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故都的秋1

字數:1248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未央宮。
    正在看戲的劉徹“騰”地一下坐起來,後麵的西王母啊、修仙夢啊完全沒聽見,滿腦子都是那句豬豬陛下。
    他咬牙切齒 好啊,無恥文人,竟敢誹謗於朕,朕的父皇何時做過這種夢他就說後世人怎麽給他叫了這麽個侮辱性極強的諢名,原來是有文人帶頭造謠這兩本書到底是誰寫的,別讓朕知道
    景帝朝。
    劉啟擁著王美人麵露無語 “什麽赤彘入夢、高祖賜名,這些文人就知道瞎編。”
    編就算了好歹編個別的啊本來聽著還沒什麽,誰家皇帝出生沒有點異象啊但被後世“豬豬”“豬豬”的一叫,劉啟深深地覺得糟心。要麽是龍要麽是虎,誰家皇帝夢到一頭豬啊連累朕風評被害,可惡
    漢初。
    劉邦也是捂著臉,又好氣又好笑 “乃公是個粗人,可也不會取這樣的名字,簡直胡言亂語。”
    東漢。
    史學家班固受父親影響,對漢事向來非常關注,早有修史之心,此時聽到水鏡裏的話深以為戒,認真地對一旁的妹妹班昭說
    民間多雜談,或有文人采街談巷語,雜編成書,與史有違,我等平日讀書,須得盡力甄別,並秉持良史之心,放不墜史家之筆。
    班昭乖巧地點頭,覺得兄長說的十分有道理。然而下一刻,她就聽水鏡裏說到
    據說這兩本書都是班固寫的,在小說史上名氣還比較大,迅哥兒的中國小說史略梳理過。
    剛剛教導完妹妹的班固和剛剛被教導的班昭頓時
    班昭疑惑地看著自家兄長,清麗的臉上頗有些一言難盡 “兄長,這些都是您寫的”
    班固當場跳起來 “一派胡言我怎麽會寫這種東西,簡直有墜我們班家的門風這小娘子如何能這般汙蔑於我
    未央宮。
    劉徹冷哼一聲,磨刀霍霍 “班固是吧”朕要誅你九族
    中唐。
    白居易微微疑惑 “班固未曾寫過這兩本雜說,楚姑娘怎的也不加甄別還有那迅哥兒莫非是前麵提到的魯迅
    聽著真是一如既往地
    親切,後世人這麽熱衷於給皇帝文人取諢名嗎
    然而,他又有些糾結,這種野史傳聞和課文有什麽關係嗎怎麽不直接講課文呢他還想看未來的自己寫的琵琶行呢
    沒有發現自家兄長的焦急,他的弟弟白行簡在一旁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 小說家者,正統不納,後世竟為之修史麽
    他想起書齋裏的各色書稿,忽然覺得創作動力更足了。
    不過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前人早已經指明是托名之作。班固是東漢史學家,編寫過漢書,名氣很大,所以有人就把這兩本書掛到了他的名下,至於真正的作者是誰,不知道。
    班固鬆了口氣,還好是假的,他可是要做董狐那樣的良史,怎麽會寫這種荒誕不經之作想了想他又覺得不鬱 後世之人好生無禮,如此隨意附會汙我名聲。
    未央宮。
    劉徹冷著臉好不泄氣,連造謠的人都找不到了,你們有膽子寫,倒是有膽子留下名字啊
    漢書的史學價值很高,和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後麵的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其中,蘇武傳這一節寫得特別好,寫蘇武奉漢武帝的命令出使匈奴,卻意外被扣留,拒不受降。
    他牧羊北海,吞氈飲雪,十九年持節不屈,直到漢昭帝時期才被迎返,告謁茂陵。蘇武去時正是壯年,歸來已經須發皆白。
    未央宮。
    劉徹顧不得生氣了,連宮內的朝臣也警覺起來,紛紛看向上首的君王。
    衛青率先開口道 “陛下,據前推斷,大漢應是勝過了匈奴,匈奴為何還敢扣押我大漢的使臣莫非
    大漢這邊勝果不大最後一句話他沒太敢說出口。
    劉徹敲擊著扶手暗自沉吟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匈奴既敢扣留,蘇武在匈奴遭遇的意外,定然不同尋常,難不成是勾奴王室內亂
    有著良好史學素養的漢武帝非常會觸類旁通。
    衛青聞言也是表情凝重,若那蘇武當真卷入匈奴內亂,便不好說了。
    劉徹斂眉,將心裏的思量暫時拋之腦後,道“不論如何,蘇武是我大漢朝的忠臣,不知此人現在何處,稍後擬
    旨,征召他入宮,朕要親自一見。
    草原惡劣,蘇武竟能始終堅守臣節, “吞氈飲雪”四字,看之已然心驚,此等誌慮忠純之士,青史作傳,應當予以重任。
    江淮。
    正在遊曆的司馬遷猛然聽到自己的名字,眼中頓時迸發出卓然光彩 “我當真修出史書了”
    他想起父親司馬談的期盼,想起有曆以來所聽的種種前代傳聞,胸中無比激蕩。究天人,通古今,他自當效仿夫子,為史作記。修史這份重責,他擔得
    代郡。
    尚是青年的蘇武望著水鏡,眼中充滿堅毅,為人臣者,為君王謀;況他為大漢子民,怎可叛投匈奴他蘇武,寧願站著死,也不願坐著苟且偷生。
    李家。
    聽到蘇武事跡的李陵目露欽佩 此等凜然之士,若能一見,當引為知己
    水鏡繼續蘇武有個朋友叫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在蘇武傳裏算是蘇武的對照組,他兵敗投降,還受單於所托來勸降蘇武,被蘇武斷然拒絕了。
    李陵
    正堂的李廣豁然起身,須發皆張 “孽孫,投降叛國千載罵名,我李家幾代名聲就這樣毀了”他心驚膽戰,自己家裏出了這麽個叛國的孫子,陛下會如何想天下人會如何看未央宮。
    劉徹甩袖,滿臉冷肅 “李廣曆經文、景兩朝,深荷皇恩,朕惜他將才,即位之初便命他為未央宮禁衛長,他卻養出這麽個叛國的孫兒,簡直有負於大漢
    鹹陽。
    嬴政亦是麵露不屑 “叛投匈奴,小人行徑。”
    倒是前麵提到的蘇武當真不錯,矢誌守節,風骨不墜,李陵既與他是好友,怎麽沒學來他的半分風骨
    不過司馬遷為李陵講過好話,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後半生的悲慘遭遇,具體大家學報任安書和蘇武傳的時候可以再做了解。
    剛剛還在高興的司馬遷
    能被後世人說一句悲慘遭遇,未來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種窘境李廣之孫,怎麽會投降匈奴呢
    司馬遷覺得李陵事母至孝,對士卒很講信義,同時還作戰驍勇,可惜孤軍深入遭遇強敵,沒有後援,部下還叛變了。蘇武傳裏,李
    陵也提到說自己剛投降的時候精神恍惚,幾欲發狂,準備似時而動,效仿曹柯之盟。
    說是後來漢武帝對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問李陵殘部,還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謠傳李陵幫匈奴練兵,所以豬豬一氣之下,把他全家都殺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蘇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間還算友好,但對比之下仍是相形見絀。蘇武歸漢時,李陵為他送行,不無痛苦地唱,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兩個人都是悲劇性很強的人物了,曆代多有討論,大家兼聽一下吧。文學史上也有蘇李詩,托名蘇武、李陵二人,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恨恨不得辭。頗為深婉。
    李陵聽罷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與旁人,無論究其如何,青史上總要記上一筆。他苦笑一聲,蘇武之誌,總非常人。
    未央宮。
    猶自生氣的劉徹臉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來會投降的消息,幾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廣抓來問罪,聽到這番解釋心裏的氣才消了幾分,但嘴上還是有些不高興。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懲處怎麽了。
    一旁的衛青沉默不語殺全家什麽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太極宮。
    李世民略略歎息“李陵身陷重圍強戰不敵,其功仍有可書之處,後來種種,亦是令人唏噓。”南宋。
    垂老的辛棄疾悵然長吟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中唐。
    白居易有些不以為然“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後禍非孝,李陵比之蘇武,自有雲泥之別。
    順帶一提,班固還沒來得及將漢書寫完就去世了,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幫他完成了餘下的部分。
    班昭才學很高,當時的皇後和貴人們都視他為老師,後來鄧太後臨朝,還特許她參與政事。
    但是吧,姐姐不該寫那本女誡啊無論當時她的用意如何,後來這本書都被男權社會用作了施諸於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鎖,延及千年,直到五四時期才開始有所鬆動。
    未央宮。
    劉徹的眼神又犀利起來,一字一頓 太、後、臨、朝
    。
    不怪他警覺,從呂後專權開始,皇家便對這類事極為敏感。即使是他,登基之初也曾受製於竇太後,其中滋味,他最有感觸。蓋因太後勢大,外戚也定然趁機做大,如此,又焉有人將皇帝放在眼裏若趁機生亂
    他心下微沉,又想起西漢、東漢之說,一時對大漢的將來充滿擔憂。
    鹹陽。
    嬴政聽到太後臨朝臉色也有些不好,但畢竟不是大秦的事,他也犯不著憂心,倒是對水鏡中所說的班昭生出幾分讚賞。他沒有太多男尊女卑的想法,隻覺班昭既可修史又有參政之才,倒比一般男子還要優秀幾分。
    憶及先前提到的謝道韞,贏政不禁想,後世如此,不知大秦是否也有些卓越女子。
    不過
    男權社會,是指男性主導五四時期有所鬆動,這個五四,可有何特殊含義他凝眸,那種隱然心驚的感覺又出現了。
    漢朝。
    班固既感動又敬佩 “妹妹,是為兄該謝你,你替為兄完成了史書的修撰,又得皇上及宮中諸貴人深恩,班家以你為榮
    班昭同樣又是驚喜又是詫異,水鏡裏說的真的是她嗎她未來竟能替兄修史,還參與朝政
    此時的她畢竟年紀尚小,已然激動得兩頰通紅 “兄長不用言謝,修史亦是父親的誌向。可是,太後為何會臨朝呢楚姑娘為何又說我不該寫女誡,男權社會又是什麽意思曲和順從,女子之道,難道不是對的嗎
    她將問題一股腦的拋出,想要麵前的兄長給她一個答案。
    班固沉默不語,水鏡中的後半段話令人心驚,他熟讀史書,又關注漢事,太後臨朝,豈非外戚專權難道大漢又出了一個呂後
    班昭見兄長目露思索,乖乖地沒有說話,一雙澄澈的眼睛卻是眨了眨,她看不到楚棠的樣子,但早就對這個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後世女子產生了好感。
    她讀詩明史又妙語連珠,品評曆代而毫不見卑弱,無論是現實還是書史,班昭都未曾見過這樣明朗的女子。可她在提起女誡之時的歎息是那樣明顯,雖不甚明白“男權社會”之意,但,自己的一本書竟成為了女性的千年枷鎖,豈非是害了曆代女兒
    覆在袖子下的手指輕輕絞起,班昭暗
    暗下定決心,修史可以,女誡什麽的,就不寫了吧
    當然,宋明兩朝的有些儒生卻是不服氣了,他們忌憚楚棠背後的“神仙”,不敢破口大罵,說的話卻依然不怎麽客氣
    女誡是女子典範,為女子者,自當卑弱敬慎、曲從和順,竟被汙為精神枷鎖,何其無知也
    不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是女子的天理 女誡、 女則,自是閨閣嘉作,怎可妄加批駁
    五四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如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一時期,無數思想活躍,同時也誕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革命先輩、文學大家。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正是出自五四時期的明星作家、新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人物魯迅先生的粉絲鬱達夫之手。
    楚棠特意賣了個關子轉折,鑒於當代學生對迅哥兒的恐懼,她沒有率先就去挑戰魯迅的作品,好歹先適應一下。
    然而,這一連串的話卻是使諸天萬朝的人紛紛警覺,尤其是剛剛便對“五四時期”有所考慮的嬴政。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學說湧動,俱以訴求諸侯,這種盛況自然造成了人心的浮動,極不利於國家穩定。楚棠用五四類比春秋百家,並將之冠以“思想解放”之名,聯係她之前提過的男權、封建,莫非這思想解放,指向的是整個古代
    未央宮。
    劉徹的表情也凝重起來,浮動的思想不利於國家的穩定,他近年也在思量可有何學說能將天下收於一心。楚棠對皇帝的態度不同尋常,他在水鏡裏也曾見過後世的“皇帝”,一身樸素,極不起眼。
    這五四的思想解放,到底是“解放”到何種程度後世,還有皇帝嗎太極宮。
    李世民暗白思量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易辭中的話。成湯代夏、武王伐紂,二者皆以武力推翻前朝,楚棠所謂“革命先輩”,莫非是湯、武一類人物
    莫名的,他們對接下來要講的課文升起一絲警惕。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考慮這麽多,比如有的文士就關注到了最後一句話
    “明星作家,新文學史,雖不知全貌,但能載入史中,一定也是一位大才吧不知道比起李杜如何。”
    “
    李杜是何等人物,哪裏是能比得的水鏡說這鬱達夫是魯迅的粉絲,就是前麵提到的魯迅那幾句詩完全不成樣子嘛他的粉絲能好到哪裏去
    “我倒是覺得魯迅那幾句詩不錯,雖不通形勢,但冷峭深沉,鬱達夫寫得應該也不錯吧”
    中唐。
    白居易怔愣片刻才回過神來 怎麽就是鬱達夫呢
    他呢琵琶行呢不是說登高的後麵是琵琶行嗎鬱達夫寫的能有我好嗎
    唐宣宗李忱同樣不爽 怎麽不是白樂天
    白樂天的詩寫得多好啊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他的琵琶行就是千古絕唱
    李忱在心中將白居易的琵琶行回顧了一遍,又冷哼一聲。朕倒要看看,鬱達夫能寫出什麽樣的作品,竟搶了白樂天的先
    畫麵變換,水鏡上出現一段朱紅的城牆,城牆右側垂下一簇金黃的銀杏葉,正中間是幾個大字故都的秋鬱達夫。
    白居易眼中劃過一絲疑惑,這個名字,看起來不太像詩,莫非是其他文章
    李賀對這個名字同樣疑惑 “故都的秋,意為故都之秋”
    如此書辭,似不甚雅致。
    剛剛尚在沉思的李世民也回過神來,咂摸著這幾個字的意思 “故者舊也;都或為國都; 的當與“之”字同調;故都的秋,似有懷念之意。此作莫非暗含黍離之悲
    當年,周大夫行至周朝國都,見到故朝宮室宗廟,盡已長滿禾黍,心中倉惶不忍去,唱為黍離一首,詩中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之句,極言故朝之思。聯想到前麵曾提到過的南渡,莫非此作寫於後世罹亂之時
    不止是他,秦皇漢武包括後麵的武則天、趙匡胤朱元璋等都想到了這一點。一時間,對後代的擔憂取代了此前對“革命”的猶疑,諸位君王都微微屏住呼吸,坐等水鏡中的後文。
    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也是鬱達夫的散文代表作。
    簡單介紹一下作者。五四時期,湧現了大量的文學社團,當時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叫文學研究會,一個叫創造社。前者關注現實,後者更
    為貼近內心,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鬱達夫是創造社的先鋒之一,另外一個是郭沫若。
    至於文學研究會的成員,有冰心,還有沈雁冰,不過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茅盾。
    北宋。
    蘇軾一邊聽一邊與白家弟弟討論 “文學社團,該是集社之意”
    蘇轍點點頭 “應是如此,類似唐時的元白、韓孟詩派但元白韓孟本人倒無結社之意,所謂社團,該是其中諸家觀點一致,文風類同
    關注現實,似承國風、樂府之旨;關注內心,卻有些像屈子辭章。這浪漫一詞,倒是有些意思。
    蘇軾覺得跟著水鏡他已經學了不少新詞了。
    蘇轍笑了笑 “如此說來,後世文章倒也與我等承自一脈。以詩文結社,同氣相求,兄長對那文學社團可有興趣
    蘇軾擺手 罷了,我滿腹不合時宜,還是自寫些詩詞文章吧詩社宗派,不敢望前賢。他不操這個心。
    另一邊,黃庭堅卻是對這個文學社團很感興趣。他也想到了先代的各種詩文流派,唐人已將詩寫盡,窮則思變,他想出一套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理論,以杜子美為效法對象,也有幾個讚同之人,幹脆也結成一個社團
    洛陽。
    杜甫盤點了一下鬱達夫、郭沫若、冰心、茅盾,還有前麵提到的魯迅,後世的大家亦是不少,且聽起來,個個都有開創之功。他忽然對楚棠說的“新文學”很感興趣,故都的秋,與他作中的“萬裏
    悲秋”,情感是否相同呢
    寫秋的文章,古已有之,鬱達夫的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裏,竟可以在幾千年層累積成的文本中脫穎而出呢請大家先讀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本不在身邊的同學也沒關係,看t也一樣。
    白居易及其粉絲一致點頭,沒錯,他們也想知道,這篇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裏,竟然連他白樂天都能被擠下去。
    水鏡下的人一半帶著不服,一半抱著對所謂明星作家 新文學史濃墨重彩的人物的興趣,紛紛抬頭去看水鏡裏的文字。
    “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
    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不對勁,不對勁。
    白居易表情微變,他其實同樣欣賞簡明樸實的文風,從他要求作詩“老嫗能解”就能看出來。
    但是這故都的秋,行文語言卻與他所熟悉的散體文章不同,倒是和楚棠講述時的用語類似,書辭文章與口頭言語竟不作區分嗎
    聯係到前麵說的新文學,難不成後世所謂之“新”,便是與古全然不同他想起楚棠提到的魯迅的幾句詩,那詩也與時下詩歌判然有別。詩文俱是新言語新形式,後世之文學,真可謂是萬象更新了。
    鹹陽。
    嬴政眼神似有凝重,他似乎有些能理解所謂的“思想解放運動”了。
    學說思想,形諸於文字,傳諸於言語,後世文字與辭章與前代如此不同,推行之時,必然會遭遇持古者的反撲,便是一番不亞於百家爭鳴的論戰。新文學勝,即是新思想勝,如此便是“解放”。
    初時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楚棠隻節選關節部分,並未放出全篇,況當時他們的關注點俱在雜交水稻之上,對行文竟有所忽略,且於“課文”之意,亦沒有十分清楚。今日陡然提出“新文學”之說,與此前詩文相區別,又錄以全篇,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文章比所謂舊文學易懂許多,更兼他們的文字,簡單明了,掌握的難度大大降低。新思想若依靠新文學傳遞
    他神情一頓,斂下沉沉心緒,冷聲道
    “李斯。”
    李斯聞聲上前,恭敬道 “陛下。”秦篆整理得如何
    “回陛下,臣已與王大人集成簡冊,隻秦吏尚有短缺,六國遺民亦多有抵觸,推行之事,需再行議定,才可保萬全。”
    嬴政淡淡地看了過去 朕記得,你擅書道。依你所見,後世文字如何
    李斯神情微肅,謹慎道 “回陛下,水鏡所展示的文字雖與時下多有不同,但部分仍可由形見意,符合古造字之法,書寫卻更為簡單。
    嬴政頷首,若有所思。李斯似有所感,但皇帝未曾開口,他不敢多做揣測,拱手退下。太極宮。
    李世民敲擊著麵前的桌案,忽然開口 “褚卿,你以為這篇文章如何”
    褚遂良聞聲上前,由於出
    身原因,他略通文史,幸蒙皇恩,擔任起居郎,錄記天子言行。聖上雅愛詞章,他們君臣偶有談詩之對,此時聽到問話,他不敢怠慢,答道
    回陛下,此文似為俚俗之語,文句之間卻仍有典雅之意,和我等文章截然不同,想必便是後世所謂新文學。
    “不隻是文學新,”李世民道, “褚卿仿過他們的文字吧”褚遂良拱手而拜 “臣惶恐。”
    李世民不甚在意地擺擺手 “從秦篆至今,文字多有精簡,後世的文字想必也是精簡過的吧如此簡易,若以此種文字,書新文學、傳新思想,褚卿以為如何
    褚遂良神情一滯,忽然覺得後背有些冒汗。見他這樣,李世民反倒是笑了
    簡明意味著易學,後世確有不少可借鑒之處。以眾卿所上奏疏為例,若是俱如這後世文章般,朕批閱的時辰,可是大大減半咯
    時下文風多承齊梁、前隋,連篇累牘,華而不實,寫半天到不了機要之處,一份奏疏便要花不少時間。即使他已然有令,變化卻仍然不大。天知道他每天在文辭繁富的奏章裏要提煉出事件來有多困難,就不能寫簡單一點嗎
    李世民腹誹兩句,開始考慮是否讓朝臣也學一學這後世行文。
    明朝。
    朱元璋亦是在咂摸 “後世的文章,比咱的要好懂不少嘛”