了,安祿山能當上節度使,李林甫其實也出了一份力。唐朝的節度使可以當宰相,李林甫怕別人威肋到他的相位,腦袋一拍,舉薦了安祿山,因為他是胡人,文化低,沒法當宰相。好一個小機靈鬼
    鹹陽。
    贏政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欲言又止的感覺了“李隆基的腦子到底是怎麽長的讓異族一人總領三鎮節度使,國家安危就是兒戲麽
    未央宮。
    劉徹絕倒“一個宰相,一個皇帝,親手扶植了一個反賊,朕今天算是開了眼了。”太極宮。
    李世民的臉色黑得能滴出水來,捏著拳頭一言不發。長孫皇後有些擔憂地看了他一眼,柔聲輕喚 “二哥”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氣,再開口語帶輕顫 “主上昏聵失政,宰相隻為己謀,異族擁兵自重,這樣的大唐是什麽盛世觀音婢,我們大唐怎麽會有如此荒唐的皇帝啊
    他想罵安祿山,想罵李林甫,可最後的最後,他發現最該罵的還是李隆基。若非李隆基沉湎聲色、荒廢朝政,朝局豈會混亂至此,使賢士幽寐、奸佞當道
    洛陽。
    李白與杜甫同樣各自心驚。他們如今畢竟沒有入朝為官,這種宮廷之事知曉得也不甚清楚,誰能想到,未來發動叛亂的安祿山,竟是宰相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推舉上來的呢還擔著個陛下與楊妃義子的身份
    李林甫亦是國賊也
    杜甫聽自己考試,李林甫兩次從中作梗,心中早已氣憤,但畢竟還未發生,他又生性豁達,可如今聽到這個消息,卻是忍不住咬牙切齒了。
    李白也是擰著眉滿臉厭惡“為一己謀,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小人行徑”
    想起水鏡說的賢相張九齡,他又
    歎了口氣, “張相國之肱骨,眼光卓絕,先一步看出安祿山有不臣之心,可惜陛下並未采納。
    杜甫想著那王座上的君王,此前自己一直以為他是個聖明天子,誰普想到人心易變,聖主失察。他不無失望地搖頭 “陛下,糊塗啊”
    李林甫就算再勢大,舉薦異族領軍鎮,難道就沒有別的大臣會反對嗎皇上若願意多聽取幾個人的意見,哪裏會有此一遭。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親賢臣,遠小人,先輩諄諄之言,怎麽陛下就是忘了呢
    相府。
    被軟禁在府中的李林甫從聽到自己整出“野無遺賢”的事就開始皺眉,聽到安祿山謀反更是驚得坐了起來。
    是的,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他想穩固相位,可這都是建立在玄宗還是天子的基礎上。但安祿山竟然謀反了,水鏡還將自己提議外族當節度使的事抖出來
    凡是奸小必惜嘴上聲名,李林甫當然也不例外水鏡將這等事抖出來,他的罵名,絕對不會比安祿山少
    水鏡啊水鏡,你可害苦我了
    不過安祿山對李林甫到底有幾分忌憚,對他言聽計從。後來楊國忠使了些手段排擠掉李林甫,自己當上宰相,就沒有這麽高的手段了。安祿山覺得他就是個小人,根本不帶怕的,兩人互相看不順眼。
    聽到這裏的李林甫冷哼一聲 “楊國忠,流氓小人,也配登上相位。”
    同樣被軟禁的楊國忠聽到自己最後真的扳倒李林甫,當上宰相的消息心中就是一喜。他早就看李林甫不順眼了,等自己當上宰相,一定要給李林甫點顏色看看。但很快他就高興不起來了,水鏡一出,別說當宰相了,他的小命還能不能保住都難說。
    楊國忠對內把李林甫的肮髒手段學了個十成十,並發揚光大。比如說,關中發生了水旱災害,朝廷該賑災吧。楊國忠對李隆基說沒事沒事,都是小問題,沒有影響收成,陛下您安心玩著吧李隆基一聽,那敢情好,就沒有管了。於是關中百姓又送了,民怨沸騰。
    鹹陽。
    贏政抿唇,不做評價。
    太蠢了套用楚棠之前說過的話,一個敢說,一個敢信。劉徹一攤手,確信了,李隆基真的是昏了頭。
    太極宮。
    李世民的胸口不斷起伏 “荒唐荒唐”李隆基
    ,他的腦子被狗吃掉了嗎
    但楊國忠說中了一件事,安祿山要謀反。但李隆基沒信,等到範陽起兵的消息傳來,李隆基第一反應是有人造謠。後來叛軍長驅直入,渡過黃河攻占洛陽,窺伺長安。
    本來長安也不會失守,郭子儀、李光弼兩路大軍連克河北十幾個郡,截斷了叛軍的後路。大將哥舒翰據守潼關,等待時機。到時候大軍集結,幾麵夾擊,叛軍直接玩完。
    但楊國忠擔心哥舒翰打勝仗回來自己相位不保,於是跟唐玄宗說通關外的叛軍不堪一擊,玄宗一
    聽,接二連三派人催哥舒翰出關迎敵。哥舒翰知道出關必敗,但君命難違,隻好痛哭一場,帶兵出關,正中叛軍的埋伏,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李世民啪地一聲,重重地將拳頭捶在桌案上,周身怒氣四溢。堂下的大臣心裏一凜,紛紛拱手相權
    “陛下息怒啊,可別氣壞了身子。”
    一旁的長孫皇後也是抓住他的手勸慰“是啊二哥,你在這裏生氣,也不能改變分毫。水鏡既然是投放到曆朝曆代,想來那玄宗朝也能看到,說不定一切還未發生呢
    李世民以手掩麵,不覺哭了出來 “良將守國,奸佞進讒,天子獻關。李隆基怎麽對得起浴血的將士,怎麽對得起大唐的百姓
    兩次聽到功敗垂成的郭子儀虎目圓睜,眼中幾欲噴火“楊國忠,可恨”哥舒翰亦是氣得一刀削下桌角 “賊子當誅”
    他們不敢罵那昏聵的君主,隻好罵進讒言的奸臣,可心中到底是生出了幾分怨懟。何昔想,大好形勢,竟是被君王親自斷送。
    潼關失守,長安危急,李隆基倉皇入蜀,所以才有後來杜甫詩中的一切。大家會發現,在杜甫經曆中年危機的時候,大唐,也在經曆一場中年危機。詩人的命運,沉浮於時代。
    他九死一生奔赴鳳翔,拜見新君,帶著大唐隆興之願,軍民浴血,換得其後危局稍解,而朝堂後宮,唐肅宗的寵妃已然勾結宦官,密謀除掉良臣,還攛掇著肅宗賜死自己的兒子。哦,唐肅宗還罷過郭子儀的兵權。
    前朝後宮鬧成一團,可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啊國家尚在危機之中,廟堂之上卻猶自勾心鬥角,不顧家國百姓,這就是君王。
    楚棠最後一句話諷刺意味十足,可是秦皇漢武等人卻沒有
    一點生氣。唐朝兩個皇帝的操作實在太秀下限了,李隆基堂堂天子,輕信奸小誤判形勢;唐肅宗亂世登基,不思光複,反倒任由寵妃宦官為非作歹,讓救時之將寒心。
    李世民的胸口劇烈起伏“繼位之君如此,大唐何往”
    明朝。
    朱元璋麵露嫌棄 “國家尚在飄搖,這群人卻隻知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叛軍鐵蹄下的百姓除了杜工部又有幾個人看到
    他逮著機會教育兒子 “這李隆基開門揖盜,唐肅宗寵幸宦官,任由張皇後把持朝政,安史之亂不僅讓唐朝形勢急轉直下,還帶出此後上百年疽癰,你們要吸取教訓,不能做出這樣的荒唐事,要不然老子削死你們
    說完他還意味深長地看了朱棣一眼,既然水鏡說朱棣會當皇帝,朱元璋雖然不爽,但還是勉為其難地教導了一番。
    朱棣被這一眼看得哪還敢說話,乖乖跟著自家大哥行禮 “兒子記住了。”
    洛陽。
    杜甫表情怔怔怎會如此
    他一直以為是安史叛軍有多厲害,才使朝廷軍隊久攻不下,可聽水鏡說來,哪裏是叛軍厲害,分明是朝廷昏聵,自毀長城
    蔓州。
    老年杜甫老淚縱橫,當年熟知的種種再一次被抖落出,他的心備受煎熬。這些年漂泊所見的黎民苦又曆曆浮現在眼前,廟堂之上明爭暗鬥,四野百姓水深火熱
    “何時重見聖明君”
    後來安史之亂平定,但國家已經元氣大傷,後來雖然又續了一百多年的命,但具體情況,大家在曆史書上也看過。藩鎮、宦官、黨爭,盛世之期,再難見了。
    王朝飄搖,杜甫的命運亦是蹭蹬。流徙輾轉的杜甫,就像此時兀自沉浮大唐。後來杜甫也想重入長安,但沉屙未起,性命憂危,隻好暫居夔州養病。
    萬裏悲秋,可能悲的不隻是秋,他的人生與大唐的國運,也走到秋天了。
    中唐。
    白居易不暇感歎,麵色染上幾分凝重 “楚姑娘的意思是,大唐中興無望”
    元稹同樣變了臉色 “當今陛下並非昏聵,隻是楚姑娘所說,藩鎮、宦官、黨爭,軍鎮長官擁兵自重,宦官蒙蔽聖聽,黨爭互相伐異,竟是個個都能看得苗
    頭,形勢不容樂觀。
    兩人一齊沉默了下來,他們是朝官,讀聖賢書,食君祿就要擔君事,哪怕中興無望,也總要竭盡所能。
    晚唐。
    李商隱悵望著樂遊原上的清秋景,日近黃昏,夕陽無限好。他自己就是黨爭的受害者,朝堂洶湧,軍鎮自重,宦官幹政,大唐,當真到了日薄西山之時
    “我在路中央,生理不得論。”杜甫的一生,正是大唐王朝的縮影。他從盛唐走來,看過開元全盛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大唐的底氣,盛唐最為天才的詩人之一與他的國家一起淩駕於整個封建王朝之上,豪情萬丈。
    而後,他在蹭蹬間發現繁華之下的瘡痍,幹戈起,盛世傾,詩人怨。詩以言誌,杜甫寫的是自己的感受,寫的是眼見的黎民血淚,也是這個時代。
    什麽叫詩史我們將杜甫與大唐等而觀之,他的命運與家國興衰緊緊相連,意氣風發是盛唐,顛沛流離,是國運漸衰。他的詩、他的一生,恰是半個大唐的盛衰史。
    北宋。
    歐陽修遍觀全書,又與眾賢士修撰唐五代史此時他對楚棠的講述感受頗深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杜工部安史亂後所作,真有怨怒之聲。
    一齊修史的宋祁也不無感歎地點頭 “杜工部離開夔州之後,先後流於荊、湘之地,有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之句,唐代雖有憲宗中興,卻畢竟無法再望貞觀、開元,其勢若此,盛衰翻覆,詩中可見。杜詩之史筆,由此可見。
    洛陽。
    青年杜甫心中惆悵不已“大唐如今繁盛至此,若不是有水鏡這等機緣,誰又能料得到將來呢
    李白同樣悲憤“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由盛轉衰,原來隻在一夕之間。我之早亡,竟可算得上是天幸了。
    他一笑,眼中不無諷刺。
    杜甫忽然站起身,神情中透著堅定“我要入長安。”
    李白頗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杜甫抿抿唇,臉上是青年人特有的執拗
    國家之危近在眼前,若陛下聖明,聽得水鏡示警,誅奸佞而勉政事,我自當求仕進而盡綿薄;若
    陛下仍舊不察,那邊便用我的詩筆,罵權奸,書民困
    好”李白大笑起來, “好一個杜子美我與你同去“太白兄你”杜甫有些意外。
    李白輕輕一笑“李白是大唐的李白,不該隻染盛唐之光修身,而不為盛唐平天下。危時已窺,正當為國事起、為蒼生起。
    “說得好”杜甫朗聲一笑, “你我二人同去”
    杜甫與李白,是大唐最耀眼的雙子星。李白為自己給出的自畫像,是一隻大鵬。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但九萬裏風鵬正舉,青天大道尤不得出。
    所以他又哀歎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杜甫給自己的自畫像,則是一隻沙鷗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沙鷗。極大與極小兩種意象,或許折射出兩位詩人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時代印記。
    但大鵬困折,沙鷗飄零,兩位天才詩人最終都沒有實現最初的理想。從望嶽道登高,從24歲到56歲,從盛唐到亂世,到底需要走多久
    大曆三年,杜甫出峽,但未來該去哪裏,他也不知道。他有的,隻是江上一葉孤舟。晚年漂泊,凍餒難言
    大曆五年,冬。老病交加的杜甫在那葉孤舟上溘然病逝。他沒有去到長安,也沒有回到家鄉。沙鷗零落於天地,而大唐,也像這葉孤舟,在曆史的長河上浮沉飄搖。
    初唐。
    聽完自家孫子的一生的杜審言捂著眼睛落淚。他尚在壯年,大唐也僅傳三四,可他卻在水鏡上看到了自己孫子的漂泊孤苦、凍餒病逝,看到了大唐由煌煌盛世走向衰薄。
    為什麽兩首詩的風格會相差這樣大呢是因為孫兒餘下半生,全是血淚;因為大唐餘下年歲,動蕩不已。
    “我寧願孫兒不做這個詩聖,不寫詩史啊”
    他想起楚棠之前念的一句詩,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丘山。可如果可以,屈原寧願不要這辭賦高懸,也不願見得楚都傾頹。他也寧願自家孫兒,永遠是裘馬輕狂的五陵年少。
    蔓州。
    家人伏在他的肩頭哀哀地抽噎,杜甫枯度的手輕輕拍著他們的肩膀,似是安慰,
    又似是倉惶。從青年到老年,從盛世到衰退,他眼看著時光流逝,自己卻無所作為;眼看著國運傾頹,自己卻不能濟世安民。
    飄飄何所似,天地沙鷗。可惜,這樣的沙鷗,不止老夫一人。興慶宮。
    李隆基呆呆地坐在禦座上,連高力士叫他都沒有聽見。大唐,真的會變成這樣嗎他明明才自得於自己創下的盛世,僅僅因為他寵愛一個妃子,喜歡一個可心的臣子,大唐便亂了嗎
    他半生殫精竭慮,享受一下又怎麽了
    “殺了他們,”他目露凶光, “安祿山、李林甫、楊國忠,都是因為他們這些亂臣賊子。殺了他們,大唐就不會亂
    禦座上的君王似瘋了一般,撐著椅靠起身,想要去手刃那些國賊。
    殺了他們,朕就還是明君
    陛下,陛下悠息怒,奴才這就去傳旨
    高力士手忙腳亂地將他拉住,話音未落,一個內侍便從殿外滾了進來,撲通一聲跪下,張張惶惶地開口
    陛陛下驛站急報,安祿山在押解入長安的路上被嘩變的軍士殺死,李相和楊大人也被黃衫客潛入家中刺死,兩邊府邸全都亂套了
    唐朝的黃衫客,還殘存著秦漢的遊俠之風,最是嫉惡如仇,聽了水鏡的講述早就義憤填膺,竟不遮掩,於長安城中白晝殺人。
    李隆基聽罷第一反應是怒,那些軍士和黃衫客竟敢如此大膽,藐視皇威但很快他就平靜下來
    死了正好,免得朕動手,殺了這三個賊子,朕還能話未說完便被一人高聲打斷 “您不能了”
    李隆基驚愕地抬頭,就見想來謹小慎微地太子李紹李亨領著一隊人馬持械闖入,人群中還有一些眼熟的皇族勳貴。
    李隆基的眼神銳利起來,顫著手指著他們,不可置信道“你們你們想幹什麽”
    李紹冷笑一聲父皇,水鏡示警,悠失德於大唐,引發民怨,還是發下罪己詔,退位吧。
    “哼,孽子,你想做唐肅宗嗎唐肅宗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朕是你的父皇,是大唐的天子,你這是大逆不道
    李隆基氣得
    破口大罵,李紹對他的態度並不在意,揮手讓手下控製住殿內諸人,他持劍上前“君舟民水,父皇還是順應民心,下詔吧”
    太極宮。
    李世民掩麵長歎 “朕馬上征伐,繼位以來夙興夜寐,民有一憂,則三省吾身,恐百姓遭難。每讀史書,不由恨秦二世昏庸、桓靈無道、煬帝暴虐,何普想大唐會有李隆基這般後輩君王,一手開創盛世,又一手斷送國運。
    他想起楚棠說的,無論李隆基的粉還是他的黑,都希望他能早死。李世民覺得他們說得沒錯。
    “李隆基,你為什麽不早些死啊”
    武周。
    武則天揮了揮手 “將李隆基貶為庶人。”
    堂下的李隆基渾身一顫,不可置信地抬頭 “皇奶奶,您不能”
    “朕為何不能武則天眼中精光湛湛, “水鏡示警,萬民皆知,難道你還想安安穩穩地做你的唐玄宗
    孫兒孫兒還有開元盛世
    “但你還有安史之亂武則天毫不留情地打斷他的話, “你以為,天下人敢讓你冒這個險麽
    “帶下去。”
    李隆基頓時慌了神,他再成熟心智再冷靜,也隻是個少年人,當下便哭喊道
    不要祖奶奶,孫兒知錯了,孫兒不是那個李隆基,孫兒不會寵幸奸佞,祖奶奶
    哭喊聲漸漸遠去,武則天長歎一聲,靠坐在軟榻上,眼中略顯疲態。一個豐麗的身影走了出來,不輕不重地按上她的額角
    “母親。”
    武則天閉著眼睛,略略往後躺了躺 “朕可以還政於李唐,卻不能將江山交到一個半生昏聵之人的手裏。
    她悠悠歎息, 太平,你若是個男兒身便好了。
    太平公主眼神微頓,隨即輕輕地笑了起來 “母親,您不也是女子麽”武則天嘴唇微動這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